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國,梅 茜,夏金鑫,趙曉莉,謝 輝,毛 靖,高紅寧,李 鵬,陸兔林*,毛春芹*
經(jīng)典名方當歸四逆湯物質(zhì)基準量值傳遞分析
許金國1,梅 茜1,夏金鑫1,趙曉莉1,謝 輝1,毛 靖1,高紅寧1,李 鵬2,陸兔林1*,毛春芹1*
1.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2. 南京海陵中藥制藥工藝技術研究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23
建立經(jīng)典名方當歸四逆湯物質(zhì)基準的HPLC特征圖譜及指標性成分含量測定方法,闡明當歸四逆湯物質(zhì)基準關鍵質(zhì)量屬性,為后續(xù)復方制劑的開發(fā)奠定基礎。制備18批當歸四逆湯物質(zhì)基準,建立HPLC特征圖譜,進行特征峰歸屬及相似度評價;測定指標性成分的含量,對物質(zhì)基準進行量值傳遞分析。18批物質(zhì)基準的特征圖譜的相似度均大于0.90,共確定19個特征峰,分別來自方中當歸(峰4、5、19)、桂枝(峰10、11、14)、白芍(峰6、9)、細辛(峰1、3、13、15、18)和炒甘草(峰7、8、12、16、17);各指標成分從飲片到物質(zhì)基準的轉移率分別為芍藥苷78.47%~96.01%、甘草苷43.79%~94.62%、阿魏酸81.20%~131.24%、肉桂酸70.03%~106.75%、桂皮醛3.17%~5.50%、甘草酸31.08%~52.43%、細辛脂素9.63%~13.37%。采用特征圖譜結合多指標性成分含量測定對當歸四逆湯物質(zhì)基準進行量值傳遞研究,該方法科學合理,為當歸四逆湯物質(zhì)基準的質(zhì)量控制及復方制劑的開發(fā)提供科學依據(jù)。
經(jīng)典名方;當歸四逆湯;物質(zhì)基準;量值傳遞;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炒甘草;芍藥苷;甘草苷;阿魏酸;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細辛脂素;質(zhì)量控制
當歸四逆湯(Danggui Sini Decoction,DSD)來源于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由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炒甘草[經(jīng)考證確定原方中的甘草(炙)為炒甘草,炒甘草與炙甘草炮制方法不同,本研究中為炒甘草,非炙甘草]、木通、大棗7味藥組成,具有溫運血行、散寒通脈的功效,主治血脈凝澀、手足厥寒;或腸鳴腹痛、下利不止等病癥[1-2]。方中當歸甘溫,主入肝經(jīng),養(yǎng)血和血以補虛;桂枝辛溫,溫經(jīng)散寒以通脈,共為君藥。細辛溫經(jīng)散寒,增桂枝溫通之力;白芍養(yǎng)血和營,既助當歸補益營血,又配桂枝以和陰陽,共為臣藥。木通通利經(jīng)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yǎng)血補虛,皆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太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diào)藥而為使藥之用。全文共奏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之功[3]。該方組方配伍精良,臨床療效優(yōu)異,被歷代醫(yī)家所推崇,廣泛用于臨床數(shù)百年,現(xiàn)代臨床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4]、雷諾綜合征[5]、痛經(jīng)[6]等疾病的治療。該方位于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018年發(fā)布的《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7],作為經(jīng)典名方開發(fā)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在其研究過程中,制備多批次物質(zhì)基準,全面考察藥材-飲片-物質(zhì)基準的相關性,關注物質(zhì)基準制備過程中關鍵質(zhì)量屬性的量值傳遞,對于保證經(jīng)典名方的臨床療效,制備經(jīng)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具有重要意義。
