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非指示性”是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把人當人、自主成長”。“非指示性”課堂教學有十大準則,即要求發(fā)揮兩個作用,體現(xiàn)兩個要求,落實兩個操作,實現(xiàn)兩個目標,樹立兩個意識,追求兩個境界,轉(zhuǎn)換兩個方式,杜絕兩個現(xiàn)象,塑造兩個形象,形成兩種管理。它們都是對已有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糾正,可以幫助走出以教師為中心的“指示性”教學,也避免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非指導性”教學。
關(guān)鍵詞:“非指示性”教育;課堂教學;教學準則;語文教學
我國自第八次課程改革以來已有二十多年,但課堂教學還沒有發(fā)生實質(zhì)性改變。即使教師在課堂上展示著一個個新課標下的教學內(nèi)容,如整本書閱讀、任務(wù)群教學、項目化學習,但大多還是教師指示、學生聽從,教師主動、學生被動,教師忙碌、學生空閑。概言之,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指示性”教學依然盛行。近年來偶爾也有走向另一極端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非指導性”教學,課堂上學生積極、教師無為,學生熱鬧、教師旁觀,學生忙碌、教師空閑。這兩種極端化的教學現(xiàn)象,前者是以教帶學甚至以教代學,教師在高耗,后者是以學帶教甚至以學代教,學生在高耗,兩者學習效率都是低下的。因此,讓課堂走出兩個中心,尤其是仍占主流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極端,跟上新課改的步伐,已成當務(wù)之急。
二十多年前,筆者發(fā)表了“非指示性”教育的第一篇文章[1],開啟了對它的公開探索。“非指示性”是筆者的設(shè)名,是對教育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指示性”的反撥,重視學生的自主成長;同時也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非指導性”的反撥,重視教師的科學引導?!胺侵甘拘浴笔墙逃砟睿浜诵氖恰鞍讶水斎?、自主成長”[2]。即把學生當作平等的、獨立的、積極的生命體,引導學生自主嘗試、自主判斷、自主反思、自主糾正,從而自主成長。其中,“把人當人”是前提,“自主成長”是目的。
“非指示性”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有以下十大基本準則。本文以語文學科為例,展開闡述。
第一,發(fā)揮兩個作用:學生自主實踐,教師科學引導。
發(fā)揮兩個作用,是要糾正教學中的走極端現(xiàn)象,讓學生在學與教的雙作用下走向自主成長。
學生自主實踐,是要發(fā)揮學的作用。首先,學生必須是自主的,教師要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意識,把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讓學生主宰自己的學習,做學習的主人,走出教師主動講、主動寫,學生被動聽、被動記的依賴性學習、機械式學習。其次,學生必須是實踐的,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加入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面對文本上的白紙黑字,去閱讀,去理解,去感受,去想象,去品析,去判斷,去表達,在實踐中提升學科素養(yǎng)。最后,學生必須系列化地、逐級向上地自主實踐,教師要引導學生經(jīng)歷“自主嘗試—自主判斷—自主反思—自主糾正”等自主實踐的全過程,在逐級提升中走向自主成長。
教師科學引導,是要發(fā)揮教的作用。首先,教師必須引導,要引學生學,導學生學,而不能代學生學,要在引導中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獲得。其次,引導必須科學,教師要以自己的專業(yè)性引導學生走在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正道上,不泛化,不浪費時間,不機械拆分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通過語言的學習獲得思維的提升、審美的提高和文化的提挈。最后,教師必須全方位地、循序漸進地科學引導,既要把引導貫穿在學生自主實踐的前、中、后各個階段,又要在引導中體現(xiàn)教師牽手、松手、放手的漸進式開放過程。
發(fā)揮兩個作用,學生才能自主成長。其中,自主實踐是自主成長的途徑,可以防止自主成長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科學引導是自主成長的保障,可以避免自主成長成為本能成長和低位成長。
第二,體現(xiàn)兩個要求:先生后師,先弱后強。
