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銳泉
內容提要:師道與師門不僅是明清之際的特定文化現象,更得到了明清世情題材小說的集體關注。塾師在“德才老成”方面展現出為師的風范,他們在與東家的關系上希望免遭冷遇。學生對待塾師、座師,需永志師恩,樂于回報。除了師、生、東家這些人物關系的刻畫,師徒敘事還與情節(jié)沖突的展開密切相關。塾師之就任可能與受到推薦大有關聯,有時也要迎來爭館的風波。
文學往往借助情節(jié)、人物等形象的手段,來展示一些人倫關系或某種道德行為,寓含道德判斷,通過表現倫理道德的矛盾、沖突和糾葛,揭示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理想,指導人們的道德選擇。這即是本文所界定的“倫理敘事”的內涵。在此學術視野之下,孟子所言“五倫”與翁婿、結拜兄弟等其他人倫都將獲得更為細致精密的觀察。師徒關系,也是考察倫理敘事的佳例。
師,在古代是一個內涵淵深、外延豐富的概念。成書于戰(zhàn)國晚期的《禮記》一書,將“師”定義為“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周禮·地官·師氏》“師氏”鄭玄注“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則是一個略顯抽象的說法。但二者皆指向了具體知識傳授之上的超越性。《漢語大字典》說“師”除了老師之義,還可能指代一種“掌握專門知識或精通某種技藝的人”,如技師、廚師等。
有關古代教師的研究,如劉琳《明清教師階層與小說的人物塑造》中序言部分的綜述顯示,當以塾師為最。魏光燦的文章根據明清小說中塾師的科舉經歷、塾師處館的種類、塾師處館的級別,對其進行了深入的分類討論。張勇的著作從《醒世姻緣傳》《歧路燈》談到現代小說中的《圍城》,由師生隊伍中的反面形象——庸師和劣生,考察中國小說的古今演變。本文秉持人詳我略、人略我詳的原則,將不避熱點,力圖深化現有的塾師研究,同時注意盡可能多地著筆于存在顯著學術空間的座師。除了擱置研討頗為豐富的《西游記》的唐僧師徒,仍將用力于《儒林外史》等名著,并補充《型世言》《姑妄言》《醒世姻緣傳》為代表的一般作品中師徒關系的內容。
2015 年9 月葛兆光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的一場講座上,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宋元以后,思想史應該關注‘中人’——比如地方士紳、私塾的塾師、幫人打官司的訟師、發(fā)家的‘土豪’、邊緣知識分子就是鄉(xiāng)秀才之類、破落大家的子弟——這些人的思想世界,其實有可能影響甚至左右整個社會的思潮?!睂τ诮處熛壬@類“中人”的研究應當還具備思想史、文化史的意義。
古代小說師徒關系敘事的倫理文化語境,需要另文說明,這里僅展開其文本表現。無論就比重、種類還是程度言之,明代通俗小說以前的師徒敘事,勾稽起來,都難稱大觀?!短妻浴分v述孟棨發(fā)現自己的主考官是自己原來的門生崔沆。奈何敘述者止于“沆泣曰‘先輩,吾師也’,沆泣,棨亦泣”這樣簡陋的場景刻繪,缺少對兩位當事人言行、神態(tài)、心理的深層描述,較為輕易地放過了也許值得大書一筆的“先師后生”題材。而到了《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呈現出武功之師。李貴比武負于楊溫后,其二十多個身為皇親國戚、有錢財主的徒弟為師父報仇的情節(jié),也剛開了頭,就煞了尾。弟子銜恩的情節(jié)類型沒有得到任何展開的空間。到了明清時期,尤以世情題材小說為代表,出現了精彩紛呈、形態(tài)各異的師徒敘事。