物質(zhì)基準的質(zhì)量研究是經(jīng)典名方開發(fā)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質(zhì)量屬性的量值傳遞研究能為全面控制經(jīng)典名方質(zhì)量提供依據(jù)。本研究在確定煎煮工藝的基礎上,通過隨機數(shù)表法組合制備18批DSD物質(zhì)基準,對其特征圖譜、指標性成分含量進行測定,分析飲片-物質(zhì)基準關鍵質(zhì)量屬性量值傳遞規(guī)律,初步確定DSD物質(zhì)基準指標性成分含量及轉移率的質(zhì)量控制范圍,為經(jīng)典名方DSD復方制劑的開發(fā)研究和質(zhì)量控制提供參考。
MS-105DU型電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公司,=0.01 mg;KQ-500E數(shù)控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Milli-Q Intergral水純化系統(tǒng),美國Millipore公司;H1650-W型臺式高速離心機,湖南湘儀實驗室儀器開發(fā)有限公司;AE-1106A型愛仕卡微電腦電陶爐,中山市愛米生活電器有限公司;Waters e2695高效液相色譜儀,包括Empower工作站,自動進樣器,2998檢測器,美國Waters公司。
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炒甘草、木通、大棗飲片具體信息見表1,均經(jīng)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陳建偉教授鑒定,分別為傘形科當歸屬植物當歸(Oliv.) Diels.的干燥根、樟科樟屬植物肉桂Presl.的干燥嫩枝、毛莨科芍藥屬植物芍藥Pall.的干燥根、馬兜鈴科細辛屬植物北細辛Fr. Schmidt var.(Maxim.) Kitag.的干燥根和根莖、豆科甘草屬植物甘草Fisch.的干燥根和根莖、木通科木通屬植物三葉木通(Thunb.) Koidz.的干燥藤莖、鼠李科棗屬植物棗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當歸、桂枝、白芍、細辛、木通、大棗均按照《中國藥典》2020年版炮制成符合要求的飲片,炒甘草按照《中國藥典》2020年版及《浙江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2015年版)》指導下優(yōu)化工藝參數(shù)炮制所得。
對照品阿魏酸(批號110773-201915,質(zhì)量分數(shù)99.4%)、桂皮醛(批號110710-201217,質(zhì)量分數(shù)99.5%)、肉桂酸(批號110786-201604,質(zhì)量分數(shù)98.8%)、芍藥苷(批號110736-201943,質(zhì)量分數(shù)95.1%)、細辛脂素(批號111889-201705,質(zhì)量分數(shù)100.0%)、甘草苷(批號111610-201908,質(zhì)量分數(shù)95.0%)、甘草酸銨(批號110731-202021,質(zhì)量分數(shù)96.2%)、苯甲酸(批號100419-201703,質(zhì)量分數(shù)99.9%)均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對照品藁本內(nèi)酯(批號200626,質(zhì)量分數(shù)>98%)購自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乙腈,色譜純,默克股份有限公司;甲醇,色譜純,江蘇漢邦科技有限公司;磷酸,色譜純,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試劑為分析純。
表1 DSD飲片來源信息
通過劑量考證確定處方中各飲片所用劑量,根據(jù)《古代經(jīng)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物質(zhì)基準的申報資料要求(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申報資料》),對浸泡時間、煎煮火力、是否加蓋3個因素進行考察,最終確定煎煮工藝。
