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計鵬
(河南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18 世紀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影響,人們開始從神學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反對封建君王和貴族階層的特權,提倡回到自然、合乎人性的理性思考,追求他們自身的利益,人們因此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這些先進的思想直接影響著那個時期藝術發(fā)展趨勢。在音樂方面,18世紀中葉以后,作曲家們厭倦了中規(guī)中矩的創(chuàng)作形式,要求打破條條框框,開始強調主題和情感的對比,由和聲作為主旋律伴奏的主調音樂逐漸代替了繁瑣的復調音樂。
18 世紀下半葉,海頓、莫扎特等人確立了奏鳴曲3個樂章的形式,其結構為:第一樂章,快板,采用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速,采用三段曲式、變奏曲式或自由的奏鳴曲式;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人奠定和完善了奏鳴曲的形式,這是一個跨世紀的創(chuàng)舉,直到今天,奏鳴曲式還煥發(fā)著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初學者很容易把古典主義時期的奏鳴曲(Sonata)和奏鳴曲式(Sonata Form)搞混淆。事實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奏鳴曲式是奏鳴曲第一樂章常用的曲式,也多用于交響曲、協(xié)奏曲、室內樂等作品的第一樂章,有時也用于其他樂章。其通常分為3 個部分:呈示部(含主調的正主題和屬調的副主題,有時有更多的主題);展開部(音樂在此擴充、展開);再現(xiàn)部(呈示部重復出現(xiàn),副主題回歸到主調,常有一個尾聲)。
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1756 年出生于薩爾茨堡。他被稱為音樂神童,也是西方音樂史上的著名人物。他5 歲便會作曲,他的父親和身邊的親人們都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在小時候,他的父親經(jīng)常帶著他在歐洲各國巡回演出。莫扎特演奏時能熟練地應用各種高超的演奏技巧。他在音樂中經(jīng)常營造活潑有趣的氛圍,很受聽眾歡迎;在創(chuàng)作上,他總是不斷創(chuàng)新,寫出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又能使人們演奏起來很舒服、順暢。
1772 年,莫扎特被薩爾茨堡的大主教聘為宮廷樂隊的首席樂師,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順利。當時的大主教把他當成仆人,不停地使喚他。隨著與大主教矛盾的不斷加深,莫扎特逐漸厭倦當時的生活,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遇到一位開明、賞識他的君主。
1774 年,莫扎特的父親給莫扎特出了個主意,讓他創(chuàng)作幾首好的作品,希望他拿著這幾部作品能夠遇到賞識自己的君主,并獲得一個理想的職務。這幾首作品正是莫扎特與自己的父親參加慕尼黑首演時受他人委托寫下的六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就包括《F 大調第二鋼琴奏鳴曲K.280》。他非常喜愛這些作品,后來莫扎特拿著自己最滿意的這幾部作品經(jīng)常在慕尼黑和巴黎等地進行演奏。這些作品大多數(shù)是在他的故鄉(xiāng)薩爾茨堡創(chuàng)作的,對于莫扎特來說,這些作品具有非凡的意義。這些作品才算他自己真正意義上的早期作品。因為在此之前他所演奏的作品都是憑借自己的天賦和感覺即興演奏的,因此,對他來說,創(chuàng)作的這六首作品也具有轉折意義。
莫扎特在這些早期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希望自己能夠在奏鳴曲式里加入嚴肅的氣氛,確立古典形式。因為從小就可以演奏鋼琴,所以高超的演奏技法自然是他的家常便飯,所以他創(chuàng)作出的鋼琴奏鳴曲與別人的不同,專業(yè)的水平和高超的演奏技法在他的作品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所創(chuàng)作的這六部作品一定程度上繼承發(fā)展了巴赫的一些音樂風格,每個樂章相互之間極具平衡性,確立了奏鳴曲的統(tǒng)一性,主題間的對比性更加清楚,過門的技巧更具多樣性,展開部素材的處理格外精致,整體的力度有適當?shù)姆峙洌囊魳烽_始帶有溫情的風格。
莫扎特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世俗化的人。他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表達著豐富深厚的感情,一定程度上可以喚醒人類的喜怒哀樂等感知,仿佛蘊含著不可知的強大力量,時而讓人哭泣,時而讓人歡笑。他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音符和旋律線看似簡單,但再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去掉任何一個音符都覺得不合適,盡管他的作品向來以簡潔著稱。
