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鋒
[摘 要]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但將課程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的時候,卻遇到諸多問題。探究前后教師指導過細、干預過度現(xiàn)象頻現(xiàn),學生成了探究活動的傀儡,嚴重制約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實際上,教學中,教師可給予學生試錯機會,視錯誤為探究的拐點,在探究中悄無聲息地予以指導,讓探究更為精彩,從而拓展探究時空,還學生更本真的科學課堂,讓探究活動過程更加貼近科學本質,實現(xiàn)真正的科學探究。
[關鍵詞]錯誤;科學探究;生長點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0-0078-02
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但將課程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的時候,卻遇到了諸多問題。探究活動前后教師干預過多、指導過細現(xiàn)象頻現(xiàn),學生探究活動順風順水,嚴重制約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芒德勃羅的分形理論指出,孔隙才是生長的活躍區(qū),才是生命的源泉。科學課堂少一些教師的控制和占用,不就是給學生留下了孔隙嗎?學生的探究活動因為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而變得更有意義。而成長的歷程本身就是經(jīng)歷的過程,我們要適當?shù)亟o予學生試錯、出錯的機會,讓他們在經(jīng)歷一些錯誤的嘗試后去發(fā)現(xiàn)探究的軌跡,尋求科學真理的路徑,塑造科學探索精神,提升科學素養(yǎng),認識科學本質。
為此,筆者提出給予學生試錯、出錯的機會,在錯誤中展開研討,在探究中悄無聲息地予以指導,讓探究更為精彩,從而拓寬探究時空,還學生更本真的科學課堂,讓探究活動過程更加貼近科學本質,實現(xiàn)真正的科學探究。
一、給予試錯機會,因錯誤而精彩
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所以我們適時給予學生一些試錯機會,在試錯的過程中展開相關的研討,對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是大有益處的。
如在教學《電磁鐵的磁力》一課時,學生根據(jù)制定的研究計劃開展了電磁鐵的磁力與線圈圈數(shù)關系的研究。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說出要控制電流強度這一不變量,但是在實驗過程中往往一節(jié)電池做到底,學生忽視電流在實驗過程中流逝的事實,教師也故意沒有要求學生每做一次更換一次電池。學生通過實驗后得到了以下數(shù)據(jù):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比較容易得出“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shù)有關,圈數(shù)多磁力大,圈數(shù)少磁力小”這一科學概念。但教師不放棄,繼續(xù)追問:你們對實驗得出的數(shù)據(jù)有疑問嗎?在教師這樣引導下,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了60圈時第3次實驗數(shù)據(jù)與40圈時所吸的大頭針的數(shù)量接近,所以就有了如下精彩的一段研討。
生1:我發(fā)現(xiàn)60圈時第3次實驗數(shù)據(jù)與40圈時所吸的大頭針的數(shù)量接近。
師:那你覺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2:我認為可能是實驗時發(fā)生了意外,所以我認為這個數(shù)據(jù)不可信,我們可以再增加一次實驗。
師:你的說法很有道理,還有其他可能嗎?
生3:電池可能電量減少了,所以只能吸起29個大頭針。
師:你的意思前后實驗過程中這節(jié)電池電量在減少對嗎?那你有什么好建議?
生4:我認為要更科學地實驗,最好是每做一次,更換一次電池,保證電流強度一樣。
師:是啊,我們在做對比實驗時,要更好地去控制變量與不變量,這樣我們得到的數(shù)據(jù)才能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可以更嚴格地控制變量,所以我們可以重新實驗。
從上述課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沒有在更細的環(huán)節(jié)上予以指導干預,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然后抓住課堂生成點,引導學生展開研討,從而更好地落實了科學態(tài)度目標。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這樣的放手,需要這樣的錯誤呈現(xiàn),只要教師善于把握機會,挖掘出錯的價值,妙用糾錯的技巧,讓錯誤成為科學探究的基石,讓學生在一個個“錯誤”之后,思考更加嚴謹,探究更加深入,學習就會更加有效。
二、給予試錯機會,需潤物細無聲
科學探究過程即學生親歷科學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逐步放手,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自主探究。當然,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放手意味著教師更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時刻洞悉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適時出擊加以點撥,還學生更寬廣的探究時空。
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神奇的小電動機》一課時,教師在導入新課后引導學生聚焦探究問題時有這么一個片段:
師:你們準備如何探究小電動機通電后為什么會轉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比如先研究什么?再研究什么?最后研究什么?然后我們交流。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到小組了解情況個別指導。
師:現(xiàn)在誰能代表小組說說你們準備怎樣研究?
生1:我們覺得第一步是把小電動機拆開來看看,里面到底是怎么樣的?有什么部件?
生2:想一想,這幾部分之間是怎樣的組合起來,通電后會轉動。
師:是的,我們可想想這幾個部分是怎樣組合在一起,通電后的小電動機會轉動起來?
生3:做實驗。
生4:通過做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
師:是的,研究通電后小電動機為什么會轉動?我們可以先拆:拆開來觀察一下小電動機里面有什么,它有幾個部分,各部分有什么部件?然后想:這幾部分是怎么樣組合起來才能通電后使小電動機轉動的?磁鐵與電磁鐵會怎樣相互作用?再做:是不是這樣呢?驗證一下看,用這些材料驗證我們能觀察清楚嗎?不能,那要看得清楚,我們應去掉外殼、后蓋,外殼、后蓋上有什么?你需要什么材料?從而理解對器材的改進原因。最后說: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和新問題產(chǎn)生呢?小電動機通電后為什么會轉動呢?(教師邊說邊多媒體出示指導支架)
給學生活動空間,讓學生長時探究,就必須讓學生明確怎么去探究,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果這一步?jīng)]做好,雖給了學生時間與空間,但探究的效益與效果可以說幾乎是沒有的。所以,探究前教師的指導很重要,是關鍵。我們要從學習主體的角度,做好指導準備計劃。通過學生對“你們準備怎么研究”這一問題的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探究的步驟:拆——想——做——說。教師抓住了這些關鍵環(huán)節(jié),搭好支架,學生才能在活動的空間中獲得良好的探究效果。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又深入各小組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做到適時介入,疑難處深入,做到潤物細無聲,為實現(xiàn)真正的科學探究奠定了基石。
綜上所述,在科學探究中,給予學生試錯機會,讓學生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否定—再否定—再發(fā)現(xiàn)”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在不斷的沖突、不斷的修正過程中實現(xiàn)真正的探究,讓探究時空不再受約束,這樣學生才能經(jīng)歷本真的科學課堂。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