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天/北華大學
在馬克思的所有著作當中,《提綱》蘊含了豐富的新哲學的世界觀,以實踐概念作為中心線索和核心思想,通過實踐觀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進行了初步的批判,新舊唯物主義由此劃清界限,實踐的唯物主義開始走向哲學的舞臺。
《提綱》當中的第1條相對于其他各條來說篇幅最長,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在第1條中,首先批判了舊唯物主義離開人、人的實踐活動和主體方面去理解世界,同時也指出了唯心主義離開唯物主義立場發(fā)展主觀能動性的問題,最后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實踐觀,并提出了實踐唯物主義新世界觀。
《提綱》第1條開宗明義地指出了舊唯物主義哲學的直觀性的缺陷,“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边@里所說的“對象”、“現(xiàn)實”、“感性”即對象世界——客體,客體就是主體人所面對的對象,這個對象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雖然費爾巴哈曾經(jīng)是馬克思心儀的思想導師,但他并沒有對費爾巴哈所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奉為圭皋,而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費爾巴哈以前舊唯物主義哲學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直觀性。直觀,就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客體是依靠主體現(xiàn)實意義的,如果主體消失,客體便毫無意義,把客觀世界單純地看作認識對象,忽視了實踐對象的主體性原則。馬克思是反對這樣看世界的,他認為對象世界確實是我們看到的樣子,但這只是簡單直觀的反映而已,這固然是唯物主義看世界的方式,但顯然過于樸素了,沒有看到世界的本質。
在《提綱》中,馬克思又進一步談到,“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痹谶@段話中,馬克思深入地批判了費爾巴哈哲學并與其劃清了界限。不可否認的是,費爾巴哈是一個優(yōu)秀的唯物主義者,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自然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并稱黑格爾哲學為最后的神學,嚴厲地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在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他絕對是一個唯物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但是在“人類社會如何組成、往何處去”這個問題上,他卻陷入了唯心主義,主張把人對人的愛作為實踐的最高準則。費爾巴哈只知道“感性的直觀”,他根本不知道實踐這種“人的感性的活動”。要理解客體、理解客觀世界,就必須理解主體人的實踐本身。
馬克思認為,實踐不僅可以使人認識世界,實踐還可以用來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并且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他在《提綱》的第2條中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他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把認識論建立在實踐的基礎確立了能動反映論的基本思想上,并進一步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論斷無疑是哲學發(fā)展史上的革命性的突破。
馬克思在第2條中還說到,“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哲學史上的哲學家們并不都是重視實踐的重要性的,總有一些哲學家是脫離了實踐來說明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真理性的。比如產(chǎn)生于11—14世紀歐洲的經(jīng)院哲學,論證一些讓人廣為詬病、脫離實際的爭論問題。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雖然他承認真理的客觀性,但他卻把“絕對精神”當作世界的本質,力圖讓現(xiàn)實來接近思想。同樣的還有費爾巴哈,“在我看來,別人的同意就象征著我的思想是合乎規(guī)則的普遍的、真的?!庇美碚搧頇z驗理論,沒有認識到實踐活動在認識過程中的決定作用。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義以及黑格爾以前的唯心主義,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即喜歡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不是從實踐出發(fā)來看問題,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在《提綱》第8條中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進一步揭示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的認識的全部基礎,神秘的理論都會在實踐中得到解決,因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科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決定社會意識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成為社會主義從空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基石。
馬克思主義作為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運動的指導思想,之所以被稱為這個時代的真理,也是人民群眾通過長期實踐證實的結果。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談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被稱為真理,也不但在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人科學地構成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于為爾后革命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實踐所證實的時候?!?/p>
在《提綱》第3條中,馬克思談到,“關于環(huán)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所謂的“唯物主義學說”,特指以愛爾維修等人為代表的18世紀機械的法國唯物主義和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理論。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大多都是唯物主義者,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人,他們嚴厲地批判封建專制,在實踐上影響和啟蒙了法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所以他們雖然被恩格斯稱為機械唯物主義的代表,仍然具有重大的歷史影響。
在《提綱》中,馬克思批判了法國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在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決定作用方面的強調。狄德羅說,“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也表述說,自然環(huán)境對于人性的影響、對于國家品格的塑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18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們片面的把人理解為環(huán)境和教育的產(chǎn)物,認為要改造人,首先要改變環(huán)境和教育,他們口中所說的“環(huán)境”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制度等社會環(huán)境,這種法國舊唯物主義的環(huán)境決定論在批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方面有積極的意義,在注重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重要作用方面是正確的,但由于其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片面地夸大了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的是自然意義上的人,即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人自身,人卻可以通過實踐來創(chuàng)造和改變環(huán)境。例如人類的社會制度、社會環(huán)境、社會關系等等,并不是自然環(huán)境本來就有的,而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chǎn)物,是革命實踐的結果。馬克思所說的“一致”,是指如果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人也會發(fā)生改變,但是,人的變化是自身主動或被動地去改變以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這些改變靠的是自身與他人的革命性實踐。