傳統(tǒng)文化素來提倡“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先生在知識、德行方面的言傳身教,對于弟子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一方面,擇師標準是橫亙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問題;另一方面,先生德與才的為師之范,也成為他們自身維護形象、樹立地位的關鍵因素。
就前者言之,明代《禪真后史》第一回,借一少年之口,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凡人家請師長,必須有才、有法、有守的方好”,也就是:“飽學不腐謂之真才,善教不套謂之得法,誠實不偽謂之有守。師長具此三德,子弟們方有教益。”《型世言》第二十七回則從反面提醒世人擇師須謹慎,要嚴防那些“倨傲”“放蕩”甚至“奸險”之徒。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素質條件中的“老成”一項受到世人的熱情追捧。
天花藏主人題序《賽紅絲》第四回賀知府心目中的塾師人選是“人品老成,學問充足,堪為師范者于學生”?!队裰Л^》第二回應聘管家的書生長孫肖雖然年輕,在闔府上下的一致觀感中卻為人十分老成。略有不同意見的,還屬《型世言》第二十七回所述,山陰縣陳副使在親友推薦的兩類老師之間搖擺不決,心想“青年的文字畢竟合時,但恐怕他輕佻沒坐性,老成的畢竟老于教法,但恐怕筆底違時”。
應當說,教師人品老成,意味著忠厚踏實,且富于教學與人生經驗,尤其適合引領蒙昧無知、心性浮躁的少年學子走上正途,故而很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睞。
就后者看來,教師的才華學問與品德質地同時得到了小說的重視?!缎咽酪鼍墏鳌返谑貜娬{了邢皋門通才博學,并非沉迷科考的祿蠹庸才。而《綠野仙蹤》第七回《走荊棘投宿村學社,論詩賦得罪老俗儒》中,冷于冰遇到村先生鄒繼蘇,親自目睹了其可笑八股及村詩俗賦。
才學稀松的教師在小說作者筆下,可能帶有喜劇意味?!而P凰池》第二回出現了一個處館先生秋人趨。云生聽他說話假作在行,又看他寫的詩作,始則不屑,后來感其殷殷請教寫詩之意,也分出心力替他筆削改竄。等而下之者,則往往受到小說的無情譏刺?!堕單⒉萏霉P記·灤陽消夏錄四》曾揭露二塾師的險惡行徑與不堪品質:
有兩塾師鄰村居,皆以道學自任。一日,相邀會議,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辨論性天,剖析理欲,嚴詞正色,如對圣賢,忽微風颯然,吹片紙落階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視之,則二人謀奪寡婦田,往來密商之札也。
紀昀此書有關覲縣書生的故事,則鮮明反映出先生承擔教書育人之責的重大。該書生祿盡而亡,事先向冥吏探知原因,乃是自己“受人館谷而疏于訓課,冥司謂無功竊食”,“誤人子弟,譴責亦最重”。
在世情題材小說的描摹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弟子報答師恩的情節(jié)類型。
弟子報恩,體現在《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敦古誼集腋報師門》中欽差烏明阿來拜業(yè)師安學海,行前給受過師恩的同門分頭寫信,眾人集腋籌得萬金帶給老師,表達“飲水思源、緣木思本”之義。而安老爺在欽差烏大人詢問當地河臺官風政聲時,不以私人恩怨為意,秉公評價的“學識雅度”,不僅讓學生由衷佩服,也不難引發(fā)讀者的親近之感。報恩之弟子又能投師所好,如《西湖二集》第二十三卷中,由于知道楊廉夫極有聲色之癖,姓蔣的門生就以千金高價購得姿色才藝出眾的美人,送與老師為妾;又如《珍珠舶》第三回中,在恩師金宣年至七旬而乏嗣的情形下,王翰林將其婢女送為側室,誕下一子。
