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蘭
摘要:新時代對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yǎng)體育精神,錘煉個人意志,促進人格健全。為進一步克服當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的問題,應當強化課堂導入設計,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著力開展激勵式教學,營造良好課堂人際關系,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及專項運動技能,樹立終身體育觀。
關鍵詞:體育教學 學習動機 教學策略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在2020年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體發(fā)〔2020〕1號),在第一條即指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實現(xiàn)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對學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綜合運用各項教學技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真正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并進而樹牢終身體育觀,對于增強人民體質、建設體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體育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方面存在的問題
學習動機一般指引起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且讓其指向某一個學業(yè)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學習動機屬于心理傾向的范疇,其外在表現(xiàn)是對學習某項知識或技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與愛好,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在體育教學中,我們的目的恰是要在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體育活動的意義的基礎上,激發(fā)出他們的學習動機,并進而養(yǎng)成經(jīng)常從事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進而形成情感需要和生活需要。學生學習動機缺乏的外在表現(xiàn),主要是有以下幾種情形:
1.行為懶惰:表現(xiàn)為不愿上課、自由散漫、消極應付、不愛思考、作業(yè)拖拉或干脆不完成作業(yè)、玩心較重、怕苦怕累。
2.注意力分散:表現(xiàn)為上課不專心聽講、分心走神、眼神飄忽、心不在焉或對某項事物沒有持久興趣,學習膚淺。
3.情緒低落: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往往在上課時不能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tài),時常感到厭倦和無聊,對老師和同學比較冷漠,在課堂上有一種局外人的感覺,學習訓練中無精打采,很少享受到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
4.缺乏方法:動機不足的學生把學習看成是奉命的、被迫的苦差事,因此不愿積極尋求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滿足于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應付考試。
5.少有獨立見解: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由于對所學課程沒有興趣,在學習訓練方面無明確的學習目標,也不會深入研究相關科學理論知識和進行刻苦的訓練,在學習行為上一般得過且過、隨大流,很少能提出獨到的見解,探索創(chuàng)新方面明顯不足。
二、體育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研究
(一)課堂教學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寣W生產生運動興趣,教師就要根據(jù)他們好奇、好問、好動、好勝的心理,找準愛好切入點,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使體育課堂富有生機。精彩的課堂導入可以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老師的授課內容,在“潤物細無聲”中將學生引入到設定的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生不知不覺中達成學習訓練目標。
課堂導入實際是一堂課的開場白,頭開得好不好,往往對課程主體內容起著重要作用。一次好的課堂導入既要承上啟下,又要引人思考,從而最大限度激發(fā)出受眾聽下去的興趣。一般來講,課堂導入可以單獨或綜合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直觀導入。即教師通過播放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錄像片、幻燈片、技術分析片等,或掛圖、照片等,讓學生在靜態(tài)下觀察體會并掌握動作要領。
2.故事導入。即把一個故事或一個典故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如教授耐久跑時,可以給學生講述馬拉松的歷史故事。
3.游戲導入。充分運動游戲的調劑、渲染功能,如在體操雙杠教學中,先進行低杠杠間手撐行走的游戲,使學生身心愉悅地進入主課學習。
4.視聽導入。即通過對學生視覺和聽覺的刺激,激發(fā)學和練的興趣。如在上武術課時,播放歌曲《男兒當自強》,能使學生振奮精神,身臨其境。
5.示范導入。一次優(yōu)美的示范,往往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強烈的模仿心理和躍躍欲試的學習心態(tài)。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云: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活動是教師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活動,活動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因此在教學中切不可忽視學生的作用,如果教師眼里無學生,就變成了自說自話,水平再高也僅能稱為知識家,而不能稱為合格的教師。在教學中比直接傳授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重復不是枯燥,而成樂趣,學習不是負擔,而成享受。例如,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為了克服動作訓練的單調枯燥,可以用游戲的方法來進行,或用比賽的形式來進行,那么學生的熱情就會高漲起來。再如,在接力跑教學中,每次都千篇一律的重復,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明顯不高,也不感興趣了,這時可以改變教學方法,設定第一次以遵守規(guī)則為勝,第二次看哪組隊伍排得整齊為勝,第三次看哪組跑得快為勝。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學生們都會精神為之一振,每個人都瞪大眼睛,準備作戰(zhàn)。
(三)課堂教學中設置疑問
韓愈在《師說》中開宗明義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其中,解惑既是為人師者的任務之一,也是傳道授業(yè)的基礎。在教學中,除了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如能巧妙進行課堂設問,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則往往能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強烈學習動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體育教學同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也需要經(jīng)常性地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被動練習的同時能主動思考。一堂好的體育課通常在對體育技術動作進行講解示范、指導學生練習之外,要對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動作設置幾個適當?shù)膯栴},以深化學生對體育動作和對技術戰(zhàn)術的理解。比如,在上短跑課時,如果課堂設計的問題是短跑一般劃分為哪些階段?則這個問題就太簡單了,對激發(fā)學生思考,提升教學效果作用不大。但如果將問題改為:你認為在短跑的幾個階段中,哪個階段對最終成績影響最大?如何通過改進這個階段的動作練習提升短跑成績?這個問題就有一定深度,它會促使學生進行思考,與運動實踐結合起來考慮問題,最后得出的結論也比較科學。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好的課堂設問一方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也實實在在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