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望
博物館美育既是社會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國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效能發(fā)揮的重要部分。為了推動博物館美育更好地發(fā)展,相關政策性文件不斷出臺,集中彰顯了國家意志。對此,對相關政策文件進行綜述,可以對中國當代文化政策研究工作有所補益,更便于研究者綜觀中國當代博物館美育理念的政策性強化軌跡。
當前,人民對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對于學習文化藝術的需要也日益增長。中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社會公眾文化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不但對于其個體全面發(fā)展至關重要,更關乎整體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尤其是在中國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進程中,藝術類文教產品和服務不僅要供給學生,同時要供給全社會公眾,推進全民終身學習,終身享受藝術熏陶,形成終身美育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這就必然要求作為公共文化供給一部分的社會美育供給(即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美育供給)在數(shù)量與質量層面不斷提升,真正實現(xiàn)文化成果為全民共享,美與藝術走向社會大眾。今天,面向全社會公眾普及和發(fā)展美育已是保障“文化民生”和彰顯“文化民權”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社會美育是公共文化供給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社會美育是文化藝術事業(yè)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社會美育是教育事業(yè)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發(fā)展社會美育是保障人民群眾實現(xiàn)“文化小康”的切實之舉;發(fā)展社會美育是建構學習型社會的題中之義;發(fā)展社會美育是推動社會文化資本結構升級的關鍵路徑。
應當看到,社會美育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和社會性,必然要在社會公域中發(fā)揮作用,必然要調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力量,必然要在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中開展。博物館不僅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是人民的文化殿堂,而且是與正式教育機構(學校)相對立的非正式教育機構,發(fā)揮著社會教育職能;既是社會公眾接受終身教育的大眾學堂,也是在校學生接受課外教育的第二課堂。從博物館的發(fā)展史來看,博物館的職能經(jīng)歷了從“重物”到“重人”、從藏到育的轉變,日益凸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更加契合其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角色定位。
21 世紀是博物館的世紀,博物館在數(shù)量、規(guī)模、類型與業(yè)務活動上都迎來了大發(fā)展,其與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城市和鄉(xiāng)村的關系不斷加深,其發(fā)展關乎人類的發(fā)展。今天,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屬性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公共教育職能不斷凸顯。在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中,美育職能最適宜發(fā)揮。這是因為:美與藝術在博物館中無處不在,博物館建筑本身就是藝術,博物館藏品的展陳具有高度藝術性,博物館藏品的講解也是一門藝術;多數(shù)類型的博物館擁有豐富的藝術藏品,且歷史文物多具有藝術的性質和形態(tài)(純藝術,如繪畫、雕塑等;工藝美術,如陶瓷工藝、青銅工藝、木藝、漆藝等;藝術器具,如樂器、書畫用具等);藝術的審美性(審美共通感)、感官性(直觀直接性)、情感性(具身體驗性)、娛樂性(趣味性強而知識性弱)等特征使其具有普及性,相比于科學技術和文史哲等,較易于被大眾接受;藝術類博物館以及藝術性強的歷史類博物館等因其文化休閑性和藝術審美性突出,向來是最受公眾歡迎的博物館,世界四大博物館均屬于藝術博物館的類型。在公共教育職能被界定為博物館首要職能的今天,專門研究博物館美育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既符合時代要求和政策導向,更符合博物館的發(fā)展趨向與公眾的文化需求。2019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要不斷探索如何講好文物故事,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
在中國社會,政治資本是最高資本,發(fā)揮著最強大的作用,中國社會是一個“強政府”型社會。因此,對當代博物館美育理念的強化起到最大作用的是政府相關部門頒發(fā)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政策與政策性文件)。其作為導向性文件,發(fā)揮著“核心引領”與“頂層設計”的作用,凸顯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社會美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博物館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從宏觀政策的高度直接引領博物館美育理念不斷鞏固,引導全社會高度關注博物館美育,吸引相關學者對于博物館美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研究;給予博物館美育工作以制度的依據(jù)和各方面的保障。政策杠桿既不斷撬動博物館美育的理論研究,更直接刺激博物館美育的實踐創(chuàng)新。相關政策性文件可分為三類:一是關于美育事業(yè)的政策性文件;二是關于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政策性文件,其對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出了導向性意見。三是關于博物館事業(yè)的政策性文件。以下以分而述之,按照政策性文化出臺的時間順序,主要羅列摘述國家級的政策性文件,以呈現(xiàn)一條國家政策強力牽引的中國當代博物館美育理念強化脈絡。
中國當代政府高度重視國民美育,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性文件,多份文件涉及社會美育和博物館美育。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加強美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
2014 年1 月,《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實施素質教育,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并制定了具體措施。
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體系”,“良好的審美情趣”寓于其中,并要求“學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等社會公共資源進行育人的有效途徑?!?/p>
2015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年度報告辦法》,三個文件同步出臺凸顯了美育和藝術教育的重要地位。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與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lián)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化美育體系?!?/p>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提出:“實施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計劃”“加強和改進專業(yè)藝術教育工作”“加強各級各類學校藝術教育,推動學校與社會藝術教育資源和設施共建共享,提高青少年的藝術素養(yǎng)?!?/p>
你就別難為我了好不好?對方也急了,聲音高起來,制度又不是我定的,全國的民政局都是這樣,我一個小小的辦事員能有什么辦法?你以為我就不想給你們提供方便?你以為我心里就好受?你以為我生來就是鐵石心腸?我……
2016 年9 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發(fā)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設立了一項三級指標“審美情趣”,明確其“重點是: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fā)現(xiàn)、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chuàng)意表現(xiàn)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p>
2016 年10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老年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 年)》,以老齡化社會和國際終身教育趨勢為背景,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老年教育新格局的主要目標,美育是其中一方面,要求整合資源,“推動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站、中心)、科技館、博物館、紀念館、公共體育設施、愛國主義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向老年人免費開放?!薄罢弦慌鷥?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特色老年教育資源”。
2017年1月,《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币蟆俺浞掷脠D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各類文化資源”。
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chuàng)作人才?!薄鞍l(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
2019年4月,《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于高校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標,提出:“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的豐厚資源,讓廣大青年學生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的精髓?!薄俺浞滞诰蚋咝K囆g場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推動高校藝術場館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免費開放政策實施范圍,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將博物館、美術館向社會有序開放。”“研制高校美育場地器材建設規(guī)劃,加強高校劇院、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場館建設,建立高校美育器材補充機制?!?/p>
