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琦 高宏波 劉薇 翁文采
直腸癌屬于臨床最為常見的癌癥之一,發(fā)病率、死亡率較高,隨著人們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該腫瘤發(fā)病率逐年攀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直腸癌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瀉、便血、腹痛等,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逐漸變得消瘦,且排便越來越困難[2]。手術結合放療是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手段,療效確切。相關研究指出[3],在手術前及時明確直腸癌患者的腫瘤分期,能確保手術方案的合理性、有效性,針對性分期治療可降低患者術后腫瘤復發(fā)的幾率。可見,術前明確患者直腸癌分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MRI 屬于臨床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其偽影少、軟組織分辨率高、對空腔臟器的靈敏度較高,在直腸癌分期的診斷中有一定的優(yōu)勢[4]。為進一步探究其診斷效果,本次研究為本院收治的127 例疑似直腸癌患者進行MRI 檢查,并與術后病理結果相比,分析MRI 術前診斷腫瘤分期的準確性,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選2018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27 例疑似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彩超、腸鏡、實驗室相關指標檢查懷疑為直腸癌,符合MRI 檢查條件以及手術治療指征的患者;②患者了解本次研究,同意參與研究;③研究前未進行過化療、手術等其他治療的患者;④無手術史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血管、先天性疾病的患者;②凝血功能存在障礙的患者;③合并其他胃腸道消化疾病的患者;④有精神病史的患者。127 例患者中,男68 例,女59 例;年齡38~71 歲,平均年齡(52.32±5.32)歲;腫瘤長度2~11 cm,平均長度(5.26±1.91)cm;腫瘤位置:直腸上部38 例,直腸中部47 例,直腸遠端42 例;基礎?。汗谛牟?1 例,高血壓39 例,糖尿病37 例。本次研究開展前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同意。
1.2 方法 MRI 檢查:在檢查前要求所有患者飲食清淡,多進食流食。檢查前的4 h 給予患者服用緩瀉藥,并進行灌腸處理,清洗直腸,避免糞便殘留影響最終的檢查結果。采用MRI 掃描儀(德國西門子,型號:CW-6200)以及4 通道體部相控陣線圈為患者掃描,先從乙狀結腸處開始掃描,直至肛門處。掃描序列為T1WI、T2WI 以及冠狀位、矢狀位T2WI,層厚設置為6 mm,掃描野(FOV)設置為26 cm,層間距設置為1 mm,矩陣設置為288×244。在掃描直腸遠端時,掃描的方向應和肛管長軸處于平行狀態(tài),而掃描直腸的中上部時,掃描的方向應與腸管處于平行狀態(tài)。根據影像圖判斷所有患者直腸癌的分期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以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標準,分析MRI 檢查對直腸癌T、N 分期的診斷符合率、靈敏度、特異度、誤診率、漏診率。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診斷符合率=(真陰性+真陽性)/總例數×100%;漏診率=假陰性/(真陽性+假陰性)×100%;誤診率=假陽性/(真陰性+假陽性)×100%。直腸癌分期判斷標準:T1 期:腫瘤信號的強度只顯示為黏膜下層;T2 期:腫瘤強度信號一直延伸到肌層處;T3 期:腫瘤信號能夠直接穿過肌層,并進入到直腸周圍的正常脂肪中;T4 期:腫瘤的信號一直延伸至漿膜,并超過漿膜面,同時還向相鄰的組織結構延伸。淋巴結陽性(N 分期):在MRI 中呈現等信號結節(jié),且最大淋巴結的短徑>5 mm,淋巴結邊緣模糊不清,內部回聲不均勻。N0 期:無淋巴結轉移;N1 期:存在1~3 處淋巴結轉移;N2 期:4 處及以上淋巴結轉移。
2.1 直腸癌T 分期的MRI 檢查與術后病理結果 術后病理結果顯示,127 例患者有110 例確診為直腸癌,其中,T1 期35 例,T2 期38 例,T3 期22 例,T4 期15 例;MRI 檢查結果顯示T1 期34 例,T2 期37 例,T3 期21 例,T4 期14 例。見表1。
