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飛 趙亞男 韓翠仙等
中圖分類號:S 435.121.46 文獻標識碼:B DOI: 10.16688/j.zwbh 2020134
小麥白粉病是由專性寄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典型氣傳性真菌病害,它是我國小麥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該病害一般發(fā)生年份造成小麥減產5%~10%,嚴重發(fā)生年份減產可高達30%以上,小麥白粉病的有效防治對于小麥穩(wěn)產和高產具有重要意義。
藥劑防治是小麥白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其中以三唑酮應用最為廣泛。但由于該藥劑多年來大量單一使用,導致我國不同地區(qū)小麥白粉病菌對其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其抗藥性水平在12~88倍之間。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已逐漸采用一些三唑酮替代藥劑或非三唑類藥劑來防治該病害。已有研究表明,乙嘧酚對小麥白粉病具有較好的防效,該藥劑為嘧啶類內吸性殺菌劑,屬腺嘌呤核苷脫氨酶抑制劑。
氮是植物生長所需的必要營養(yǎng)元素,且已有研究發(fā)現氮肥施用量對小麥白粉病的發(fā)生具有一定影響,其病情指數和氮肥施用量呈正相關。朱建祥認為小麥白粉菌對氮反應比較敏感,在小麥生長季的任何時期使用氮肥均會提高植株的感病性。郭露芳等研究了田間兩個小麥品種在5個施氮水平處理下白粉病的發(fā)生程度,結果發(fā)現高氮水平下病株率、病葉率和病情指數均顯著高于低氮水平。郭建國等研究發(fā)現旱地春小麥白粉病的發(fā)生程度與氮肥的關系比磷肥更密切,氮肥水平越高病害相對越嚴重。高智謀等研究播期、密度、氮肥對小麥白粉病的定量效應發(fā)現,早播稀植低氮的組合有利于控制該病害發(fā)生,減少產量損失。
目前還鮮有氮肥不同施用量水平對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效果影響的研究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田間試驗,利用隨機系數混合模型分析了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對乙嘧酚防治小麥白粉病效果的影響,為氮肥減量施用情況下藥劑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據。
1.1供試材料與藥劑
供試小麥品種為‘京雙16(高感小麥白粉?。?,試驗所用菌株為小麥白粉菌混合菌種,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小麥白粉病實驗室提供,供試藥劑為25%乙嘧酚懸浮劑,由江西禾益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1.2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6—2017年度、2017—2018年度和2018—2019年度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廊坊中試基地(39.5°N,116.6°E)進行。每年度試驗設置2個氮肥施用水平,正常氮肥施用水平(N1):基肥每667m2施用25 kg磷酸二銨、15kg尿素、10 kg硫酸鉀;開春拔節(jié)期追施15 kg尿素;減施氮肥水平(N2):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N2氮肥施用量為Nl氮肥施用量水平的1/2,即基肥每667m2施用12.5 kg磷酸二銨、7.5 kg尿素、10 kg硫酸鉀;開春拔節(jié)期追施7.5 kg尿素;2018—2019年度N2氮肥施用量為N1氮肥施用水平的2/3,即基肥每667m2施用17kg磷酸二銨、10 kg尿素、10kg硫酸鉀;開春拔節(jié)期追施10 kg尿素。每年度每個氮肥施用水平設7個乙嘧酚有效用量水平(0、30、60、120、180、240 g/hm2和270 g/hm2)。試驗共設置2×7=14個處理,每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總共42個小區(qū)。每小區(qū)20行,行距25 cm,每行長4m,小區(qū)面積4m×5m=20m2,每行播種12g‘京雙16,各小區(qū)田間管理一致。為確保小麥白粉病能夠在田間發(fā)生,每年3月下旬將溫室內繁殖好的小麥白粉菌盆苗接種于田間;田間接種30 d后(揚花初期),分別噴灑不同用量的25%乙嘧酚懸浮劑;灌漿期(2017年5月22日、2018年5月23日、2019年5月23日)用改進后的“0~9”級法對田間小區(qū)的發(fā)病情況進行調查。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調查20莖,并計算病情指數( disease in-dex,DI)和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防效=(對照區(qū)病情指數-施藥區(qū)病情指數)/對照區(qū)病情指數×100%。
1.3數據分析
利用SAS軟件的PROC GLM程序對氮肥施用水平、施藥水平、年度間的病情指數進行多因子方差分析,并對3年度不同氮肥施用水平所建模型截距和斜率進行平行曲線分析。
