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濤
在當代華人男星中,李小龍和彭于晏無疑是其中極具魅力的兩位高光代表人物。之所以提及這兩位男星,不僅源于他們某種程度上都在銀幕上引領了各自時代的“男人美學”,受到無數(shù)中國男女的喜愛和熱捧;還在于兩者身上所具備的諸多相似性,最為突出的即是他們都擁有以“完美肌肉”為典型表征的男性身體。盡管李小龍和彭于晏成名的時代背景截然不同,但他們卻在大眾心目中喚起了相似的身體感官印象: 一方面,兩人都極其喜歡在影視作品、海報宣傳和廣告圖案等媒介中展示自己健碩的身體和肌肉,給觀者制造視覺感官上的強烈沖擊;另一方面,當人們提及李小龍和彭于晏,想到的亦往往是他們的身體和肌肉,它們被視為理想男性在形象感官上的首要體現(xiàn)。此外,彭于晏還不加掩飾地將李小龍視為偶像,在姜文導演的電影《邪不壓正》里,主角彭于晏更是以塑造“民國版的李小龍”為己任,身體刻苦練就的3%體脂無限接近李小龍。百度貼吧、知乎、新浪微博等國內主流社交媒介上,網(wǎng)友們也經(jīng)常將李小龍和彭于晏的肌肉進行對比,足見兩人在大眾文化光譜中的共通性。
然而兩者在身體上的共通性,并不意味著文化意指上的相等性。我們知道,“明星如同故事中的人物,是民眾的代表”(戴爾 31),因而明星身體無疑形設了更為鮮明和突出的社會文化屬性。作為兩代華人的高光男星,無論是李小龍與彭于晏的身體本身,還是大眾對其身體的審美認知和態(tài)度,無不映射了中國當代文化風尚的深刻變遷。金耀基強調:“要了解轉型社會,我們必須了解轉型期社會的人,人是一切的根本。”(金耀基 77)本文以此為基點,嘗試通過分析李小龍和彭于晏兩位男星及其身體所引發(fā)的文化現(xiàn)象,來反觀大眾身體想象與身體觀念的某種演變,透視并梳理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意指。
時至今日,依然令無數(shù)人感到扼腕嘆息的,無疑是李小龍在他33歲時便英年早逝。李小龍所生活的這33年(1940—1973年),恰恰是中國社會發(fā)生激蕩變革的關鍵節(jié)點,也是中國形象急切改變的重要歷史階段。一方面,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艱辛努力,終于在1949年建立了一個全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告別了屈辱和被壓迫欺凌的不堪歲月;另一方面,晚清以來中國長期遭受他國侵略和剝削的事實,以及封建社會里中國民眾尤其是中國男性愚昧軟弱的習性,使得中國的海外形象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改變?!皷|亞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黃種人”(Yellow People)、“黃禍”(Yellow Peril)、“傅滿洲”(Fu Manchu)等特定語詞的出現(xiàn),形象地宣示了西方社會對于中國形象所持有的巨大曲解與嘲諷。奇邁可(Michael Keevak)認為,諸如“黃禍”之類的稱呼,意味著西方人將中國人視為“恐懼的對象”(奇邁可 207),但這種“恐懼”并非來自敬畏或者害怕,更多的是出于反感、厭惡和鄙夷,“西方人的‘黃禍’恐慌,[……]這種恐慌可能根本沒有什么現(xiàn)實或可能的威脅,只是它那令人厭惡的、異己的存在,就讓西方人感到緊張、痛苦”(周寧 787)。其中,英國推理作家薩克斯·羅默(Sax Rohmer)創(chuàng)作的《傅滿洲》系列小說,可謂20世紀中期西方書寫中國形象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文本,主人公傅滿洲博士被羅默刻畫成“瘦高、聳肩”以及“禿頭、細長眼,發(fā)著綠光”(Rohmer 17)的怪異男士。羅默的《傅滿洲》系列小說中的中國形象,完全呼應了他的英國前輩霍勒斯·沃波爾(Horace Wolpole)以《象形文字故事》開啟的文化潮流——將中國形象限定在“不誠實、不衛(wèi)生、偽善、裝模作樣”等諸如此類負面的語態(tài)之中(史景遷 6)。
在這種歷史語境下,西方開始出現(xiàn)諸如《傅滿洲的面具》(The
Mask
of
Fu
Manchu
)此類描繪“黃禍”人物的影視作品,中國男性的海外形象由此而變得更加丑化。中國民眾迫切期待和需要一個文化英雄憑借自己的超凡魅力來改善中國人的傳統(tǒng)印象,同時宣告中國作為一個重新崛起的卓越民族所擁有的自信、剛毅與強大。李小龍生逢其時,在彼時所有華人男星中,沒有誰比他更適合充當這樣的角色——李小龍的成就“被敘述為被壓迫者的勝利和反抗種族歧視的斗爭”(裴開瑞 95),其名字中的“龍”本身即是一個民族的象征符號,而他的功夫美學和功夫電影,也一改過往封建時代中國男性的羸弱和愚鈍,以其勇猛、精進和強悍的男性氣場,贏得了全世界影迷的激賞和敬重。諸多李小龍研究著述中,“陽剛之氣”與“中國性”成了尤為常見的兩個主題(張英進 胡敏娜 201)。毫無疑問,李小龍的魅力直接源于他的功夫,他的功夫又極度依賴于他超乎尋常且極具辨識度的身體??梢哉f,在李小龍那里,功夫與身體之間形成了極度完美的契合,兩者彼此交融,互為一體。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李小龍的相關影視作品中,最為經(jīng)典且最為觀眾所津津樂道的鏡頭,即是他一邊施展功夫,一邊充滿自信和挑釁地展示著自己的身體與肌肉,同時爆發(fā)出一陣陣充滿威懾力的咆哮聲??死锼埂ぐ屠?Chris Berry)和瑪麗·法夸爾(Mary Farquhar)認為,李小龍的身體意味著一種前所未見的“新武男性”(Neo-wu Masculinity),它是中國傳統(tǒng)武道與美國肌肉美學的結合(Maeda 755)。換句話說,李小龍的身體不只是中國功夫哲學的表達媒介,還是挑戰(zhàn)美國男性身體威權的有力武器。
