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市岳廟高級中學 陜西 渭南 714200)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和瑰寶,它歷史悠久,起源于民間,植根于民間,發(fā)展于民間,是歷史文化的象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更是提出,要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全力普及傳統(tǒng)戲曲文化,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中小學院校的傳播和普及,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為了落實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國務院辦公廳出臺文件,印發(fā)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廣戲曲進校園,鼓勵學校開設戲曲課程,建設戲曲社團,鼓勵中小學與本地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合作開展校園戲曲普及活動。
隨著“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全國的深入開展,“娃娃學戲曲”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北京市更是走在了前列。北京的學校一直有戲曲教育的傳統(tǒng),從2005 年開始,北京開始全方位推進“戲曲進校園”,現在北京1600 所中小學和近百所高等院?;旧隙奸_設了戲曲課程,其中有二三百所學校開設了專門的京劇課程。其他省份需要向北京學習,將傳統(tǒng)文化引進校園。結合本地實際,我們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引進高中校園,讓學生了解并喜愛本土傳統(tǒng)戲曲文化,這么做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作為一名文藝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華陰老腔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搖滾樂,擁有“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美譽,至今已有2000 多年的歷史,屬于當代最古老的戲劇藝術之一。老腔隸屬于板腔體戲曲劇種,早期多與皮影戲結合演出,為出征的軍隊鼓舞士氣,為田間勞作的人們帶來生活之余的樂趣。華陰老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與發(fā)展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支持。當前,華陰老腔面臨著缺乏傳承人、教育與演繹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只有結合華陰老腔的特點對其進行深入的教育體系研究,制定符合其發(fā)展要求的保護策略,才能使華陰老腔在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發(fā)揚光大。
國家近年來大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鼓勵青年人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首先應大力宣傳,鼓勵學生去了解和學習,這既是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保護,也是對未來人才的愛國主義引導。其次,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校園,讓學生了解中華古老文化的魅力。學校要安排專業(yè)老師對學生進行非遺文化講解,鼓勵學生去探索非遺的神秘內涵,揭示大家不甚了解的領域,大范圍地宣傳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非遺文化在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記憶。
非遺文化進校園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學校、引進青年群體、引進學生隊伍、引進高中課堂,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與辛勤勞動,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與不易,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舉措也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對學生的人生品格塑造和培養(yǎng)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學校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宣傳中國優(yōu)秀的非遺文化、促進其傳承和發(fā)展是文藝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這項工作應該得到全體師生的重視,校方應積極組織研討會,確定正確的開展方案,積極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不僅僅靠一句話就能實現,要講究方式和方法;不但要引進學校,更要引進學生和教師的心中。想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洋溢著學習中國非遺文化的氣氛,就要有一定的策略與方法。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合作探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給予支持和創(chuàng)新,引領高中校園文化的驅動建設,使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弘揚四方。
“戲曲進校園”是教育部一項非常重大的舉措,說明了國家對地方戲曲文化的重視。此舉措不但要加強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更要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精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中得以保存。通過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師生極力配合,充實戲曲學習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戲曲文化,需要教師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自主自覺地去探索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非遺文化的探索研究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現有資源去學習有關知識,比如可以通過看電視了解,或者把現在和過去的報紙報道拿來進行比較與了解。