死生亦大矣!先生故去的消息傳來,學生如何表情盡哀,如何幫助料理其留在人世的妻小家事,這也是世情題材小說敘事的應有之義。筆記小說《何氏語林》錄有“倪云林敬師”的事跡,文說:“倪元鎮(zhèn)自先世以來,代雄于資。元鎮(zhèn)厭棄紛華,清修好義。其師鞏昌王仁輔,老而無嗣,奉養(yǎng)終其身。歿為制服,執(zhí)防營葬,務致誠愨。當世稱之?!睆酿B(yǎng)老到治喪,每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都傾力而為。
《姑妄言》第十九回和第二十四回相繼寫了廣德厚和樂為善兩位老師辭世以后,其弟子或集合眾生拿出助銀,派人去外地接回師母家小,或設位祭奠,痛哭一場。《綠野仙蹤》第四回《割白鏹旅舍恤寒士,易素服官署哭恩師》,敘說冷于冰知曉業(yè)師王獻述突然去世,在經歷痛苦之余,他耐心細致地為其善后,自己掏錢購買棺板,又料理祭品、陳獻等物。在處置好一應事務后,冷于冰心中仍然記掛不安,“知己師生,昔年同筆硯四五年,一旦永訣,心上未免過于感傷”。
《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一回里,得知汪為露的尸首半夜里被雷震碎,前來奔喪的徒弟金亮公留住了盛放的棺材。小說繼而又寫金亮公與宗光伯兩位弟子替代老師不成器的兒子主喪,召集其他同門上公祭、送私禮。敘述者還點面結合,寫了兩個學生的痛哭之態(tài)。宗舉人“見鞍思馬,睹物傷人”,至于狄希陳,則道:
“我因如今程先生恁般瑣碎,想起從了汪先生五年不曾叫我背一句書、認一個字、打我一板,神仙一般散誕,因此感激先生,已是要哭了;又想起昨在府城與孫蘭姬正頑得熱鬧,被家母自己趕到城中,把我押將回來,孫蘭姬被當鋪里蠻子娶了家去,只待要痛哭一場,方才出氣。先在府城,后來在路上,守了家母,怎么敢哭?到家一發(fā)不敢哭了。不指了哭先生,還待那里哭去?”眾人也不管甚么先生靈前,拍手大笑,說完走散。
至此,莊重肅穆流露真情的公祭儀式開始演變成一紙具文。尤能體現小說反諷風格的,是葬禮很快淪為喜劇、鬧劇。“陳哥思妓哭亡師”與“魏氏出喪作新婦”并置,汪為露的遺孀當場出嫁給他的鄰居兼對頭,上轎結彩,鼓手吹打,一派喜氣,不由得令人唏噓老師尸骨未寒、斯文一敗涂地。
與《姑妄言》慣于表現塾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同,《儒林外史》直面科舉社會,多寫座師門生故事。第一回時知縣受座師危素之托,下鄉(xiāng)找王冕,小說家以老辣之筆,刻畫其報師恩與慕虛名交織雜糅的心理狀態(tài):
(知縣)又想道:“老師前日口氣,甚是敬他,老師敬他十分,我就該敬他一百分。況且屈尊敬賢,將來志書上少不得稱贊一篇。這是萬古千年不朽的勾當,有甚么做不得! ”
而到了第七回又寫了“范學道視學報師恩”,說的是學里老師周進回憶起做蒙師時帶過的學生荀玫,遂向門生范進述說心愿,希望其在山東學道任上看顧提拔此人。
古代小說里弟子“師恩永志”的情感表現得最為充分的,要屬《警世通言》第十八卷《老門生三世報恩》。從鄉(xiāng)試預試選拔,到鄉(xiāng)試有意遴選答卷不夠整齊的考生,再到會試閱卷由《禮記》改看《詩經》房卷,蒯遇時在鬼使神差誤打誤撞中,對年近六十的考生鮮于同有三度知遇之恩。這位老門生登第以后官運亨通,身體強健,先后照看蒯房師免受政治迫害,處理蒯子官司并提攜蒯孫,又有三次報恩經歷。師生之間的關系也發(fā)生了由老師反感排斥老學生,到二人日益親密、蒯公心存感激的戲劇性變化。小說于此反映了功名或能晚達、選拔任用人才不可愛少而賤老的主題思想。