電影《猛龍過江》中,李小龍與空手道世界冠軍羅禮士(Chuck Norris)的搏擊片段,被譽為世界動作電影教科書般的經(jīng)典鏡頭;《精武門》中,他飾演的陳真單刀赴會虹口道場,以一己之力擊敗眾多日本武者,一句“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的臺詞更是成為數(shù)代中國人的經(jīng)典記憶;《死亡游戲》中,他將身高2.23米的美國巨人打手(由籃球明星賈巴爾飾演)擊敗,一身黃色連體服更是成了李小龍的標志性符號……在李小龍主演的幾部電影中,他的身體都被設置成對抗歐美或日本男性的最強武器,尤其是電影主要拍攝地香港,彼時仍然是英屬殖民地,這無疑更增添了李小龍身上的民族特質。幾乎所有的打斗場景,李小龍都會脫掉上衣,盡情展示他優(yōu)美與硬朗并兼的身體。面對曾經(jīng)侵略過中國的列強國家的男人,電影里李小龍扮演的角色毫無畏懼之色,他用他的身體宣示了一個民族久違的自信。而現(xiàn)實中,李小龍的功夫也廣為全世界各大武術家和格斗家所敬服,在西方人看來,李小龍的身體絕不是“花拳繡腿”的擺設;相反,它具備極為實用的格斗性,就像一顆隨時發(fā)射的子彈,能夠以某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和力量將對手一舉擊潰。李小龍的身體超越了“東方性”,讓見慣“猛男”和“肌肉男”的歐美人也甘于敬畏與欽佩。有學者指出,“李小龍的身體以及其硬朗的銀幕形象”,承載了過往那段“軟弱的歷史”,在那段歷史中,“中國男女常常被設想為被動、順從的形象”(Stecopoulos and Uebel 324)。在這個意義上,李小龍的身體被賦予了鮮明的民族話語,它代表了中國形象在西方現(xiàn)代文化中的強勢崛起,更是中國民眾回擊西方的新型方式。
彭于晏作為新生代華人男星,與李小龍相比,他所生活的時代已然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方面,全球化進程不斷拓深,高新技術日新月異,娛樂文化產(chǎn)業(yè)日益發(fā)達;另一方面,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根本性提升,在諸多國際事務上具備充分的話語權,躍居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實體更是宣示了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強大競爭力與影響力,中國的海外形象因而也早已告別了李小龍時代的那種孱弱之態(tài)。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百姓在民族形象上的焦慮感漸漸淡化,他們有充分自信,不再像過往那樣極度渴求西方世界的認同,同時也不再對西方持有刻意的反抗乃至對抗情緒。所以我們看到,“后李小龍時代”里,雖相繼出現(xiàn)了成龍、李連杰、甄子丹、趙文卓、吳京等頗具影響力的華人動作男星,他們亦在《醉拳》、《精武英雄》、《黃飛鴻》(系列)、《葉問》(系列)、《戰(zhàn)狼》(系列)等諸多電影中融入了鮮明和豐富的民族話語,卻都未能像李小龍那樣引起強烈、持久且普遍的共鳴(黃猷欽 62—63),他們的身體更未被衍化成中國觀眾心中的民族/家國符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西方文化更是被大量引介到中國內地,以“好萊塢大片”為主導的文化工業(yè),將眾多歐美男星頻繁帶入中國民眾的視線之中,布拉德·皮特(Brad Pitt)、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休·杰克曼(Hugh Jackman)、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基努·里維斯(Keanu Reeves)等型男硬漢們成功收獲了中國粉絲的歡心,這些男星的共同特點即是同時兼有帥氣俊美的外表和高大硬朗的體型,能夠給人們制造身體視覺上的愉悅與沖擊。中國觀眾一方面迷戀這些歐美男星,另一方面也從內心希冀中國本土出現(xiàn)類似的男星,尤其是在身體形象上具備“世界性”的男星。
彭于晏滿足了中國民眾對于歐美型男的所有審美期待。這位視自己為“百分百中國人”(100% Chinese)的華語新星,在進入21世紀后的第二個十年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躥紅于中國的大江南北,不僅陸續(xù)主演了姜文、張藝謀、林超賢、許鞍華等多位著名導演拍攝的電影,還在廣告、雜志、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諸多大眾媒介中頻繁露面,成為關注度和曝光度極高的男星。彭于晏的特殊性首先即在于他的“身體”,國內著名網(wǎng)站“豆瓣”曾發(fā)起一項名為“讓我們討論一下彭于晏的長相”的話題討論,多數(shù)人都給出了“帥氣”“身材好”“肌肉加分”“下巴好看”等這類與“身體”密切相關的答案。彭于晏與李小龍一樣,十分熱衷于展示自己的肌肉,在《翻滾吧!阿信》《激戰(zhàn)》《少年黃飛鴻》《破風》《邪不壓正》等影片里,彭于晏的肌肉展示構成了影片表達的主要內容之一。