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昳霖
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本??瓢霐狄陨系膶W生培養(yǎng)工作,肩負起了培養(yǎng)新時代技能型、應用型、操作型工匠的重任。音樂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延伸素質教育的深度、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能夠提升校園文化的水平,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目前,高職院校音樂課程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我們急需探尋音樂課程新的教學模式來促進教學的高速發(fā)展。
職業(yè)院校的音樂課程在教材的選取上,大多以本科院校的教材為模板,現有已發(fā)行的職業(yè)院校音樂課程的教材內容大多千篇一律,教學的素材比較落后,雖然有大量經典作品素材,但是對于新的音樂素材選取的很少。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并沒有對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基礎和特點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太專業(yè)的課程內容不僅吸引不了學生,極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大部分的職業(yè)院校將音樂課程作為公共藝術選修課中的一門來開設,也意味著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選擇音樂課程。有一部分學校因為師資和場地的原因,一大部分的學生只能選擇線上課程,而線上課程的管理和考核并不到位,無法從根本上完成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基礎實施配備是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音樂課程在基礎設施配備上要有音樂教室、琴房、舞蹈房等等,但許多學校的基礎設施欠缺,只能提供普通的多媒體教室上欣賞課,并且信息化技術設施也比較落后。職業(yè)院校將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專業(yè)課程的建設中去了,忽視了美育課程建設的重要性。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熱情被不斷的挫傷,枯燥的理論教學也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職業(yè)院校對于音樂課程的體系建立不夠規(guī)范、合理,課程教學的效果不理想,課程的開設并未產生應有的效果。一方面,課程被邊緣化嚴重,在專業(yè)課至上的職業(yè)院校,作為公選課的音樂課程不能夠讓學生重視,有些院校音樂課程不列為考核項目,對于學生的管理難度很大。另一方面,音樂課程的教學計劃、教材都是教師自己選擇、隨意性大,沒有一個規(guī)范性的教學體系的管理,無法完成美育教育下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職業(yè)院校在音樂課程的建設中缺乏實踐教學平臺,而職業(yè)院校的學生的特點是理論學習薄弱,動手能力及實踐能力強,音樂課程在學生看來是一門有樂趣、具有吸引力的課程,但是枯燥的課堂學習會消磨掉學生對課程所有的興趣。大部分的學校為了給學生實踐的平臺,都是通過學生社團,如合唱團、舞蹈團等,但是缺乏專業(yè)老師指導,許多社團都是在學生的自己領導下粗放的發(fā)展,另外場地和基礎設施也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無法達到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指導作用。
沉浸式教學法最初源自于語言的教學中,1960年在加拿大法語區(qū)采用的一種應用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法。之后有心理學家認為,在教學中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程中,樹立某種目標,通過超越自我,抗擊所有能夠影響學生學習的外界干擾因素,獲得自我超越和擁有某種技能的愉悅的感受。
沉浸式教學法最重要的是通過改變教學情境這一外部條件,來促使內部條件的變化,如學生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對于本文的主體對象高校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差異,自學的能力和自覺性也要差一些。按照本科的講授型上課模式和快節(jié)奏的知識輸入,讓學生在知識的習得上有困難,而沉浸式的教學模式通過分析學習內在的狀態(tài)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能夠理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樂趣,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沉浸式的教學模式也強調一種自主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有持續(xù)性的學習動力,并能夠將習得的知識點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沉浸式教學模式首先是解決課堂教學的系列問題,那么在教學設計中就要完成對于目標的推進,通過將教學任務注入到教學內容的具體實施中,讓學生沉浸其中。在沉浸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狀況,為學生挑選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并在內容的選取上要適合沉浸式的教學模式。當學生接觸自己感興趣和可以理解的信息時,才能夠真正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如果內容輸入的難度高于或者低于學生的現有能力,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音樂課程不僅是一門聽覺欣賞的課程,而且也要注重視覺感受在課程中重要意義。如地方特色曲藝,播放視頻與播放音頻相比較,視頻更能夠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到唱腔和形體之間的關系,在對音樂感知上更加生動、具體。另外課程中多講述音樂的故事較枯燥的理論而言,又更加能夠讓學生產生興趣。
