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鵬,葛運飛,田 濤,楊同忠
(曹縣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山東 菏澤,274400)
男性乳腺發(fā)育癥屬于內分泌科常見疾病,主要是指在男性胸部可觸及乳腺組織[1]。其發(fā)生與雌激素分泌增多密切相關,在癥狀表現方面,患者也可呈現單側或雙側乳房存在進行性與無痛性的增生,或乳暈下可觸及明顯的斑塊并伴有顯著的疼痛癥狀;臨床對此首先采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考慮手術治療[2]。臨床研究發(fā)現[3],傳統(tǒng)乳暈切開術通常會在患者軀干留下明顯的手術瘢痕,影響外形的同時更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近年,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及腔鏡治療技術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方式在乳腺外科的應用也愈加頻繁[4]。對此,本研究回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男性乳腺發(fā)育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
1.1 臨床資料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90例男性乳腺發(fā)育癥患者,均行手術治療。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即患者乳暈下可觸及一塊堅實的乳腺組織,其底端游離,且直徑在2 cm以上;(2)經乳腺B超、X線檢查證實;(3)患病時間≥2年,且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4)患者均知曉具體治療方案,并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肝、腎疾病或存在藥物濫用史;(2)精神異常;(3)存在手術禁忌證,如凝血功能障礙、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等。根據患者具體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5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傳統(tǒng)乳暈切口手術?;颊呷⊙雠P位,采用全身麻醉。手術開始前經超聲檢查確定增生范圍,并進行標記,于乳暈下方做手術切口,長度小于乳暈周長的一半,同時根據病變范圍,切口沿兩端水平方向延長2~3 cm。隨后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分離皮瓣至標記的乳腺邊緣。乳暈后方用剪刀銳性分離,取出整塊乳腺肥大腺體,縫合乳暈切口,適當加壓包扎,術側放置引流管。引流量不足10 mL時即可拔除。
1.2.2 研究組 行乳腔鏡腋窩入路乳房皮下腺體切除術?;颊呷⊙雠P位,采用全身麻醉。超聲檢查確定病灶范圍,使用亞甲藍對患側乳房邊緣進行標記,具體范圍在鎖骨以下、肋弓以上、胸骨旁以外、腋中線與腋前線以內。腋窩切口定位在乳腺外上象限,且經乳房第一條腋窩皮紋處做弧形切口(圖1),若患者腋窩皮紋較遠或無腋窩皮紋,則選取乳腺邊緣4 cm處做2.5~3 cm切口。選取500 mL生理鹽水、500 mL滅菌注射用水、20 mL的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的0.1%腎上腺素注射液制作成溶脂液,均勻注射在乳腺皮下脂肪層及后間隙,注射完成20 min后,切開腋窩切口,用頂端圓鈍吸脂器抽吸脂肪(圖2),吸脂范圍超過標記范圍外側2 cm處。經單孔切口置入切口保護套,再將其與單孔裝置緊密連接(圖3),建立氣腔,壓力維持在8 mmHg,流速設定為20 L/min,剪斷乳房皮下的乳房懸韌帶、纖維條索、腺體(圖4),對其周圍進行游離,并切斷乳房后方筋膜(圖5),完整切除患側乳腺組織,取出切除的腺體后需與患者術前標記的范圍進行對比,外觀不平整者再次以電剪削薄修平調整,并反復沖洗創(chuàng)面,術側放置引流管。引流量不足10 mL時即可拔除。
圖1 切口選取 圖2 溶脂抽吸
圖3 置入單孔裝置 圖4 游離前間隙
圖5 游離后間隙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圍手術期臨床指標,包括單側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拔管時間、住院總時間。術后隨訪6個月,參考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指南對患者術后6個月滿意度進行評價,包括患者整體的自我滿意度、手術區(qū)域皮膚滿意度、雙側乳房對稱性滿意度、乳頭感覺滿意度4個方面,評分范圍均為0~10分、0分表示不滿意,10分表示最滿意[5]。分別于術前、術后6個月參考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患者心理狀況,該量表共包含90條細則,采用1~5分5級評分法進行評價,本研究重點評價患者的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軀體化、抑郁、焦慮5方面心理狀況,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癥狀越嚴重、心理狀況越差[6]。