明清笑話中有不少是以塾師為揶揄對象的,如明代馮夢龍編的《笑府》第二卷《腐流部》和樂天大笑生纂輯的《解慍編》第一卷《儒箴》、清代游戲主人纂輯的《笑林廣記》第二卷《腐流部》等。這些笑話大都是嘲笑文人書生的呆板迂腐、假正經、少才寡學或是經濟窘迫。
有訓蒙者,首教《大學》,至“于戲,前王不忘”句,竟如字讀之。主人曰:“誤矣,宜讀作‘嗚呼’?!睅煆闹?。至冬間,讀《論語注》“儺雖古禮,而近于戲”,乃讀作“嗚呼”。主人曰:“又誤矣,此乃‘于戲’也?!睅煷笈?,訴其友曰:“這東家甚難理會,只‘于戲’二字,年頭直與我拗到年尾。”
上引一則笑話的特點是突出了塾師與東家的關系。由東家來指出塾師的學識錯誤,則后者的本事可想而知,此其一;如果實際教學中,東家總是以“甚難理會”,換言之以塾師的不支持不配合者的面孔出現,那么教書育人的事業(yè)必然化為泡影,此其二。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塾師要放棄自己的職責與獨立性,完全依附、投合東家上下。這是因為父母的本性是呵護子女?!都t樓夢》第二回中,賈雨村說甄家“也因祖母溺愛不明,每因孫辱師責子,因此我就辭了館出來。如今在巡鹽御史林家做館了。你看,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從師長之規(guī)諫的”?!豆猛浴返谖寤卣f:“那宦實又是溺愛的人,以為兒子是現成的恩蔭,現成的紗帽,何必苦難去讀書。況古人說,何必讀書然后謂學?他縱一字不識,仗我的財勢,將來不愁不富貴,所以總不稽查?!比绻錾线@樣的家長,不要說游混公,就是干壹這樣的賢明先生也會無計可施、愛莫能助。
《醒世恒言》第十七卷中,過善因慳吝送兒子過遷到親戚家附學,過遷與一班浮浪子弟游蕩鬼混。教書先生的態(tài)度是“一來見他不像個讀書人,二來見他老官兒也不像認真要兒讀書的,三來又貪著些小利,總然有些知覺,也裝聾作啞,只當不知,不去拘管他”。如是在家長態(tài)度的影響下,教師主動放棄教責,就種下了將來的惡果。
拋開東家偏袒子弟的情形,如何做到與東家和諧相處是坐館塾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類似《型世言》第十九回描述的處館之道顯然不可取,所謂“謙卑巽順,籠絡了主翁;貓鼠同眠,收羅了小廝;又這等和光同塵,親厚了學生”,這樣只會丟掉教師的主見。
清人張履祥提出,“父兄敬師于子弟之前,師雖庸有益也;父兄短師于子弟之前,師雖圣無益也”,“父兄之待師忠且敬,而師受若直,怠若事,罪在師。師之視子弟勤且愛,而父兄簡其禮,罪亦在主”。這就向東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三回對于東家與塾師的關系發(fā)表了這樣的意見:
若是東家尊師重友,成了好好相知,全始全終,好合好散,這便叫是上等。若再得幾個好率教的學生,不枉了父兄請師的好意,不負了先生教訓的功勞,名曰師生,情同父子,這又是上上等。若是那父兄村俗熏人,輕慢師友,相待不成相待,禮文不成禮文,只那學生都是英才,這也還可曲就,此是二等。若是東家致敬盡禮,情文交至,學生卻是頑皮?!吧F必難成金,化龍定是鰍鱔?!笔沽藮|家的學貺,不見教導的功勞。目下不見超凡,已為惶恐;后日墮為異類,尋源更是羞人。這是教劣等的學了。