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對不同批號的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炒甘草、木通及大棗7味飲片進行隨機組合,形成18批DSD物質(zhì)基準的處方。分別稱取當歸9 g,桂枝9 g,白芍9 g,細辛9 g,木通6 g,炒甘草6 g,大棗24 g置砂鍋中,加水1600 mL,浸泡45 min,武火(2200 W)煮沸后轉文火(1000 W)煎煮約70 min,煮至約600 mL,100目篩濾過,調(diào)整體積至600 mL,共制得18批DSD物質(zhì)基準,編號為DSD01~DSD18。分別取處方量單味飲片,同法制備,即得各單味飲片水煎液。
2.2.1 色譜條件 Merck Purospher Star LP RP-18Endcapped色譜柱(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脫:0~20 min,2%~15%乙腈;20~30 min,15%~20%乙腈;30~38 min,20%~25%乙腈;38~50 min,25%~40%乙腈;50~55 min,40%~50%乙腈;55~65 min,50%~95%乙腈;65~68 min,95%~2%乙腈;體積流量0.9 mL/min;檢測波長220 nm;柱溫25 ℃;進樣量20 μL。
2.2.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量取DSD物質(zhì)基準3 mL,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6 mL,再加水至刻度,使甲醇體積分數(shù)為60%,稱定質(zhì)量,超聲處理(功率500 W、頻率40 kHz)30 min,放冷,再稱定質(zhì)量,用60%甲醇補足減失的質(zhì)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離心10 min(12 000 r/min),即得。
各單味飲片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同物質(zhì)基準供試品溶液。
2.2.3 精密度試驗 取編號為DSD15的DSD物質(zhì)基準制備的供試品溶液,按“2.2.1”項下色譜條件,連續(xù)進樣6次。以芍藥苷為參照峰,計算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的RSD,結果各峰相對保留時間RSD<0.20%,相對峰面積RSD<4.31%,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2.4 重復性試驗 取編號為DSD15的DSD物質(zhì)基準,按“2.2.2”項下方法制備6份供試品溶液,按“2.2.1”項下進樣檢測。以芍藥苷為參照峰,計算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的RSD,結果各峰相對保留時間RSD<0.17%,相對峰面積RSD<4.54%,表明方法重復性良好。
2.2.5 穩(wěn)定性試驗 取編號為DSD15的DSD物質(zhì)基準制備供試品溶液,按“2.2.1”項下色譜條件,分別于0、2、4、8、12、24 h進樣檢測。以芍藥苷為參照峰,計算各共有峰相對保留時間和相對峰面積的RSD,結果各峰相對保留時間RSD<0.18%,相對峰面積RSD<4.50%,表明供試品溶液在24 h內(nèi)穩(wěn)定性良好。
2.2.6 18批DSD特征圖譜的測定及相似度分析 按“2.2.2”項下方法制備18批供試品溶液,采用“2.2.1”項下色譜條件進行測定。將18批DSD物質(zhì)基準特征圖譜以AIA格式導入《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tǒng)(2012版)》,對前4 min的色譜峰進行剪切,以S1為參照圖譜,時間窗寬度為0.1,采用中位數(shù)法,進行全譜峰匹配,計算相似度。
DSD物質(zhì)基準對照特征圖譜見圖1,18批DSD物質(zhì)基準特征圖譜疊加圖見圖2,相似度見表2。18批DSD物質(zhì)基準特征圖譜與對照特征圖譜的相似度大于0.90。
將18批物質(zhì)基準生成的對照圖譜與各味飲片(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炒甘草)的對照圖譜進行比對,結果見圖3,并以每味中藥中的1個特征峰為參考峰,計算相對峰面積,比較物質(zhì)基準和各飲片中特征峰峰面積的比值,結果見表3。DSD物質(zhì)基準特征圖譜標定了19個色譜峰,對其中18個特征峰進行了單味飲片的歸屬研究,并經(jīng)與對照品色譜峰比對,同時結合PAD光譜,指認出8個特征峰信息。其中1、3、13、15、18(細辛脂素)號峰來源于細辛;6(芍藥苷)、9(苯甲酸)號峰來源于白芍;4、5、19(藁本內(nèi)酯)號峰來源于當歸;7、8、12(甘草酸),16、17號峰來源于甘草;10(肉桂酸)、11(桂皮醛)、14號峰來源于桂枝。2號峰沒有找到歸屬,但在前期研究中在白芍單煎中指認到該成分[8],而在此次研究中沒有指認到該色譜峰,推測原因可能是由于加水量與生藥量的倍比關系不同,造成成分溶出率出現(xiàn)較大差異。