在教師教學中,大多只注重內容的輸入,而很少關注學生理解了多少,是否能夠將所學知識輸出。輸入是輸出的基礎,沒有足夠知識量的輸入,輸出也是無稽之談。那么將沉浸式教學模式融入到音樂課程教學中,筆者認為最關鍵在于緊抓課程內容的輸入,通過富有情境的內容輸入,能夠讓學生真正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參與課程的媒體環(huán)節(jié),最終達到能夠發(fā)散知識點,知識輸出的能力。所以在音樂課程中應用沉浸式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音樂鑒賞的基本知識,也要將傳統(tǒng)與流行、大眾與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新課程的內容,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
沉浸式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強調在理論學習和實踐中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實踐、探索等學生活動。要告別原始的教學模式,打破沉寂的課程氛圍,就需要優(yōu)質的教學情境來配合教學,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軟件技術,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更加真實的感受,把教學內容變?yōu)橘N近生活的真實情境。如樂器的教學中,通過軟件模擬樂器的構造,讓學生通過軟件嘗試演奏樂器,而教師充當引導者讓學生去感受該樂器的發(fā)聲原理和演奏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構造良好的學生情境,能夠營造出融洽和參與度極高的氛圍。另外在音樂課程教學中融入音樂創(chuàng)作軟件,培養(yǎng)學生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創(chuàng)新思維,不僅讓學生對藝術美有所認識,而且還能夠創(chuàng)造藝術美。沉浸式的教學還需要多應用活的案例、身邊的故事、近期學生喜歡的流行趨勢來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如將學生喜愛的游戲軟件與知識點結合,在講節(jié)奏這個章節(jié)時,可以選擇《節(jié)奏大師》,通過“玩游戲”來告訴學生們不同的曲目中節(jié)奏型的應用,也通過在玩的過程中,讓同學們通過互相點評的方式,找出在演奏中的最難節(jié)奏型,進行總結。在“玩”的過程中,即理解了知識點,又能夠靈活運用知識點來分析問題。
在職業(yè)院校的音樂課程的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特點,對知識的習得過程的模擬和情境的構建中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一是針對學生基礎的參差不齊,采用分層教學法,拋開本科院校及專業(yè)生的授課模式,在學生選課前對于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摸底,分班教學。在同一教學班級中,通過組建小組,平衡每組學生的音樂水平,搭建“互助小組”,來開展課堂教學,引導小組通過競賽和自我展示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如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為基礎班和提高班,基礎班以音樂欣賞和簡單的音樂實踐為主,提高班在欣賞的同時,注重某項技巧的培養(yǎng),如音樂創(chuàng)作、合唱、舞蹈等等。二是采用互動反饋式教學法,在沉浸式教學中有互動的教學就必須有“反饋”機制。教師提出問題,有學生的互動但沒有反饋,教師就需要思考課程的難度是否太大、節(jié)奏是否過快,及時的去調整。如不讓教師的教學反思成為走過場的環(huán)節(jié),將學生的反饋納入到考核中,對于愿意提出問題、能提出有建設性問題的同學,在考核中給與適當的分數獎勵,而教師對于反饋要及時的對于課程進行調整。對于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教師要多給與鼓勵,建立起平等的關系,多傾聽學生的建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獲取有建設性意見的教學反饋。
職業(yè)院校的音樂課程要按照職業(yè)院校的特色打造教學實踐平臺,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課堂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一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和藝術團的教學價值。學校要對學生社團進行規(guī)范的管理,保證基礎設施建設,配備專業(yè)指導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加入相應的團體,并且按照在團體中的學習表現和參與實踐活動情況,適當給與學分。音樂課程的相關教師要主動的參與到社團的指導中,學校也需要建立相關的機制,鼓勵更多的教師參與社團的實踐課程的指導中。二是借助藝術進校園的平臺,多開展藝術活動,將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引進來,定期開展講座、音樂會等等,不斷的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三是打造線上精品課程,能夠擴寬學生的知識量,讓學生能夠在課下接觸到更多與音樂有關的知識。
沉浸式教學模式融入到高職院校音樂課程中,是充分的分析了目前職業(yè)院校音樂課程建設狀況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提出的。該模式能夠很好的改變目前職業(yè)院校音樂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音樂學習技能,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導的教育觀,形成了“師生共創(chuàng)”的和諧發(fā)展的觀念,但這種模式的應用在實踐中不斷的去應用,形成一套科學可行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