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嘉
戴文嘉
(河南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元祐時期,受黨爭的影響,無論是元祐舊黨還是新黨官員都無法做到客觀公正,以致于對同一個宦官的描述竟出現(xiàn)截然相反的兩種評價。從北宋元祐始至南宋紹興間,《神宗實錄》與《哲宗實錄》幾經(jīng)修改,參與黨爭的宦官形象也多被扭曲??傮w而言,北宋晚期乃至整個宋代,宦官憑借宿衛(wèi)宮省的便利,無限接近權(quán)力的核心地帶;但在士大夫掌握話語權(quán)的情況下,宦官又尷尬地處在歷史敘述的邊緣。
北宋;元祐黨爭;宦官
北宋新舊黨爭是宋代歷史上的大事,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中也頗為引人矚目。蕭慶偉認為:“宋之政治,乃士大夫之政治也,而北宋之黨爭,亦士大夫之黨爭也?!盵1]不廣為所知的是,宋代宦官卻是黨爭的重要參與者?!对v黨籍碑》中,文臣255人,內(nèi)臣29人,武臣25人。如果單從人數(shù)上來看,宦官的參與程度略高于武臣;但要從比例上看,宦官的參與度則遠超文臣與武臣①。從北宋一朝宦官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屬北宋晚期的宦官最為活躍,誠可謂“用事之秋也”[2]13599-13600,而這一時間段又恰好是新舊黨爭最為激烈的時期。
宋代宦官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可以娶妻、撫養(yǎng)子女,有著和正常人一樣的家庭生活[3]。并且憑借著皇帝的信任,加之自身較高的文化水平[4]45-51,得以廣泛地參與政事。歷來不乏前賢時俊的垂注,成果斐然[5-8]。揆諸今人有關(guān)北宋黨爭的論著,多是考察士大夫、武將與黨爭[9-18],筆者幾乎未見有專文討論北宋宦官與黨爭的關(guān)系,對宦官與其他政治勢力之間的合作與利用也明顯關(guān)注不夠。從北宋宦官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又以神宗朝之“四兇”和徽宗朝的童貫、梁師成輩最為引人注目。介于神、徽之間的哲宗朝宦官的活動似乎默默無聞,也鮮有人問津。那么哲宗朝作為北宋晚期宦官勢力發(fā)展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在神宗去世、高太后垂簾時期,原來的熙豐宦官與新上臺的元祐宦官④有著怎樣的作為與境遇?筆者將從元祐時期黨爭的背景之下,考察這一時期宦官的特點。
宋神宗去世,高太后垂簾,以司馬光等人為代表的舊黨官員重返權(quán)力中央,用“母改子政”的方式一改神宗之新法,謂之“元祐更化”。更化的原因,已有不少學(xué)者進行了探討。漆俠先生認為,曹太后與高太后代表的是大商人、官僚士大夫、國戚皇親結(jié)成的反變法同盟的利益,高太后是反變法同盟的代表,而新法的實施將使這些人利益受損[19]。筆者姑且稱其為“階級斗爭說”。方誠峰指出,太皇太后高氏在新舊兩黨之間并無明確立場,且任用舊黨官員實出于擁立宋英宗的歷史淵源,憑與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人舊日的關(guān)系,出于現(xiàn)實考慮的選擇[20]。筆者權(quán)稱其為“歷史淵源說”。方先生雖然指出漆先生觀點、史料存在缺陷,但他本人也未跳出從現(xiàn)實利益出發(fā)的傳統(tǒng)思路。以上兩位先生的觀點都是站在高氏的角度考慮問題,卻忽視了外界因素對于高氏決策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
元豐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崩于福寧殿,宋哲宗登基,高氏正式主政。作為繼宋神宗之后北宋王朝的掌舵者,高太后在國家施政方針等重大決策面前,很難說會出于外家利益及舊日的恩情而草率決定。誠如上文引方誠峰所說,高太后并無明顯的政治傾向,這在垂簾初期對新黨官員進行貶黜的猶豫中得以體現(xiàn)。其實,對于高太后而言,無論新舊執(zhí)政并無太大不同。司馬光居西京洛陽凡15年,也就是說高太后15年未曾見過司馬光,何以在垂簾之初最先想到了他?這中間又有著怎樣的發(fā)展過程?終日圍在高氏身邊的宦官張茂則、梁惟簡、陳衍等人是否會對其決策產(chǎn)生影響呢?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與高太后接觸最為密切的宦官無疑是其獲取政事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深宮中最值得高太后信任的宦官當屬張茂則。原因在于,張茂則是宋仁宗皇后曹氏宮里的宦官。嘉祐元年(1056),宋仁宗在中風之際,“自禁中大呼而出曰:‘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21]96雖是病中語,卻也能窺見張茂則與曹后關(guān)系之一斑。高后自幼為曹氏養(yǎng)女,自然少不了接觸曹氏宮人張茂則,從后來歷史發(fā)展來看,也確實如此。在高太后垂簾之初,張茂則對高氏垂簾一事有建言之功:
