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1331)
“獅子玩翠樓,和尚啃狗腿”,這句話是萬盛區(qū)萬東鎮(zhèn)團結村干龍社一帶的民間藝人對“后壩獅舞”的描述。這是一項始于清朝、歷經九代人傳承的民間特色文化。筆者于2019 年6 月至2020 年7 月三次到萬盛區(qū)進行實地考察,對后壩獅舞第八代傳承人進行訪談,并獲取了大量資料,共收集音頻資料160分鐘,視頻資料120分鐘,整理文獻資料5 萬余字,以此為后壩獅舞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參考。
相傳,大概在北宋時期,印度進貢了一頭獅子到北宋朝廷,物以稀為貴,皇帝十分珍惜與喜歡,可是因為氣候及飲食的原因,沒過多久獅子就死掉了。可是皇帝會定期觀看獅子表演,飼養(yǎng)獅子的官員恐于受到責罰,就將獅子皮和獅頭剝下來附在人身上從而進行人工的、模仿獅子的表演,企圖在皇上那里蒙混過關。等到表演那日,皇帝還是看破了眼前這個獅子是由人扮演的,但是這兩位飼養(yǎng)員表演得活靈活現如真獅子一樣,令皇帝非常滿意,便沒有追究責任,后來皇帝還鼓勵表演這種獅舞,在每逢節(jié)慶時用于表演,獅舞便就此傳承下來。
到清代,“獅舞”已成為逢年過節(jié)的必備節(jié)目,也逐漸發(fā)展出南獅和北獅。北獅比較重技藝,技藝比較高超,例如北獅是要上桌子的,七八張桌子一層一層重疊上去,演員們在桌子上舞,沒有人保護。南獅則更側重于表演,表演時有撒嬌、打滾、舔毛等動作,表演時惟妙惟肖,惹人喜愛。但是為什么地處南方的萬盛地區(qū)卻是舞的北獅呢?據史料記載,清朝中期有一個專門舞獅的張姓人,有一次他帶著后壩獅舞到北方參加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習了北獅的表演技巧,后將北獅的表演技巧與后壩獅舞的表演技巧相結合,并把《西游記》中收服青獅的片段改編后融入獅舞,形成了融武術、雜技、戲劇于一體的“后壩獅舞”,并通過祖?zhèn)鳌焸鞯刃问揭淮淮貍鹘o后人,到現在已經歷經了九代傳人。
新中國成立以后,各類民間壽慶、開業(yè)慶典、重大節(jié)慶都離不開舞獅表演。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壩獅舞更是名震一時,綦江、南川、涪陵以及貴州桐梓等地都爭相邀請后壩獅舞表演團隊前往表演。
后壩獅舞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十分豐富,一般以“排街”、“上門拜年”、“祝店鋪開業(yè)大吉”以及“拜壽”四種形式居多。無論哪一種形式的表演,都是集驚險性、趣味性、觀賞性于一體,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傳承人張永坤說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會舞獅的人越來越少?!比缃?,懂得玩獅絕技和舞獅技巧的人已為數不多,技藝也是大不如從前。重慶市萬盛區(qū)委、區(qū)政府對于傳承中所出現的問題也進行了“保護計劃”,例如撥??罘龀趾髩为{舞的傳承發(fā)展、開展一系列的普及活動等,但是后壩獅舞依舊存在生存困境。
當前,后壩獅舞傳承力量相對薄弱。第一,傳承人雖身強力健,但迫于經濟等各方面原因無法專門從事后壩獅舞的傳承及發(fā)展工作;第二,由于生活壓力大,大量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因此對后壩獅舞的傳承及參與度日漸衰退;第三,受時代快速發(fā)展、娛樂活動的多樣性影響,越來越多的當地村民選擇其他娛樂方式,對于后壩獅舞的表演也呈現出不關注甚至不了解的狀況;第四,后壩獅舞追求高超的技藝,長時間的磨練也不一定能夠達到成效,因此許多家長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接受這份技藝帶來的磨練,年輕人也難以忍受幾年乃至十幾年磨練技藝帶來的枯燥與乏味。
在時代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文化的傳承早已不再是自家門前的自娛自樂,文化的傳承應該存在不同的傳播方式,運用不同的傳播媒介。但后壩獅舞的宣傳力度薄弱,目前除過年期間,正月十五在萬盛區(qū)團結村甘農社能看到些許表演外,其他時間極少能見到后壩獅舞的表演。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跟不上社會時代的發(fā)展步伐,不大力發(fā)展自身文化,拓展宣傳渠道,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就極有可能陷入難以發(fā)展的窘境。
在對后壩獅舞的傳承過程中,除前文提到傳承力量的薄弱、宣傳力度的欠缺之外,其理論建設也有待提高。筆者曾三次前往萬盛地區(qū)對于后壩獅舞的現有情況進行田野調查,發(fā)現對于后壩獅舞的相關影像視頻、文字資料沒有專門的資源數據庫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與記載,對于后壩獅舞的歷史沿革、目前的傳承情況也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歸類、整理。此外,針對后壩獅舞目前還沒有深入地開展理論工作,學術研究也十分薄弱。
