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劉永勝
摘要:網絡首發(fā)模式的興起為文獻信息時滯研究帶來新的內容,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在網絡環(huán)境下愈顯尖銳和無法回避。文章例舉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中6個具有爭議或尚無定論的問題,分析問題形成根源和爭議焦點所在并提出了作者的觀點。
關鍵詞:網絡首發(fā);時滯;文獻信息時滯
中圖分類號:G201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84
0引言
國內圖書情報和編輯出版領域對文獻信息時滯現象的關注和研究肇始于1980年代。1985年《情報學刊》發(fā)表陳界編譯的美國情報學家蘭開斯特(F.W.Lancaster)的論文“科技文獻發(fā)表的時間耽誤”,開啟國內文獻信息時滯研究的先河[1];1986年《情報業(yè)務研究》發(fā)表劉永勝的論文“科技論文發(fā)表過程中的時滯”,較早引入“時滯”概念,用時滯表達科技論文稿件在期刊編輯部的滯留時間,并第一次對國內科技期刊論文發(fā)表時滯進行定量考察,得出科技論文平均發(fā)表時滯為16.9個月的結論[2]。旋即,圖書情報領域更多同仁加入該主題探討,研究不斷升溫。隨后,編輯出版、科學學、檔案學、新聞傳播等學科領域也意識到文獻信息時滯問題的重要性,先后加入該主題研究行列。文獻信息時滯還從政策和制度的層面被確定為評價文獻生產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3]。
毫無疑問,文獻信息時滯問題已經成為橫跨多個學科的研究課題,在文獻信息的生產、傳播、交流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彰顯。然而,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文獻信息時滯概念、文獻信息時滯最小單位、文獻信息時滯初始時刻等尚未取得公認的結論,模糊不清的狀態(tài)從文獻信息時滯問題被提及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文獻信息時滯基本理論問題的久拖不決必然影響該理論的深入發(fā)展。網絡首發(fā)模式興起后,文獻信息的載體和傳播介質發(fā)生深刻變化,文獻信息時滯的產生和分布機理也隨之發(fā)生嬗變,解決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中積存已久、似是而非的基本理論問題愈發(fā)顯得必要而緊迫。本文梳理總結了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中6個懸而未決的理論問題,分析問題形成根源和爭論焦點并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就教于同仁。
1網絡首發(fā)
網絡首發(fā)(Online First Publish)是一種新型的出版形態(tài),指被學術期刊傳媒錄用的論文在紙質期刊出版之前,先行通過網絡平臺發(fā)表出來,讀者可以在論文所在網頁閱覽、下載和打印[4]。2017年中國知網推出網絡首發(fā)工程,簽約期刊的論文可以在知網數據庫平臺第一時間發(fā)表,論文的首發(fā)權按照出版網址和發(fā)布時間予以確認,論文的社會認可效力等同于紙質版論文[5]。隨后,中國知網又推出單篇網絡首發(fā)模式,網絡首發(fā)論文不再等待整期編排,也消除了“期”的概念,實現了隨編隨發(fā),論文發(fā)表速度進一步加快[6]。網絡首發(fā)模式的最重要意義是縮短了學術成果發(fā)表過程,促進了科技信息傳播速率,同時也給文獻信息時滯的研究注入新的內容和課題,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中固有的矛盾和爭議在網絡首發(fā)環(huán)境下表現出新的、前所未有的特征。
2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中懸而未決的問題
2.1時滯性質:無害的還是有害的