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增強美育熏陶。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嚴格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結合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p>
2020年1月10日至11日召開的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提出:“制訂學校美育工作基本標準……扭轉重智育、輕體育美育的局面”,強調“劃出美育硬杠杠”。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35 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化學校美育體系”的目標,并多處強調了學校美育與社會美育的結合,要求“豐富藝術實踐活動?!罅ν茝V惠及全體學生的……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改善場地器材建設配備?!訌姼咝C烙龍鲳^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地方共建共享劇院、音樂廳、美術館、書法館、博物館等藝術場館”,“統(tǒng)籌整合社會資源。加強美育的社會資源供給,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為學校美育教學服務?!膭顚W校與社會公共文化藝術場館、文藝院團合作開設美育課程。整合校內、校外資源開展美育實踐活動……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每年組織學生現(xiàn)場參觀1 次美術館、書法館、博物館,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的豐厚資源,讓廣大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精髓。充分挖掘學校藝術場館的社會服務功能,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將藝術場館向社會有序開放?!?/p>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fā)《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兩個指南為了“指導中小學課程教材系統(tǒng)、全面落實革命傳統(tǒ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均提出了館藏文物進課程教材的要求,引導社會美育資源進入學校美育體系。
博物館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在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政策性文件中,有直接或間接涉及博物館美育的政策表述。
2013 年11 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求“明確不同文化事業(yè)單位功能定位”,這對于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社會美育產品與服務供給具有引領作用。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提出:“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堅持重心下移,把各種文藝惠民措施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推行菜單式服務,以實效為標準,提升質量和水平?!薄皞鞒泻秃霌P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l(fā)展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和發(fā)掘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成果及資源,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薄凹訌娢乃囮嚨亟ㄔO?!ê糜煤脛?、電影院、文化館(站)、群藝館、美術館、工人文化宮、文化廣場、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各類文藝陣地?!?/p>
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將“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作為發(fā)展目標之一,提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提升免費開放服務水平,提高群眾文化參與程度?!辈⑻岢觥凹訌娢奈锉Wo利用”,“推進博物館建設。貫徹實施《博物館條例》,提高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訌娢慕探Y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定期開展博物館中小學教育活動。”
2017年5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綱要》將“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基本形成”列入“全面實現(xiàn)文化發(fā)展改革的目標任務”,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wǎng)絡。……做好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鄉(xiāng)鎮(zhèn)(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qū))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的規(guī)劃建設?!辈⑻岢觥白屩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苿舆z產資源合理利用?!?/p>
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p>
博物館事業(yè)是國家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關于博物館事業(yè)的政策性文件,日益強調博物館教育職能的發(fā)揮,其中涵蓋了博物館美育。
2005年12月,文化部發(fā)布《博物館管理辦法》規(guī)定:“博物館應當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博物館應當根據(jù)辦館宗旨,結合本館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積極參與社區(qū)文化建設?!?/p>
2011 年12 月,國家文物局印發(fā)《博物館事業(yè)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1—2020 年)》,設立了“博物館教育和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的目標,要求“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制度化”,特別要求“加強藝術類博物館(美術館)的發(fā)展,服務公眾美育”,這是“博物館美育”的要求第一次出現(xiàn)在國家層面的政策性文件中。
2015 年2 月,國務院頒布的《博物館條例》明確定義:“本條例所稱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的見證物,經(jīng)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這是中國第一次將“教育”定為博物館的第一位職能。進而提出:“博物館應當根據(jù)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參與社區(qū)文化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薄皣鴦赵航逃姓块T應當會同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制定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鼓勵學校結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博物館應當對學校開展各類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
2015年9月,《國家文物局、教育部關于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下發(fā),旨在:“實現(xiàn)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探索構建具有均等性、廣覆蓋的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機制”,要求“開發(fā)教育項目”“建設教育資源庫和項目庫”“加強課程教材中博物館教育有關內容”“實施流動教育項目”“實施遠程教育和網(wǎng)絡教育”“加強博物館教育資源統(tǒng)籌”“建立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長效機制”,并提出“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師資培訓”“完善督導評價機制”三項保障措施。
2016 年3 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提出:“堅持公益屬性……發(fā)揮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拓寬人民群眾參與渠道,共享文物保護利用成果?!薄皥猿址沾缶?。始終把保護文物、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文物工作服務大局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充分發(fā)揮文物資源傳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睂ⅰ肮参幕展δ芎蜕鐣逃饔酶诱蔑@”作為主要目標之一。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開發(fā)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提升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開發(fā)水平?!Y合構建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長效機制,開發(fā)符合青少年群體特點和教育需求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2020 年9 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旨在:“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提出:“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fā)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