彭于晏的身體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東方男性,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他有1.82米的身高(李小龍只有1.73米左右),這個高度和前面所提到的諸多歐美男星不相上下,也是全球范圍內公認的男性黃金身高;第二,彭于晏的身體非常健壯,尤其是極具視覺震撼的胸肌、腹肌和肱二頭肌,使得彭于晏在與歐美男星相比時完全不落下風;第三,彭于晏的臉型極為俊朗,符合大眾審美風尚,能夠迅速獲得認可。從這個意義上說,彭于晏的身體并非主流的中國式身體,而是一種“世界身體”,在消費主義與娛樂工業(yè)日趨發(fā)達的“后李小龍時代”,彭于晏無疑更能吸引全球觀眾的眼球。同時代的鹿晗、吳亦凡、李易峰、易烊千璽、蔡徐坤等超人氣男星,其身體表達都無法像彭于晏那樣具備世界性。近期在歐美國家開展的一項調查中,彭于晏被外國人選為“最帥的中國男性”,這無疑更加證實了彭于晏身體的世界性。這種“世界性”來自中國,它是中國文化對接世界的有力憑證,也是中國民眾接軌世界審美的重要表現(xiàn)。
如前文所強調的,李小龍的身體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他的功夫,因而很多人將李小龍的功夫視為“身體展示的藝術”(art of expressing the human body)(Little 24)。眾所周知,“功夫”(Kung Fu)又名“中國功夫”(Chinese Kung Fu),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千百年來,中國自古雖崇尚“文王以文治”的“文治”傳統(tǒng),但“武王以武功”同樣也是一種廣泛實存的文化形態(tài),尤其是中國民間一直普遍留存著“習武練身”的文化風俗。顧頡剛對中國“文武”之道作出如下區(qū)分:“憚用文者歸儒,好用力者為俠。”(顧頡剛 4)“文儒”與“武俠”因而各成一派,共同形塑著中國古往今來的文化流承?!拔鋫b”在文化上衍生出了大量以“武”為主題的小說、評書和影視作品,對中國百姓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然而正如陳平原指出的,在以《史記》為代表的游俠文本中,所謂的俠士“大都并非武功高強”(陳平原 89),“武俠”在中國更多地體現(xiàn)為文化維度上的“俠義之氣”,“武術”也往往被視為布道、健體或生活養(yǎng)生的某種方式。隨著晚清時期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肆意侵略,綿軟無力的抵抗使得這種不追求實戰(zhàn)性的武俠理念開始遭到質疑。面對高大強壯的外國人,如何將“武術”提升為實用格斗的“武功”,無疑成了中國民眾的時代之問。馮驥才的小說《神鞭》無疑是其中極具隱喻色彩的文本: 小說主人公“傻二”習有神乎其技的辮子神功,能用自己的辮子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然而“辮子”作為一種施展武功的器具,在西洋人的先進武器面前幾乎不堪一擊,過于依賴“神鞭”更是無法和對方形成真正近距離的格斗,難以給對方造成致命的打擊。
正因此,擺脫器具轉而直接利用自我身體進行武打實戰(zhàn),理所當然地成為一種應和時代訴求的武術理念?!包S飛鴻”“方世玉”“霍元甲”“陳真”“霍東閣”等從20世紀后半期開始令中國民眾喜愛的武俠形象,都是擅長近身打斗的代表人物,諸如“佛山無影腿”“迷蹤拳”“無影手”等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武功招數(shù),全都擺脫了刀槍劍戟這些器具的輔助。李小龍的橫空出世,更是將這種實用性的近身打斗發(fā)揮到了極致,他的功夫不僅具有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智慧,同時還兼?zhèn)湮鞣浆F(xiàn)代搏擊的實戰(zhàn)功能,《李小龍技擊法》(Bruce
Lee
’s
Fighting
Method
)一書長期以來暢銷于西方多個國家,里面為讀者提供了各種實用的搏斗技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李小龍的身體視為一種“功夫身體”(Kung Fu body): 一方面,身體是他施展功夫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身體亦是他習練功夫的必要結果。李小龍身體的每一塊肌肉、每一種姿勢、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功夫元素以及荷爾蒙式的戰(zhàn)斗意志。如李小龍自己所說:“我感覺我身體里有著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力量,它比信仰、野心、自信、決心、想象力都要強大。它是這些東西的總和[……]不管它是不是上帝,我都能感覺到它,它是沒有被開發(fā)的力量,是充滿活力的力量。”(里特 xv-xvi)值得強調的是,李小龍曾獲得華盛頓大學的哲學學位,熟讀老莊、孔子、柏拉圖、斯賓諾莎、克里希那穆提等諸多哲學名家的著作,并將哲學思想積極融入他的功夫路數(shù)之中,“截拳道”(Jeet Kune Do)即是他融貫中西哲學而創(chuàng)立的武術技法理念。因此,李小龍的身體絕非籠統(tǒng)意義上的“武夫身體”,而是進階某種哲學境界的“功夫身體”。為了追求和抵達至高的理想境界,李小龍對身體的訓練與要求極為苛刻,他所采用的“皮心實球砸腹”“指頭俯臥撐”“電擊刺激肌肉”等方法,更是超越常人之想象,非一般人所能忍受。