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勝升
(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蕪湖 241000)
本文分析了安徽部分高職院校近1000名學生的調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高職院校線上教學存在課程內容結構不合理、教師新媒介技能有待提高、線上教學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等問題(見圖1)。
圖1 線上教學問卷圖
目前,較多的在線課程依托在線課程建設平臺,以PPT、視頻的方式傳播,而視頻資源多為將授課PPT錄屏,或將老師上課的過程拍攝成視頻,導致線上課程多以理論講授式為主,且多數(shù)視頻時間長達40—50分鐘[1],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如出一轍。然而,學生在家網(wǎng)絡上課期間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律性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杜絕套用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時長和教學模式,合適的教學內容、合理的視頻資源時長、合情的教學組織,是線上教學的重要保障。
線上教學必須要依托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才能實施,為了適應教育教學新環(huán)境,高職院校教師應當具備相應的課程資源開發(fā)、信息化平臺使用、教學診斷等新媒介技能。
線上教學方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更容易地幫助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同時也解決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的問題。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線上教學方式并沒有有效融合,部分教師讓學生在上課時打開手機看平臺上的視頻、PPT等現(xiàn)象,沒有真正理解線上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缺乏對課程課前探索、課中導學、課后拓展的整體教學設計,因此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僅停滯在淺層的表面學習,缺少知識內化,不具備應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和主動性。部分教師線上教學過程中,只選用了一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平臺來進行教學,只是把平臺當作一個傳遞視頻、PPT等資源的媒介,在團隊協(xié)作、即時互動、學生管理和信息反饋等重要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差強人意,未能充分運用大數(shù)據(jù)等信息化技術新媒介的作用,使得難以完成預定教學任務。
按照工作崗位能力遞進和學習者的學習進程進行結構化課程設計,以行動為導向,根據(jù)工作流程結構化課程,構建課程應涵蓋基礎知識點和技能點。
在保證科學性、有效性的前提下,將資源盡可能設計成較小的學習單元。顆?;拇鎯?便于檢索和模塊化組課。視頻資源時長一般在5~25分鐘,盡量控制在20分鐘以內。視頻資源的片頭、片尾應盡可能由主講教師出鏡,或者以動畫的形式制作,以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不建議全程用PPT錄屏。
文本資源主要包括PPT課件、參考資料、隨堂測試、討論題、單元測驗、作業(yè)及考試等。因課程、視頻資源的重構,課程需要豐富并整合文本資源,兼顧過程評價。
隨堂練習主要是即學即練,方便老師及時檢查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客觀題構成,網(wǎng)絡平臺可以自動評分,也可以設置一些填空題;討論題是授課團隊在教學活動授課模塊中發(fā)起研討主題,可以將學生參加研討的提問情況列入學生的總評成績;單元測驗和作業(yè)主要用來檢驗學生對本單元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單元測試一般由客觀題構成,網(wǎng)絡平臺自動評分,而單元作業(yè)一般是主觀題,使用老師評價、學生互評、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判分;考試是檢驗學生總體學習情況的測驗題目,一般包含客觀題和主觀題??荚囶}的形式與單元測驗和單元作業(yè)一致,客觀題由平臺自動判分,主觀題建議使用老師評價、學生互評、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判分。
在線教學的新環(huán)境,對高職院校教師的新媒介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教師應當具備相應的新媒介技能包括:開發(fā)網(wǎng)絡化課程資源的技能[2];運用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工具和手段開展線上教學活動的技能;分析數(shù)據(jù),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進的技能。
老師除了要具備PPT、WORD等辦公軟件的使用技能外,還需要具備屏幕錄制、視頻拍攝、視頻剪輯、動畫制作等基本技能,這也對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師需要參加各類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從而掌握Camtasia等視頻剪輯軟件、Focusky等動畫制作軟件。