書中的晁夫人在此方面也是道德表率,“一日三餐的飲食,一年四季的衣裳,大事小節(jié),無不件件周全。若止靠了外邊的晁老,也就不免有許多的疏節(jié)。邢皋門感激那晁老不過二分,感激那夫人倒有八分,所以凡百的事,真真是盡忠竭力,再沒有個不盡的心腸”。而《綠野仙蹤》第一回說王獻述原先的雇主史監(jiān)生嫌他館金太多(年出修儀八十兩),而有意怠慢,“沒個辭他的法子,只得日日將飲食、茶飯核減起來,又暗中著人道意:‘若王先生肯少要些修金,便可長久照前管待’”。導致王先生主動請辭。然而冷松卻慧眼相中,盛情約請,遂有了王先生與他和冷于冰父子的賓主相得。清王晫《今世說》卷一《德行》說江西寧都人魏兆鳳之行:“魏天民教子敬重師傅,飲食必親視,束修金必至精者。嘗曰: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yǎng)身而反損其衣食也?!逼浯龓熞远Y的背后明顯有理有據。
趙園提出:“師弟間關系的親密性,確也要由‘傳道’、‘授業(yè)’以外的事件,才更足以證明?!痹谄涔P下,王陽明、錢謙益的門人干預其身后家族紛爭,張溥的弟子曾以保護其遺屬的名義參與懲罰惡仆。同樣,參與家庭事務的教師形象也活躍在明清世情題材小說中。
《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交代了遲衡山、盧華士這對師生。具體的寫法,則如天目山樵(張文虎)所評:“少卿以覓屋故先到盧家,而衡山乃盧家西席,故先見面。提綱挈領,敘事秩然?!边t先生在盧家的地位于此了然。
《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說為防后妻凌賤兒女,李雄著意請老儒教玉英、承祖讀書。與此描寫類似的,是話本《牛郎織女》的第五回。金成找先生教書,其動機在讓弟弟免遭長嫂虐待。不幸先生染病早逝,“自此金郎又無先生教讀,雖自己聰敏,也就半途廢止,不免陷入于苦海之中。金成不在家中,衣不得暖,食不得飽,早晚打罵,在所不免。金成豈能保護周全”,這其中隱含了教師在東家家庭結構中和具體事務上的發(fā)言權。
二者更進一步的關系則與愛戀情欲發(fā)生了勾連。前述《玉支璣》,以及《人中畫·風流配》、《鐵花仙史》第二十一回《西席賓忽得西廂趣》、《禪真后史》第一回《耿寡婦為子延師,瞿先生守身矢節(jié)》、《林蘭香》第五十七回皆設置了特定的情境,凸顯了教書、門館先生與東家之女或女主人發(fā)生姻緣甚至孽緣的可能與風險。
歸結起來看,世情題材小說對于教師與東家關系的表現,誠然有充分的現實基礎和情理依據。不過,文學的虛構與渲染在此同樣得以發(fā)揮作用。《西湖二集》第二十三卷說,姑蘇一個姓蔣的人家,敬重楊廉夫的才名,其兒子只有八歲,竟然以千金來聘楊廉夫去做先生,教兒子讀書。面對旁人的不解,姓蔣的人以初生嬰兒開口乳要吃好為理由,認為:“若是兒子不好,千金之費不過縱兒子數月嫖賭之用。千金不為過也。”眾人方以為是。
此事還翻出一層,當姓蔣的人來請楊廉夫,楊氏反而向東家提出三點要求,即“一不拘日課,二資行樂之費,三須十別墅以貯家人”,要其滿足才行。作者如是寫道,“如此三年,主人幾費萬金”。這幾乎與戰(zhàn)國公子豢養(yǎng)俠士相埒了,無疑體現了東翁的無上禮敬。
先生、學生、東家三方面形成合力,就可以朝向同一個教學目標,若是彼此沖撞,則關系會隨著育人理想的破滅而惡化?!洱垐D公案》卷之六《惡師誤徒》是一段公案語境的師徒敘事,其重點是東家與西賓的矛盾不可調和而對簿公堂,互相指控。結果包公審判得出,先生誤人子弟,罪同謀財殺命,被罰為牛,“替主人家耕田,還了宿債”;而主人被罰為豬,“今生舍不得禮待先生,來生割肉與人吃”。
小說結以“師有師道,黑漆燈籠如何照得;弟有弟道,廢朽樗櫟如何雕得;主有主道,一毛不拔如何成得”,恰可為本節(jié)所言常態(tài)下的師徒敘事做一總括。
明清小說塾師形象的已有研究,可取之處是關注明清時期塾師的生存處境,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明清時期的蒙學教育狀況,探究明清時期底層文人與科舉制度、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但對于士子“成為”塾師前可能遭遇的困難、卷入的糾葛重視不足,對于師徒關系敘事中幾種具備關鍵身份的人士有所忽略。