后壩獅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體現。因此,對于后壩獅舞的保護,我們應該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相關法律,同時還應該調動一切可用資源,將后壩獅舞的保護做到最大化。
1.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完善傳承人的保障機制
“后壩獅舞”是一種口傳身授的藝術形式,個人的發(fā)展有時決定著整個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因此,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完善傳承的保障機制。第一,應建立后壩獅舞傳承專項保護資金,為后壩獅舞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經濟基礎。第二,為傳承人提供專門的場地,為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徒提供鼓勵與資金支持。第三,加強與傳承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密切關注傳承人的身體狀況、傳承以及演出的進度與情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幫助。
2.開展“后壩獅舞進校園”等教學傳承活動
非遺舞蹈進校園是非遺舞蹈傳承發(fā)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將“后壩獅舞”帶進學校,與當地的體育課程以及興趣課程相結合,培養(yǎng)出學校的舞獅教練,組建學校舞獅班,逐步整理“后壩獅舞”校本教材,再建立后壩獅舞學校傳承基地,有計劃地對當地學校開展普及以及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后壩獅舞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身體,還能夠喚醒學生對于后壩獅舞的熱愛,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不畏艱苦的優(yōu)良品質,同時也有利于后壩獅舞的傳承和發(fā)展。
1.采用“文旅相結合”的發(fā)展策略
將后壩獅舞與當地的旅游產業(yè)相結合,打造集旅游、景觀、民俗風光、演出活動為一體的產業(yè)結構模式,讓人們在旅游觀景的過程中領略后壩獅舞的帶來捧腹大笑以及驚險刺激,感受后壩獅舞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萬盛地區(qū)人民不畏艱苦的勇氣以及樂觀的精神態(tài)度,從而更大程度地挖掘后壩獅舞的商業(yè)價值,在傳播推廣的過程中,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2.運用互聯(lián)網、新媒體等傳播方式對后壩獅舞進行宣傳
當下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快速運行,為后壩獅舞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利用多媒體等方式對后壩獅舞的傳承與發(fā)展進行記錄,將這些民間文化通過互聯(lián)網視頻的方式帶入公眾的視野當中,傳承人還可通過抖音、快手短視頻的方式進行線上直播授課,讓大眾在休閑娛樂的同時了解后壩獅舞背后的精彩文化,還可聯(lián)系當地電視臺、新聞記者等對后壩獅舞進行采訪報道,以此提升后壩獅舞在公眾心中的影響力。
民間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對于自身的不斷創(chuàng)新。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生命力,是當下時代留給后壩獅舞的新命題。第一,在原有表演基礎上,可以融入一些現代表演的編創(chuàng)方式,將原有技術與現代技法相融合。第二,對原有的舞臺動作進行解構與重構,在保留原來民間舞蹈原始動律的基礎上對舞蹈動作進行不同程度的轉變,以此衍化出更多的舞蹈動作。第三,對于音樂的選擇以及服裝、道具的擇取都可以更加貼近當下時代的發(fā)展潮流,運用現代的審美方式對原有的音樂、服裝以及道具進行調整。第四,可以聘請專業(y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以及舞蹈人才對于當地后壩獅舞的傳承以及發(fā)展進行建言獻策,共同推動后壩獅舞的發(fā)展。
在鋼筋水泥創(chuàng)造的林立森林里、喧囂的車水馬龍中,12 層八仙桌子高不及這座城市的屋檐,獅子翻騰飛奔,也攆不上時代發(fā)展的尾巴。鑼鼓一敲,過往的人群,或報以匆匆一瞥,因記憶對這種藝術充滿陌生;或駐足留戀,或許它曾經出現在生命中的某個過往。但時光流轉,昔日的傳奇已經遠去,新的神話仍在被締造。燦爛的歷史文化、精湛的表演技藝,定會使后壩獅舞這項民間藝術在新的時代里,重新煥發(fā)出它獨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