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峰
記憶中的家鄉(xiāng),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從何處捕捉到它的身影,都會覺得特別親切,那是一種自幼生長在血液里,不會隨時間、空間悄然磨滅的羈絆。
它沒有秀麗的山水,也沒有引人入勝的人文古跡,有的只是金黃色的稻谷和淳樸熱情的家鄉(xiāng)人,平淡無奇卻哺育我成長,承載著我此生最難忘的記憶。
記憶中的家鄉(xiāng),是一條彎彎曲曲的黃泥路,還有坑洼不平的路面,路旁是濃密的樹林,路邊繁多的山稔花、桃金娘花……這條路記錄著我六年上學的艱辛—晴天里塵土飛揚,雨天里一路泥濘,夏日里酷熱難耐,冬日里刺骨寒痛……
那個時候,家鄉(xiāng)人很少有鞋穿,多數(shù)人都赤腳走路,雨水混著黃泥從腳縫兒中冒出,每次出門都要小心翼翼的,如何出腳都要深思熟慮,生怕一不留神就落個“五體投地”,好不容易蹚過“水泥”路,路面又變得凹凸不平,小石子更顯“崢嶸”,人走在上面腳丫子硌得生疼,而我就這樣左腳淌著水、泥,右腳踩著石子,一步一個腳印,游過了屬于家鄉(xiāng)的記憶。
記憶中的家鄉(xiāng),有一所破敗不堪,四處漏風的小學。那些“搖頭晃腦”的課桌、堅硬的四角長條凳上,趴坐著我的童年,陳舊的書本和泛黃的試卷里,夾藏著我最珍貴的時光。
每到冬天,天剛蒙蒙亮,我便蹚上去學校的路。路旁的稻田里結(jié)了一層厚厚的冰,即便我是一路小跑奔進教室,手和臉依然被凍得通紅。窗上的半片玻璃,早已隨凜冽的朔風北去,課桌上的蠟燭,依然是冬晨的暖陽,在婆娑搖曳的燭影中,卻怎么也看不清那些燦爛的笑臉。
記憶中的家鄉(xiāng),有一棵枝葉繁茂、巍然挺拔的古榕樹。茶余飯后,總有一群上了些年紀的老人在樹蔭下聚集,他們大多數(shù)穿著打滿補丁的舊衣,說著方圓十里的稀奇事,但凡誰家母豬多生了幾頭豬崽兒,母雞下了雙黃蛋等“奇事”,都會成為他們討論的焦點。他們用淳樸的方言,一言一語勾勒出的畫面,就是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印象。
或許這就是時光的意義,我們年少的時候都不會明白,只有翻開小學同學的照片時,當耳邊再也沒有了父母的叮囑時,當下班后筋疲力盡回到家時,當午后的陽光照在院里或者陽臺上的搖椅時,我們才會猛然驚覺。
原來,時光已經(jīng)過去了那么多,多到我們已經(jīng)閑不下來去回味某個女孩兒烏黑的馬尾,也已經(jīng)沒有了少時的抱負,可愛卻又讓人忍不住想要出逃的家鄉(xiāng),也終于成為了記憶。
時光翩然輕擦,歲月匆匆流逝,當可以駐足停頓的時候,夕陽已經(jīng)很紅很紅,燈火明滅中,前路遠遠近近無盡頭。
或許我們年少的時候不會珍惜所擁有的,或許我們總是為心中的迷茫而寧愿將未來淹沒在人海里,但是后來,我們就真的消失在人海里,記憶中的家鄉(xiāng)也永遠停留在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