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香
上海大學
比較分析法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研究之中,在多模態(tài)話語的研究中,基于“符號”研究的特點,對比分析主要以定性為主。對比分析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中的使用體現在對不同敘事方式,話語目的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對比上,因此,本文從外語類的核心期刊選取了五篇運用對比分析方法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文章,其中四篇文章分析中美兩國國防軍事等的多模態(tài)宣傳視頻,一篇為多模態(tài)圖文關系的實證研究。本文分析了這五篇文章中對比分析方法的應用,發(fā)掘對比分析方法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中應用的現狀和發(fā)展方向以及提出一些建議。
一般來說,對比分析是數據統(tǒng)計中,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差異,從而揭示這些數據所代表的事物發(fā)展變化情況和規(guī)律性。但追溯比較分析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期對不同的城邦進行比較。比較是人們常用的思維方式。在社會科學領域,從定性的單案例分析,到多案例分析,再到定量的統(tǒng)計分析,各種研究方法都有比較的身影。所謂 “比較”,其實就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活動,人們在比較中發(fā)現區(qū)別,尋找差距,確定目標。人們正是在對自身和外界事物之間不斷的比較中取得進步。同樣,在科學研究領域,比較的思維方式更加重要。如果不進行比較和對比,“一切科學思想和所有科學研究,也都是不可思議的”。比較分析法的類型可以分為三類:(1)描述性比較研究:將比較作為研究的一種目的,或者尋找分析單位的相同點,或者尋找不同點。對為何產生區(qū)別或出現一致并沒有解釋,也沒有進一步解釋這種區(qū)別或一致的后續(xù)影響;(2)分析性比較研究:分析性比較研究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礎上,對經驗材料進行“深加工”,根據描述對經驗材料內容進行分析與綜合,但最終并沒有構建出因果關系及解釋;(3)解釋性比較研究:比較分析的一般目的在于就經驗性現象的規(guī)則和變化,形成符合邏輯的嚴格因果解釋。
本文分析的對象都來自中文外語核心期刊,其中四篇文章研究的問題都是針對中美軍事戰(zhàn)爭征兵的多模態(tài)宣傳,另一篇是針對多模態(tài)圖文關系識解的對比研究。劉浩然由于對比分析法本身就存在很多爭論,其概念和內涵難以統(tǒng)一。因此本文根據所選的文章材料進行分類,將四篇關于利用多模態(tài)進行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文章分為一類,另一類則基于多模態(tài)研究的圖文關系識解對比的研究分析。
這四篇多模態(tài)宣傳類的語篇研究分別為:多模態(tài)認知批評視角的軍事新聞報道分析、多模態(tài)視閾下的國家安全話語分析—以中美警察形象宣傳片的對比分析為例、戰(zhàn)爭影片的多模態(tài)轉喻批評分析、國防話語的多模態(tài)認知批評視角—以中美征兵宣傳片的對比分析為例??梢园l(fā)現上述的四篇文章都以多媒體宣傳為主題。在這類多模態(tài)話語的分析中,對比分析法的運用于兩國之間話語目的的比較和定性分析。
在此類的話語分析中,采用的是解釋比較性研究。首先對社會、文化、政治背景進行對比分析,這種分析對比屬于描述性對比,描述中美在社會文化語境的不同之處。再將其語類特征進行對比,在語類特征的對比上主要是說明此類語類特征的特點,以及選用此類語料的原因。例如在中美征兵宣傳片的對比研究中,作者首先對宣傳片的目的進行說明,然后分析中美征兵宣傳片從畫面,字幕,背景音樂和制作上的差異,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個簡要的對比??梢园l(fā)現,此處的對比分析更多的是作者根據宣傳片的具體內容從文本分析角度出發(fā)進行一個對比。其對比分析步驟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接下來作者根據所采用的理論框架進行語篇中資源數量的統(tǒng)計,在以視頻為語篇的多模態(tài)話語中,作者主要對轉喻和隱喻的數量進行統(tǒng)計,列舉以及將畫面分幀對不同鏡頭的運用和分幀對其使用的次數和所占的比例進行統(tǒng)計。在這些研究步驟中可以發(fā)現,盡管是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進行比較,但在具體的比較分析中,都運用了具體例子的對比分析。在具體例子對比的選擇上,都體現了對雙方話語敘事模式、話語策略、以及意識形態(tài)差異做了對比。最后試圖尋找數據結果統(tǒng)計的差異的原因。但此處的對比缺乏對數據的清楚羅列,只是語言上的簡單比較,數據缺乏精確性。
在精確陳述數據的對比分析應用文章中,對比分析的第一步仍是將研究材料的內容描寫和敘述特征進行分析。在此處的對比分析中可以發(fā)現,作者將兩個視頻的場景全部陳述羅列,通過對場景的對比分析來對比出中美敘事方式的不同。接下來對圖像行為進行分類根據不同的實現形式來收集數據進行對比。分別對視頻內容各類鏡頭的比重結合具體的例子進行分析,然后進行對比分析。作者在此處的對比分析同時分析對比了其相同點與不同點。在相同點中尋找其不同點,例如中美宣傳片都用了特寫鏡頭,但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卻有很大差異。最后,最后作者從之前的對比分析進行總結,從具體的研究材料上上升的國家整體的警察形象宣傳片的構建。