2-沒食子酸 6-芍藥苷 9-苯甲酸 10-肉桂酸 11-桂皮醛 12-甘草酸 18-細辛脂素 19-藁本內(nèi)酯
圖2 18批DSD物質(zhì)基準特征圖譜
表2 18批DSD物質(zhì)基準特征圖譜相似度
圖3 各味藥飲片對照圖譜與物質(zhì)基準對照圖譜對比
表3 DSD物質(zhì)基準與各藥味飲片中特征峰峰面積比值
從單味藥相對峰面積與全方物質(zhì)基準相對峰面積的差異的比值可以看出,大部分特征峰的比值在各飲片和物質(zhì)基準中變化較小,各飲片中特征峰與物質(zhì)基準中對應特征峰峰面積雖存在差異,但各飲片大部分相對峰面積與物質(zhì)基準中相對峰面積相似,表明飲片單煎和多味飲片合煎時不同成分含量間比例關系較為穩(wěn)定,各藥味中的主要物質(zhì)群可較為完整地從飲片傳遞到物質(zhì)基準中,且物質(zhì)群歸屬清晰。
個別特征峰的比值在飲片和物質(zhì)基準間存在明顯差異,如以芍藥苷(6號峰)為參照峰時的苯甲酸(9號峰)、以4號峰為參照峰時的5號峰、以1號峰為參照峰時的細辛脂素(18號峰),推測可能與復方中的多成分化合物在煎煮過程中發(fā)生復雜的化學反應有關。
2.4.1 色譜條件 Merck Purospher Star LP RP-18Endcapped色譜柱(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脫:0~14 min,16%~19%乙腈;14~20 min,19%~25%乙腈;20~30 min,25%~35%乙腈;30~40 min,35%~50%乙腈;40~50 min,50%乙腈;50~62 min,50%~65%乙腈;62~63 min,65%~16%乙腈;體積流量1.0 mL/min;檢測波長230、250、287、316 nm;柱溫30 ℃;進樣量20 μL。
2.4.2 混合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芍藥苷、甘草苷、阿魏酸、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細辛脂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質(zhì)量濃度分別為390.72、70.44、9.79、8.88、20.40、135.60、7.04 μg/mL的混合對照品溶液。
2.4.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同“2.2.2”項下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
2.4.4 線性關系考察 取不同質(zhì)量濃度的指標性成分對照品溶液,采用“2.4.1”項下色譜條件進樣測定,以質(zhì)量濃度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并計算回歸方程,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芍藥苷、甘草苷、阿魏酸、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和細辛脂素在各自的線性范圍內(nèi)線性關系良好。
表4 DSD物質(zhì)基準中指標性成分線性關系和加樣回收率考察結果
2.4.5 精密度考察 取同一批DSD物質(zhì)基準(DSD01),參照“2.2.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1份,按“2.4.1”項下色譜條件,連續(xù)進樣6次,芍藥苷、甘草苷、阿魏酸、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和細辛脂素峰面積的RSD值分別為0.13%、0.21%、0.63%、0.24%、0.31%、0.23%、0.7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4.6 重復性考察 取同一批DSD物質(zhì)基準(DSD01)6份,參照“2.2.