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自“躺平”一詞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成為流行詞以來,一些年輕人用這個詞來描述自己的處境和心態(tài)。這個詞其實相當生動,也有多重的含義,運用也相當廣泛。在具體事情的應(yīng)對上,是某種無力感的表達,說的是對外界事物無所謂的感覺;在抽象的人生態(tài)度上,有一種與世無爭的意味?!疤善健笔且环N低欲望的狀態(tài)下獲得某種舒適感的表述,說明有了某個可以讓自己平靜的“舒適圈”,但同時也有對生活壓力無奈的感受。它既有某種自嘲的意味,也有一些微末的小滿足。
這種“躺平”心態(tài),在年輕人感到上升路徑尚不充足時較容易發(fā)生。能“躺平”,想通過相對簡單和時間較少的工作獲得基本的溫飽,而向上奮斗則覺得收益不確定,而預(yù)先的付出讓人難以接受。所謂的“與世無爭”,往往是覺得爭也無用;所謂的想開了往往是覺得想不開也枉然。這種心態(tài)其實是中等收入者開始成為社會主流的當今社會,一部分年輕人容易產(chǎn)生的一種心態(tài)。付出較少、心態(tài)平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某種舒適感,其實就是“躺平”的關(guān)鍵。
這種心態(tài),對于社會上普通的年輕人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些年輕人往往是社會關(guān)注的“盲區(qū)”。他們不是萬人矚目的職場精英或演藝行業(yè)的明星,也不是有“一招鮮”就能嶄露頭角的技術(shù)人員,或是有較高薪酬的人,而只是平平常常的年輕人。他們往往是剛進入職場的白領(lǐng),感受到了人生競爭中的不易,也感受到了職場生活的不確定性,想“躺平”其實就是希望有某種“現(xiàn)世安穩(wěn)”,某種回避了奮斗和競爭狀態(tài)下安心踏實的感受。
“躺平”,也并不是完全“舒適”的,一面是覺得自己已經(jīng)能夠平和看待、云淡風(fēng)輕,但另一面還有種微妙難言的不平或嘲諷的態(tài)度,其實這是回避社會壓力和生活挑戰(zhàn)的某種方式。
這樣的想法也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并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愿意承受努力奮斗的艱辛,社會中有些人有這樣的想法,也不能說這就違反了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但對于自我來說,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畢竟是消極的,不是一種正向的生活觀。它會消磨人的斗志、折損人的精神,讓人把自身的普通變成了渾渾噩噩的平庸,當然也就難有更多的自我實現(xiàn),終究會讓生活變得灰色。
從社會面來看,也難以給社會更多的正能量。奮斗確實是不容易的,但當今社會的平臺和機會,是前幾代人難以比擬的。努力后的收獲可能不如預(yù)期,但一點一滴的努力,也會化為正面的積累。如果“躺平”,則放棄了選擇的機會,也是對自己的放任和不負責(zé)任。平常不是平庸,普通也不是灰暗,現(xiàn)在雖然有了更好的社會保障,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是必須要努力奮斗和艱辛勞作的。“躺平”往往也會不平,而是某種“下滑”。
社會也應(yīng)該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路徑,讓“普通”的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多的上升機會和可能,讓他們的努力能得到更多報償。社會尤其要讓他們感受到,堅持努力,也能夠得到相對好的收益,這對促進年輕人超越“躺平”會有積極的作用。
任何一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努力和貢獻,既是社會向上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在任何社會,一代年輕人要達到中等收入者的水平,往往需要在進入職場后奮斗15年左右,這在發(fā)達國家也是普遍的。社會給人最基本的保障,但更高的生活的需求,要靠自己的奮斗來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