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 重慶 400044)
科幻小說大致有兩類,一類偏向技術,一類偏向諷喻,即所謂“硬科幻”與“軟科幻”。偏向技術的“硬科幻”的代表人物,有被視為“科幻小說鼻祖”的儒勒·凡爾納;偏向諷喻的“軟科幻”,則以喬治·奧威爾為典型,其作品中對未來社會、人與人關系和政治制度的想象觀察,多過技術的邏輯性與合理性思考。
“硬科幻”絕非完全的“硬”,也有現(xiàn)存社會制度中暫未出現(xiàn)的情形。軟科幻更不可能是絕對的“軟”,也有喬治·奧威爾反烏托邦小說《1984》中老大哥監(jiān)察每家每戶的投屏。雷·布萊伯利創(chuàng)作的《華氏451 度》就是一本反烏托邦科幻小說,社會制度層面的構思大于科學技術的想象。但從1953 年小說誕生,到1966 年弗朗索瓦·特呂弗導演的電影及2018 年HBO 出品的電影,六十多年間,技術、觀念都發(fā)生了巨大變遷。由小說到電影的改編是創(chuàng)作,但“改編者應在保存原作精神和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之間找到平衡?!庇腥さ氖牵跁r代的演化下,雖然基于一個故事主體,但《華氏451 度》兩版改編電影呈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這種轉變先從技術開始。
雷·布萊伯利1953 年出版的《華氏451 度》,是在原1951 年寫就的中篇小說《消防員》的基礎上大幅改寫而成的,而成書的年代,和2018 年對比,對“科幻”概念的理解天差地別,尤其是技術變遷,深刻影響著作品。
電影對小說進行取舍時,除了情節(jié)、故事外,還包括未來技術的細節(jié)。原著中消防員搜索時的重要寵物——機械獵犬,這種機械裝置兩版電影都未曾展現(xiàn)。此外,也有虛構技術會因生產力進步被視作“荒誕”而非“科幻”。在《華氏451 度》原著中,醫(yī)工通過抽換全身血液來治療的段落,在特呂弗改編的電影中出現(xiàn)過,而2018 年HBO 版不再提及,這是由于在今天的技術背景下,這種事情太過荒誕,因而被修正抹去。
在取舍之外,改編還對新時代技術進行選取添加。和原著時代只相差13 年的特呂弗版電影不夠明顯,但2018 年HBO 出品的新版,卻有近乎改頭換面的變化。VR 全息投影、和觀眾互動要求點贊“100+”的直播、無孔不入出現(xiàn)在高樓路邊的屏幕等等,呈現(xiàn)出一個近似“賽博朋克”景象的未來世界。這無疑是由于五六十年來技術的爆炸式發(fā)展,使得原來的想象落后于新時代。而其中影響最深刻的,莫過于互聯(lián)網技術。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對原故事架構的技術背景有著強烈的沖擊。其一,搜查方式發(fā)生質的變化。原著和特呂弗版本的電影中,對書籍進行封鎖以街頭搜查、電話舉報為主,這在現(xiàn)代被視作“古老”。在2018 年版本中,人工智能成為社會監(jiān)控的一雙眼睛。其二,媒介技術更迭。在2018 年,現(xiàn)實中的紙本書籍可以轉化為數(shù)據(jù)流傳輸,單純燒毀紙質書籍,儀式作用高于實際作用。這是雷·布萊伯利與特呂弗創(chuàng)作時絕未想到的一點,因此當初詳述的“華氏451 度是書本燃點的溫度”這一概念在2018 版本中并未提及,焚燒的對象由單純的紙本書籍變?yōu)榘ㄤ浺魴C等在內的記錄設備。時代的更迭對《華氏451 度》的故事有巨大的沖擊,如果不能將已經被視為生活組成部分的信息技術嵌入電影中,改編則會完全失去可信度和意義。
對于作品而言,細節(jié)是保證其情節(jié)完整的重要因素??苹眯≌f中技術的重要性在于其產生的真實感,保證了觀眾情緒的連貫性?!皵z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屬性,一種真正的幻想”。為了真正地保證觀眾沉浸在電影這一幻覺中,創(chuàng)作和改編必然在作品本身的技術背景之下。
除了技術細節(jié)在科學發(fā)展之下的變動外,最直觀的當屬故事情節(jié)的刪改、增補。這種刪改、增補可能依照時代環(huán)境背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迎合觀眾的情感?!皵⑹鼍褪请娪疤崾居^眾在情節(jié)敘述組織以及風格化樣式的基礎上,去建構不斷形成的故事的過程?!?966 年特呂弗版本貼近原著,將近乎所有重要情節(jié)都進行視覺化的處理,2018 年HBO 版則是大肆刪改,與原著差距極大。
