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斌
摘要:對于小學生而言,接觸的詩歌有限,他們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需要教師們加以潤色,幫助學生們塑造一顆愛誦讀詩歌的心靈,以詩歌教學促進學生心身健康成長,通過詩歌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認識能力、感受能力和辨別真善美和假丑惡的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道德觀,身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把培養(yǎng)學生們的詩歌誦讀當作一種使命,在日常中用愛心與責任澆灌,讓學生們愛上詩歌,在詩歌中收獲美好。
關鍵詞:小學生;誦讀;閱讀習慣
近年來,隨著課堂教學形式與內(nèi)容的不斷改革,我一直嘗試在詩歌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感受、接受能力,實現(xiàn)詩歌教學的目的的方法途徑。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漸摸索出一條我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誦讀為主、闡釋為輔,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所謂誦讀為主,就是在詩歌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多讀、用多種方法讀,直到張口能誦,誦而有情的境界,充分發(fā)揮誦讀在詩歌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闡釋為輔,就是摒棄傳統(tǒng)的一句一讀,一句一講,反復講解、反復歸納、總結思想意義的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進入自覺誦讀和主動誦讀之中,在誦讀中獲知,在誦讀中感受詩歌之美。二者的關系是:有側重,但不可偏廢,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從詩歌教材內(nèi)容上看,低年級課本所占分量較少,多是兒歌或童謠,且配合識字;中年級每冊課本選有各種詩歌3—4首(含課后練習,下同),古詩、新詩兼顧,占課文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高年級每冊課本選有各種詩歌4—6首,占課文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這已經(jīng)是一個不太小的比例。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實行誦讀為主、闡釋為輔的方法來調(diào)動學生閱讀詩歌的積極性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多種誦讀形式并舉,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
誦讀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誦讀有范讀、領讀和師生齊讀等,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把學生帶入預設的教學環(huán)境和詩歌境界中去。學生誦讀有一人讀、多人讀、齊讀、分角色或變換角色讀等,是詩歌誦讀教學的主要形式,目的在于養(yǎng)成學生自覺、主動閱讀詩歌的習慣,并通過誦讀進入詩歌的情與景中。
教師范讀帶有示范作用,包括語音、聲調(diào)、節(jié)奏、情緒等方面為學生誦讀定標尺。語音是傳遞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在范讀、領讀時要從學生年齡、心理等特點出發(fā),走進少年兒童內(nèi)心世界,師生之間產(chǎn)生共鳴。誦讀盡量符合詩歌中的人物或事件的特征,突出詩歌的形象性與情感性。通過教師范讀或領讀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之中,達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入其境的真實感覺,這樣便可以進入詩歌情節(jié)和意境之中,打動學生內(nèi)心,從而發(fā)揮詩歌的感化與教育作用。學生的感官是靈敏而多變的,只要教師引領得當?shù)皿w,學生會很快發(fā)生共鳴,詩歌的感化、教育功用也就會體現(xiàn)得具體和充分。如小學二年級課文有李白《望廬山瀑布》和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兩首傳統(tǒng)名篇,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大多會背誦。教師要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通過聲情并茂的領讀或范讀,把學生帶入詩人創(chuàng)造的美妙意境中。
學生誦讀,一人讀是最常見的誦讀方式,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應盡可能地讓更多學生參與,甚至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誦讀,一方面是詩歌教學的需要,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參與是學生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的前提,也是重要步驟之一,是詩歌教學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二人讀、多人讀要考慮合理組合配搭,如性格相同、容易溝通的組合,男女生組合,聲音不同的組合等,都要嘗試,都要運用,而且要因時因地及時調(diào)整和變化,讓更多學生在不同的形式、場景下感受詩歌的美。齊讀的好處是共同參與,互相取長補短,從他人身上學到自己還沒具備的誦讀能力、方法,不足之處是教師無暇顧及每一個學生的誦讀情況。教師要臨場調(diào)度,巡視觀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覺進入角色。分角色、變換角色誦讀多用于童話詩或敘事詩中,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jié),學生興致高、感情投入快,教師則要把握好角色的選定和誦讀中的具體指導,讓角色之間協(xié)調(diào)對稱,優(yōu)勢互補。比如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皇帝的新裝》等都是傳統(tǒng)名篇,學生既喜歡詩中的人物,也喜歡詩中的故事,一般來說參與積極,誦讀熱情,容易進入角色,教師只好組織好、引導好就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實,組織學生誦讀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核心問題是教師的指導、引導和組織,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張有馳地進行。