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2.4.1”項下色譜條件進樣測定,芍藥苷、甘草苷、阿魏酸、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和細辛脂素質(zhì)量分數(shù)的RSD值分別為2.20%、1.50%、1.90%、1.50%、0.97%、2.00%、2.00%,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2.4.7 穩(wěn)定性考察 取同一批DSD物質(zhì)基準(DSD01),參照“2.2.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1份,按“2.4.1”項下色譜條件,分別在制樣后0、2、4、8、12、18、24 h進行測定,芍藥苷、甘草苷、阿魏酸、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和細辛脂素峰面積的RSD分別為0.09%、0.19%、1.20%、0.19%、0.71%、0.17%、1.50%,表明供試品溶液在24 h內(nèi)穩(wěn)定。
2.4.8 加樣回收率考察 精密量取已測知指標成分含量的DSD物質(zhì)基準(DSD01)3 mL,共6份,分別加入一定量的對照品,采用“2.4.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測定樣品中各指標成分含量,計算加樣回收率,結果如表5所示,芍藥苷、甘草苷、阿魏酸、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和細辛脂素的加樣回收率均在95%~105%,RSD值均小于3.0%,表明方法準確度良好。
2.4.9 樣品測定及量值傳遞關系研究 飲片中指標性成分的含量,按《中國藥典》2020年版測定,飲片-物質(zhì)基準中指標成分的轉移率按公式計算,結果見表5。由表5結果可知,18批DSD物質(zhì)基準中指標性成分芍藥苷為2.04%~2.75%,平均轉移率為85.15%;阿魏酸為0.057%~0.073%,平均轉移率為110.74%;細辛脂素為0.030%~0.048%,平均轉移率為11.08%。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不同批次物質(zhì)基準的指標性成分質(zhì)量分數(shù)及轉移率應控制在其均值的70%~130%,本研究中18批DSD物質(zhì)基準中芍藥苷、阿魏酸、細辛脂素含量及轉移率均在均值70%~130%,從芍藥苷、阿魏酸、細辛脂素的轉移率進行分析,DSD物質(zhì)基準的制備工藝穩(wěn)定,不同批次物質(zhì)基準的芍藥苷、阿魏酸、細辛脂素轉移率符合要求,說明實驗前期當歸、白芍、細辛的質(zhì)量控制及物質(zhì)基準制備工藝可以實現(xiàn)DSD中芍藥苷、阿魏酸、細辛脂素含量的穩(wěn)定傳遞。
轉移率=/
表示物質(zhì)基準中指標性成分的含量,表示飲片中指標性成分的含量
DSD物質(zhì)基準中肉桂酸為0.022%~0.054%,平均轉移率為89.28%;桂皮醛為0.055%~0.105%,平均轉移率為4.12%;甘草苷為0.42%~0.85%,平均轉移率為65.37%;甘草酸為0.95%~1.65%,平均轉移率為41.15%。部分批次物質(zhì)基準中甘草苷、甘草酸、肉桂酸、桂皮醛質(zhì)量分數(shù)未在其均值的70%~130%,甘草苷和桂皮醛轉移率未在均值的70%~130%。研究表明,甘草不同組織部位(木質(zhì)部、韌皮部和木栓層)中總黃酮含量及甘草苷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是造成不同批次甘草中指標性成分含量差異較大的主要原因[9],本研究中甘草的研究結果與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0-11]。物質(zhì)基準中,肉桂酸和桂皮醛在其均值70%~130%外的批次,其所對應批次飲片中的肉桂酸和桂皮醛也在其均值70%~130%外,這提示在今后進行DSD物質(zhì)基準制備時,首先要制定飲片原料的質(zhì)量標準范圍,且對飲片藥用部位及大小嚴格分檔,保證原料質(zhì)量的均一、穩(wěn)定,以確保物質(zhì)基準質(zhì)量的穩(wěn)定。
表5 DSD物質(zhì)基準中指標成分含量及轉移率
《傷寒論》中DSD原方記載為:“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經(jīng)文獻考證[12-14],確定方中芍藥為現(xiàn)今白芍,通草為木通,甘草(炙)為炒甘草,1兩為3 g,1升折合200 mL,大棗25枚折合為24 g。根據(jù)《申報資料》要求,收集不少于3個產(chǎn)地(包含道地藥材產(chǎn)地、主產(chǎn)區(qū))不少于15批次的藥材進行質(zhì)量分析,確定藥材的最佳產(chǎn)地,并炮制為對應飲片。隨后對煎煮、濾過、濃縮及干燥工藝進行了研究,最終確定DSD物質(zhì)基準制備方法。