體現(xiàn)兩個要求,是要糾正教師教在前面且只關(guān)注優(yōu)勢學生的不人文現(xiàn)象,改變課堂教學的陋習。
先生后師,是教學順序上的要求。教師要讓課堂從學生的學開始,引導學生獨立面對文本,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在學生學有所得且學有所惑后,教師再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判斷,讓學生獲得新的啟發(fā),得到新的提升。這樣就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識,也能讓學生獲得探究的方法和成長的能力。
先弱后強,是教師點學生發(fā)言時的要求。在學生學有所得且學有所惑后,教師要面向低、中、高三個學習層級的學生抽點發(fā)言:先從學習層級低的不舉手的學生中抽點,從關(guān)注弱勢者開始,聽取真實的發(fā)言,了解班級的學習下限;再從學習層級中和高的舉手的學生中抽點,聽取精彩的發(fā)言,了解班級的學習上限。這樣就能對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得較為全面的了解。
體現(xiàn)兩個要求,才能讓課堂走出教師中心和優(yōu)生中心的圈子,還原教學的本來面貌,維護教學應(yīng)有的生態(tài)。
第三,落實兩個操作:教學前“三要素”,教學中“五步驟”。
落實兩個操作,是要糾正教學中過于虛泛和粗放的不科學現(xiàn)象,細化教學過程。
教學前“三要素”,是針對獨立學習的操作。教師要讓學生在獨立學習前先明確任務(wù)、要求和時間,使學習處于清晰的狀態(tài),知道要學什么,要怎么學。其中,“任務(wù)”要明確可操作,能讓學生通過一定的程序或方式以外顯的行為進行;“要求”要科學有層級,既讓每人明確追求的方向,也讓不同學習層級的學生知道應(yīng)達到的下限——如概括內(nèi)容的要求是簡潔、準確、全面,其中“簡潔”是學習層級低的學生必須達到的,“簡潔”“準確”是學習層級中的學生應(yīng)該達到的,“簡潔”“準確”“全面”是學習層級高的學生要達到的(同時也是每個人都要努力追求的);“時間”要合理稍緊湊,能讓學生在客觀所需但又有所壓縮的時限內(nèi)快速而準確地完成。教學前“三要素”,在牽手階段由教師引領(lǐng)設(shè)計,松手階段由師生共同設(shè)計,放手階段由學生獨立設(shè)計。
教學中“五步驟”,是針對教學過程的操作。教學要經(jīng)歷“先生后師”五個逐步提升的階段:獨立學習;交流完善;抽樣明晰;評價介紹;反饋檢測。其中,第一步“獨立學習”是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并取得應(yīng)有的學習效果;第二步“交流完善”是讓個人參與小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小組完善的理解;第三步“抽樣明晰”是讓小組參與班級交流,在抽樣發(fā)言和自評互評中,形成班級明晰的共識;第四步“評價介紹”是教師總體評價學生的學習,并精要介紹自己的基本理解,以教促學;第五步“反饋檢測”是教師通過反饋,真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隨機檢測,既補漏又提升。
落實兩個操作,才能讓課堂教學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向上?!叭亍焙汀拔宀襟E”在操作時須靈活運用,不機械不刻板。
第四,實現(xiàn)兩個目標:人人參與,人人有效。
實現(xiàn)兩個目標,是要糾正課堂上以少數(shù)人學習代替所有人學習的不公平現(xiàn)象,改變片面的達標觀。
人人參與,是學習數(shù)量上的目標。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一個都不能少。不管是獨立學習時的朗讀、解讀、賞析、質(zhì)疑,還是集體學習時的提問、探究、交流、評價,都要讓每個人參與其中,以把學習行為表現(xiàn)出來。不以少數(shù)人的參與為目標,不讓眾多學生尤其是弱勢學生成為旁觀者甚至無關(guān)者。人人參與的課堂,才是完整的、達標的課堂。
人人有效,是學習質(zhì)量上的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獲得應(yīng)有的學習效果,一個都不能空。學習的下限,人人都要達到,不能突破;學習的上限,因人而異,積極追求。要把消滅零分現(xiàn)象、消除無效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起步性目標。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取得應(yīng)有的學習收獲,那么這節(jié)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的,教學對他來說就是不公平的。人人有效的課堂,才是完美的、達標的課堂。
實現(xiàn)兩個目標,才能讓課堂變得公平,讓教學變得充實。
第五,樹立兩個意識:讓學生學得更好,讓學生自主成長。
樹立兩個意識,是要糾正靜態(tài)評教和評學的落后評價觀,改變課堂評價標準。
