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昱
重癥腦卒中是冠狀動脈系統(tǒng)病變導致的腦血管痙攣、閉塞、破裂等不良情況,導致患者出現(xiàn)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及肢體偏癱、言語障礙等功能障礙,影響到正常的活動,給自身以及家庭都會帶來較大的負擔,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所以在出現(xiàn)疾病之后,要及時做好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就要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護理,加快正常功能的恢復速度,改善生活質量。特此,抽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診治的64 例重癥腦卒中患者,主要分析綜合康復護理方法對綜合康復護理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的影響,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診治的64 例重癥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32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8∶14,年齡最大78 歲、最小40 歲,平均年齡(52.3±8.7)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9∶13,年齡最大76 歲、最小42 歲,平均年齡(52.2±8.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①醫(yī)學診斷患者為重癥腦卒中;②所有家屬均了解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方面疾病;②患者資料缺失。
1.2 方法 對照組基于常規(guī)護理:根據(jù)患者的情況,給予患者藥物,對患者的生活以及飲食等進行常規(guī)指導教育,囑咐患者臥床休息,做好生命體征監(jiān)測。
觀察組給予綜合康復護理:①體位指導,以良肢體位為原則,適當在床上坐立,在后背放置軟墊,軀干保持伸展,髖關節(jié)與創(chuàng)面垂直,在膝下放軟墊,雙膝微曲。健側臥位時,上肢伸展90°,肘關節(jié)自然擺放,膝關節(jié)自然向前。患側臥位時,身下放置軟墊,肢體向前伸展。定時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調整。做好相應的按摩,對肌肉組織和關節(jié)等進行按壓,按摩從患側到健側,動作要輕柔、緩慢[3]。仰臥位:頭部下放置軟墊,調整高度,面部偏向患側一方,患側肩關節(jié)和臀部放置軟墊,避免肩部內收,上肢墊在長枕上,肘關節(jié)伸展,前臂旋后,手心向上,手指為半握拳位,略高身體,患側臂下放置小枕,防止骨盆后傾,大腿、小腿外側中段放毛巾卷,膝關節(jié)下放小枕,避免關節(jié)過度伸展。②對患者身體運動情況以及功能做出合理的評估,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對應的方案,對于患肢主要為被動活動,上肢為抬手運動,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腕關節(jié)、身體前后擺動等,下肢主要是踝關節(jié)運動,腳趾伸展、彎曲等。步行訓練:步行能力是癱瘓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礎,在步行訓練中,需要提升患肢的負重能力,并在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訓練中,主要進行前后擺動、踏步、屈膝等練習,剛開始需要對患者輔助,逐漸向徒步步行過度,上下臺階訓練,健足先上,患足先下,在訓練中要注意安全,糾正步態(tài)。肢體運動康復訓練,在鍛煉過程中,要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進行,適當增加運動量和時間[4]。③自主生活能力鍛煉,患者生命體征在穩(wěn)定之后,就要開展功能鍛煉,早期的功能鍛煉效果更明顯,注重生活能力的提升,對患者日?;顒舆M行指導和鍛煉,必要時幫助患者完成相關的操作,洗臉時,健手拖住患手,使用毛巾擦臉。在洗臉、刷牙等操作中,重視健手的利用,并對患手進行引導,逐漸增強靈活性。④輔導患者進行運動意志訓練,對于癱瘓患者可以進行意念強化訓練,時間越早越好,囑咐患者將全部意志力集中在患肢上,借助意念盡可能地運動患肢,用意念實現(xiàn)肌肉的放松和訓練等目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根據(jù)簡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患者的肢體活動功能越差[5]。②按照簡化巴氏指數(shù)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的獨立性越強,對護理人員的依賴性越低[6]。③參考生活質量量表(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項目為:社會功能、活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1、3 周,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巴氏指數(shù)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巴氏指數(shù)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1、3周,觀察組患者的巴氏指數(shù)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巴氏指數(shù)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巴氏指數(shù)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社會功能、活力、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評分及總體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近些年出現(xiàn)重癥腦卒中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發(fā)病率在逐年提升,重癥腦卒中發(fā)病非常急促,致殘率、致死率都比較高,在發(fā)病1 周之后,患者會出現(xiàn)偏癱、行動困難等多種疾病,對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等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身體肌力受到明顯的限制,出現(xiàn)肢體感覺障礙等多種不良情況,所以在出現(xiàn)疾病之后,要及時開展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科學的綜合康復護理[7]。
綜合康復護理包含的內容較多,應用優(yōu)勢明顯,效果較高,在開展的過程中,對患者的肢體進行主動以及被動訓練,教會患者相應的鍛煉技巧,給予患者正確的指導,讓患者的大腦神經產生刺激,加快中樞神經的重建速度及身體的恢復速度[8]。在激勵中,能促進腦血管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對神經缺損進行必要的填補,改善肢體肌力,在護理中,能根據(jù)患者的身體等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康復鍛煉方案,提升護理的科學性,對患者進行體位指導,做一些合理的運動,能改善身體素質,增強關節(jié)的活動能力,加快正常功能的喚醒速度。在康復鍛煉的過程中,要在早期開展鍛煉,對患者的組織肌肉等部位進行刺激,讓刺激感受逐漸進入到運動系統(tǒng)中,讓患者的肢體等部位保持正常的運動模式。在早期良肢位變化訓練中,能對患者進行靜態(tài)、被動體位治療,在鍛煉中,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康復進度,以內動和主動運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訓練,能提升患者的身體肌力,讓患者肢體從被動逐漸向主動過渡,消除肩部、手臂、手部的痙攣狀態(tài),借助視、聽、觸等方式能喚醒患者的運動神經,對其進行刺激。
肢體功能康復在進行的過程中,要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運動量以及運動的方法等,并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宣教,提高患者以及家屬對于康復鍛煉的認知程度,給予患者更強的自信心,并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降低對患者身體的負面影響,實現(xiàn)康復效果的提升。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不會產生創(chuàng)傷,而且操作的難度較低,改善患者肢體情況的效果明顯,在進行過程中,得到患者以及家屬的好評,有利于彼此關系的改善。針對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需要在早期制定出完整的計劃方案,按照康復計劃實施,降低急性腦偏癱情況出現(xiàn)的可能性,讓患者快速恢復到正常生活中,綜合康復護理在實際應用中,康復效果比較理想,在發(fā)病后數(shù)天之內開展訓練,在3 個月內恢復速度最快,3 個月~1 年之間仍然具有康復作用,但是取得的成果不明顯,所以要在早期重視康復護理的工作。綜合康復護理相對于藥物等方法來說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對于患者治療成本來說,減少花費支出,而且取得成效較快,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負擔和痛苦,是任何藥物以及機器無法替代的,在康復護理中,還能對患者進行生活上的干預,降低不良因素對患者的影響,減少偏癱綜合征的發(fā)生,還能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
本次試驗研究表明,護理1、3 周,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1、3 周,觀察組患者的巴氏指數(shù)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社會功能、活力、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評分及總體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綜合康復護理對重癥腦卒中患者的積極影響明顯,能夠提升肢體活動的功能,加快康復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