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紅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手術部,河南 鄭州 450052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為臨床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癥之一,其具有發(fā)病隱匿、進展迅速等特點[1]。研究顯示,我國每年新發(fā)肝癌約360 000例,每年PLC死亡人數(shù)>20 000,占比世界肝癌死亡總人數(shù)50%以上[2]。臨床針對PLC患者多以肝動脈栓塞化療術治療,但手術會使患者心理產生一定應激反應,若應激反應過于強烈,則會干擾麻醉及手術順利實施,且對預后產生不良影響[3]。故臨床應予以此類患者重點照護。接觸-介紹-溝通-詢問-回答-離開溝通模式(CICARE)是以流程為導向的新型溝通方式,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的6個步驟和患者溝通,可提高治療依從性[4]。本研究旨在探究CICARE溝通模式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間的PLC患者128例,按建檔時間不同分成兩組,每組各64例。研究組男34例,女30例,年齡37~59歲,平均年齡(47.01±3.82)歲;文化程度:小學7例,初中21例,高中23例,大專及以上13例;常規(guī)組35例,女29例,年齡36~58歲,平均年齡(46.24±3.91)歲;文化程度:小學9例,初中22例,高中18例,大專及以上15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均經肝癌血清標記物、MRI、超聲、CT、肝穿刺行針吸細胞學等檢查確診為PLC者;預計生存期≥6個月者;擬行肝動脈栓塞化療術者;有溝通能力者;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承諾書。排除標準:術前存在急慢性感染者;認知功能障礙者;肝外轉移者;惡性腫瘤者;合并腎、心、肺功能障礙者。
均行肝動脈栓塞化療術。常規(guī)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護理人員于術前1 d至病房訪視患者,依照訪視記錄單內容,向患者逐一提問,核實各項基本信息,并告知其手術相關注意事項。研究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接受CI?CARE溝通模式護理干預,依照患者實際情況和院內護理規(guī)范,為患者建立個性化CICARE溝通流程,因患者伴有肝炎病史,故將相對獨立的空間設置為方式地點,具體內容如下:(1)接觸(C):護理人員以熱情、大方、親切的言語問候患者(需保持微笑),稱呼其喜歡的稱謂,確認其身份及其基本狀況。(2)介紹(I):熱情、主動介紹自己姓名,將自身職務詳細告知患者,對其講述次日手術地點、手術及麻醉方式、流程與注意事項,此外,表明自己次日會參與其整個手術過程。(3)溝通(C):向患者說明“我”為什么來,要做什么事,需要配合什么等。(4)詢問(A):詢問其需要什么、擔心什么,及時告知其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并觀察其表情、言行舉止,鼓勵其傾訴內心真實想法及感受,了解其身心情況,并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所存疑慮等)進行有效疏導,認真傾聽其訴說,耐心解答其問題,詢問其身體情況,如是否有不適感等。(5)回答(R):針對患者所提問題,予以充分、積極、詳細、恰當?shù)姆答?,針對較高學歷者,以專業(yè)術語講解,針對學歷較低者,以其能理解的語言簡要介紹治療過程,消除其對手術恐懼感、緊張感,并為其介紹主治醫(yī)師,要求突出介紹醫(yī)師高年資、經驗、專業(yè),以提高患者治療信心。(6)離開(E):感謝患者的配合,再次強調次日自己會陪伴其整個手術過程,建立護患間信任,并禮貌離開。
(1)以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評估兩組入室前、入室5 min心理狀態(tài);SAS:共100分,分值越低,狀態(tài)越好;SDS:共100分,分值越低,狀態(tài)越好。
(2)兩組入室前、入室5 min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
(3)以醫(y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評估兩組干預后護理滿意度,分為護理路徑、效果、服務、技術4個維度,每個維度30分,共120分,非常滿意:分值>100分;滿意:70分~100分;不滿意:分值<70分,將滿意、非常滿意計入護理滿意度。
數(shù)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入室5 min SAS、SDS評分較常規(guī)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SAS、SDS評分對比(±s) 分
表1 兩組SAS、SDS評分對比(±s) 分
組別研究組(n=64)常規(guī)組(n=64)t P SAS評分入室前54.59±4.28 53.27±4.76 1.650 0.102入室5 min 33.56±4.52 42.25±4.42 10.997<0.001 SDS評分入室前57.31±4.61 56.27±4.72 1.261 0.210入室5 min 34.53±4.14 45.22±4.48 14.020<0.001
研究組入室5 min HR、SBP、DBP較常規(guī)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HR、SBP、DBP對比(±s)
組別研究組(n=64)常規(guī)組(n=64)t P HR(次/min)入室前71.73±3.51 72.82±3.47 1.767 0.080入室5 min 83.86±7.52 90.48±7.35 5.036<0.001 SBP(mmHg)入室前119.39±7.46 117.02±7.93 1.742 0.084入室5 min 127.96±9.26 139.49±8.52 7.330<0.001 DBP(mmHg)入室前78.54±4.29 77.02±5.36 1.771 0.079入室5 min 79.26±6.53 85.57±6.83 5.342<0.001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6.88%,高于常規(guī)組的82.81%(χ2=6.935,P<0.05)。
PLC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介入術為臨床針對PLC患者常用治療手段,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5]。但由于PLC患者受疾病因素影響,往往會產生一定恐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影響麻醉及手術順利進行。術前訪視不僅能增強患者治療信心,亦是確保手術順利進行關鍵。
現(xiàn)階段,臨床針對PLC患者多以傳統(tǒng)護理措施干預,術前訪視時,多是依照訪視單對其直接提問、記錄,往往忽略患者內心感受,相對缺乏人性化。CICARE溝通模式更注重循序漸進、專業(yè)知識、規(guī)范語言、心理學知識等,溝通過程中,強調溝通技巧及禮節(jié),以患者為中心,時刻尊重患者,與傳統(tǒng)護理模式相比,更具人性化、專業(yè)化[6]。本研究結果顯示,PLC患者術前訪視應用CICARE溝通模式可有效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緩解生理應激反應。原因分析為依照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術前訪視,通過循序漸進、有序溝通,由淺至深了解患者具體情況,告知其手術、麻醉方式,并鼓勵患者講述內心感受,針對性疏導其焦慮、抑郁、緊張等不良情緒,進而有效消除其不良情緒,增強其治療信心,利于緩解其生理應激反應。此外,本研究數(shù)據還顯示,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6.88%較常規(guī)組82.81%高,提示PLC患者術前訪視應用CICARE溝通模式可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原因分析為護理人員以大方、親切、熱情的服務態(tài)度幫助解決其內心顧慮、疑惑,有效獲得患者信任,與其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利于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作出更高評價,從而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PLC患者術前訪視應用CICARE溝通模式可有效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緩解生理應激反應,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