“時滯”是時間滯后的簡稱,是指某一行為從啟動到產生結果的時間距離。時滯概念廣泛運用于數學、物理、生物學、計算機、自動控制、金融學等學科領域。在圖書館學、情報學、編輯出版學領域,時滯用來表述文獻信息各個運動階段的停留狀態(tài)及其危害。信息時滯是一種信息障礙現象[79],這是文獻信息研究領域普遍認同的觀點,這個觀點清楚表明文獻信息時滯的性質,即文獻信息時滯是一種負面事物,對文獻信息的傳播和使用是不利的、有害的。正是基于這個觀點,文獻信息服務機構才研究制定各種措施,縮短時滯,加快信息傳播速率。由此可見,文獻信息時滯的邏輯定義應該是文獻信息生命周期內某個階段信息到達目的地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形成必須滿足下列條件之一:(1)這個過程是無謂的,沒有積極意義;(2)這個過程具有負能量性質,過程越長,信息受損越大;(3)這個過程同生產信息的目的是相背的,過程越長,背離程度越高。
按照文獻信息時滯的邏輯定義,文獻信息生命周期內各個運動階段所占用的時間不都是時滯,比如,一篇學術論文從開始生產到第一次被引用必經撰寫、投稿、審稿、發(fā)行、閱讀等階段[10]。這些階段中,撰寫是信息的生產創(chuàng)造,撰寫持續(xù)過程是信息產品形成所用時間,這個所用時間是必須的、有積極意義的;閱讀是信息的消化利用,也是生產信息產品的主要目的,閱讀過程所消耗的時間也是必須的、有積極意義的。因此,撰寫和閱讀兩個階段占用的時間不符合時滯形成條件中的任何一條,因而僅僅是一種過程,而不是時滯。但是,在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中,許多研究成果將文獻信息原始創(chuàng)造過程和文獻信息閱讀消化過程也稱作時滯[1113],這就背離了文獻信息時滯概念的內涵,混淆了文獻信息時滯性質與文獻信息生產目的兩者的區(qū)別。
2.2時滯最小單位:“天”還是“秒”
學術論文稿件在編輯出版機構滯留時間是文獻信息時滯研究的重點,也是文獻信息時滯研究最初切入點。傳統(tǒng)紙媒興盛時期,學術論文的出版過程比較漫長,時滯統(tǒng)計中多以“月”為時滯單位。隨著學術界“時滯”意識的覺醒和編輯效率的提高,學術文獻出版過程逐步縮短,出版時滯變小,文獻信息時滯的計算單位由“月”過渡至“天”。“天”約定俗成的成為文獻信息時滯最小單位。網絡首發(fā)出版方式出現后,文獻信息的載體和傳播介質發(fā)生顛覆性變化,文獻信息運動的某些階段性過程,比如投稿、印刷、發(fā)行、采購等環(huán)節(jié)或消失、或大幅度縮短,尤其單篇網絡首發(fā)模式下,某些出版環(huán)節(jié)的時滯縮短至“瞬間”,再用“天”作為時滯最小單位已不能準確描述文獻信息傳遞速度,以“秒”作為描述文獻信息時滯的最小單位具有更強的合理性。
中國知網率先將其網絡首發(fā)論文的發(fā)表時間精確至“秒”(圖1),為學術成果首發(fā)權認定提供清晰可靠的依據,也為文獻信息流的精度管理注入了新思維、提供了新思路。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也應順應潮流,將時滯最大單位確定為“天”(d),最小單位精確為“秒”(s),中間單位為“時”(h)和“分”(min)。信息傳播服務機構在對文獻信息運動的某些節(jié)點時刻,比如收稿時刻、發(fā)行時刻、儲存時刻等進行記錄或標注時也應將其時間精確至“秒”。
2.3時滯初始時刻:脫稿之前還是脫稿之后
文獻信息時滯的原點在哪里,亦即文獻信息時滯從什么時候開始算起,學術界從未有過清晰而有說服力的論斷,不少研究成果將文獻信息生產起點,比如一篇學術論文開始撰寫的時刻當作文獻信息時滯的開始時刻,這就違背了文獻信息時滯定義的初衷,將文獻信息生命周期過程同文獻信息時滯過程混為一談。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信息從生成到其價值完全失去的整個時間區(qū)間[14],包括信息創(chuàng)造生成階段。學術論文的撰寫即為文獻信息生成的主要過程,它是文獻信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文獻信息時滯則是一種信息障礙,是文獻信息生成之后為實現其被利用目的而遇到的障礙,克服障礙的過程便是時滯,因此文獻信息時滯具有負面性質,應盡可能向“小”的方向控制,而文獻信息的生成時間沒有負面性質,不能說文獻信息生成過程越短越好。
顯然,將文獻信息生產起點作為文獻信息時滯的初始時刻是不正確的。望俊成認為,文獻信息時滯的初始時刻應為文獻脫稿時刻。文獻脫稿的瞬間,也是文獻信息價值形成時刻,這個時刻的文獻信息價值是最大的,文獻信息價值的衰減也從此時開始,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減少(圖2)[15]。圖2描繪的文獻信息價值衰減曲線合理解釋了信息價值產生后隨時間推移逐漸下降的理論,也揭示了縮短出版時滯的真正意義,即縮短出版時滯等同于延長了信息利用周期。從理論上講,文獻脫稿后應該立刻發(fā)表,即脫稿時刻與發(fā)表時刻之間沒有時差最有利于其價值的快速實現,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作者的原始成果必須有一個同行認可和修正的過程,于是便有了投稿、審稿、修改、編印、發(fā)行等一系列過程,這些過程所用時間便是文獻信息時滯。由此可知,文獻信息時滯初始時刻的確定同文獻信息時滯概念的確立是密不可分的,將文獻信息時滯初始時刻確定為文獻的脫稿時刻的前提是認定時滯是一種信息障礙現象,具有消極的一面。文獻脫稿時間的掌控權在作者或研究者手中,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和隱秘性。為了文獻信息時滯研究的方便,可將編輯部第一次收稿時間看成作者的脫稿時間,這個時間也正是文獻信息時滯的初始時刻。