讓學生學得更好,是教的效果的評價意識。學校要以學評教,把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大化作為評價教師教得好的基本標準。只有學得好,才算教得好。一個好為人師、主動指示、滿堂灌輸?shù)慕處?,教得自然高效,下課后用“一課一練”或“隨堂檢測”等去考他,往往是高分,甚至是滿分,因為他越教越熟練;但學生的自主實踐權(quán)利被剝奪了,學得并不高效,用同樣的內(nèi)容去考學生,可能是低分,甚至不及格,并沒有獲得應(yīng)有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以自己的善教巧教,換取學生的善學巧學。
讓學生自主成長,是學的效果的評價意識。教學評價不應(yīng)以分評學,而要把學生能自主成長作為評價學生學得好的基本標準,不能簡單地看學生的學習答案是否正確、學習分數(shù)是否高值。學生置身于被動的機械的學習中,雖也能獲得一時的成績,但不能獲得自主成長。每節(jié)課教師都要讓學生獲得自主成長的能力,包括自主嘗試的能力、自主判斷的能力、自主反思的能力和自主糾正的能力等。
樹立兩個意識,才能改變教得好就是學得好、成績好就是學習好的落后評價觀,讓教師為學生的學而教,讓學生為自己的成長而學。
第六,追求兩個境界:班級的學習總分值最高,班級的自主綻放最活。
追求兩個境界,是要糾正重個體輕集體的誤區(qū),重視課堂教學中的班集體建設(shè)。
班級的學習總分值最高,是要追求班集體達成度高的境界。教學要讓班級每一個成員的學習都實現(xiàn)最大化,從而使班級在學習達成度上的得分總值最大化。如果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5分制來計算,那要追求的是5分及接近5分的學生盡可能多,0分則幾乎消失。教師要把每個學生都看作班集體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員,并積極培育他們的班級榮譽感。
班級的自主綻放最活,是要追求班集體自主性強的境界。教學要讓班級每一個成員的自主性都越來越強,包括自主嘗試能力越來越強、自主判斷能力越來越強、自主反思能力越來越強、自主糾正能力越來越強等。每個班集體成員都能在課堂上綻放出生命的活力,并在集體中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追求兩個境界,才能培養(yǎng)教師的班集體關(guān)注意識,也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班集體關(guān)心意識。
第七,轉(zhuǎn)換兩個方式:走出代入式和驗證式,走向發(fā)現(xiàn)式和探索式。
轉(zhuǎn)換兩個方式,是要糾正結(jié)論先行的不合理教學方式,改變演繹法教學。
走出代入式和驗證式,是要走出負面的教學方式,即先告知結(jié)論、后代入驗證的演繹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再先告知學生文本的作者是誰、寫作背景是什么,甚至主旨句是什么、寫作主題是什么,不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就如同學習理科,不先告知公式、定理、概念,不使往下的學習變成被動地代入和驗證。
走向發(fā)現(xiàn)式和探索式,是要走向高效的教學方式,即以發(fā)現(xiàn)和探索為特質(zhì)的歸納式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原初體驗和已有認知開始,讓學生立足自身,開展個性化學習;在獲得基本收獲后,再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等,深入探究,進行還原性學習。教學每篇課文,都要讓學生經(jīng)歷先個性化學習、后還原性學習的漸進過程。
轉(zhuǎn)換兩個方式,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品質(zhì),從被動學習轉(zhuǎn)向主動學習。
第八,杜絕兩個現(xiàn)象:教室里始終響著教師的聲音,教學中不斷制造“爛尾樓”。
杜絕兩個現(xiàn)象,是要糾正為教而教的不正?,F(xiàn)象,改變教師的滿堂灌風氣。
教室里始終響著教師的聲音,是表現(xiàn)上要杜絕的。課堂教學要杜絕教師滔滔講說、全程灌輸,從課堂開始一直講到課堂結(jié)束,甚至還要拖課,把課堂當作“百家講壇”,自己當主角,學生當聽眾,全然忘了“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3]等現(xiàn)象。要控制教師講說的時間,就單獨的一節(jié)課來說,不超過總時間的二分之一;就多節(jié)課組成的單元或?qū)n}教學來說,要從二分之一減到三分之一再進一步減到四分之一,逐漸增加學生自主實踐的時間。
教學中不斷制造“爛尾樓”,是結(jié)果上要杜絕的。課堂教學要杜絕教師只顧自己的教,不顧學生的學,邊教邊把學生落在后面,留下許多缺漏和疑問的現(xiàn)象。要在教學中隨時注意反饋,主動發(fā)現(xiàn)學生的缺漏和疑問,并及時解決,不留后患。既要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時主動反饋,及時了解情況,又要在下課前讓學生自我總結(jié),從總結(jié)中發(fā)現(xiàn)問題。