線上教學對師生的教學活動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師除了要具備專業(yè)技能外,還要具備運用各類課程平臺和手機端教學管理軟件的技能。學校需要有效整合校內外課程平臺及資源,推動易智教、愛課程、藍墨云班課、智慧職教、超星學習通、E會學、雨課堂等多個網(wǎng)絡課程平臺開展線上授課專業(yè)培訓,確保線上教學“標準不降、質量不減,形式多樣、方式靈活”。
線上教學課程平臺和管理軟件的使用,形成了大量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維度的課程數(shù)據(jù),教師要具備分析信息化平臺大數(shù)據(jù),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進的能力。教師通過課前在線答疑、收集問題、學情分析,有效確定教學難點;課中組織學生探究知識、開展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真正實現(xiàn)知識內化;課后批改評價與作業(yè)、分析學生測驗成績、答疑指導,從而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開展教學反思。
老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機融合多種信息技術平臺來實施教學,包括教學資源課程平臺、手機端教學管理與互動平臺和通訊聯(lián)絡平臺三種類型平臺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保證教學目標達成(見圖2)。
圖2 基于“三平臺、三階段”的線上教學模式
強大的教學資源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線上授課必須要確定好要采用的主要教育資源網(wǎng)絡平臺。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等主要集中在智慧職教、職教通等平臺,國家級MOOC主要集中在愛課程等平臺,使用非常方便。老師也可以根據(jù)實際,自建課程網(wǎng)絡平臺,以符合自身學校實際授課需求。老師要保證所有學生注冊并登錄教學資源課程平臺,并能夠完成課程平臺學習的基本操作。
老師通過手機端教學管理和互動平臺搭建班級,教師按照課程表建好課程,完善課程資源,發(fā)布簽到、小組討論、頭腦風暴、課堂練習等。在手機端教學管理與互動平臺中可以上傳新制作的視頻、PPT等,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梳理和補充。手機端教學管理和互動平臺有慕課堂、職教云、藍墨云等。
常用的通訊聯(lián)絡平臺主要有QQ、微信等。通過通訊聯(lián)絡平臺提前發(fā)布學習指南,讓學生胸有成竹。學生如果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不通或者卡頓,簽到?jīng)]有簽上,則可以在通訊聯(lián)絡平臺上補簽。對于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老師可以通過通訊聯(lián)絡平臺的群課堂、群視頻等功能,進行線上集中答疑和互動,結合手機端教學管理和互動平臺的提問、簽到、頭腦風暴等功能,使得課堂效果更佳,從而對學生在線上課堂進行有效管控[3]。
課前,依托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中的課件、視頻等資源,教師通過通訊聯(lián)絡平臺和課程平臺同步發(fā)布學習指南,雙管齊下。學生登錄課程平臺,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觀看微課、實操視頻等,并完成課前練習、討論等活動;老師利用課程網(wǎng)絡平臺了解到學生自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根據(jù)成績的反饋調整教學實施,因材施教,將學生普遍認為難以理解的問題著重講解,從而確定教學難點[4]。
課中,教師通過手機端教學管理和互動平臺,發(fā)布簽到、小組討論、頭腦風暴、課堂練習等活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完成;對于學生反映難以理解的問題,教師使用通訊聯(lián)絡平臺的群課堂、群視頻等功能,進行線上集中答疑和互動,并結合手機端教學管理與互動平臺的提問功能,隨機抽取同學回答已講解的教學難點,進行教學反饋與總結評價。對于未參加集中答疑和互動的同學,通過通訊平臺進行有效提醒和管控。
課后,學生登錄課程平臺完成在線作業(yè)、在線測試、在線討論和拓展訓練,有效鞏固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教師批改評價、答疑指導,并布置下節(jié)課的預習任務(見圖2)。
通過重構課程內容“三維度”、提高教師線上教學“三技能”、運用線上教學手段“三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模式“三階段”四個方面的教學改革,有效解決了線上教學的課程內容結構不合理、教師新媒介技能有待提高、線上教學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等困難。教師充分運用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國家在線開放課程等課程平臺中優(yōu)質豐富的微課、動畫、仿真等視頻資源,使得線上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的總評成績由課程平臺成績、手機端教學平臺成績、通訊聯(lián)絡平臺域外成績等共同得出。其中,課程平臺成績的組成包括單元測驗、單元作業(yè)、課程考試、課堂討論等部分;手機端教學平臺成績的組成包括出勤情況、點名回答問題情況、視頻觀看時長、課堂練習、參與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部分;老師通過通訊聯(lián)絡平臺掌握學生參與在線集中答疑、互動的人數(shù)等,并給出域外成績[5]。
由于注重管理,方法得當,學生作業(yè)完成率99%,考試參與率100%。另外,靈活運用“簽到”“隨機點名”等功能,鼓勵學生閱讀資料、參與討論,保證了教學進度和效果,學生參與討論達400余人次。班級總評成績平均分達92分,有效達到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