首先來看溝通士子與東家的橋梁人物——薦館者。有時看似薦館者與東家的交誼親情頗深,但薦館的效果卻并非理想。真要做到所請塾師的人符其名、允稱其職,還有賴于東家長時間的實地考察驗證。
《賽紅絲》第四回,賀知府受裴夫人之請為其子裴松延請教師。為此,他專門“叫人拿了一個侍生的名帖跟隨,親自到學里來拜胡教官”,請求其推薦一位“人品老成,學問充足,堪為師范者于學生”的先生。誰料胡教官以薦館為有利可圖的生意,先是不昧良心,要門斗去兜攬一個既有真才實學又舍得送禮請托的秀才。在得知現實情況是“若有真才,定是窮的,哪有禮物送老爺,肯送禮物的,才學恐只有限”,他便退而求其次,只貪圖厚禮,找來了不學無術的常峩草。
同樣是學中教官,《姑妄言》第九回刻畫的教官廣聞思不僅深知干壹的學問性情而推薦館事,而且就待遇問題向東家李都督認真交涉。隨著小說繪聲繪色地形容干壹為應對李都督的考察而講解《百家姓》,譏嘲東家粗魯無知,所教學生又頑皮如野牛,結以李都督“待先生無禮”,而受天道懲罰暴斃,干生結束了這次堪為鬧劇的做館經歷。廣教官作為串聯人物則出現在這段敘事的始終。當干生一心辭館回家之際,他考慮的是教官勸他堅持一年,彼此存?zhèn)€體面,等到干生從李都督家出來,教官又自愧推薦,再三認不是:薦館者的作用于此可見一斑。
明末話本小說集《鼓掌絕塵》第三十七回,同為金陵人而身處江南的張秀向陳府判推薦了一位同鄉(xiāng)王秀才。陳府判果然看重鄉(xiāng)情因素,于是下請?zhí)?,封聘金,派衙役到村里聘請?/p>
而《醒世姻緣傳》第十六回提到陸給諫,特別交代“其父與邢皋門的父親為同門的年友,最是相知”的關系。他向晁源之父晁老推薦西賓時鄭重說道:“這西賓的舉主卻倒難做。若不論好歹,那怕車載斗量;若揀一個有才又有行,這便不可兼得了。又有那才行俱優(yōu),卻又在那體貌上不肯茍簡,未免又恐怕相處不來。眼底下倒有一個全人,是前日會過的邢皋門,不惟才德雙全,且是重義氣的人,心中絕無城府,極好相處的。若得這等一人,便其妙無窮了。”另一方面,他又與邢皋門商量束修數目,這才回信晁老議定了館事。
《型世言》第二十七回中,陳副使苦于為子尋師,面對同年、友人與親家多方面的推薦,他選擇了關系更親近的親家所推薦的先生錢流??蓪嶋H上這位錢先生徒有其表,平時為人代考,做冒籍生意的中介,到了陳家后又幫學生舞弊。這場延師陳副使得的教訓是“錢流薄有文名,不意無行,一至于此,可見如今延師,不當名,只當訪其行誼”,而若“只把耳朵當眼睛”,“憑著親友稱揚”,就難保遇人不淑。
薦館者的存在反映出東家與塾師這一對館事服務的買賣雙方強烈的心理需求,其在具體小說敘事中作用的發(fā)揮,則有輕重之分。至于薦館者本身的性格往往不夠彰顯,正說明其一定程度上帶有功能性人物的特點。
當然,對于一段敘事主旨的實現而言,薦館者又并非無關緊要?!督鹌棵吩~話》第五十六回“應伯爵舉薦水秀才”的一段文章,稱得上花團錦簇。推薦的故作正經,掩蓋不住言辭的戲謔性。對于應伯爵形象的“前理解”,又會引發(fā)讀者充滿對其口中“才學”“人品”兼?zhèn)涞暮蜻x人可靠與否的疑問。倘要追究此處薦館人好一番“耐心”介紹的作用,當如徐朔方所說,“也許有助于刻畫敘說者——幫閑請客逢迎湊趣的嘴臉”。
《型世言》第二十七回的意蘊,一如回前翠娛閣主人(陸云龍)所《序》:“師之體尊矣。今日尋館固館,嗟乎,患得患失,何所不至哉!得此可醒貪夫之娛(誤)人子弟,瞎?jié)h之自誤其子弟者。此型謂作愚蒙之教師也可?!辈贿^,這番看似周全的議論,卻無法涵蓋師徒敘事中的“爭館”關目。
