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紹勇
山村壯族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受到民族方言、地方觀念、生活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怕說、或少說普通話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師生在教學互動、生活交際中運用普通話進行口語交流極為困難。《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因此,如何培養(yǎng)山村壯族低年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
一、教學活動貫穿“普通話”
山村壯族低年級學生的母語是“壯話”,大部分學生還沒有進入學校讀書時交流的語言是 “壯話”,就是進入學校讀書了,平時交流的語言還是“壯話”,現(xiàn)在還有一些山村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不能適當?shù)貞谩懊褡濉闭Z言,還影響到其教學效果。所以說山村小學教學活動中能否貫穿“普通話”不僅能解決普及義務教育中遇到的難題,而且也是山村小學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一個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如何在教學活動貫穿“普通話”?除了教學過程中教師堅持用普通話授課,并鼓勵學生也堅持用普通話來回答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相互評價等完成教學任務之外,課外教師還要堅持樂于用普通話與學生進行流。
二、在課堂教學中強化說話訓練
課堂教學中“說話”訓練,既可用于拼音教學和識字教學,又可用于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而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定時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切實保證充足的訓練時間。識字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進行造句、擴句。閱讀教學主要是通過描述畫面、問答、朗讀與背誦、復述等形式進行。對于低年級壯族學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讓學生在朗讀中訓練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應該經(jīng)常讓學生獨立練習讀書,這樣使學生的口頭語言更規(guī)范,也培養(yǎng)學生大膽說話的能力。對那些語言生動、情節(jié)有趣的課文,應力求講清要求,讓學生反復的朗讀,使學生能在朗讀中進行語感訓練。至于書中的好詞好句,凡適合學生記憶的,就要求學生熟練誦讀,使學生在讀中吸取,將書中的語言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2.讓學生在傾聽后訓練
聽說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的主陣地。而小學生富有童心,多問多說是他們的天性,教師要利用這一條件鼓勵學生認真聽,主動聽。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責任不再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勿容置疑,這為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明了路子。而且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都會參與進去,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樂,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感悟語言的能力,為說話奠定了基礎。
3.讓學生在觀察中訓練
現(xiàn)實生活是多么的絢麗多彩,只有有意識、有目的的帶領學生去接觸社會,擴大視野,讓口語交際訓練與社會實踐結(jié)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壯族學生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較強,從小可以離開父母住校就讀,根據(jù)這一特點,在提醒他們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課余時間可靈活機動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訓練項目。如:秋天的時候,布置學生在上學放學的路上、或在假日里,去小河邊、田野里、草地上、樹林里去找秋天,然后用《我心中的秋天》來練習說話,在練說過程中,還要注意啟發(fā)他們用上好詞好句,以增強表達效果,達到訓練目標。
三、選擇合適的訓練題材
山村壯族小學低年級學生說話訓練的題材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必須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農(nóng)村擁有雄厚的訓練資源,如“田野鄉(xiāng)村,各式各樣的蟲魚鳥獸等”。教師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把精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理解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上來,這樣學生就會有話可說了。
1.有趣味
低年級學生天生貪玩好動,對于學生的這種天性,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起他們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推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展開想象的內(nèi)驅(qū)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材上要注重趣味性,有趣味的題材能使學生興趣盎然的練習說話。記得有一次說話課,有位教師在開課的時候我問:“小朋友,今天我們來做個游戲練習說話,好嗎?”“好”,學生們異口同聲地歡呼起來,接著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幾個大大的圓,讓學生自由的在圓里添上幾筆,使它變成不同的圖形,學生看后都紛紛舉手要求上去板演??吹竭@樣的情形,教師接著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自由發(fā)揮,然后每組挑選一個學生把他們畫的圖形用幾句話說出來。通過這樣的直觀教學,整個過程學生們都爭相發(fā)言,不但說得有條有理,而且一直保持著高昂的情緒。這樣趣味性的訓練法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說“普通話”的熱情,達到了預期訓練效果。
2.要形象
由于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容易感知一個個具體的形象事物,這就要求選擇說話題材時,必須考慮到形象性。如《美麗的的家鄉(xiāng)》為題材讓學生練習說話。教師可以展現(xiàn)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圖:鮮紅的太陽,清清的小溪,郁郁蔥蔥的禾苗,翠綠的小樹,青青的小草。讓同學們一看這樣美麗形象的圖畫,誰不想躍躍欲試,不想把所看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呢。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充其量去挖掘教材、多設計形象的說話訓練。
3.有情節(jié)性
低年級學生對單一的缺乏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題材往往記不住。反之,如果材料是一些有趣的活動 ,那么他們就能把活動情節(jié)聯(lián)系起來連貫地說話。比如組織學生進行勞動競賽、或手工剪貼活動等,然后指導學生說:“我們開始做什么?過程怎樣?結(jié)果怎樣?”這樣,學生就能順著這個思路把活動情節(jié)說出來,老師預期的效果也就達到了。
總之,山村壯族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說好每一句話(從簡單的一句話到一句有修飾的、有深度、較復雜、較豐滿的話;從一句到多句,從單句到復句),這得靠孩子們和教師的共同努力,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是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我們應該加強研究,不斷探索,多渠道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意識,只有這樣,孩子們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得到持續(xù)的發(fā)展,潛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