表1 直腸癌T 分期的MRI 檢查與術后病理結果(n)
2.2 直腸癌N 分期的MRI 檢查與術后病理結果 術后病理結果顯示,110 例確診直腸癌患者中N0 期49 例,N1 期38 例,N2 期23 例;MRI 檢查結果顯示N0 期49 例,N1 期38 例,N2 期22 例。見表2。
表2 直腸癌N 分期的MRI 檢查與術后病理結果(n)
2.3 MRI 檢查在直腸癌T 分期中的診斷效能 MRI 檢查直腸癌T 分期真陽性105 例,真陰性16 例,假陰性5 例,假陽性1 例,診斷符合率為95.28%(121/127)、靈敏度為95.45%(105/110)、特異度為94.12%(16/17)、誤診率為5.88%(1/17)、漏診率為4.55%(5/110),診斷效能較好。
2.4 MRI 檢查在直腸癌N 分期中的診斷效能 MRI 檢查直腸癌N 分期真陽性109 例,真陰性17 例,假陰性1 例,假陽性0 例,診斷符合率為99.21%(126/127)、靈敏度為99.09%(109/110)、特異度為100.00%(17/17)、誤診率為0(0/17)、漏診率為0.91%(1/110),診斷效能較好。
現階段,直腸癌治療的手術方法多為全直腸系膜切除術,該術式再配合放化療,能明顯消除癌細胞,防止淋巴結轉移,并降低腫瘤復發(fā)風險,療效理想[5]。但不同腫瘤分期的患者手術方案有一定的差異性,如T3 期、T4 期以及淋巴結陽性的患者,應先給予放化療治療,再根據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擇期進行手術治療;而T2 期的患者可直接進行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T1 期的患者可給予內鏡下切除手術治療[6]。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能最大限度保證最終的療效。因此,術前給予直腸癌患者合適的檢查明確腫瘤分期對患者的治療、預后有重要意義。
直腸癌患者術前進行MRI 檢查,可及時明確腫瘤分期,且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相符性高。MRI 具有無輻射、操作便捷等優(yōu)勢,且對人體軟組織分辨率極高,可通過多方位、多角度以及多參數掃描病灶,形成影像圖,為臨床提供準確的病灶數據[7]。因此,該檢查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各種惡性腫瘤的檢查、診斷中。直腸的生理結構、位置較為特殊,其與周圍的脂肪有密切聯(lián)系,在脂肪的襯托下,其位置固定[8]。在MRI影像圖中,臨床能清楚探查腫瘤的形態(tài)、大小以及和腸壁之間的關聯(lián)性,并為臨床清晰顯示直腸的筋膜、手術范圍、周圍組織的結構[9]。同時,MRI 采用的是直腸內線圈進行檢查,可有效彌補以往大型體線圈的缺陷,準確顯示患者直腸腸壁的層次結構,進一步提升腫瘤分期檢查的準確性。多通道的相控陣線圈能擴大掃描范圍,并提高空間分辨率以及信噪比,而且還不會受直腸病變情況或者腸腔空隙狹窄等因素影響,有助于病變的及時檢出[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病理結果顯示,127 例患者有110 例確診為直腸癌,其中,T1 期35 例,T2 期38 例,T3 期22 例,T4 期15 例;MRI檢查結果顯示T1 期34 例,T2 期37 例,T3 期21 例,T4 期14 例。術后病理結果顯示,110 例確診直腸癌患者中N0 期49 例,N1 期38 例,N2 期23 例;MRI 檢查結果顯示N0 期49 例,N1 期38 例,N2 期22 例。MRI 檢查對直腸癌T 分期的診斷符合率為95.28%、靈敏度為95.45%、特異度為94.12%、誤診率為5.88%、漏診率為4.55%,診斷效能較好。MRI 檢查對直腸癌N 分期的診斷符合率為99.21%、靈敏度為99.09%、特異度為100.00%、誤診率為0、漏診率為0.91%,診斷效能較好。這說明直腸癌患者術前應用MRI 檢查可有效確定腫瘤分期,為手術提供準確的治療依據。有相關研究指出[11],淋巴結轉移是導致直腸癌患者術后復發(fā)的重要危險因素,且轉移情況越嚴重,患者的生存率越低。通過MRI 檢查,能準確顯示患者直腸中>3 mm 的淋巴結,輔助臨床評估淋巴結受累情況以及腫瘤浸潤直腸腸壁的程度,腫瘤分期診斷準確性高。同時,臨床可通過MRI 精準測量直腸系膜筋膜與腫瘤之間的距離,判斷淋巴結遠處轉移的情況等,檢查醫(yī)師也能直觀查看患者直腸壁的生理結果、病變情況,進而保證術前腫瘤分期診斷的有效性[12]。
綜上所述,術前采用MRI 診斷直腸癌,能有效鑒別其疾病分期,與手術病理結果相符率高,可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方向和數據,在直腸癌術前分期評估中有重要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