總而言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動物和人都在進行生命活動,人之所以能夠脫離動物自成一類,就在于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人作為主體,能夠按照自己的需要,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其所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進行改造。人既依賴于自然界,又影響和改造自然界,正如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所認為的,實踐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正是實踐勞動截然不同于動物本能,把人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從而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
在《提綱》中,馬克思對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作了明確地批判,他在第6條中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的觀點,是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人本觀的基礎,“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的,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辟M爾巴哈關于“類本質”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一個人,無論國籍、膚色有何不同,都會稱呼自己為“人”,人是唯一把自己的類、自己的本質當作對象來對待的生物。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把人的類本質歸納為自由自覺的人類活動,自由的有意識的人類活動作為人的類本質,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靜止屬性,把人看作是靜止的抽象物,忽視了其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然而靜止并不是人類的常態(tài),發(fā)展在人的進化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人的需要就是人在發(fā)展常態(tài)下的本質。馬克思說:“人之所以迫切地需要某物,最根本的原因是這種物是屬于人自身的,它的存在和人對它的占有體現(xiàn)著人的本質的性質和特征?!辟M爾巴哈把人的本質過于抽象和簡單化了,他忽視了“愛”這種情感也并非生來就有的,“愛”也是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正如馬克思在《提綱》第7條所說:“費爾巴哈沒有看到,‘信仰’本身是社會的產(chǎn)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馬克思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fā),從人和人的關系方面揭示了人的本質,深刻地闡明了唯物史觀關于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他認為,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其本質特性并不在于自然性,而在于其社會性,因此人的本質也只能是社會性的。
人并不是抽象的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這個生命體要想生活,就必須進行滿足自己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物質精神生產(chǎn)、社會建構等實踐活動。由此可知,如果要探尋人的本質,就要從社會關系而非自然關系出發(fā),從而依據(jù)現(xiàn)實中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來更關注于社會生活本身,并思考其本體論上的根基,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實踐。
在創(chuàng)立新世界觀的過程中,馬克思為了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劃清界限,強調自己的新哲學與以往的哲學有根本的不同,用十一條提綱闡述了新唯物主義。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10條中,馬克思說“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痹谶@一條中,他根據(jù)舊唯物主義和新唯物主義立腳點的不同——市民社會和人類社會——將兩者區(qū)別開來。馬克思所說的“市民社會”即資產(chǎn)階級社會,是“直接從生產(chǎn)和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是自私自利的共同體,舊唯物主義資產(chǎn)階級社會作為立腳點,自然不會為馬克思所接受。市民社會以個體利己主義原則形成,其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商品生產(chǎn)者,都是財產(chǎn)私有者,這就決定了每一個市民都執(zhí)著于自己的私欲的滿足,而私欲的滿足只有通過他人對自己商品的需要以及他人通過勞動生產(chǎn)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才得以實現(xiàn)。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者自然看不到市民社會的這一缺點,在他們眼中,市民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平等的交換,吹噓市民社會是理性、自由、人權的社會,而現(xiàn)實卻與之恰恰相反。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想要把利己主義的個體改造成為無私的、自由自覺的個體,不僅要改變市民本身,還要改變市民所組成的社會,不僅要改變既定的市民社會,還要創(chuàng)建新的人類社會,這就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
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在本質上都是直觀唯物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它們把無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對立看作是既定的事實,這一觀點限制了舊唯物主義者們考慮問題的思維,他們只能看到個人和市民社會關系的表象,達不到理解人和社會本質的層面。他們沒有認識到社會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僅僅把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當作是孤立地抽象的個體,只能直觀地憑借個人的主觀感受來考察和認識社會經(jīng)濟關系。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終究要歸于實踐,既要以新唯物主義世界觀來指導實踐,又要通過實踐推動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繼續(xù)向前。
在倫敦海德格特公墓馬克思的墓碑上鐫刻著兩句話,石碑上方是《共產(chǎn)黨宣言》中的名句:“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北南路绞邱R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著名的第11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卑ㄅf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內(nèi)的舊哲學滿足和局限于解釋世界,脫離社會實踐,把解釋世界看作是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則與之相反,它以科學的實踐觀作為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把社會實踐作為自己的中心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當中,實踐性是其重要的特點和理論品質是貫穿于其始終的一條中心線索,作為一個新唯物主義者而不是舊唯物主義者,我們需要更多地理解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