2.4零時滯:有還是無
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中時常出現“零時滯”概念[1617],對這個概念的含義的解釋尚不多見。從字面理解,應當是時滯為“0”,即沒有時滯的意思。但根據過程論原理,任何過程都有時間長度,文獻信息時滯作為一種過程,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零時滯,只有相對意義上的零時滯。文獻時滯研究中提及的所謂 “零時滯”實際上也是相對意義上的零時滯。長期以來,文獻信息時滯的統(tǒng)計研究以“天”為最小單位,網絡出版方式產生后,文獻信息運動的某些環(huán)節(jié)所用時間,比如作者的投稿用時、信息的發(fā)布用時等大幅度縮小,從先前的數十天、數天縮短至一天,甚至若干分鐘,由此形成的時滯長度已經不能用“天”來衡量,于是研究者認為持續(xù)時間不足一天的過程是沒有產生時滯的過程,故將此過程稱為“零時滯”[18]。顯而易見,“零時滯”表達的是一種相對時間,是相對于時滯單位而言的,當時滯最小單位規(guī)定至“時”或“分”或“秒”時,零時滯的說法便無法成立,只能說 “天”作為文獻信息時滯最小單位已經不符合文獻信息發(fā)展的需求,時滯最小單位應縮小到“天”以下。
在新型出版模式推出、網絡首發(fā)論文日趨增多、大量階段性時滯縮短至“分秒”之內的今天,“零時滯”的表述日益顯露出邏輯上的缺陷以及同時滯實際情況的不符。有時滯就有時滯長度,那怕長度只有一毫秒;沒有長度的時滯是不存在的。未來研究可用“超短時滯”概念[19]取代“零時滯”概念,用此概念表示文獻信息時滯小于1天的現象。
2.5時滯對文獻信息老化的影響:加快還是延緩
文獻信息老化是文獻信息價值的衰減過程,其中包含著復雜的運動機理。影響文獻信息老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動態(tài)的、可變的。邱均平認為影響文獻信息老化的因素主要有五個方面:(1)文獻的增長;(2)文獻的學科特點;(3)學科發(fā)展的不同階段;(4)文獻的類型和性質;(5)用戶需求及信息環(huán)境[20]。其中文獻的增長是影響信息老化的最為顯著的一個因素,而文獻的增長與文獻出版時滯密不可分,出版時滯決定文獻更新速度,這是信息計量學領域共同的認識。也可以這樣說,信息計量學理論有一個基本判斷:半衰期短、普賴斯指數大則老化速度快;半衰期長、普賴斯指數小則老化速度慢[21]。問題的關鍵是,由出版時滯減小、引用周期縮短、文獻更新加速而導致的文獻量的增長是加快了文獻信息的老化還是延緩了文獻信息的老化,抑或說,文獻量的增長是縮短了文獻半衰期、增大了普賴斯指數還是延長了文獻半衰期、減小了普賴斯指數,學術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經典的半衰期計算方程提出者R.E.巴爾頓和R.W. 凱普勒以及普賴斯指數的提出者D.普賴斯便根據他們的統(tǒng)計觀測得出文獻增長會縮短半衰期、增大普賴斯指數,從而加快文獻老化速度的結論[2223]。國內的眾多研究也表明,文獻出版過程變短,例如網絡出版縮短了論文發(fā)表時差,論文引用周期——從論文A出版至被首次引用的論文B出版的整個過程(圖3)變短,文獻的更新速度加快,最后導致學科半衰期縮短。文獻增長同文獻半衰期成反比關系是學術界普遍的認知[24]。
然而,不斷有學者對上述由來已久的結論提出質疑。俞培果認為,文獻增長對文獻老化的影響,因觀測角度不同而不同。從同步觀測角度來看,它加速了文獻老化,而從歷時觀測角度來看,它卻又減緩了文獻老化[25]。索傳軍等人調查統(tǒng)計了國外數學期刊論文1960年至2009年50年間信息引用數據,通過對共時法和歷時法文獻半衰期的計算和分析發(fā)現,在文獻發(fā)表時滯大幅度縮短、文獻更新速度變快的互聯網環(huán)境下,發(fā)文量增長與半衰期成正相關關系,即當發(fā)文量增長時,引文半衰期變長,而當發(fā)文量下降時,引文半衰期變短[26]。該研究也印證了稍早一些時候梁立明等人通過對國外力學文獻1954年至2003年老化進程研究得出的“引文半衰期越來越長、普賴斯指數越來越小、最大引文年限變大、老化速度減慢”的結論[27]。
