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太 王 振
河南林業(yè)職業(yè)學院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2.0的嶄新時代,《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在2018年已經印發(fā)。不遠的將來,我們要打造出完善的高水平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平臺,數(shù)字化校園建設要涵蓋所有學校,所有教師都要適應信息化教學應用,所有學生都要適應信息化學習相關的應用程序,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都要得到極大的提高。想要完成上述目標,也就意味著教師必須融入到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之中。教育信息技術無法取代教師,但教師如果不善于使用信息技術,他將會逐漸落后于這個時代。盡管在2020年上半年中小學校的開學進程被延誤了,但在“停課不停學,不耽誤學習”的號召被教育部發(fā)出后,“在線教學”就迅速開展了起來。適合開展網(wǎng)絡直播課程的大量信息化直播平臺被紛紛推了出來。中國的“在線教學”模式得到了全世界的推崇。在這種特殊的時期,本該線下的課堂被教師轉移到線上,這種被推向了“云”端的課堂,使得教育信息化的速度進一步加速了。時至今日,“在線教學”等教育教學新模式,儼然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高職院校的教師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迅速行動起來,重新武裝自己的思想,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來豐富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盡其所能地培養(yǎng)適應黨和國家發(fā)展要求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如果想讓教育信息技術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那么就要從幾個方面進行改變。首先,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資源,信息化教育轉變?yōu)槠浔旧硖峁┚薮蟮慕逃Y源;其次,從教師與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轉變?yōu)檎w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再次,從幾門課程的小規(guī)模的教育信息化嘗試應用轉變?yōu)樗袑W校、全體教師和學生共同使用,并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我們都知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信息化教學的目的是將教育信息化完美地應用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全新的教學方式把知識傳輸給學生。使用信息化教學,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要突出個性化,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教學差異化。
除了為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服務外,由于教育信息化的特點,它還可以方便學習者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線上和線下結合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隨時隨地地個性化學習,為眾多學習者量身打造個性化的學習模式。因此,教學信息化不僅可以服務于學校里的“大課堂教學”,同樣也可以滿足學校外的“個性化小班學習”。
目前,比較常用的信息化教學技術主要有微學習、云學習、泛在學習、視覺學習、移動學習、跨境學習、個性化學習等。以碎片化和結構化的學習形式、可視化的學習內容、非線性的學習模式為特點的這些信息化的教學技術,逐漸被教師和學生們所接受,尤其是微課堂教學應用非常廣泛。微課堂的出現(xiàn),極大的改善了教學效果,它已經成為一種重要載體服務于信息化教學。
要想學習效果很好,學習者必須學習目的明確。微課經常會選擇重點、難點、容易出錯的問題、熱點問題、擴展知識點等內容來進行設計和制作。“短小精悍”是其本質特征,通常播放時間長度不超過十分鐘。它講解的知識具有“粒度”,刪減了很多不必要的內容。微課的這種特點,決定了它碎片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也就是學習形式碎片化。
這種碎片化的學習形式,借助信息技術以及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終端設備被廣泛地推廣應用。學習內容雖然看起來支離破碎,但可以進行拼接,所以不會造成學習者的思維邏輯混亂和認知的誤解。學習時間看起來雖然是分散和分段控制的,但是內容也是可以拼接的。這種學習形式極度靈活,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控制,制定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計劃,為學習創(chuàng)造了更多機會。
信息化教學通常是通過構建數(shù)據(jù)、知識、思維等認知規(guī)律來呈現(xiàn)知識點,這樣可以降低認知的難度,減輕認知的負荷,使學習者對知識點一目了然,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通常,我們可以使用教學信息圖表、視頻、電影、動畫、思維導圖、圖片、圖形等媒體構建出一個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使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完成學習內容和過程的轉換,這樣做可以充分發(fā)揮沉浸式教學的優(yōu)勢,還原和模擬實際的教學場景,使知識點被可視化、具體化,這樣,學習者可以獲得更好的直觀的學習體驗。
學習者是微課的第一個服務對象,教師是第二個服務對象。
教師要想設計制作出高質量的微課,也需要強大的資源支持。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提高自己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能力,更要掌握使用計算機技術設計和制作高質量教育教學資源的方法。最為重要的一點,更多的教師應該學會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上相關的教育平臺獲得大量的優(yōu)質的教學教育資源,通過豐富、立體、多樣化的教學資源為學習者提供優(yōu)質服務。
教育信息化已經到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高職院校也都積極響應號召,加大信息化資金投入,充分配備信息化教學硬件設備,建設智能化課堂,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面對教育信息化潮流的趨勢,我們不能再抱著原有的課堂教學思維。
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應該以教材為基礎,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作為目標,不能憑想象就任意運用。只有將紙質教材轉化為數(shù)字化教材,才能滿足學習者對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教師們作為電子教科書的設計者和制作者,應該明確誰會使用電子教科書,為什么使用電子教科書以及如何使用電子教科書。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要根據(jù)學習者的特點,精心選擇話題,認真設計,建立適合學生的“新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的信息化素養(yǎng)是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因此,學校應不遺余力地投入資金、人力、物力對教師進行培訓。教育信息化教師隊伍建設于教育信息技術的快速普及非常重要。首先,經過培訓的教師可以發(fā)揮示范指導和實踐指導的作用,讓其他教師感到易學、有用、易用;再次,經過培訓的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幫助其他教師了解和掌握教育信息技術,制作優(yōu)質的數(shù)字教材,實現(xiàn)資源共建共享。
教育信息化的目標是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全覆蓋。如何保證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全覆蓋,取決于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時效性和普及性。教師不能一味追求一時的榮譽,本末倒置,把信息化教學搞成了公開課一樣。教育信息化的主戰(zhàn)場在課堂上,服務對象也是學生,所以它的應用不但是大規(guī)模的,還是規(guī)范化的和可持續(xù)的。只有這樣,教師和學生才能逐漸適應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