也正因此,李小龍才練就了超凡尋常的身體,他的背闊肌、腹肌、胸肌、臂肌和腿肌,無不令人嘆為觀止,有人統(tǒng)計出李小龍的身體打破了九項吉尼斯紀錄,很多人甚至用“變態(tài)”一詞來形容李小龍超強的身體素質。無論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在影視作品里,李小龍的身體都能給人們帶去巨大的安全感和威懾力,他也總能在極短時間里將對手迅速制服。李小龍為中國普羅大眾構建起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身體烏托邦”,雖無法超越,但它代表了人們心中至高的身體境界,令人神往。因而20世紀末葉的中國民間出現(xiàn)了大量崇拜和模仿李小龍的人,他們將李小龍的相關海報張貼在自己的房間里,就像面對心中的圖騰一樣,頂禮膜拜。受益于這股文化熱潮,中國各地興起了“尚武”之風,各種武館及武術學校呈遍地開花之勢。在當時各大電視臺及廣播節(jié)目中,武術學校的招生廣告屢見不鮮,極受世人關注。
從文化的接受和傳播上看,李小龍把功夫帶至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在李小龍之后,民眾對于功夫的期待漸漸淡化,成龍、李連杰、甄子丹、吳京、趙文卓等華人武打男星,都無法在文化維度上重現(xiàn)李小龍時期的輝煌。與此同時,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加之社會治安及法制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眾對于功夫習練的渴求。尤其是隨著21世紀的到來,網(wǎng)絡文化和計算機高新技術日趨發(fā)達,使得中國百姓尤其是年輕一代更愿意坐在電腦前從事工作或娛樂,“網(wǎng)吧”“網(wǎng)咖”“電競館”等烙印著時代印記的場所成為人們經(jīng)常光顧的空間。觸屏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微機器的出現(xiàn),更是讓人們全身心地沉浸于機器所引領的狂歡嘉年華,難以自拔。“吃多、動少、坐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常態(tài),身體肥胖成了時代的全民難題。與身體肥胖一同到來的,還有身體的普遍無力、疲軟與倦怠感。顯然,在這種情境下,人們更愿意考慮的是,如何保持身體的健康度以及如何恢復身體的應有活力,而不是奢望更高要求的習武或者實戰(zhàn)格斗。“健身房”替代了“武術館”,“全民健身”替代了“國民尚武”,各種健身APP以及“步數(shù)排行榜”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和李小龍的“功夫身體”不同,彭于晏的身體即是一種“健身身體”。彭于晏的體型、體脂以及肌肉,都是通過他本人的健身運動塑造出來的。但和那些專為健身比賽而練就的爆炸肌肉不同,彭于晏的肌肉兼顧了大眾審美訴求。在國內著名網(wǎng)站“知乎”上有一個“如何評價彭于晏的肌肉”的話題,前后共吸引了500多人(大部分為健身專業(yè)人士)參與討論,多數(shù)人認可彭于晏健身的高水準,稱贊其身體是力感和美感的統(tǒng)一,如其中一位總結道:“彭于晏的身材,練出來具有一種很合諧的美感,光看身材不算臉的美。”彭于晏式的健身意味著嚴格的生活自律,需要堅持規(guī)律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同時還強調健康飲食和科學作息。彭于晏也由此被塑造成“自律”的代言人,導演姜文更是用“完美”來形容彭于晏的身體,認為它可媲美古希臘雕塑。打開抖音、快手、微博等諸多APP及網(wǎng)絡平臺,隨處即可看到展現(xiàn)彭于晏身體的熱門視頻短片,勁爆的背景音樂搭配諸如《自律的人最可怕》《只有自律到極致的人,才配擁有開掛的人生》《自律人生,無需解釋》《自律的人生到底有多爽》的渲染文案,讓觀者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彭于晏也因此成為全民心中的自律英雄與健身達人。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經(jīng)將“魅力”(charisma)定義為“某人個性的某種素質,以使他不同于常人”(Weber 239)。希爾斯(Edward Shils)把韋伯提及的“魅力”區(qū)分為以下兩種存在形態(tài): 一是“能夠被其他人所感知的”,二是“能夠同他人的存在和生活秩序中某種關鍵特點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Shils 199-213)。時至今日,李小龍的功夫身體依然魅力四射,它能夠被人“感知”,但因為過于極致而無法得以普及;相比之下,彭于晏的身體魅力則在某種意義上和當今時代的民眾達成了“關聯(lián)”,它提供了一種切實的可能性: 假如你能夠嚴格自律,通過健身,即有可能像彭于晏一樣擁有完美動人的身材。對于人們來說,李小龍的身體是某種神話,只能用來膜拜;而彭于晏的身體則是某種榜樣,可以用來效仿。
李小龍和彭于晏之所以獲得兩代大眾的深度認可,從外在層面上看,當然與他們身體的視覺呈現(xiàn)有著直接關聯(lián);但從深層動因上看,如前文所分析的,其實在于他們身體各自映射的“特質”及文化氣息,高度切合了民眾的審美訴求與心理需要。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注意到以下這個事實: 兩位明星都是男性,他們的身體是嚴格意義上的男性身體。那么,從李小龍到彭于晏,為大眾所迷戀的男性身體在類型上的轉變,背后反映了男性文化的何種變遷?