出版時滯的縮短加快了文獻更新速度,促進了文獻量的增長,這是學術界的共識。但文獻量的增長對文獻信息老化的作用是加快了還是延緩了,卻是尚未廓清的問題,爭論仍將繼續(xù)。
2.6時滯的學科分工:明確還是模糊
圖書情報領域最早關注到文獻信息的時滯問題,情報學和圖書館學是最先介入文獻信息時滯研究的學科。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科技信息源,科技論文發(fā)表過程的時間耽誤將導致文獻信息價值的無謂流失。國內科技論文發(fā)表過程到底占用了多長時間,如何克服信息傳播障礙,將文獻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受損程度降低到最低?基于這樣的初衷,圖書情報學開啟了文獻信息時滯研究的先河。隨即,編輯出版領域(主要指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機構)也意識到論文在編輯部滯留時間對論文更新速率以及期刊質量的影響,迅速加入到文獻出版時滯研究當中,并成為文獻出版時滯研究的中堅力量。繼編輯出版領域之后,科學學領域和檔案學領域也先后開始了對文獻信息時滯的研究探討。科學學領域將文獻信息時滯問題同科研管理聯系在一起,探討科技成果發(fā)表延時對科技成果效益的影響。而檔案學領域則將時滯與檔案利用壽命以及電子文件的歸檔速度聯系在一起,定量探討檔案文獻的保存年限。網絡的普泛化和數字傳播成為新聞信息傳遞的主要形態(tài),促使新聞傳播領域也開始關注和研究文獻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遲滯問題。目前,時滯問題已然成為學科之間產生內在關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述5個學科各自有其特定研究對象和學科屬性,從理論上講,在時滯研究上應有所分工,或者在研究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各自的研究側重,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表1是中國知網“中文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論述文獻信息時滯的100篇高被引論文的研究主題學科分布情況(調查時間截至2021年4月10日;有的論文的研究主題不止一個)。從中看出,各個學科時滯研究的側重不很明顯,只有編輯出版學在時滯控制,即尋找縮短出版時滯的途徑方面建樹較多,傾向性較明顯,其他主題各個學科都有涉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獻信息時滯研究的學科分工尚不明確。時滯問題是信息時代跨學科命題,參與時滯問題研究的學科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學以及工程技術等眾多領域,而文獻信息時滯問題當屬時滯問題中的一個分支。在“新文科”[28]背景下,文獻信息時滯問題已經成為管理學屬下多個子學科相互滲透融合的一條紐帶,編輯出版學、圖書情報學等以文獻信息流規(guī)律為研究己任的學科應廣泛吸收借鑒數學、經濟學乃至工程技術領域時滯研究方法,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體系,并且確立各個學科自身的研究側重,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明確、合作有效。
3結語
1900年德國著名數學家大衛(wèi)·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在巴黎召開的數學家大會上提出數學領域尚未解決的23個難題,一百多年來,在研究、解決這些難題的過程中,數學科學得到大踏步發(fā)展[29]??茖W研究、學術探索正是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中向前推進的。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問題是探詢的驅動力,是激發(fā)人的靈感、衍生科學新知的不二途徑?;谶@樣的論斷,本文提出文獻信息時滯研究領域懸而未決抑或模糊不清的6個問題,期望引起相關領域同仁的關注和興趣,在傳統(tǒng)出版形態(tài)向網絡出版形態(tài)過渡的轉型時期,賦予文獻信息時滯研究以更多新意并將研究推向縱深。
參考文獻
[1]蘭開斯特.科技文獻發(fā)表的時間耽誤[J]. 陳界,編譯.情報學刊,1985(1):41-44.