本實驗前期對供試品制備的超聲提取法的主要影響因素提取溶劑(水、50%甲醇、60%甲醇、70%甲醇),提取時間(15、30、45 min),提取功率(250、350、500 W)進行了全面考察,以7個指標性成分提取率為主要評價指標,最終選擇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為以60%甲醇為溶劑,超聲提取(功率500 W,頻率40 kHz)30 min。
實驗前期比較了不同廠家(Waters、Merck、Hanbon)生產(chǎn)的色譜柱分離效果,對不同流動相(乙腈-水、甲醇-水、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乙腈-0.05%甲酸水溶液、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不同柱溫(25、30、35 ℃)、不同體積流量(0.8、0.9、1.0、1.2 mL/min)等進行了考察,結果發(fā)現(xiàn)以Merck色譜柱,流動相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柱溫25 ℃(特征圖譜)、30 ℃(含量測定),體積流量為0.9 mL/min(特征圖譜)、1.0 mL/min(含量測定)時,有較好的色譜峰峰形,分離度良好,出峰數(shù)量較多,響應值較高,因此確定為色譜條件。
采用紫外檢測器對DSD物質(zhì)基準供試品溶液進行全波長掃描,分析其3D圖譜,特征圖譜研究中比較了220、245、280 nm波長下的色譜圖,綜合考慮其出峰數(shù)量、峰形、基線等情況,最終選定220 nm最為特征圖譜的檢測波長。多成分含量測定研究中通過全波長掃描結合各指標性成分最大紫外吸收波長,最終確定采用多波長切換法,在230 nm下測定芍藥苷和甘草苷,250 nm下測定甘草酸,287 nm下測定肉桂酸、桂皮醛和細辛脂素,在316 nm下測定阿魏酸。
全方標定的特征峰,能歸屬到當歸、桂枝、白芍、細辛和炒甘草5味飲片,而木通和大棗在該色譜條件下色譜峰信息少、響應值較低,在全方特征圖譜中未見有特征峰的體現(xiàn)。木通和大棗均為方中的佐藥,木通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三萜及三萜皂苷類、酚醇及其苷類等,其中,三萜皂苷類化合物的苷元類型有10種,以常春藤皂苷元、齊墩果酸皂苷元較為常見[15];大棗中的化學成分復雜,含有環(huán)磷腺苷、鳥苷、蘆丁、槲皮素和葡萄糖等化學成分[16]。木通和大棗中的成分在本實驗條件下可能由于成分含量低、響應值低、梯度洗脫程序不適宜等因素導致出峰不明顯,無法體現(xiàn)藥味信息。在后期實驗中可單獨建立復方中木通和大棗特征圖譜測定方法,同時結合薄層色譜鑒別、大類成分含量測定等方法,對DSD全方進行整體的質(zhì)量控制。
DSD主要用于治療血虛寒厥證,方中與此主治病癥相關的藥效成分為阿魏酸、桂皮醛、肉桂酸、芍藥苷、甘草苷和甘草酸[17],細辛脂素為歷版《中國藥典》中細辛的質(zhì)控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結核桿菌的作用[18],故選擇上述7個成分含量為指標進行DSD物質(zhì)基準含量的研究。指標性成分含量及轉移率結果中,桂皮醛和細辛脂素的轉移率較低。桂皮醛為熱不穩(wěn)定性成分,在制備DSD物質(zhì)基準的過程中采用加熱煎煮的方式制備,溫度高且煎煮時間較長,故造成桂皮醛由飲片到物質(zhì)基準的轉移率較低;細辛脂素為木脂素類成分,是歷版《中國藥典》中細辛鑒別和含量測定的指標性成分[19],游離木脂素為脂溶性成分,一般難溶于水,本研究采用的提取方式為水煎煮,故細辛脂素的提取效率較低。轉移率低表明從飲片到物質(zhì)基準傳遞的過程中含量損失較高,這也提示在后續(xù)制劑開發(fā)的過程中需注意溫度和加熱時間對熱不穩(wěn)定成分的影響。
物質(zhì)基準是經(jīng)典名方制劑研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衡量復方制劑與傳統(tǒng)湯劑是否一致的標準[20-22]。物質(zhì)基準同中藥配方顆粒中標準湯劑一樣,為中藥藥用物質(zhì)的標準,其標準主要涵蓋了投料中藥飲片的道地性、制備工藝的統(tǒng)一性,以及質(zhì)量控制的嚴謹性[23]。本研究選用來自道地產(chǎn)地或主產(chǎn)區(qū)的原料進行投料,采用統(tǒng)一的制備方法制備了18批DSD物質(zhì)基準開展研究,18批DSD物質(zhì)基準特征圖譜相似度較高,指標性成分轉移率大部分在均值±30%范圍內(nèi),表明制備工藝穩(wěn)定可行。所建立的DSD物質(zhì)基準的HPLC特征圖譜及多指標性成分含量測定方法,能實現(xiàn)對方中君藥當歸和桂枝,臣藥白芍和細辛,佐使藥炒甘草的化學表征,可為DSD復方制劑的進一步開發(fā)研究奠定基礎。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1] 南京中醫(yī)學院傷寒教研組. 傷寒論譯釋 [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80: 1195-1196.