盡管每個時期的“男人美學”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之處,但在視覺維度上,無論古今中外,能夠具備普遍代表性的“男性身體”,必然要在生理特征上擁有“男性化”的視覺符號,這種“男性化”即是身體的陽剛之氣。男性身體的“陽剛”必定意味著辨識度極高的男性化特征,譬如結實的肌肉、魁梧的身軀、粗壯的手臂、寬廣的肩膀等。這種通過視覺即能直接目擊的顯在身體特性,是一種性別化的身體特性,非但只能為男性(“非女性化”)所持有,而且只為部分男性(“去女性化”)所持有。李小龍和彭于晏的身體無疑都具備了這種特性,他們的身體是高度男性化的身體,彰顯了一種“男性特質”(masculinity),即男性才有的特質,它是與女性特質(femininity)相對立的一個概念。
在明星形象的塑造上,李小龍和彭于晏運用了多種媒介展示其身體所形構的“男性特質”,以之喚起大眾對于理想男性身體的想象與向往。盧克·特洛克(Luke Turnock)指出,媒介(media)在傳播與生產(chǎn)“男性身體形象”(male body image)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Turnock 16)。諸如影視、廣告、海報、APP等媒介對明星身體的呈現(xiàn)過程,某種意義上即是將明星身體作為“景觀”來供大眾觀看和消費的過程。這里的“景觀”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人工制品和自然物的景觀”(布拉薩 13),而是內含了特定文化意蘊和審美經(jīng)驗的視覺政治,因此它能夠透視一個時代的文化風尚與審美趨向。
李小龍和彭于晏各自所處的時代中,大眾對身體景觀上“男性特質”的期許當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正如尼古拉斯·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所提到的:“視覺文化并不取決于圖像本身,而取決于對圖像或是視覺存在的現(xiàn)代偏好?!?米爾佐夫 6)因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 李小龍和彭于晏作為兩代極具代表性的華人男性,對其身體景觀的反思,不能只是停留于身體圖像本身;還要透過其身體圖像的不同呈現(xiàn),來反思其視覺“偏好”背后蘊含了怎樣的文化差異。眾所周知,李小龍雖擁有高度陽剛的男性身體,然而他在人們心中所建構起的“美感”與“好感”,并不僅僅源于視覺化的男性身體,更在于其身體所承載和擔負的道德責任與人文品格。在李小龍的電影作品中,他所扮演的角色往往都被塑造成正義的化身,抱打不平、鋤強扶弱、深明大義、敢于擔當。有學者談道:“就像傳統(tǒng)故事中的精武英雄一樣,就算得到了身邊女性的歡心,李小龍所扮演的人物也不會像文人墨客一樣去和這些女人們風花雪月,他總是先顧及自己的社會義務。這些義務包括對于師傅的忠誠、為家人和朋友報仇雪恨、在道德和性方面保持白璧無瑕?!?Louie 147-148)人物身上的這種“義”,更加彰顯了李小龍身上的“俠”味,如唐代李德裕在《豪俠論》中所言,“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中國武俠文化的“行俠仗義”在李小龍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而在履行這些“義”時,李小龍的身體發(fā)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面對惡人時堅決“用身體說話”,成了李小龍身體的一種獨特話語。李小龍的身體超越了單純意義上的性別身體,它是具有公共關懷的道德身體。徐岱指出,真正的俠士“都是些有骨氣之人”,他們“并非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有利他主義品質的莽漢匹夫”,而是“一個執(zhí)著的懷有人人平等思想的個體理想主義者”(徐岱 162—163)。李小龍之所以讓人們深愛和持久懷念,正是出于他的身體所內化的正直人格,以及其理想主義情懷背后承載的文化教養(yǎng)與哲學智慧。因此,李小龍非但為中國大眾所喜歡,在其他國家也受到了熱忱歡迎,外國人毫不掩飾自己對這位華裔男星的崇拜,就連一代拳王泰森、NBA球星科比與詹姆斯、娛樂天后麥當娜、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等眾多著名人物,無不都是李小龍的忠實粉絲。
顯然,我們不能單單用“男性特質”這樣性別色彩濃烈的語詞來概括李小龍的身體美學。確切地說,李小龍的身體美學傳達的是一種“男性氣概”(manliness),它不等同于“男性”(maleness),它意味的其實是“一種德性,是勇敢或紳士風范的德性”,因而它“可能也包括若干充滿男性氣概的女人”(Mansfield xii)。在男性文化研究中,“男性氣概”一向被視為親緣于男性但不限于男性所有的倫理德性,譬如擔當、堅毅、勇敢、正直等,有學者將之視為“一種理想的文化或個人特質或價值觀”(金梅爾 梅斯納 39)。盡管“男性氣概”并非專門由男性所特有,但男性尤其是魅力男性可以通過其特有的身體及行為呈現(xiàn),強化男性氣概在普羅大眾心中的印象,促進男性氣概在社會文化上的價值播撒,李小龍顯然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對于任何一個時代來說,“男性氣概”都是必要且必需的。然而以曼斯菲爾德(Harvey C. Mansfield)、麥克因斯(John J. MacInnes)、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等為代表的學者們悲觀地意識到,隨著娛樂消費社會的到來以及尼采隱憂的“道德虛無主義”之彌漫,男性氣概在全球范圍內遭遇著極大困境,其在社會文化鏈條上正處于不斷式微的境地。麥克因斯甚至以“男性的終結”這樣偏激的語詞來作為其某本著作的標題,提醒世人關注這個問題。津巴多也毫不客氣地提醒道,如今在年輕一代的亞文化語境中,青年過度癡迷游戲和色情,使得男性氣概的缺失已成為一個難以逆轉的事實(津巴多 庫隆布 7)。與之相伴而來的,當然不是男性的性別缺失,而是某種正直品格、擔當意識和共情能力的缺失。從這個維度上講,男性氣概的天敵其實是利己主義(egocentrism)及自戀主義(narcissism),這兩種“主義”的共同特點即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味追逐個人的利益與享樂,忽略他人的存在與得失。
