冉隆奎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西坪鎮(zhèn)大同小學 貴州 遵義 563100)
數形之間的轉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形助數與以數解形上,此都是刻畫數與量的關系,在低年級教學中,分別以數軸、線段圖與點子圖等形式出現(xiàn)。
1.1 數軸。小學開始,學生最先接觸的就是數,不但要求學生認識數,還要了解數的意義,如自然數的序數與基數意義。以“1”為例,其不但表示一只兔子,一個西瓜,還能在數軸上表示點數與排序的意義。數軸是學生數的認知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也是其接觸數形結合的重要媒介。首先,借助數軸可以了解數對應的大小,建立兩個或者多個數的關系,如知道3和6誰大、4后面是幾、2和6之間都有幾[1]。其次,通過數軸,學生可以了解數的排序,如知道幾個數的大小關系與誰在前誰在后,此還可運用到后期的小數與分數等不同類型數的排列。再次,通過數軸,學生可更直觀了解數的分解組合,以此直觀了解數數關系,并能以數軸為載體,構建數的加減運算模型。最后,通過數軸,幫助學生感悟數字運算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學是建立在實際生活之上的,只有了解數的意義,才能在此基礎上運算,更好展開數學學習。圖1是人教版教材二下《萬以內數的認識》單元中關于數軸的圖示,實施上低年級數學中數軸是普遍存在的,是學生學習數形結合的重要工具?;诖私處熞獦淞⒄_的教學意識,充分利用數軸進行數的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把握其本質。
圖1 數軸的運用
1.2 線段圖。低年級學生接觸應用題后,教師會經常利用線段圖帶領學生分析題意,與數軸相比,線段圖的使用更簡明,學生了解線段圖后還會在日常的數學訓練時用其解釋、分析題目,由此可知線段圖可助學生更直觀理解問題。如圖2為人教版二下52頁分析過程的線段圖。
圖2
1.3 小棒和計數器。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時接觸的小棒是最多的,后期學習十進制的時候,就開始運用計數器,此省去了小棒捆一捆的麻煩,還能更方便表示更大的數,學生可通過撥一撥、看一看,更直觀觀察到個位、十位、百位與千位。圖3是二年級下冊中的計數器圖示。
圖3 二年級數學教材中的計數器展示
數學設計是結合學生學情與教學內容,使用系統(tǒng)的方法,結合教學資源,對教學過程實施系統(tǒng)的規(guī)劃整合。教學設計中融入教師對信息的加工,體現(xiàn)其教學智慧,同時也是教師高教學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教學設計作為教學準備的主要工作,需科學編制,為教學提供指路明燈。融合數形結合教學現(xiàn)狀,低年級教學要對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進行優(yōu)化,如教學目標不夠細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指向性不足、教學評價不到位等。優(yōu)化數形結合的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教學過程。第一,教師要制定全面的、針對性強的數形結合教學目標。然后圍繞此進行科學的教與學活動。例如二年級下冊的目標為,嘗試借助線段圖、數軸和計數器等,感受數的意義、加減關系,然后借助點陣圖建立加減法之間的關系,提升記錄數據,運用數據的能力。第二,深化數形結合教學的評價。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反饋,以此指引學生進步,讓其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最深入的了解,進一步建立強烈的學習欲望。將對自己的了解當做推動學生發(fā)展的力量。由此可知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做及時的評價,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多使用正向評價鼓勵學生。例如在進行畫圖專題活動中,讓二年級的學生在班級中進行同學身高的調查,然后將其記錄在數軸上,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畫圖能力?;顒咏Y束后教師挑選優(yōu)秀的作品在班級中展覽,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此類活動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有較強的替代強化效應。
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無論是算數還是幾何都和結合“數”與“形”,將兩者整合教學可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幾何直觀與數形結合有緊密的關系,但是部分教師錯誤地將這兩者畫上了等號。幾何直觀主要是借助幾何圖形分析問題,是運用數形結合中的一個優(yōu)點,讓復雜的數字信息變得明了化。例如進行數的教學時,教師利用數軸,直觀展示抽象的數,也就是用生活的方式呈現(xiàn)數字,直接體現(xiàn)數字的意義。這部分基礎知識深度學習后,才能在日后的分數、小數、負數學習過程中快速理解。另外借助數形結合,可助學生更深入了解數字價值,教師適當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借助直觀圖示加深學生理解算理。所以畫圖可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的幾何形象,通過作圖更好解決數學問題,增強學生表征能力。教師要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畫圖能力,并借助幾何形象整體把握數學形象。借此教師可使用“作品展示”的形式,將學生作出的優(yōu)秀圖示放在展覽區(qū),以此激發(fā)學生思考欲望,進而慢慢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綜上,經過對小學低年級數形結合教學的分析與運用,將其停留在知識層次,助學生借助數形結合,加快對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習能力,快速加強數學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