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渭
摘要:非物質文化中的禮儀文化是人才培養(yǎng)目標必不可少的內容。新時期高職生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適應經濟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本文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禮儀文化的分析,以人生禮儀的傳承為例,為高職生進行系統(tǒng)的禮儀教育提供載體,闡明目前高職學生禮儀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并給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人生禮儀、高職教育
“泱泱華夏,禮儀之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禮儀之邦”的美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禮儀文明,自古以來就是自我修養(yǎng)的體現方式之一,日常生活處處都有“禮”的滋養(yǎng),脫離了“禮”,便無法立身處世。“禮”被認為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qū)別,所以《詩經》中有“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的說法。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至今仍煥發(fā)著勃勃生機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明,形成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明體系,禮儀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社會以及歷史發(fā)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滲透、貫穿于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毫不夸張地說,中國人從生到死,甚至死后,都被置于這個禮的文化系統(tǒng)之中,無一人能脫離其中。對每一個中國人而言,“不學禮,無以立”;對于想要了解中華文明的人來說,不了解禮,就不了解中華文明。禮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誠然,傳承和發(fā)揚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國家設立培訓點之外,利用高職院校開展“非遺”保護,致力于構建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國內高職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的必要性
目前職業(yè)教育中高職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一批合格的技術人才,他們需要擁有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術和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認識到“非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開始實施圍繞“非遺”進校園的方式,進行系列活動的開展。不少高職院校利用本地區(qū)特色,自主開發(fā)相應課程并進行實施,為“非遺”在課堂教學的傳承中開辟了新路徑。中國作為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迅速消失和逐漸流變的危險。
學校作為傳承和創(chuàng)新思想的基地,應當關注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民族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研究、創(chuàng)新和傳播。面對全球化大潮,中華文化要薪火相傳,代代相守,不過前提是可傳、能傳,可守、能守。何為可傳、可守?我們認為關鍵是其能否落實為“人倫日用”,在當代人的生活中是否還有其用,這里的“用”就是價值,有用就是有價值,無用就是沒有價值。修身是用,齊家是用,治國是用,平天下還是用,修、齊、治、平無不是生活,無不是用。高職院校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主要是從教學中融入,利用學校進行傳承工作,比家庭及師徒之間傳承效果更好,具有普及性和弘揚性。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非遺”的傳承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效,但隨之而來的不僅有全新的發(fā)展機會,更有需要解決的阻礙與挑戰(zhàn)。
近幾年,“非遺”引起了中國文化領域研究的熱潮。針對高職教育在進行保護傳承“非遺”,主要集中在“非遺”的概念探究、“非遺”理論研究過程、“非遺”保護傳承教育教學的探索。利用高職院校平臺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途徑。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在中華文明禮儀的教育中發(fā)揮的作用
1.開展禮儀文化教育是高職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
建設禮儀中國應傳承創(chuàng)新、禮樂兼修、知行合一、開放借鑒;知禮、好禮、習禮、行禮才能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民族精神。青少年素質是教化的結果,可以培養(yǎng)、造就和不斷提高。青少年階段是審美標準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考察、游覽、實踐,提高審美理想,能夠養(yǎng)成正確的審美標準和高雅的審美趣味。禮儀教育是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載體和高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利抓手??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可見“立于禮”就是要以禮為本、以禮為基準。禮儀教育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高職學生學習基本的禮儀規(guī)范和知識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相互尊重,用禮儀的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社會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好專業(yè)知識,同時還要學習禮儀知識和技能,有利于高職學生掌握人際交往技巧,積累交往經驗,在交往過程中學會遵循社會禮儀的基本原則,增強自信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禮儀教育更多關注的是時代禮儀文明的問題。禮儀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程度的準繩。高職教育培育的服務類行業(yè)人數占大多數,這就更加有利于把禮儀文化、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廣泛傳播。從某種程度而言,禮儀文明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第一名片,有利于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高職院校需要營造禮儀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讓學生認識到一個懂禮儀的人,一定是有教養(yǎng)的人,一個文明的人。
2.有利于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是我國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方針,有人把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簡稱為“兩個教育”,即做人教育與做事教育。能做事是高職畢業(yè)生的生存之本,而會做人則為能做事之基礎。禮儀教育,對個人形象有一定的規(guī)范和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規(guī)范打造個人形象,通過思想道德熏陶,指導學生如何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并學會換位思考,處理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在禮儀教育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我認識,增強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禮儀素養(yǎng)方面。注重溝通能力、團隊意識、職業(yè)道德等非智力因素考察。在應聘過程中得體的著裝及談吐、優(yōu)雅的舉止、瀟灑的風度,無疑是高職畢業(yè)生邁向工作崗位的一塊敲門磚。“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儀具有教育的功能,通過禮儀知識的學習,可以糾正高職學生不正確的行為習慣,理解行為規(guī)則,善于協(xié)調人際關系,預防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岸Y之用,和為貴”。禮儀教育有助于維護校園正常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營造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局面。促進和諧校園建設。能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高職學生明善惡、知是非、辯美丑,真正做到“誠于中而行于外”,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3.促進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人生禮儀需要經過代代傳承,由于人生禮儀簡單易懂、參與性強,可以廣為流傳,尤其是對當代青少年學生尤為重要。其中人生禮儀具有特色,隨著外來文化和現代化社會發(fā)展,可以通過研究人生禮儀來了解當地民族非遺的特色。在人的一生中,禮儀貫穿始終,一些特殊的儀式會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將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深刻寓意表達出來。在人生的不同年齡階段,所舉行的禮儀儀式共同形成了人生禮儀。主要包括從出生、成年、結婚到死亡的整個過程。由于歷史傳承、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時代潮流都存在差異,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qū)的禮儀形式存在較大的差別。[1]所以每個民族、各個地區(qū)的文化都要通過人生禮儀來承載。人生禮儀擁有穩(wěn)定的精神實質和本質特性,是實現家庭倫理、社會道德的良好載體,在每個人的生活世界中,都受到人生禮儀的影響,通過世代傳承,影響個人成長成才、家庭繁衍穩(wěn)定、社會文明發(fā)展。人生禮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教育的豐富素材。愛國主義的思想之一來源于我們對民族的熱愛,對前人留下的寶貴財精神財富的傳承和發(fā)揚。