二、正確把握誦讀與感知的關系
誦讀與感知是學生學習詩歌的兩個層面,或者說是兩種境界。但二者又是互為表里、相互作用的,缺少哪一個層面,詩歌教學就不是完整的。這是我從事小學詩歌教學的體會。我覺得,誦讀就是朗讀,就是背誦,就是有表情、有心得的吟唱。從朗讀到吟唱,從被動到主動就是完成了詩歌閱讀的全過程,它是感知詩歌、享受詩歌的基礎,是第一個層面。古人常說:“讀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睂嶋H上就是強調(diào)誦讀的作用。我們從小讀《三字經(jīng)》《百家姓》,讀唐詩、背宋詞,也是經(jīng)過了會背誦而不知其義的過程。其實,《三字經(jīng)》和《百家姓》都是以韻文的形式出現(xiàn),是敘事詩和說理詩,因為它具備了詩歌的基本特征。所以大多數(shù)兒童三四歲時,家長或幼兒園教師開始教授這些基本蒙學讀物,而且一氣呵成,從頭至尾背誦下來,農(nóng)村稱為“念書歌”,意思是說只會吟誦而不知其義。人們認識世界都有一個從表相到內(nèi)在規(guī)律的過程,少年兒童讀詩如此,讀文亦如此。
當然,誦讀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僅僅停留在“念書歌”的層面上,還有向感知、感受層面發(fā)展過渡。這也是人類認識事物規(guī)律性的過程?!皶x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對于小學詩歌教學來說,誦讀作為一種手段,到了熟練的程度,詩歌中的情景、意境會在少年兒童心中經(jīng)常浮現(xiàn),飄來飄去,揮之不離,這就為進入感知層面打下了基礎。再以《三字經(jīng)》為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雖然是開頭的幾句話,但由于這些話涉及到古代的哲學思想的認識觀念,縱然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也未必能理解其中的真實含義,因為受兒童知識、閱歷的制約。但是,在會背誦了“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一段話時,只要大人告訴孩子們古代這些孝敬父母、關愛兄弟的故事,依他們的認識能力完全可以接受其中的教育意義。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熟練誦讀的教學任務后,就要想方設法再作“引導”,把學生引入感受、認識詩歌中時代性、教育性和啟迪性等深層次目標上來。比如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文中有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的一首詞,寫的是紅軍戰(zhàn)士長征途中的生活,但詞中以從容、淡定的心情和筆觸,表現(xiàn)艱苦斗爭中的豪邁與樂觀:“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边@深秋自然景物的描寫,天、云、南飛雁,組合成一副生機盎然的動態(tài)畫面,看不到戰(zhàn)爭的硝煙,也看不到紅軍戰(zhàn)士的犧牲。教師可以在簡單介紹紅軍長征的歷史的前提下,通過誦讀,引導他們進入詞的意境中,欣賞白云、藍天,指點南飛的雁群,從美妙的秋景秋意中,感受詩人和紅軍戰(zhàn)士們的樂觀與豪邁。久而久之,學生腦海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在教師引導下感受、感知詩人筆下景物的意義,這樣不需要教師的字句疏通、詞意分析,詩歌的感化作用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此說并非說不要任何的解說詞意,而是不要機械的分析字句、解釋含義)。
三、以誦讀為支點,感受詩歌美感
詩歌所以為詩歌,因為它可以讀,可以吟,可以歌唱。大家從小就開始誦讀的《詩經(jīng)》,大多是民歌和頌歌,是歌;《漢樂府》中的詩歌都是入樂歌唱的,也是歌;唐詩宋詞都是有曲譜,都是用來吟唱的,自然也是歌。所以詩歌的第一特點就是可以吟唱,它恰恰具有押韻、對仗、節(jié)奏感強等音樂屬性。因此小學詩歌教學在重視感知詩歌教育意義的同時,不可忽視詩歌對少年兒童美感意識的傳送。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通過誦讀詩歌,吟唱詩歌,讓學生不自覺地進入詩歌特有的美學境界中。還以李白《望廬山瀑布》為例。其實只有四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是一幅美妙絕倫的山川長卷,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閱歷的限制,未必全能理解這些畫面的組合形式,更談不上特點了。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會背誦全詩的基礎上,作一番解釋指點的工作。如介紹李白詩寫的哪里,有哪些景物,可以組成哪些畫面,以及什么是香爐,什么是銀河,什么是瀑布等,讓學生知道相關知識后,帶領他們進行一次山水之旅。感受大自然壯美,進入美景的同時,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唱,讓學生發(fā)現(xiàn)煙、川、天三字讀起來朗朗上口,告訴學生這就是押韻。教師在范讀、領讀時要有意讀出詩句的節(jié)奏來,而且反復讀,讓學生也慢慢進入節(jié)奏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這樣,讓學生在誦讀詩歌的過程中感受節(jié)奏感,而節(jié)奏、押韻正是詩歌的基本特征,也是詩歌美感的載體。
自然,小學詩歌教學方法具有多元性,只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詩歌、感受詩歌、認識詩歌的能力,都值得提倡和實踐。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可詩歌教學的理解和認識,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帶學生進入詩歌藝術天地之中,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音律,通過詩歌的浸染,逐漸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詩歌教學的目的也有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