現(xiàn)時代,網(wǎng)絡虛擬空間、智能手機以及各種高新機器的大面積流行與普及,極大程度上加劇了人們身上的這種“自我性”,對真實世界的體驗和認知愈來愈淡漠,取而代之的是“自拍”“自嗨”“自曝”“自演”等此類以“自我”為內核的文化新時尚。有意味的是,這類人也需要偶像,他們對偶像的追捧甚至更加瘋狂;然而他們并不在意也不善于發(fā)現(xiàn)偶像身后的人格意蘊。正如凱恩伯格所指出的,自戀者“常常都會崇拜某個英雄或者杰出人物”,然而他們更熱衷的是“把自己也體驗成該杰出人物的一部分”,受崇拜的人物僅僅是“自身的延伸”(拉什 78)??梢钥吹?,當今中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對彭于晏身體的迷戀,很大程度上只停留于視覺層面的迷戀,彭于晏的身體景觀成為他們自我意識的一種投射,在抖音、微博等公共平臺上關于彭于晏短視頻的留言及評論中,以下兩種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 一類是“快來舔屏”“我要流口水”“帥到爆”“帥到想留在此刻”等只強調外觀刺激的贊嘆;一類是“這是我老公”“抱歉這是我男友”“這是我男人”“這是唯一威脅到我顏值的男人”等將“我”與“彭于晏”強制扯上關系的意淫。毫無疑問,這與之前的李小龍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反差。如果說李小龍的身體意味著一種“男性氣概”,那么彭于晏的身體則更多地代表了某種“男色氣質”,它就和《芭莎男士》《時尚先生》等這類流行雜志中的男色身體一樣,成為眾多觀者爭相瀏覽和暗自窺探的視覺景觀。
隨著歷史的演進和時代的發(fā)展,人類持有的身體文化及身體理念也不斷得以更新。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中對于男星的身體崇拜所展現(xiàn)出的“從李小龍到彭于晏”之轉變,無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我們不能將它的“合理性”無限地等同于“正當性”,未經(jīng)反思地予以全盤認同;而是應該努力穿越歷史與社會的迷思,辯證地看待其所內含的文化意指: 一方面,彭于晏式的“健身身體”,顯然要比李小龍式的“功夫身體”更加日常化和普及化,它不僅傳遞了身體的美感,還能夠在大眾那里喚起某種切實可行的健身沖動,有利于引導人們推崇和構建“健康身體”的時代風潮。與此同時,彭于晏身體作為男性身體所映射出的世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男性甚至是亞洲男性在世界范圍內的感官形象;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大眾對彭于晏身體的崇拜,很多都屬于簡單的生理性和外觀性崇拜,缺失了李小龍身體中所融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俠義倫理,重“身體美學”而輕“身體倫理”,無疑是其不可回避的問題所在。誠然,人之為人,都擁有一個可見的生理性身體,其首先必須接納由這種生理性身體所帶來的“形色”特征,中國古人言之為“形色,天性也”(金良年 289)。但正如朱熹強調的:“眾人有是形,而不能盡其理,故無以踐其形;惟圣人有是形,而又能盡其理,然后可以踐其形而無歉也?!?朱熹 281)在朱熹看來,有“形”的身體,不能僅僅沉溺在有“色”的情境中,身體承載著“理”,應以“理”來踐其“形”。換言之,身體除了“形”與“色”的外在癥候,還有“道”與“理”的內在倫理。東漢經(jīng)學家趙岐認為:“圣人內外分明,然后能以正道履居此美形?!?趙岐 375)對于一個有倫理品格的人來說,光講究身體的“美形”,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正道”,這也正是前文所分析到的李小龍之功夫身體的重大價值所在。
有鑒于此,我們理應重視大眾文化中男星身體崇拜所經(jīng)歷的“從李小龍到彭于晏”之轉變現(xiàn)象,在接受彭于晏式的身體美學之外,決不能忽略和忘卻李小龍式的身體倫理。此外,還要意識到,“明星”作為社會文化的某種代表性符號,長時間活躍在公共空間的大眾視野中,因此他們“從來都不是個人的”(麥克唐納 7),特別是對于像李小龍和彭于晏這樣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明星來說,其身體的社會性無疑更為突出: 其一,他們的身體頻繁在各種媒介中展示和宣傳,使得其能夠在社會上產(chǎn)生相應的視覺反映和文化效應,并為社會引領乃至建構起某種身體觀念及風尚;其二,社會也需要借助他們的身體來向大眾傳遞時代所特有的身體文化,進而為社會積極探尋一種理想的身體規(guī)范與標桿。明星身份決定了他們的身體不能只是私人身體,而是架構于社會屬性之上的公共身體,是“權利”和“義務”的相互融合,既享有大眾對其身體進行贊美、崇拜乃至效仿的權利,同時也要自覺履行為大眾樹立起規(guī)范身體、健康身體和德性身體的義務。
必須承認,在當前以娛樂工業(yè)為主導的當代明星生產(chǎn)機制中,明星身體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并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平衡。相比于“義務”,諸多明星更看重的是“權利”,追求所謂的“流量”和“吸睛度”是他們的首要目標。為此,明星們想方設法包裝和修飾自己的身體,以此來吸引更多粉絲,明星身體因而化身為人們“眼球經(jīng)濟”中形式多樣、琳瑯滿目的“消費品”。受之影響,在中國民眾階層中,近年來瘋狂興起了所謂的“美妝熱”,美妝主播成了斗魚、抖音、快手、虎牙等知名網(wǎng)絡直播平臺中熱度最高的主播,其主要特點便是利用高超的化妝技術改變自我身體的視覺呈現(xiàn),營造瞬間變美的形象幻覺。當然,身體外形的多元化從來都不是問題所在,真正需要引起我們重視和反思的問題是: 身體外形多元化的背后,是否潛藏著身體景觀的盲目崇拜以及身體審美的錯亂無序?在“偽娘”“小鮮肉”“娘炮”等諸種男性異化形象流行的時代,如何辨識男性以及“人之為人”應有的身體倫理?從這個維度上講,本文以“身體”為基礎視角,通過分析李小龍和彭于晏兩代男星的身體變遷,透視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指,以之來反觀時代的身體觀念,無疑是適時且必要的。
注釋
[Notes
]① 搜狐網(wǎng).2018-7-25.2019-7-10