以上針對的對比方法評述的文章都是一個研究者所寫,而且都是針對多模態(tài)的話語宣傳研究。通過對這四篇文章的分析可以發(fā)現: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具體應用中,對比分析法是旨在比較兩個語篇材料所體現的話語敘事方式與意圖,與實證研究不同,在以上四篇運用了對比分析法的文章中都不含有被試,自變量,因變量,更多的是從理論框架下進行的文本分析對比。但其對比的維度與方式都一定的模式,在不同維度的對比中又以具體的例子進行對比分析,在具體的例子對比分析需要注意兩方所選用的例子具有可比較性,其“信度”與“效度”都要得到一定的保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比分析的理論框架是根據具體的語類特點和分析的意義要素,構建出適合此語類的分析框架,同時結合該語類所涉及的其他學科的相關理論進行有重點的分析和解讀,避免了簡單的描述或“再描述”。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模態(tài)語篇不僅是在廣告,電視宣傳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多模態(tài)在教學上的應用不斷地占據人們的視線。教材屬于多模態(tài)教學的一種途徑,而教材中的圖文關系則是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圖像和文本的關系問題是“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國防指出大多數文獻關注純理論探討的初級層面,典型實證研究仍不多見,尚未見對不同語言水平、不同年齡的認知主體對多模態(tài)語篇圖文關系識解的比較研究。
此篇文章是對中美兒童及成年人閱讀英文繪本情況進行實驗研究,比較分析中美兒童與成人閱讀英文繪本過程中對圖文關系識解的異同,揭示語言水平及年齡對多模態(tài)語篇圖文關系識解的影響。首先此實驗研究的問題有兩個:(1)不同語言水平的認知主體對多模態(tài)語篇中圖文關系的識解是否存在顯著差異;(2)兒童與成人對多模態(tài)語篇中圖文關系的識解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針對這兩個問題研究者分別將12名被試分為兩組(中美兩組,兒童一組對比,成人一組對比)然后讓其閱讀繪本(繪本分為兩個難度層級,都是兒童讀物,兒童與成人都讀相同的繪本)被試被要求手指點讀之后要求復述內容。實驗結束之后,研究者通過對現場的記憶、記錄以及對錄像反復觀看后將各個被試對繪本的點讀過程進行整理、記錄。
在上述的研究過程,從對比分析的角度出發(fā),在被試的選擇上體現可對比性,在數量上,被試還可以進一步增加。僅僅由12名被試的實驗結果來進行分析,其自變量與因變量關系的相關程度會受到影響,圖文識解能力的影響除了受被試的語言水平影響,可能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文化差異,在這方面,研究者沒有給出解釋,也沒有對顯著差異進行檢驗。從對比的過程來看,整個過程中,兒童和成人都要求指讀兩次繪本,研究過程以及后期的人工記錄,繪本的語言水平以及認知要求對兒童組的對比具有明顯的對比性,但繪本的語言針對成人來講其對比性不明顯。從對比的結果來看,兒童與成人對多模態(tài)圖文關系識解差異上的解釋并不能讓人信服,在繪本上的選擇研究者只是對繪本的難度進行選擇,在內容有一定的任意性,對自變量還需要進一步的控制。
但總體來說,對比分析對多模態(tài)圖文關系的識解實證研究既是難點問題也是一個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問題。此篇研究是對多模態(tài)圖文識解關系比較的新嘗試,在對比過程中,被試的數量,閱讀材料的選擇還需要再進一步的考慮。第一個研究問題本身就有一定的可預測性,語言水平的不同本身就會對圖文識解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如何影響或者又與其他哪些因素相互作用影響需要更多的關注與研究。
對比分析法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研究中,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既是由于“符號”定性研究帶來的,又是由于目前的多模態(tài)研究的理論還不夠完善,分析的框架還不夠成熟。因此在研究中盡可能實現方法的實證化。隨著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者要愈發(fā)重視考察網絡語篇構成及其社會意義構建以及分析方法與工具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根據研究的需要,發(fā)展和運用實證性對比研究方法,如訪談、實地調查、問卷、語料庫等來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實現個案與大數據的結合進行對比。
基于以上五篇文章的分析,可以發(fā)現對比分析法在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中的使用多是以對兩個國家或者意識形態(tài)多模態(tài)宣傳的異同,而且主要是比較差異,進行定性研究,而實證研究對比分析在多模態(tài)話語圖文關系的識解中并不常見,需要大量研究的投入。基于研究的特點,對比研究中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局限性。一部分應用研究存在的問題是將理論框架不做任何調整和改變,也較少考慮具體的語類特征,直接生搬硬套到對比分析對象上,結果是對多模態(tài)話語的“再描述”,而不是對比分析,得出的結論通常不夠深入和令人信服,在方法上,需要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突破由于多模態(tài)話語涉及多種模態(tài)的協同和配合,分析的難度大,需要通過定性分析來深入認識語篇,所以定性分析仍然是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基本方法。但是要尋求新的突破,于其他研究方法結合,更為深入客觀的對多模態(tài)話語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