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優(yōu)美
摘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強,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而由于種種限制,這些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只能留守在農村。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健康以及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時期,而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陪伴,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與引導,導致留守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與性格障礙,這給學校與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關注并重視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社會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隨著我國社會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農村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現(xiàn)象越發(fā)普遍,雖然提高了農村的經(jīng)濟收入,但也帶來了留守兒童問題。未成年孩子心理較為脆弱,當其被父母留在家中,與祖輩或其他親屬生活的情況下,很容易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此農村小學必須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動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一、留守兒童的概念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由于經(jīng)濟條件、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的原因,絕大多數(shù)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不能隨父母進入城市生活,致使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逐年劇增。
農村留守兒童即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留在農村,而且需要其他親人和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
二、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
兒童時期是身體生長發(fā)育最旺盛,心理變化發(fā)展最快。也是人格、態(tài)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關鍵時期,留守兒童普遍由祖輩或其他親屬臨時監(jiān)管,監(jiān)護力度不足,對孩子的關愛不夠,較難做好與學校的聯(lián)系,難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而父母長期的缺位和隔代撫養(yǎng)的局限性使留守兒童的認知、情感、道德、個性等發(fā)展的關鍵期得不到正常的呵護和教育,從而造成心理發(fā)展上的缺陷。
1.孤獨感、自卑感
由于留守兒童缺少親情,對外界敏感,缺乏安全感,易陷入自我責備中,表現(xiàn)為孤獨感、敏感自卑等。由于長期缺乏父愛和母愛,留守兒童有種被遺棄之感, 總覺得是因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離家外出,他們缺乏自信,陷入深深自責中,極度自卑。他們害怕別人同情的目光,他們強烈渴望父母親情,由于無法得到滿足,長期處于被壓抑的狀態(tài),他們自慚形穢,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與人交往,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嚴實地封閉起來,甘心生活在被人遺忘的角落里。
2.逆反心理
他們缺乏安全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他們愛與人對著干,即使老師和家人的話也不肯聽,常喜歡鬧對立,表現(xiàn)為“不聽話” “不禮貌” “不謙虛” “惡作劇”等。
3.性格孤僻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任何人無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響一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接觸,交際能力差,尤其是同伴交往能力。
總之,形成農村留守兒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等。他們的心理問題雖不像軀體疾患那樣有形地損害人們的健康,卻在無形中侵蝕著孩子們的心靈。只有準確把握了這些孩子的心理特怔,對癥下藥,才能使他們健康成長。
三、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對策
教育者作為孩子的引路人,必須做好教育引導者的作用,不光需要啟迪孩子的智慧,也需要促進孩子情感與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避免孩子因為缺乏關愛或教育不當而出現(xiàn)不良心理。
1.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
為實現(xiàn)對留守兒童的有效教育,促進其生理與心理的協(xié)調發(fā)展,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孩子的了解,為此建立兒童檔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每個班主任通過認真調查摸底,掌握學生信息, 摸清本班“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和基本情況,做到切實了解父母的工作地點、聯(lián)系方式、監(jiān)護人住址、聯(lián)系電話以及家庭經(jīng)濟情況與教育理念等,并加強與代養(yǎng)家長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校方需要積極主動的與孩子家長進行溝通,叮囑其多關心孩子,并革新其與代養(yǎng)家長的教育理念,提高其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以此為后期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2.加強學校心理教育
在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全面了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教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力所能及地幫助留守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并善于辨證地、發(fā)展地看待留守兒童,真正做到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關心愛護,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空間。
3.建立校外關愛體系
“留守學生”在學校期間,由于集體生活的溫暖,會暫時忘卻一些煩惱??梢坏┗氐郊依铮麄兡欠N特有的孤獨感又會油然而生。
為了彌補“留守學生”情感的缺失和填補教育真空,學校建立校外關愛體系,打破年段、班級的界限,以片區(qū)為單位組建校外學習小組, 每周開展一次集體活動,組織本小組學生互相檢查作業(yè)、進行校外表現(xiàn)評議等。 小組長由各方面表現(xiàn)較好的高年級學生擔任。每個小組指定一名指導教師,做好留守兒童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定期向學校反映有關情況。
四、結語
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也才是兒童心理良性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經(jīng)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加以有效引導,聽之任之地讓他們發(fā)展,那么他們的行為可能會朝壞的方向發(fā)展。我們要正視這方面教育的缺失并想辦法解決。
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這一問題任重而道遠。真正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這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 而絕不僅僅是留守兒童或學校的問題。為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農村小學必須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切實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加強對孩子的關愛與教育,并加強與多方的聯(lián)系,發(fā)揮出社會各界的力量,以此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可靠的教育支持,讓農村留守兒童也能夠像正常兒童那樣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并健康成長,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
[2]張莉.農村小學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華夏教師,2016(7).
[3]張巧.淺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J].文理導航(下旬),2016(04):96.
[4]于瑤.情景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金融理論與教學,2003,01:66-68.
[5]王淑芳等.淺析社會支持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9, 10(6):136-137.
[6]徐群《關注留守兒童教育與創(chuàng)建和諧新農村》(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