杜絕兩個現(xiàn)象,才能樹立教師的學生意識,樹立教學的服務(wù)意識和過關(guān)意識。
第九,塑造兩個形象:教師像始終放手的教練員,教師像不斷成長的常青樹。
塑造兩個形象,是要糾正課堂中教師的消極定位,改變教師的低級形象。
教師像始終放手的教練員,是要塑造教師引導的形象。課堂上教師要像教練員那樣,放手讓運動員訓練,在訓練中自主獲得,自主成長;而不是控制教學,搶占時間,影響學生自主成長。教練員大多要求嚴格,方法科學,訓練充分,因而教練員閑、運動員忙,卻閑得有價值、忙得有成就。課堂教學也一樣,教師要有意識地閑,學生要有價值地忙。要讓教師的課堂形象煥然一新。
教師像不斷成長的常青樹,是要塑造教師成長的形象。教師不應(yīng)做“到死絲方盡”的春蠶,也不應(yīng)做“成灰淚始干”的蠟燭,而要在奉獻的同時,像常青樹那樣,繼續(xù)吸收養(yǎng)分,不斷獲得新的成長。教師教學的過程,要成為自主學習和自主提高的動態(tài)過程。一是課前要自主學習,主動讀書,“潺潺小溪,每日不斷”[4]。二是課前要自主提高,比如要學生背誦的課文自己先背下來,要學生朗讀的文段自己先朗讀到位,要學生寫好字自己先練好板書,要學生不抄襲他人作業(yè)、獨立完成,自己先做到不抄襲他人教案、原創(chuàng)備課。要讓教師每節(jié)課都處在成長的過程中。
塑造兩個形象,才能讓教師成為專業(yè)人才,成為與時俱進、常教常新的教師。
第十,形成兩種管理:班級實行競選和輪換,小組體現(xiàn)互助和共進。
形成兩種管理,是要糾正課堂管理不民主不科學的現(xiàn)狀,通過改變管理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班級實行競選和輪換,是要改變課堂上的班級管理。班級管理要改變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單向控制班級的“指示性”的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教育,實行班長定期競選和班干部輪換,讓每人都有機會當管理者,將教師指示性管理的從上到下、由外而內(nèi)轉(zhuǎn)向?qū)W生自主管理的從下到上、由內(nèi)而外。通過班級管理的改變,更深層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也更全面地營造民主的氛圍和向上的正氣,推動和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小組體現(xiàn)互助和共進,是要改變課堂上的小組管理。教師要加強小組建設(shè),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改變座位編排方式,將單人課桌一張張橫著與講臺平行組成橫排,改為一張張豎著與講臺垂直組成縱排,其中前后相連的三個單桌為一小組的一半(一側(cè)),并列的另一個前后相連的三個單桌為同一小組的另一半(另一側(cè)),一左一右兩兩相對,組成相對固定的六人學習小組,座位兩側(cè)依次安排學習層級高、中、低三人就座,形成既可以幫助或請教身邊的同學,也可以與對面同一層級的同學交流或競爭的新形態(tài)。小組內(nèi)六人各負責語文學習的一個方面,如新詞學習、專題訓練、名篇背誦、名著閱讀、自由隨筆、命題作文等。讓每個小組在互助與共進中,形成更大的凝聚力。
改變兩種管理,才能培育“非指示性”教育生態(tài),為課堂教學的變革創(chuàng)設(shè)條件。有了比學科教學更上位的教育管理的變革,課堂教學才能更順利地開展,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非指示性”課堂教學的十大準則。它們適用于不同學段、不同學校和不同教師,也適用于不同的學科(語文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具有普適性。這些課堂教學準則,都是對已有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糾正。“非指示性”教育,不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指示性”教學的改良,而是本質(zhì)變革;不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非指導性”教學的承接,而是新的構(gòu)建?!胺侵甘拘浴闭n堂教學,是要運用新理念,構(gòu)建新生態(tài),讓教學更人文、更科學、更美好![□][◢]
參考文獻:
[1]鄭逸農(nóng).“非指示性”教學模式初探[J].語文學習,2000(7):23.
[2]鄭逸農(nóng).“非指示性”語文課堂觀察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1.
[3]陶行知.教學合一[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165.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