利用隨機系數混合線性回歸模型來研究氮肥施用對病情指數或防治效果的影響,分析采用R語言的LME4包完成。本研究共有6個數據組(年度與施肥水平的組合)來評價氮肥施用水平與病情指數或防效的關系,每個數據組有21個點(21個小區(qū)),第i個年度與施肥水平組合下第j個小區(qū)的病情指數或防效yij的模型為:
利用分位數回歸模型來分析年度、氮肥施用水平對藥劑用量的影響程度以及藥劑不同用量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范圍,該部分采用R語言的quantreg包分析。病情指數或防效的分位數回歸模型為:
2.1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乙嘧酚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通過3年度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25%乙嘧酚懸浮劑對小麥白粉防治效果的研究發(fā)現(表1),氮肥施用量對藥劑防治田間小麥白粉病的效果有一定影響。3年度25%乙嘧酚懸浮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隨藥劑用量的增加而升高,當藥劑用量低于180 g/hm2時,防效均低于50%;當藥劑用量高于或等于180 g/hm2時,防效基本高于50%,當藥劑用量達到270 g/hm2時,防效最好,達到73. 38%以上。在相同的用藥劑量下,正常施氮處理(N1)小區(qū)的小麥白粉病病情指數大多顯著高于減施氮肥處理(N2)小區(qū)的病情指數,也即在相同用藥劑量條件下,減施氮肥處理(N2)的藥劑防效大多要高于正常施氮處理(N1),且一般高出4.48~11. 93百分點。
此外,3年度氮肥不同施用水平下不同用量的25%乙嘧酚懸浮劑對小麥白粉病病情指數影響的多因子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表2),除施肥因子與施藥因子無交互作用影響外,其他因子及其互作對小麥白粉病病情指數的影響均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P<0.05),其中影響的大小順序為施藥>施肥>年度>區(qū)組>年度*施藥>年度*施肥等。
2.2兩種氮肥施用水平下藥劑用量與小麥白粉病病情指數或防效的關系模型
對2016年—2017年、2017年—2018年和2018年—2019年3年度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不同用量的25%乙嘧酚懸浮劑與小麥白粉病的病情指數或防效分別進行回歸分析(表3),結果表明其線性回歸模型均達到極顯著水平,且病情指數隨藥劑用量的加大而下降,防效隨藥劑用量的加大而上升。正常氮肥施用水平(Nl)下的病情指數高于減施氮肥水平(N2),防效則為正常氮肥施用水平低于減量施氮水平。
對表3所建模型的斜率和截距進行比較分析的結果表明(見表4),2種氮肥施用水平下藥劑用量與病情指數或防效的關系模型其斜率在年度內、年度間均無顯著性差異,F值在0. 00到3.65之間,P值在0. 0637到0.9522之間。所建藥劑用量與病情指數關系模型的截距在2017年—2019年N1、N2兩種水平下以及防效估計模型的截距在2017年—2019年N1水平下無顯著差異外,其他藥劑用量與病情指數或防效關系模型的截距在年度內、年度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
2.3兩種氮肥施用水平對乙嘧酚防治小麥白粉病效果的影響
此外,利用3年度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藥劑用量與防效的關系模型(表3)計算獲得了兩種氮肥施用水平下藥劑不同用量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值(表6),通過此表可查閱不同的藥劑用量在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的藥劑防效,方便田間防治時選用合適的藥劑用量進行小麥白粉病的防治。
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氮肥施用量對小麥白粉病發(fā)生程度的影響或藥劑施用量對田間病害的防治等方面,本研究通過連續(xù)3年田間試驗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對藥劑防治田間小麥白粉病效果的影響,結果發(fā)現減施氮肥可降低小麥白粉病的病情,從而提高藥劑的防效,也就是說,在達到田間某一防效的前提下,合理的減施氮肥可降低藥劑的使用量。本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需要田間防效達到72%~78%,減施氮肥量比正常氮肥施用量的條件下可減少施用乙嘧酚SC有效用量約30g/hm2左右。
本研究將藥劑用量作為固定效應,年度和氮肥施用水平作為隨機效應,建立了病情指數或者防效的隨機系數回歸模型,在此基礎上,還建立了病情指數和防效的10%、30%、50%、70%和90%分位數模型,通過隨機系數回歸模型和分位數模型,不但可明確年度和不同施肥水平對藥劑防效的影響程度,還可計算獲得不同藥劑用量下小麥白粉病的防效范圍,這對不同年度和不同施肥水平下田間藥劑適合用量的選用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藥劑用量與防效的關系模型,兩種氮肥施用水平下不同藥劑用量對小麥白粉病防效值表,便于用戶在田間防治時查用合適的藥劑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