拿華陰老腔來說,可以在校園中專門開設華陰老腔戲曲課程,聘請民間藝人授課,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使戲曲文化扎根校園,也可以給老腔傳承隊伍輸送更多新鮮血液。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受老腔,語文教師、音樂教師可以聯合民間藝人對老腔作出適當創(chuàng)新,比如可以借鑒歌手譚維維的演唱風格,在傳統(tǒng)老腔中加入一些流行音樂元素;或者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唱詞和新唱腔,在保留老腔唱腔的同時,加入個人對老腔藝術的理解和感悟,以此提升老腔的傳唱度。這樣,就能形成教師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非遺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進行非遺文化的學習,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而為培養(yǎng)我國優(yōu)秀的全面發(fā)展型人才做出貢獻。
在高中校園中,到處充滿著青春的氣息,空氣中都散發(fā)出奮斗的味道。然而高中生平時的生活就是“三點一線”,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教室、食堂、宿舍。每當學校舉辦文藝活動,學生們都會表現得非常積極。因此,我們可以在高中積極組織社團活動,由學校領導牽頭,指定專人負責實施。組織學生社團活動,應圍繞中國文明、優(yōu)秀文化、非遺文化等特色主題,有效地組織教師和學生參與,以此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依然以華陰老腔為例,華陰本地學校更容易創(chuàng)辦老腔社團,邀請民間藝人幫助社團發(fā)展,積極宣傳推廣老腔。社團可以經常組織學生觀看老腔藝人的演出和排練,從而讓學生吸取經驗進而能自主排練,還可以在學校的各類文藝會演中邀請老腔藝人和學生同臺表演,將老腔藝術傳遞給更多學生,使老腔藝術在校園中得以傳播。
在社團實踐中,可把組織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主導權。此外,在學生組織的過程中,還要引導他們對活動進行商討和梳理,讓學生在組織社團活動中學到更多的知識,鍛煉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在進行社團活動時,教師是學生的觀眾,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弘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達到不一樣的學習效果。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會讓他們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他們會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助于同學之間加深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社團活動中,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積極組織社團活動,大力發(fā)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他們學好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并在構建社團中發(fā)揮自己的力量。
除了教師指導與積極組織開展社團活動,比賽評選也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中推廣、滲入到每個學生心中的一個良好策略。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可以舉辦有關弘揚與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比賽活動。例如在高中校園里,舉辦華陰地方戲曲老腔、眉戶大賽,聘請華陰當地老藝人當評委,邀請老腔演出團體在比賽中助興演出,通過現場觀看老藝人精彩的演出,可以讓同學們內心感到震撼,更容易激起學習老腔的興趣;也可邀請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到學校給同學們作演講,名人效應也必定會引起學生們的強烈反響。學校和社會演出團體的相互協作,一定會對“戲曲進校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比如,某高中第一屆老腔戲曲比賽,從宣傳到比賽的各個細節(jié)都做得十分到位,評選出了優(yōu)秀的節(jié)目并給予獲獎者一定的物質獎勵,在校園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效果。此次比賽勢必會激發(fā)學生們學習老腔的興趣和自信,定會涌現出一大批愛好戲曲和老腔的學生。學生可以通過這次比賽認識更多優(yōu)秀的朋友,明確自己的愛好,這就推動了戲曲文化在校園的發(fā)揚。因此這項活動也會在學校里一屆一屆傳承下來,不但使自己學校的學生開始熱愛老腔和地方非物質文化經典,讓一些很少有人去學的中國樂器得以時常出現在校園里,也必定會引起其他學校的效仿。因此,在校園中經常舉辦類似活動,可以活躍校園文化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也可以讓他們更多地接觸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當今社會早已經不是單單看成績說話的時代了,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戲曲比賽活動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與表達能力,使學生各方面都得到鍛煉。所以,在高中校園里舉辦比賽評選活動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可以在高中校園里大規(guī)模地弘揚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鼓勵學生保護與繼承、傳承與發(fā)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成為高中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之一。合理運用比賽的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能夠引起學生的自主探索欲望,讓學生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主動尋找非遺資料,這就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增強學生對非遺的了解,有助于非遺文化在所有學生中的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fā)揚,還需要我們當代青少年的大力堅持。當代青少年要學習好本國本土文化,承擔起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做當代好青年。高中生和大學生更要認真學習,只有在學習上有了足夠的理論基礎,在社會實踐中才會更加盡心盡責,不負眾望。
通過上課的講臺、活動的平臺、演出的舞臺多方聯動,投入比較大的人力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將我國優(yōu)秀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身邊傳播、在高中校園中傳播、在大學中傳播、在社會中傳播、在整個世界里四處傳播,是我們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