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靜,喬進,朱熹熹
(南通大學附屬南通第三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6)
臨床上,骨科的大部分手術為清潔手術,通過將受損的骨骼進行修復,恢復患者最初的骨骼功能[1,2]。但是盡管大多數(shù)為清潔手術,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骨科手術術后發(fā)生感染,因為此類手術時間較長,有部分還需要有植入物,比如一些植入釘、鋼板等耗材,所以術后一定比例的感染是不可避免的[3,4]。部分感染比較輕,只需要普通處理,有些感染會累及全身,情況較嚴重。所以,在臨床診療中,骨科的術后感染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成為醫(yī)院感染的重點關注。本研究對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骨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本研究中施行的綜合護理干預對術后感染的預防作用。
研究中,分為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骨科接受手術的134例患者分在對照組中,對照組男性71例,女性63例,年齡19-67歲,平均(42.23±12.17)歲,對照組的患者給予一般的常規(guī)護理方式;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骨科接受手術的146例患者分在觀察組中,觀察組男性89例,女性57例。年齡21-65歲,平均(41.16±11.49)歲,觀察組患者給予本研究中的綜合護理干預。本研究中的骨科切口感染的循證依據(jù)為《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的定義[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顯示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在術前與術后接受普通的常規(guī)護理。包括護理人員告知患者觀察術后切口的情況,如發(fā)生不舒服的情況,及時聯(lián)系醫(yī)護人員。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一般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的系統(tǒng)干預。包括:
1.2.2.1 術前指導
術前,護理人員對待手術的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術前宣教,強調術前要把手術部位的皮膚進行清洗,護理人員不但自身要有感染防控準備,也要教會患者及其家屬。同時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讓患者能有信心接受手術,術后密切觀察手術切口部位的情況[6]。
1.2.2.2 改善環(huán)境
首先改善患者的病房環(huán)境。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每天病房需要通風,保潔人員做好病房地面、墻面、病床的消毒清潔工作,無特殊情況,探視家屬應避免頻繁進出。發(fā)生感染的患者應該進行隔離。室內每天使用周林頻普儀照射15min[7],室內溫度控制在24℃左右。其次,改善患者的手術環(huán)境。保證手術室的空氣質量達標,通過層流凈化,將溫濕度控制在標準范圍。每天對手術室進行空氣凈化、消毒,保證患者在一個清潔的手術環(huán)境下進行手術。
1.2.2.3 術前護理
術前對患者進行全身評估,患者有植入物手術的時候,手術切口部位的感染風險會大大增加,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講解,醫(yī)護人員在術前采取預防措施,將感染的風險控制在最小。
1.2.2.4 術中護理
患者術中,護理人員要檢查器械是否無菌,以及一次性的植入物是否進行嚴格的管理。密切監(jiān)測患者在術中的體溫,設備及器械的溫度是否達標,防止患者在術中出現(xiàn)低體溫。
1.2.2.5 術后護理
患者轉移出手術室進入病房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各項體征監(jiān)測,對傷口的情況進行觀察,交班的時候交待好細節(jié)。接觸患者時進行手消毒,嚴格控制家屬的進行制度,家屬探視應分時間段,控制病房的總人數(shù),消除一切可能導致患者術后感染的因素,這樣起到加速恢復的效果。
(1)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2)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切口部位的感染率;(3)比較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地護理的滿意度。
研究中使用SPSS 16.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骨科接受手術的患者,他們的術后切口感染切口與接受手術患者的年齡、手術時間、切口類型及術前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情況有關。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骨科手術切口部位術后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結果顯示,對照組的平均住院時間顯著長于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對比結果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99,P<0.05)。具體內容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s,d)
組別 例數(shù) 住院時間對照組 134 15.55±5.61觀察組 146 11.72±5.08 t值 5.99 P值 <0.05
對照組患者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的有9例,術后切口感染率達6.71%;觀察組患者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有2例,術后切口感染率約為1.37%。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9,P<0.05)。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比較(n,%)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0,P<0.05)。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多項研究表明,患者接受骨科手術后,術后患者切口的感染危險因素出了與手術有關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圍術期的護理。術前術后的關鍵性護理操作,成為了患者術后可能發(fā)生感染的一個重要原因[8]。
國內相關研究證實,骨科患者在術后發(fā)生感染的一些因素中,患者的年齡、患者手術持續(xù)的時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及給藥時間是比較重要的因素[9]。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術后感染與患者的年齡密切相關,>60歲患者的感染率較高,與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及免疫系統(tǒng)下降有關。國內某項研究顯示,對3326例骨科手術進行調查,Ⅲ類切口的感染率高達7.1%[10],與本研究中一致,本研究中,接受Ⅲ類切口的患者術后感染率明顯高于接受I類切口的患者(P<0.05)。另外,手術持續(xù)的時間也與術后切口部位有關,當患者術前給予預防性抗菌藥物后,再進行手術,當他們的手術時間過長后,未能及時補充抗菌藥物的劑量,導致了手術切口部位的抗菌藥物濃度下降,可能污染的細菌大量繁殖,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可能性,手術時間長了之后,手術室中的細菌也容易在患者的手術部位定植[11-13]。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較長,也成為了術后患者切口感染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患者住院時間長了,各個病房之間由于探視人員,醫(yī)護人員的流動,造成交叉感染,患者每日的換藥需要在病床上完成,也是切口感染的一個因素。因此,控制患者的住院時間,是有效控制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研究中,對骨科護理人員進行內部培訓,著重培訓她們對術后切口部位感染風險的預見及判斷,能夠及時有效的采取相關護理操作。
一般骨科患者的手術部位通常呈開放性,極易受到污染,加上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發(fā)生感染的風險大幅度提升。通過患者住院環(huán)境的改善,通過患者手術環(huán)境的改善,在此類患者術后切口部位是否發(fā)生感染顯得很關鍵[14-15]?;颊咴谑中g室停留的時間較短暫,但是在這短暫的時間內,卻成為了醫(yī)源性感染的主要時間段。醫(yī)護人員是否執(zhí)行無菌操作及無菌操作是否合格,手術室的溫濕度,消毒情況是否嚴格執(zhí)行。因此,對該類患者的綜合護理干預應受到重視。本研究中通過術前宣教、環(huán)境改善及術前術中術后的相關措施,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手術切口部位感染率約為6.71%,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部位感染率約為1.3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9,P<0.05),提示觀察組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成效。
綜上,通過本研究中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地降低骨科患者術后切口部位感染的發(fā)生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與家屬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