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洋, 裘淼涵, 那 堃, 李 晶, 韓雅玲, 李 毅
1.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 心血管內(nèi)科,遼寧 沈陽 110016;2.沈陽藥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16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開通罪犯血管、恢復心肌供血供氧、降低病死率、改善臨床預后的有力措施[1]。在真實世界中,ACS患者存在不同的人口學和臨床特征,國內(nèi)外指南和共識均推薦采用風險預測評分充分權衡缺血和出血風險,實現(xiàn)個體化治療[2]。SYNTAX評分系統(tǒng)(SYNTAX scoring system,SS)是通過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定量評估冠狀動脈病變復雜程度的評分方法[3]。對于接受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患者,SS是全因死亡率、再發(fā)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的強有力預測因素。SYNTAX Ⅱ評分系統(tǒng)(SYNTAX scoring system Ⅱ,SS-Ⅱ)在SS的11項冠狀動脈解剖因素基礎上新增了“是否存在無保護左主干病變”,并聯(lián)合了6項臨床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左室射血分數(shù)、肌酐清除率、慢性阻塞性肺病、外周血管疾病),可改善SS對復雜病變患者PCI術后遠期全因死亡的預測能力,使預后預測更加全面和個體化[4]。本研究旨在探討SS-Ⅱ對接受PCI的ACS患者12個月臨床預后的預測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接受PCI且可計算SS-Ⅱ評分的16 667例ACS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因ACS入院并在住院期間接受PCI。排除標準:無法計算SS-Ⅱ評分。根據(jù)SS-Ⅱ評分中位數(shù)將患者分入3組,分別為SS-Ⅱ低分組(評分≤45.43分,n=5 555)、SS-Ⅱ中分組(評分45.43~53.70分,n=5 556)、SS-Ⅱ高分組(評分≥53.70分,n=5 556)。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比較3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手術資料、出院藥物治療資料,以及術后12個月終點事件發(fā)生率。主要終點為PCI術后12個月的缺血事件,包括心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次要終點為PCI術后12個月的缺血事件獨立組成成分、全因死亡,以及出血學會研究聯(lián)合會(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全部出血、BARC 2,3,5出血、BARC 3,5出血事件。同時,分析SS-Ⅱ評分與缺血事件的相關性,SS、SS-Ⅱ、GRACE評分對缺血事件的預測價值。
2.1 3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 SS-Ⅱ高分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血壓、糖尿病、陳舊性心肌梗死、既往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史、貧血比例高于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而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數(shù)低于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男性較多,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高血脂癥發(fā)生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例(百分率/%)
2.2 3組患者手術資料比較 SS-Ⅱ高分組采用股動脈穿刺入路、靶血管位置為左主干和右冠狀動脈的比例高于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支架個數(shù)多于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支架總長度長于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采用橈動脈穿刺入路的比例高于SS-Ⅱ高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手術資料比較/例(百分率/%)
2.3 3組患者出院藥物治療資料比較 SS-Ⅱ高分組氯吡格雷、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使用率高于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他汀類藥物使用率高于SS-Ⅱ高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出院藥物治療資料比較/例(百分率/%)
2.4 3組患者術后12個月終點事件比較 SS-Ⅱ高分組缺血事件、缺血事件獨立組成成分(心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全因死亡發(fā)生率高于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S-Ⅱ中分組和SS-Ⅱ高分組BARC 3,5出血事件發(fā)生率高于SS-Ⅱ低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BARC 2,3,5出血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患者術后12個月終點事件比較/例(百分率/%)
2.5 SS-Ⅱ評分與缺血事件相關性 SS-Ⅱ評分與缺血事件非線性相關性不顯著(P>0.05),線性相關性顯著(P<0.05)。以SS-Ⅱ評分50分為參考,隨著SS-Ⅱ評分增加,患者12個月的缺血事件發(fā)生率均呈升高趨勢。見圖1。
圖1 SS-Ⅱ評分與缺血事件樣條回歸曲線
2.6 SS、SS-Ⅱ、GRACE評分預測缺血事件價值ROC曲線 SS-Ⅱ評分預測缺血事件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1(95%可信區(qū)間0.686~0.740,P<0.05)。缺血事件發(fā)生率最佳SS-Ⅱ評分臨界值為54.01,敏感度為68.44%,特異度為64.79%。SS-Ⅱ評分對PCI術后12個月缺血事件預測能力優(yōu)于GRACE評分(ROC曲線下面積為0.67,P<0.05)和SS評分(ROC曲線下面積為0.60,P<0.05)。見圖2。
圖2 SS、SS-Ⅱ、GRACE評分預測缺血事件價值ROC曲線
ACS是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重狀態(tài),臨床指南建議ACS的最佳管理應包括早期和個體化的風險分層,這對確定預后、計劃和治療過程,以及為患者親屬提供信息非常重要[5]。目前,臨床常采用GRACE評分對ACS患者進行危險分層和預后評估,但GRACE評分基于病史、入院心電圖、心肌細胞壞死的生化證據(jù),并不能用來確定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6-7]。有研究認為,GRACE評分對ACS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的嚴重程度和范圍有一定的預測價值,臨床變量和血管造影評分系統(tǒng)(包括SS和GRACE評分)的結合可以提高接受PCI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預后預測準確性[8]。SS-Ⅱ評分在SS評分基礎上增加了預測預后的臨床變量,克服了SS評分只依賴解剖學的固有局限性。有研究證實,與SS評分相比,SS-Ⅱ評分預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靶病變血運重建,特別是遠期病死率的能力有所改善[9-11]。本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結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SS-Ⅱ評分對PCI術后12個月缺血事件預測能力優(yōu)于GRACE評分和SS評分(P<0.05)。但也有研究認為,對于ACS患者,SS-Ⅱ評分的預測附加價值是有限的,SS-Ⅱ評分僅在表現(xiàn)為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患者中預測價值優(yōu)于SS評分[12]。
SS-Ⅱ評分中,性別、年齡、左室射血分數(shù)、肌酐清除率是影響PCI術后出血的風險因素。有研究報道,SS評分在納入預測出血風險的CRUSADE評分或臨床變量后,對于藥物洗脫支架置入術后2年大出血的預測能力有所增強。本研究結果顯示:SS-Ⅱ高分組缺血事件、缺血事件獨立組成成分(心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全因死亡發(fā)生率高于SS-Ⅱ低分組和SS-Ⅱ中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S-Ⅱ中分組和SS-Ⅱ高分組BARC 3,5出血事件發(fā)生率高于SS-Ⅱ低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SS-Ⅱ評分對PCI術后12個月的缺血和出血風險均具有預測價值,利于評估患者介入術后的遠期預后,可為制定更加個體化的雙聯(lián)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決策提供有力的臨床依據(jù)。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SS-Ⅱ評分預測性能良好,但尚未應用于日常實踐中,主要原因在于需要應用到復雜的列線圖或基于網(wǎng)絡的計算器;本研究基于SS-Ⅱ評分評估患者的臨床預后,并非前瞻性研究。
綜上所述,SS-Ⅱ評分是預測ACS患者PCI術后12個月臨床預后的良好工具,SS-Ⅱ評分越高,患者預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