② 彭于晏出生于中國臺灣,在參加臺灣某綜藝節(jié)目,展示自己的漫畫時,他為漫畫配詞“I’m 100% Chinese”。在其他很多場合,彭于晏也多次重申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參見: 百度貼吧.2018-11-20.2019-6-10
③ 豆瓣網(wǎng).2018-5-12.2019-6-12
④ 騰訊網(wǎng).2019-5-5.2019-6-12
Tao
of
Jeet
Kune
Do
. Santa Clara: Ohara Pubns, 1975.中文譯本為: 李小龍: 《截拳道之道》,杜子心、羅振光譯。北京: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年。⑥ 搜狐網(wǎng).2018-8-27.2019-6-13
⑦ 網(wǎng)易.2018-7-10.2019-6-13
⑧ 知乎.2018-4-24.2019-6-14
⑨ 姜文在某次訪談中,直夸彭于晏的身體堪比古希臘雕塑,這段訪談視頻也在抖音等APP上廣泛傳播。參見: 搜狐網(wǎng).2018-7-23.2019-6-15
⑩ 在“抖音”搜索框中輸入彭于晏三個字,便可出現(xiàn)大量擁有超高點贊數(shù)的短視頻。這些短視頻的共同特點,即是將《翻滾吧!阿信》《激戰(zhàn)》《邪不壓正》等電影中彭于晏大量裸露上身的鏡頭進行剪輯拼貼,配上各種節(jié)奏強烈的音樂,充分展現(xiàn)彭于晏極具美感和男性線條的肌肉。
引用作品
[Works
Cited
]裴開瑞: 《明星變遷: 李小龍的身體,或者跨區(qū)(國)身軀中的華人男性氣質》,劉宇清譯?!段乃囇芯俊?(2007): 94—104。
[Berry, Chris. “The Changes of a Star: The Body of Li Xiao-long, or, The Chinese Masculinity in the Trans-regional and Transnational Body.” Trans. Liu Yuqing.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1(2007): 94-104.]史蒂文·布拉薩: 《景觀美學》,彭鋒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Bourassa, Steven.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 Trans. Peng Fe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陳平原: 《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Chen, Pingyuan.The
Literati
’s
Dream
for
Knights
-errant
through
Ages
.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理查德·戴爾: 《明星》,嚴敏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Dyer, Richard.Stars
. Trans. Yan Mi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顧頡剛: 《武士與文士之轉換》,《責善》7(1940): 2—4。
[Gu, Jiegang. “The Switch between Warrior to Literati.”Zeshan
7(1940): 2-4.]黃猷欽: 《龍成于野——1970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xiāng)對立與日常微觀》,《藝術學研究》6(2018): 62—63。
[Huang, Youqin. “Dragon Nurtured in the Wil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Daily Microcosm in Hong Kong Kung Fu Movies in the Late 1970s.”Arts
Studies
6(2018): 62-63.]奇邁可: 《成為黃種人: 亞洲種族思維簡史》,方笑天譯。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Keevak, Michael.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
. Trans. Fang Xiaotian.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6.]邁克爾·金梅爾 邁克爾·梅斯納主編: 《心理學: 關于男性》,張超等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Kimmel, Michael, and Michael Messner, eds.Men
’s
Lives
. Trans. Zhang Chao, et al.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2.]金耀基: 《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King, Yeo-Chi.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1999.]克里斯托弗·拉什: 《自戀主義文化》,陳紅雯,呂明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Lasch, Christopher.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
. Trans. Chen Hongwen and Lü Ming.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3.]Little, John, ed.Bruce
Lee
:The
Art
of
Expressing
the
Human
Body
. Toyko: Tyttle Publishing, 1998.約翰·里特: 《武士之心: 李小龍的人生哲學》,胡燕娟譯。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 - -.The
Warrior
Within
:The
Philosophies
of
Bruce
Lee