[2]劉永勝.科技論文發(fā)表過程中的時滯[J].情報業(yè)務研究,1986(4):293-296.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期刊質量要求及其評估標準[EB/OL].[2021-01-29].http://qk.njfu.edu. cn/Corp/6049.aspx.
[4]管佩鈺,王明豐,汪婷婷,等.期刊網絡首發(fā)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研究——以《檢驗醫(yī)學與臨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6):34-36.
[5]黃小娟,孫紅梅,黃錦華,等.學術論文網絡首發(fā)終審處理的有關問題[J].編輯學報,2021(3):267-270.
[6]詹燕平,游濱,王維朗,等.科技期刊論文網絡首發(fā)的問題及對策——以《重慶大學學報》為例[J].編輯學報,2021(3):327-330.
[7]張玉蘭,楊莉.影響文獻信息服務現代化與社會化的基本因素和主要障礙[J].江蘇圖書館學報,1997(3):31-33.
[8]程大帥,丁麗鴿.網絡環(huán)境下用戶獲取信息的障礙分析[J].河北科技圖苑,2007(1):70-72.
[9]朱虹,楊華成,王淑琴,等.試論圖書館用戶獲取和利用信息的障礙和對策[J].圖書情報工作,2008(S2):205-208.
[10]馬費成,劉向.學術期刊論文生產利用的時間分布——以我國管理學期刊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9):4-8.
[11]韓志偉.科技期刊相關時滯分析[J].編輯學報,2004(5):316-318.
[12]楊兵,彭超群,李向群,等.開放存取出版模式與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3):516-518.
[13]李莘,于光.學術出版模式轉變對文獻引用時滯的影響調查——以物理學科為例[J].出版科學,2017(2):68-72.
[14]馬費成,張斌,陳歡,等.網絡信息失效過程中余留價值測度[J].情報科學,2012(12):1761-1766,1772.
[15]望俊成.信息老化的新認識——信息價值的產生與衰減[J].情報學報,2013(4):354-362.
[16]王超.辟謠何以失靈?——一個信息傳播效果視角的解釋框架[J].情報雜志,2019(5):123-129.
[17]國榮,王夢杰,邱芬,等.科技期刊在線出版的流程優(yōu)化與效果[J].新聞世界,2020(7):43-45.
[18]李鵬,韓錕,游蘇寧.采用稿件網絡采編系統(tǒng)對期刊論文發(fā)表時滯的影響——以《中華神經科雜志》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9-171.
[19]趙樹慶,劉永勝.20種科技期刊2010年論文發(fā)表時滯調查[J].編輯學報,2011(6):491-493.
[20]邱均平.信息計量學(三)第三講文獻信息老化規(guī)律與應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3):237-240,192.
[21]于光,李一軍.科技領域內出版延時對文獻老化的影響[J].科學學研究,2005(4):444-448.
[22]Burton R E, Kebler RW.The“Halflife”ofSom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s[J]. American documentation,1960(1):18-22.
[23]Price D J. Citation Measures of Hard Science, Soft Science, Technology, andNonscience[J]. Communication Among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1970:3-22.
[24]吳慰慈.圖書館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3-24.
[25]俞培果.關于文獻老化研究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情報理論與實踐,1998(3):144-146,131.
[26]鐘晶晶,游毅,索傳軍.新信息環(huán)境下數學文獻老化趨勢及影響因素探析[J].情報雜志,2011(12):36-42.
[27]陳立新,梁立明,劉則淵.力學文獻老化速度50年(1954-2003)的變化趨勢[J].現代情報,2006(10):12-15,18.
[28]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發(fā)布[EB/OL].[2020-11-03].https://news.eol.cn.
[29]郭金海.前沿研究與科普志趣的結合——《10000個科學難題·數學卷》評價[J].科技導報,2010(16):124.
作者簡介:李麗(1977),女,太原理工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獻信息資源建設。
劉永勝(1961),男,太原理工大學檔案館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獻信息流規(guī)律。
(收稿日期:2021-06-13責任編輯:馬玉娟)
The Unsolved Problems and Analysis on Literature Information Timelag
Research in the Mode of Online First Publish
Li LiLiu Yongsheng
Abstract:Online First Publish brings new contents for literature information timelag research. Some specious questions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timelag research become tougher and unable to avoid. By illustrating six controversial or inconclusive problems in literature information timelag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oots of these problems and focus of dispute, and proposes authors view as well.
Keywords:Online First Publish; Timelag;Literature Information Time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