2.1 兩組圍手術期臨床指標的比較 兩組單側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拔管時間、住院總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臨床指標的比較
2.2 兩組術后滿意度的比較 術后6個月,研究組的患者整體自我滿意度、手術區(qū)域皮膚滿意度、雙側乳房對稱性滿意度、乳頭感覺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滿意度的比較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心理狀況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研究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況的比較分]
續(xù)表4
目前認為,男性乳腺發(fā)育癥的發(fā)病原因與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雄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關,根據其致病因素可分為生理性、病理性、藥物性與特發(fā)性四種;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其發(fā)病率占所有男性乳腺疾病的90%以上,其中有九成患者3年內可實現自愈,但仍有3%~6%的患者癥狀會持續(xù)發(fā)展[7]。目前,臨床上可分為藥物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而手術治療多用于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手術方式包括旋切刀切除、開放手術切除、乳暈小切口切除及乳腔鏡腋窩入路皮下腺體切除術等[8]。近年,隨著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開放手術已逐漸被腔鏡手術所取代,腔鏡手術治療男性乳腺發(fā)育癥具有切口小、術后瘢痕不明顯、疼痛較輕、對周圍組織損傷較小等優(yōu)勢,其臨床治療的安全性已得到廣泛認可[9]。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單側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拔管時間、住院總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術后6個月的患者整體自我滿意度、手術區(qū)域皮膚滿意度、雙側乳房對稱性滿意度、乳頭感覺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林韜等[10]的研究基本一致。由此可見,乳腔鏡腋窩入路的治療效果與傳統(tǒng)手術基本一致,但前者更符合患者對手術區(qū)域美觀的需求。究其原因發(fā)現,乳腔鏡腋窩入路手術通常于腋窩隱蔽區(qū)域做0.5~1 cm小切口,利于術后瘢痕的恢復,外形更美觀;而且通過先吸脂再行腺體切除的治療方式可最大程度地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提高患者對乳房外觀的滿意度[11]。此外,本研究選取的患者主要為30歲左右的年輕男性,發(fā)病可對其自尊心、社交能力、精神壓力產生負面影響,容易出現自卑、焦慮或抑郁等負面情緒。乳腔鏡腋窩入路手術將患者皮下組織的游離范圍擴大至標記外側1 cm,通過先吸脂再行腺體切除術的方式可更加完整地切除病變腺體,從而有效預防術后復發(fā)。鑒于人體乳頭、乳暈區(qū)域的皮膚較薄,采用乳腔鏡腋窩入路可更好地保護該區(qū)域的血運,避免乳頭內陷或壞死,從而維護術后外形美觀,一定程度上利于增加患者的自信心,疏導其負面情緒[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研究組患者心理狀況各方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臨床應用價值更高。而筆者總結發(fā)現乳腔鏡腋窩入路手術相較傳統(tǒng)乳暈切口手術具備以下三點優(yōu)勢,一是方便腺體切除,因吸脂后乳房皮下增生腺體與周圍組織呈疏松網狀連接,更利于建立腔隙,便于腺體切除,且沿腋窩皮紋設計切口比較隱蔽,切除、取出腺體時更加方便,不會過度牽拉切口從而產生張力性瘢痕。二是減輕了對患者的損傷,人體第4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是乳頭乳暈的主要感覺神經,其淺支主要走行于腺體表面的筋膜脂肪層中,其深支進入腺體內部走行,用于維持乳暈皮膚感覺的完整性,采用乳腔鏡腋窩入路手術可避免損傷患者乳暈處第4肋間神經分支,減少乳頭乳暈的感覺改變;最后則是避免乳頭乳暈塌陷,傳統(tǒng)的手術切口一般選擇在乳暈邊緣,可增加因乳頭乳暈血供損傷導致的乳頭乳暈壞死風險,且切口愈合后還會出現乳頭乳暈凹陷的情況,而采用腋窩切口則可避免凹凸不平的現象,此外,切除腺體后,如果發(fā)現周圍腺體邊緣脂肪較厚,形成“臺階感”,可行補充吸脂,使胸部外觀更加自然;用電刀切開腋窩切口,切除周圍脂肪及副乳部分腺體,可避免遮擋手術視野,從而縮短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對于男性乳腺發(fā)育癥,乳腔鏡腋窩入路與傳統(tǒng)乳暈手術雖然具有相近的臨床療效,但前者更能滿足患者對于外形美觀的需求,改善患者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其以更加自信的狀態(tài)面對今后的生活,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