. Trans. Hu Yanjuan.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7.]Louie, Kam.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
:Society
and
Gender
in
China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Maeda, Daryl. “Nomad of the Transpacific: Bruce Lee as Method.”American
Quarterly
69(2017): 741-761.Mansfield, Harvey C.Manlines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保羅·麥克唐納: 《好萊塢明星制》,王平譯。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
[McDonald, Paul.Hollywood
Stardom
. Trans. Wang Ping.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5.]金良年: 《孟子譯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Jin, Liangnian. Mencius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5.]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視覺文化導論》,倪偉譯。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Mirzoeff, Nicholas.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 Trans. Ni Wei.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Rohmer, Sax.The
Insidious
Dr
.Fu
-Manchu
. Cairo: Al-Ahram Publishing House, 1961.Shils, Edward. “Charisma, Order and Statu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1965): 199-213.史景遷: 《文化類同與文化利用》,廖世奇,彭小樵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Spence, Jonathan.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Cultural
Utilization
. Trans. Liao Shiqi and Peng Xiaoqiao.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0.]Stecopoulos, Harry, and Michael Uebel, eds.Race
and
the
Subject
of
Masculinities
.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Turnock, Luke.Essays
on
Masculinity
,Media
,the
Body
,and
Performance
Enhancing
Drugs
. Boston: MFA Publications, 2018.Weber, Max.On
Charisma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徐岱: 《俠士道》。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Xu, Dai.The
Great
Way
of
Knights
-errant
.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張英進 胡敏娜主編: 《華語電影明星》,西飏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Zhang, Yingjin, and Hu Minna, eds.Chinese
Film
Stars
. Trans. Xi Ya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趙岐: 《四庫家藏 孟子注疏》。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Zhao, Qi.Family
Collection
of
The
Four
Books
andExegesis
of
Mencius. Jinan: Shandong Pictorial Publishing House, 2004.]周寧: 《天朝遙遠: 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Zhou, Ning.The
Heavenly
Dynasty
is
Far
Away
:A
Study
of
the
Image
of
China
in
the
West
.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Zhu, Xi.The
Variorum
Edition
of
The
Four
Books
. Hangzhou: Hang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4.]菲利普·津巴多 尼基塔·庫隆布: 《雄性衰落》,徐卓譯。北京: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年。
[Zimbardo, Philip, and Nikita Coulombe.Man
Disconnected
:How
Technology
Has
Sabotaged
What
It
Means
to
Be
Male
. Trans. Xu Zhuo. Beijing: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Co., Ltd.,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