這首鋼琴奏鳴曲在感情抒發(fā)和技巧運用上達到了平衡的效果。每一個樂章都采用不同類型的三拍子,節(jié)奏上也采用富含變化的節(jié)奏型。第一樂章生動細膩而充滿戲劇性,表現(xiàn)出莫扎特人物性格和崇高追求;第二樂章采用西西里舞曲的風格,充滿田園樂趣,感情抒發(fā)較為強烈;第三樂章的急板釋放了一種旋風般的輕松,它逐漸發(fā)展為一種愉快激昂和富于色彩的聲響,同時探索了三拍子作曲方法更多的可能性,音樂上簡單而持重,性格上更為內在而抒情,活用了各種可能的對比手法。
這首作品的想象力和個性化的東西非常深遠和寬泛,從中可以感受到從歡樂到怪誕,從凡俗到超越,從沉思到壯懷。他的音樂背后蘊含著無盡的歡樂,那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莫扎特的音樂最純樸、最富有人情味。
第一樂章的主題一開始就是田園式愉快的氣氛,表現(xiàn)出春天般的生機和活力,是愉快和樂觀的象征。呈示部的主副主題對比非常明顯,同時由于他受到意大利音樂風格的影響,于是在主題的后面加上了連結句,在主要主題后面增加了半音階式的變化。副主題歡快、單純的氣氛表達出感人肺腑的情感。副主題后面出現(xiàn)新的旋律,具有呈示部的終止式作用。兩個主題并沒有本質內容的對比,因相互補充而形成內部的統(tǒng)一。清澈美妙的音色,充分展現(xiàn)了莫扎特高超的藝術手法和思想境界。
展開部雖然不長,但頗具自由與幻想,這里的音樂優(yōu)美如歌,也有回聲的效果,它較明顯地展示了詩意和變幻的生活。再現(xiàn)部的音樂織體很有動力,它受到海頓的影響,有相當?shù)淖兓?。在主要主題與副主題之后,都加上了相當長的而有變化的Ritornello,轉到F 大調后直至結束,充分展示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對生活的渴望和激情。
最后的Coda 部分使用另一條新的旋律來作為第一樂章最后的終止,旋律清晰明朗中帶著一絲調皮,同時還有一些少女的害羞和飽含深情的凝望,這一樂章的確有不少富于表情的傳神之筆。
本樂章是f 小調的慢板樂章,安然靜謐、浮想聯(lián)翩,反映出青少年時期莫扎特內心的復雜感情。莫扎特是一位天才,能夠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深邃的思想。
在寧靜的旋律中,西西里舞曲式的節(jié)奏性質,柔軟與抒情帶著附點節(jié)奏的旋律,一種平滑的分解和弦伴奏。主要主題沉溺于哀怨的氣氛之中,音質純凈、感情濃烈,性格比較單一。把音樂的美和力量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感情內聚熱度,外呈甜美。副主題在左手連續(xù)十六分音符的伴奏下,溫柔的旋律帶著幾分無奈,具備質樸盎然的童趣。在那條讓人十分舒適的旋律中,蘊含著豐富的表情變化,使其達到一種雅致的、耐人尋味的意境。
展開部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以b 小調展開呈示部的主要主題,第二段是運用了Ritornello 之手法處理了這段過門,第三段又利用主要主題的推移而準備再現(xiàn)。整個展開部適度地運用了彈性速度,以許多細節(jié)不斷使人感到新奇,以主要主題為基礎展開自由進行,其調性由b 小調轉至f 小調、g 小調、c 小調再轉回到f 小調。音樂具有一種直接而又清晰的線條,是莫扎特式純潔的表白。
再現(xiàn)部以呈示部完全相同的手法來處理,只是整個再現(xiàn)部以f 小調一直進行到結束。
依照莫扎特的習慣,在鋼琴奏鳴曲中并未出現(xiàn)完全慢板或行板的指示,莫扎特比較偏好比慢板稍快點的速度,尤其在早期的奏鳴曲中,這種感覺更為強烈。因此,本樂章雖是小調,演奏時仍應表現(xiàn)出“莊重之感”。
第三樂章代表了莫扎特最快樂的情緒。從開始的主題來看,完全與海頓喜愛的手法一樣,兩個主、副題富有同樣的明朗性與律動性,又快又敏銳。海頓習慣于副主題是從主要主題加以變化的,而莫扎特則不然,莫扎特傾向于塑造自己的樣式。由此,從本樂章中可聯(lián)想到莫扎特早期的作曲手法的變化。
主要主題一開始的前四個小節(jié),右手十分敏銳地如小提琴撥奏般地進入,音樂的氣氛精致細微,一切變化轉折都經(jīng)過精密安排,然而又使人感到自然純真。
富含律動性的副主題中的前四小節(jié)用反復兩次同樣的音型,仿佛在描寫莫扎特正在邁動著傲人的舞步,奔走在生活的大街小巷中,整個樂句節(jié)奏具有一種嚴整感。
展開部是以副主題開始的四小節(jié)動機為出發(fā)點而展開的,很好地運用了轉調手法,比海頓的展開部短一些,并出乎意料地帶離A 大調,又回到F 大調的再現(xiàn)部。再現(xiàn)部與前面的呈示部大致相同,只是調性全部回到了F大調。再現(xiàn)部的主要主題及Coda部分比呈示部多幾小節(jié)。可以看出,莫扎特的鋼琴藝術是心靈間縫隙氣韻的流動,他非常講究樂章之間的照應。他用鋼琴講故事的天賦是令人驚異的。
莫扎特的確是一位超越時代的奇才,他的這些鋼琴奏鳴曲所包含的豐富華麗的色彩都大大超過了他那個時代樂器的表達能力。這首曲子是莫扎特汲取海頓的形式風格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