三、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促進中華文明禮儀教育的實踐
近年來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傳承“非遺”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院被授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其中對禮儀文化課的開設意義深遠重大。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標志。“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保ā盾髯印ば奚怼罚┮粋€沒有禮儀規(guī)范的社會,往往是一個文明程度不高甚至是不文明的社會。禮,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基礎,是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不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人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弊匀龂鴷r代起,陸續(xù)有韓國、日本乃至東南亞一些國家,紛紛派出使者前來中國,學習中國的禮儀文化。明朝中后期,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在中國傳教的同時,也學習中國文化,將中國文化的經典翻譯、介紹到歐洲去,17、18世紀,歐洲的不少思想家如法國的伏爾泰、魁奈、英國的坦布爾等都曾贊美過中國文化。在古人看來,中華之所以為中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就在于我們有圣賢之教,仁義之施,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
禮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支撐,中華文明正是因為有“禮”而彰顯出其獨特的魅力,沒有禮,中華文明就失去了中華特色,就不再是中華文明。禮儀課程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課程,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禮儀知識,更應該注重學生是否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并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高職院校學制短,而禮儀規(guī)范所涉及范圍較廣。因此,對高職學生禮儀課程內容的選取,應該緊緊圍繞時代,以就業(yè)為導向,將禮儀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就業(yè)指導中,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
四、高職院校提升中華文明禮儀教育的策略
1.緊密結合高職院校教育和當地政府工作
在與當地政府合作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時,高職院校的老師需要明確各個級別的相關政府部門的具體要求。主要包括,其一,將“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和政府部門的具體需求結合,對工作中需要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相互融合。在開展項目時,高職院校的老師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獨立完成有關“非遺”方面的研究成果交接給當地政府部門,加大對此“非遺”項目的擴大和宣傳。其二,充分利用高職院校教師、專家和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為創(chuàng)建完善的“非遺”管理體系打好基礎。
2.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非遺研究的積極性
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是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的關鍵中堅力量。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加深高職院校學生對“非遺”的認識和理解。中國現有的“非遺”資源豐富,例如有關禮的非遺學習對每個學生尤為重要。“禮”是仁的基礎。個人的“禮”,如儀容、儀表、儀態(tài)、儀行與儀言,屬于人的社會形象和符號。其“文、野”程度能夠決定社會對你的認同度、接納度,會決定你的成功與否,甚至能夠決定你的社會地位。高職院校的每一位學生都應該積極調動自身禮儀的學習和傳承。
3.非遺禮儀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擴大課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積極進取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大力培育中國精神,努力凝聚中國力量。希望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成為一個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禮儀文化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穩(wěn)定、最系統(tǒng)、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核心內容之一,需要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也為高職生培育和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載體和實踐場所。高職院校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技術中開設專門的禮儀文化通識課。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專業(yè)需求,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應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興趣,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案例分析、視頻觀摩、情境演練、小組討論、項目化教學等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化,網絡線上教學、翻轉課堂、實踐活動等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使用。禮儀課程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意識和技能。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實踐訓練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訓練中揣摩和體味禮儀的規(guī)范及要求。同時,通過不斷的訓練,強化正確的禮儀的掌握,從而達到熟練運用并內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實踐教學中,可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法,除了在課堂內的情境演練、對照訓練等訓練外,還可以結合第二課堂等課外教育形式,利用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禮儀情景劇的拍攝。除此之外,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禮儀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各種禮儀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展示禮儀的魅力和個人風采。將禮儀文化融入校園,形成良好的禮儀氛圍。
透過傳統(tǒng)禮儀文化思想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集合了無數古代人的思想和智慧。如何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全面滲透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引起全校師生對手傳統(tǒng)禮儀的重視,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傳統(tǒng)禮儀文化情感,能夠堅持“守禮”的君子操守,提高個人的整體修養(yǎng)。為此,在高職教學實踐中,必須加強對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教育,能夠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禮儀文化思想,并融入課堂。從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禮儀文化思想的吸收,促使學生做到“內外兼修”。在人類文明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過程中,“非遺”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密切相關的部分。他始終以鮮活靈動的姿態(tài)永存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
參考文獻
[1]鄭愛娟.追本溯源:解析人生禮儀的內涵與教育功能[J].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3).
[2]安然.中職學校文明禮儀教育實踐研究——以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與管理專業(yè)為例[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職業(yè)教育).2020(07).
[3]趙子漪.論高等職業(yè)院校的文明禮儀建設[J].遼寧高職學報,2020(03).
[4]徐昂.高職院校學生文明禮儀現狀及教育策略研究[J].文學教育(上). 2019,(07).
[5]王清皿.淺談高職院校實施文明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J].教育現代化. 2019,6(35).
基金來源:中華職業(yè)教育社《職業(yè)院校中華文明禮儀教育研究與實踐》子課題——《非遺文化與高職禮儀教育融合的研究》(項目編號:ZJS202007097);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2020年度院內專項課題《非遺文化與高職禮儀教育結合研究》(項目編號:2020XY-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