主角蒙塔格的重要轉折點,老婦人和整屋的紙質書共存亡這兩個段落,兩版改編都得以保存。而2018 年版中女主角及其情節(jié)線,幾近全面顛覆。原著中每天沉浸于電視的蜜莉,是病態(tài)空洞的群眾象征;對世界、書籍充滿好奇的鄰家女孩克拉莉絲,是健康活力的個體表現(xiàn)。兩個女性角色,是一組鮮明的對比,是對沉溺于傳媒的幻影,放棄了閱讀的人的一種提醒。特呂弗版中,朱莉·克里斯蒂一人分飾兩角,更凸顯這種諷刺。但在HBO 版中,蒙塔格的妻子蜜莉被直接剔除;與對蒙塔格有啟蒙影響的克拉莉絲的相識、相遇全部被替換成更符合觀眾期待的方式,恰如現(xiàn)今警匪類型片中濫套式的“結識線人——被神秘吸引——見到反叛團體”的模式。
原書中,蒙塔格是由昏昧到覺醒,但最終并未給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只是在“華氏451 度”的反烏托邦社會中,建立一個每人完整記憶一本書并傳承人類文明的小世界。這在特呂弗版中大致貼合。但在HBO 版中,因為信息時代的來臨,使得存儲介質電子化、多樣化,原先的存留方式雖然有所保存,但不足以讓觀眾信服。于是電影不僅增添了一個能用大腦記住一萬兩千本書的天才兒童,同時還將人腦記憶作為細枝末節(jié),主干則變成拯救“化一為整”。
“化一為整”是一只基因中蘊含著數(shù)字書籍、人類文明結晶的寵物鳥,這雖然爛俗,但至少有超前的科幻性質。在故事進行的方式上,幾乎按照好萊塢俗套處理,前半段并不提及“化一為整”的真身,留下懸念,正反雙方都為得到“化一為整”而博弈,最后放飛“化一為整”象征著放飛人類的希望,使故事符合現(xiàn)代觀影習慣與模式,同時保證最終問題得以解決。但2018 年HBO 版,將原著中對人類迷離和癲狂的剖析進行了大幅度的削減,看似是尖銳地指出時代問題,實為保守。這為時代影響故事、觀眾綁架情節(jié)做出了合理的詮釋。這種影響因故事而滲透,悄然改變著主題。
《華氏451 度》成書時,便根植于時代的政治與文化雙重環(huán)境。政治上自不必說,是對極權高壓統(tǒng)治的不滿。而文化上,首先是表達對麥卡錫主義(將眾多的書籍列為禁書,禁止圖書館出借)的抗議,其次是表達對“刪減”的不滿,最后則是表達對電視觀眾娛樂至死的批判。有趣的是,歷史總是存在微妙的反差,批判焚書、鉗制思想的《華氏451 度》,在一次選入課本時,被編輯刪去了“不合學生閱讀的幾十處”。
時至今日,《華氏451 度》中通過焚燒書籍來控制思想的方式幾乎已不可能實現(xiàn)。但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被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中,未嘗不是對傳統(tǒng)書籍的埋葬。從這一層面來看,作者在50 年代電視尚未普及之時,就預知到了“電視墻”將會成為人們生活的陪伴,“沙發(fā)土豆”將會成為席卷性潮流。到90 年代后期,“電影的一種重新配置劇烈地擴散到其他媒介和空間環(huán)境之中”,電影媒介也發(fā)生了極大變化。2018 年翻拍《華氏451 度》的出品方HBO,正是全天播出電視劇、電影的美國有線電視網。作為電視平臺播放的填充時段電影,HBO 版《華氏451 度》本身變成大眾文化的娛樂,“成為一個被欲望符號系統(tǒng)所宰制,在匿名統(tǒng)治中喪失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世界”。HBO 版的《華氏451 度》,變成了它自己諷刺的對象。
創(chuàng)作者無法超脫其所屬的時代,因為他的創(chuàng)作就在時代中,但他與時代又是相互矛盾的。在《華氏451 度》小說原作者的初衷自述中有這樣一段話:“焚書的方法不只一種。而這世界充斥著手拿火柴的人。每一個少數(shù)族群……或者四方福音教徒,都覺得他有意愿、權利、義務去潑灑煤油,點燃引信?!痹髡咴趧?chuàng)作時,并未詳細描述族群,但認為這可能會成為創(chuàng)作的阻礙。從特呂弗版到HBO 版,蒙塔格的身份從白人變?yōu)楹谌?,這不是對原著的復現(xiàn),而是在文化潮流和觀眾服從下的平衡考量。電影本身無法脫離觀眾的需求和時代的進程,創(chuàng)作也必然被裹挾進觀眾期待的邏輯中。
科幻作品的主題,歸根結底帶有創(chuàng)作者對當下時代的焦慮情感。創(chuàng)作或改編,小到技術細節(jié),大到主題,無一不是飽受時代有意識或無意識影響的產物。但每個時代的科幻作品,無論以何種光怪陸離的方式呈現(xiàn),終究是那個時代的映射,和那個時代作者對人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