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明
(茂名市中醫(yī)院急診科 廣東 茂名 525027)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內(nèi)科臨床實踐中的常見疾病之一,患者臨床表現(xiàn)有咳嗽、發(fā)熱、咳痰等癥狀,若不能予以及時治療,則可能威脅生命安全,特別是處于急性發(fā)作期的患者,其病死率更高[1]。目前,臨床中,主要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予以抗生素藥物治療[2],如喹諾酮、氨基苷等,不同類型抗生素藥物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存在顯著差異,如阿奇霉素片[3],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好,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多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導致耐藥菌株逐漸增多[4],單一用藥方式的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延緩康復速度,且超量藥物的應用,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程度傷害,故考慮聯(lián)合用藥。有研究表明,將阿奇霉素片與頭孢曲松鈉聯(lián)合應用,療效更佳[5]。本文主要選擇98 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組進行研究,分別予以單一用藥與聯(lián)合用藥的干預方法,進一步探討聯(lián)合阿奇霉素片與頭孢曲松鈉注射液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療效果,具體如下。
將我院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間收治的98 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取摸球法的方式分組,對照組49 例予以阿奇霉素片治療,男性28 例,女性21 例,年齡12 ~53 歲,平均年齡(34.28±3.58)歲,病程1 ~7 d,平均病程(3.12±0.95)d,支氣管炎15 例,支氣管肺炎21 例,支氣管哮喘13 例;觀察組49 例實施阿奇霉素片聯(lián)合頭孢曲松鈉治療方案,男性27 例,女性22 例,年齡11 ~55 歲,平均年齡(33.97±3.81)歲,病程1 ~8 d,平均病程(3.45±0.72)d,支氣管炎14 例,支氣管肺炎20 例,支氣管哮喘15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阿奇霉素片(浙江永寧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924),口服,初始劑量0.5 g/d,而后0.25 g/d。
觀察組予以阿奇霉素片(用法用量與對照組一致)聯(lián)合頭孢曲松鈉(珠海聯(lián)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國藥準字H19983135),將50 ~80 mg 頭孢曲松鈉注射液與100 mL 0.9%氯化鈉溶液混合,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一次/d。
兩組均接受為期7 d 的治療。
觀察患者發(fā)熱、氣喘、咳嗽、肺部啰音等臨床癥狀的消失時間;觀察治療有效率,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發(fā)熱、氣喘、咳嗽、肺部啰音等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患者發(fā)熱、氣喘、咳嗽、肺部啰音等癥狀趨于正常,改善明顯為有效;患者發(fā)熱、氣喘、咳嗽、肺部啰音等癥狀無好轉(zhuǎn)跡象為無效。臨床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同時,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腹瀉、惡心嘔吐、頭暈等,不良反應率=不良反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發(fā)熱、氣喘、咳嗽、肺部啰音癥狀消失時間均更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 s, d)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 s, d)
組別 例數(shù) 發(fā)熱 氣喘 咳嗽 肺部啰音觀察組 49 2.31±0.65 3.32±0.71 4.01±0.85 4.65±0.87對照組 49 3.51±0.84 4.25±0.88 4.97±0.84 5.71±1.06 t 3.158 4.152 3.675 3.594 P 0.002 0.004 0.005 0.004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8%,低于對照組的16.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近年來,隨著工業(yè)化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問題加劇,空氣質(zhì)量降低,導致人類呼吸道感染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6]。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有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以及支氣管哮喘等疾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源于細菌感染,包括肺炎鏈球菌、卡塔莫拉菌等病原體,若未能得到有效醫(yī)治,則可能致人死亡[7]?,F(xiàn)階段,臨床治療中,主要以藥物干預方式為主,常見藥物有:阿奇霉素片等,其作為抗菌類藥物,能夠有效抑制細菌蛋白質(zhì)的合成,充分發(fā)揮阻止細菌滋生和繁衍的作用[8]。給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以阿奇霉素片,可降低C 反應蛋白的活性,減少炎癥因子對患者機體的損傷,促進患者康復。頭孢曲松鈉是一種β-內(nèi)酰胺類型的抗菌藥物,主要功能為阻止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特別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厭氧菌等方面有較強的作用,還可將處于繁殖期的細菌殺滅。將頭孢曲松鈉應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療中,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的特點,且對患者腎臟功能的毒性作用較小。然而,伴隨大量抗生素、抗菌類藥物的應用,耐藥菌株增多,單一用藥的治療效果欠佳,故考慮聯(lián)合用藥。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阿奇霉素聯(lián)合頭孢曲松鈉聯(lián)合的用藥方式,可充分發(fā)揮兩種藥物的優(yōu)勢,徹底清除革蘭氏陽性桿菌等細菌,對處在抑制期、繁殖期、靜止期的細菌均發(fā)揮滅菌的良好作用,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以往研究中,有關于阿奇霉素、頭孢曲松鈉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報道,如邱永靜,趙偉文[9]在研究中,將90 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以數(shù)字表法設定為對照組(頭孢曲松鈉)與觀察組(頭孢曲松鈉聯(lián)合炎琥寧),均45 例,對比分析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臨床效果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頭孢曲松鈉藥物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較好,與本文結果具有一致性。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更短,治療有效率更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相比于阿奇霉素片的單一用藥方式,采取聯(lián)合用藥(頭孢曲松鈉+阿奇霉素片)方式更具有效性,可提高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療效果,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與單一用藥(阿奇霉素片)相比較,聯(lián)合用藥(阿奇霉素+頭孢曲松鈉)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療效果更好,能夠縮短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