[2] 李克紹. 傷寒論語釋 [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2: 294.
[3] 李冀, 連建偉. 方劑學 [M]. 第4版. 北京: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6: 111.
[4] 萬首燕, 王宏麗. 當歸四逆湯結合a-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療效 [J]. 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 2020, 39(2): 12-13.
[5] 單梅花. 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雷諾綜合征臨床分析 [J].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7, 26(7): 1282-1283.
[6] 周少澎. 當歸四逆湯配合艾灸對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療效與安全性評價 [J]. 中國處方藥, 2019, 17(4): 98-99.
[7]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關于發(fā)布《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EB/OL]. [2018-04-13]. http://kjs.satcm.gov.cn/ zhengcewenjian/2018-04-16/7107.html.
[8] 梅茜, 夏金鑫, 郭爽, 等. 基于指紋圖譜及網(wǎng)絡藥理學的白芍質(zhì)量標志物(Q-marker)預測分析 [J]. 中草藥, 2020, 51(10): 2627-2633.
[9] 王漢卿, 雍婧姣, 肖東, 等. 寧夏產(chǎn)甘草不同組織部位成分差異比較 [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9, 34(6): 2672-2675.
[10] 劉冬涵, 薛宇濤, 羅菊元, 等. 經(jīng)典名方苓桂術甘湯的物質(zhì)基準量值傳遞分析 [J]. 中國中藥雜志, 2019, 44(24): 5421-5428.
[11] 王璐, 謝輝, 趙曉莉, 等. 經(jīng)典名方“竹茹湯”的物質(zhì)基準量值傳遞分析[J/OL]. 中國中藥雜志, [2021-06-14]. 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 20210302.304.
[12] 黃英杰. 《傷寒論》用藥劑量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 [D].北京: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07.
[13] 李培生, 劉渡舟. 傷寒論講義 [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 228.
[14] 廣州中醫(yī)學院. 方劑學 [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79: 12.
[15] 柳岳超, 李洪亮, 曾小華, 等. 三葉木通藤莖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J].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0, 34(3): 99-106.
[16] 曾杉, 甘偉發(fā), 史紫娟. 不同產(chǎn)地的大棗藥材UPLC指紋圖譜及含量測定方法研究 [J]. 廣東藥科大學學報, 2020, 36(4): 458-462.
[17] 彭霞. 當歸四逆湯方證研究 [D]. 廣州: 暨南大學, 2013.