《西湖二集》第三卷描寫的是宋朝隆興年間,永嘉府飽學士子甄龍友招村學童為徒。不想其前任塾師竟將“郁郁乎文哉”教成了“都都平丈我”。除了學生對于別字的堅持,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其家長們也以甄氏為一字不識的村牛。這里面包含了前后任塾師之間的競爭關系。
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中有兩位形成鮮明對比的塾師形象,即為人師表的塾師程樂宇和只為爭名奪利的潑皮無賴汪為露。小說第三十五回特地使用一筆,說到汪為露丟掉館職后懷恨在心,趁程樂宇放了晚學回家,領了他的兒子小獻寶,雇了兩個光棍,半路將其截打,還訴諸官府,可謂惡人先告狀。
雙方都失德且沖突變本加厲的例子見于《鼓掌絕塵》。第三十七回目曰“求薦書蒙師爭館,避仇人縣尹辭官”,重點講述江南生員李八八與金陵王相公爭奪館師之職。在金陵籍地方官的偏袒下,后者成功獲得。李八八代表的是江南當地生員“搶人主顧,如殺父母”的心態(tài)。他自知缺理乏禮,把王相公拿到的請?zhí)兜梅鬯椋l(fā)了好一場爭斗。
所謂的爭館未必角力,也常有雙方斗智的情形。才子佳人小說《春柳鶯》第二回,田又玄聞知石池齋將赴揚州梅翰林家做館,館谷每年三百兩,遂起貪念冒名頂替。后文便詳述田氏在梅家任教過程中假借真才子的梅花詩,終于露餡的事跡。
而在相同題材類型的煙水散人的《玉支璣》中,爭館體現為文戰(zhàn)。面對青田縣當地三個謀館的秀才,侍郎管灰父女盡管早已看中了原籍滄州寄居在此的才子長孫肖,但公平起見,還是決定來一場命題賽詩,由此擇師。通過這一情節(jié)的鋪展,作者除表現長孫肖的倚馬之才外,還寥寥幾筆成功勾勒出另外兩位競爭者的性格品質。年長者裴選忠厚樸直,見詩題自謙不能,又對長孫肖之作贊賞有加,不失君子之風。而強之良則玩心機自我賣弄,要看長孫肖作詩的笑話。擇館事告一段落后,他賊心不死,不甘被外來童生搶去館職,得知管灰借此選婿更加心生妒忌,遂起意破壞才子佳人的美事,攛掇卜尚書之子卜成仁求聘管灰之女。
長孫肖不愿冒籍科考,于是以真才實學而為一介童生。這與他外來戶的身份一道,成為強之良排擠打擊的借口。后者作為“小人撥弄”的角色,引發(fā)了小說主要情節(jié)。這一類人物可以說在所有爭館者中出盡了風頭。
毫無疑問,可能出現的爭館是小說家們鄭重其事地展開師徒敘事的前奏。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塾師的才情、學識與心性、品地因之得到檢驗試煉,其與東家家人的關系也得到了一個推進的良機,乃至有助于美滿姻緣的締結。
無論是引入塾師人物登場、突出東家推薦前后心理落差的薦館,還是設計情節(jié)沖突、滋生士人無行的諷刺效果的爭館,二者都成為小說情節(jié)擴充、展開的重要基礎,成為師徒關系倫理敘事的別樣風景。
就師徒與五倫的關系來看,師弟子的倫理“若據三禮之義,從有形方面而言,則近于朋友,從無形方面言,則介于父與君之間”?;仡櫰饋?,本文呈現的師徒面相可謂多姿多彩。塾師在德才老成方面展現出為師的風范,他們在與東家的關系上希望免遭冷遇。學生對待塾師、座師,需永志師恩,樂于回報。如此師生關系方能培育得和諧融洽,給雙方的情感世界與人生經歷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也為古代世情題材小說的相關書寫醞釀一批新鮮生動的驚喜。除了師、生、東家這些人物關系的刻畫,師徒敘事還與情節(jié)沖突的展開密切相關。塾師之就任可能與受到推薦大有關聯,有時也要迎來爭館的風波。本文透過倫理敘事的視野,以明清世情題材小說為取材重點,展開師徒關系的研究,除了小說史的研究價值,也兼具思想史與文化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