[18] 赫一鳴. 北細辛及其飲片質(zhì)量評價研究 [D]. 長春: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2020.
[19] 吳昊, 溫曉茵, 顏鵬, 等. 細辛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21, 27(4): 186-195.
[20] 關雅戈, 羅贛, 高曉燕, 等. 經(jīng)典名方桃核承氣湯物質(zhì)基準關鍵質(zhì)量屬性研究 [J]. 中草藥, 2021, 52(8): 2267-2275.
[21] 葛威, 劉小康, 王康宇, 等. 經(jīng)典名方竹葉石膏湯的物質(zhì)基準量值傳遞分析 [J]. 中草藥, 2021, 52(11): 3239-3248.
[22] 張欣舒, 董金香, 楊凈堯, 等. 經(jīng)典名方保元湯物質(zhì)基準指紋圖譜及多指標量值傳遞研究 [J]. 藥物分析雜志, 2021, 41(2): 345-358.
[23]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 關于發(fā)布《中藥配方顆粒質(zhì)量控制與標準制定技術要求》的通告(2021年第16號)[EB/OL]. [2021-01-26]. https://www.nmpa.gov.cn/xxgk/ ggtg/qtggtg/20210210145453181.html.
Analysis on quality value transmitting of substance benchmarks of Danggui Sini Decoction
XU Jin-guo1, MEI Xi1, XIA Jin-xin1, ZHAO Xiao-li1, XIE Hui1, MAO Jing1, GAO Hong-ning1, LI Peng2, LU Tu-lin1, MAO Chun-qin1
1. College of Pharmac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2. Nanjing Haili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Nanjing 210023, China
To establish the HPLC characteristic chromatogram and multi-index components determination for substance benchmark of Danggui Sini Decoction (DSD, 當歸四逆湯), which clarified the 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formulation development.The substance benchmark of 18 batches of DSD was prepared based on ancient medical records. The characteristic chromatogram methodology was established to evaluate the origin and similarity of characteristic peaks, the components content and transfer rate were measured and the transfer analysis of substance benchmark was performed.The similarity of the 18 bathes of DSD material characteristic chromatogram were all greater than 0.90, and a total of 19 characteristic peaks were identified, which came from Danggui () (peaks 4, 5, 19), Guizhi ()(peaks 10, 11, 14), Baishao () (peaks 6, 9), Xixin (et) (peaks 1, 3, 13, 15, and 18) and Chaogancao (friedet) (peaks 7, 8, 12, 16, and 17). The transfer rate of each index component from the decoction pieces to the substance benchmark was in the range of paeoniflorin 78.47%—96.01%, liquiritin 43.79%—94.62%, ferulic acid 81.20%—131.24%, cinnamic acid 70.03%—106.75%, cinnamaldehyde 3.17%—5.50%, glycyrrhizic acid 31.08%—52.43%; asarone 9.63%—13.37%.In this study, the HPLC characteristic chromatogram combined with multi-index components determination were used to carry out the quantity value transfer analysis of the substance benchmark of DSD. The method i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nd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substance benchma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ound preparations of DSD.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Danggui Sini Decoction; substance benchmarks; quality value transmitting;;;;et; friedet; paeoniflorin; glycyrrhizin;ferulic acid; cinnamic acid; cinnamaldehyde;glycyrrhizic acid; asarone; quality control
R283.6
A
0253 - 2670(2021)21 - 6501 - 09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7
2021-04-29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8YFC1707000)
許金國,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中藥炮制及中藥飲片質(zhì)量標準研究。E-mail: 300024@njucm.edu.cn
陸兔林,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藥炮制及中藥飲片質(zhì)量標準研究。E-mail: ltl2021@njucm.edu.cn
毛春芹,正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中藥新藥研發(fā)及中藥質(zhì)量標準研究。E-mail: 300555@njucm.edu.cn
[責任編輯 鄭禮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