癸巳,上疾甚,遷御福寧殿東合之西間。三省、樞密院入問圣體,見上于榻前。王珪言去冬嘗奉圣旨,皇子延安郡王來春出合,愿早建東宮?!雰?nèi)都知張茂則言皇太后且為國家社稷事大,不宜固辭?!窃拢?、樞密院、親王,自朔日至今,日由內(nèi)東門入,問候于福寧殿,惟是日未后再入。[21]8409-8410
從上段材料看:其一,二十九日這天,三省、樞密院臣僚入見宋神宗,王珪提議立太子事,并得到宋神宗首肯;其二,王珪等奏請高太后權(quán)同聽政,宋神宗允可后,王珪等人請示高太后,高太后推辭再三,在入內(nèi)都知張茂則及群臣的勸說下,高太后最后泣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茂則具有“定策之功”。事實也說明了張茂則為高氏親信無疑。張茂則在5個月后即受到高太后的褒獎,稱他“宿衛(wèi)宮省,更歷四朝,清謹忠勤,宜在褒獎”[21]8086。到十二月更授其為入內(nèi)內(nèi)侍省和內(nèi)侍省兩省都都知[2]13641,成為名副其實的“內(nèi)相”,可謂榮寵至極。
張茂則是高太后最信任的宦官,那么他是否會給高太后推薦司馬光呢?答案是完全有可能的。首先,據(jù)《醫(yī)說》記載,張茂則“年八十余歲卒”③,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與司馬光等老臣有著歷史和時代淵源;其次,張茂則在“熙寧初,同司馬光相視恩、冀、深、瀛四州生堤及六塔、二股河利害,進入內(nèi)都知”[2]13641。有了共事的經(jīng)歷,有理由認為他們之間建立了一些聯(lián)系,至少看在曹氏和高氏這層關(guān)系上,司馬光極有可能與之結(jié)交,因為在新黨得勢的情況下,多交一個朋友比樹立一個敵人對自己有利④。高太后身邊的其他宦官,梁惟簡“久在太皇太后殿祗應(yīng)”[21]9389,屬于高太后宮里的舊人,實為太后的心腹;陳衍“以內(nèi)侍給事殿庭,累官供備庫使。梁惟簡薦諸宣仁圣烈皇后”[2]13650,可見其與梁惟簡關(guān)系密切,元祐時期打擊新黨數(shù)他用力最勤。以上三人都是高太后身邊的親信,他們的意見對高氏決策的影響及外界信息的提供至關(guān)重要。
張茂則、梁惟簡、陳衍三人在元祐年間寵遇莫比。然而,宋哲宗親政、新黨上臺后一一都遭到貶黜,三人都被列入《元祐黨籍碑》。尤其是陳衍和梁惟簡,在元祐時期更是打擊新黨的急先鋒,從之后的一系列表現(xiàn)可以看出,他們對新黨的排擠是不遺余力的。據(jù)元符本《哲宗實錄》云:
舊錄云:“確與惇皆顧命大臣,摘小詩疑似責遐裔,乃至詆先帝所任之人,大臣、侍從則曰‘奸邪小人’,左右內(nèi)侍則曰‘尤無狀者’,自是先帝舊臣無一人在朝,法度悉廢改矣。蓋內(nèi)則陳衍、梁惟簡、張士良主之,皆出臣下,宣仁唯首肯而已?!盵21]10329
《舊錄》中的記載難免有詆誣的成分在其中,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陳衍、梁惟簡等宦官對朝政的影響程度,高氏“唯首肯而已”;另一方面也能窺見新黨官員對陳衍、梁惟簡等宦官咬牙切齒之恨。換言之,梁惟簡、陳衍等宦官對新黨也是深惡痛絕的,不然不會如此處心積慮地想要排斥熙豐舊臣。從地域上來看,張茂則、陳衍、張士良等都是北方人,與主持變法的黨人(主要為南方人)有著地域上的差異,地域情感上更容易偏向司馬光等北方官員。因此,在垂簾之初,高太后身邊的宦官決策團可能已經(jīng)形成了一致的傾向于舊黨的政治立場,并且很可能在高太后面前提起過司馬光。下面征引一段材料加以印證:
初,司馬光四任提舉崇福宮既滿,不取赴闕,再乞西京留司,御史臺或國子監(jiān),未報。會神宗崩,光欲入臨,又避嫌不敢。已而聞觀文殿學(xué)士孫固、資政殿學(xué)士韓維皆集闕下,時程顥在洛,亦勸光行,乃從之。衛(wèi)士見光,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泵駹帗砉怦R,呼曰:“公無歸洛,留相天子,活百姓!”所在數(shù)千人聚觀之。光懼,會放辭謝,遂徑歸洛?!侍舐勚憜栔髡?,遣內(nèi)侍梁惟簡勞光,問所當先者。[21] 8465
這段充滿細節(jié)的描寫,透露出來的信息有:其一,司馬光在第四任提舉崇福宮期滿后,本想請求留任西京;其二,宋神宗晏駕以后,司馬光想要回朝,但又出于對朝局走向的不確定而心生怯意;其三,司馬光聽到孫固、韓維等舊黨官員回京任職的消息,并在程顥的勸說下,準備前往開封;其四,司馬光回朝途中受到百姓的夾道歡迎,以致受寵若驚,急忙返回洛陽;其五,太皇太后高氏聽說這件事后,遣親信梁惟簡慰勞司馬光,問其大政。這段材料雖然不是很長,確是值得玩味的。首先,司馬光準備還朝,百姓夾道歡迎,這一點頗為可疑,當是有人在背后刻意地進行了一番炒作,不然高太后不會“詰問主者”;其次,司馬光返京之事,高氏是如何“聞之”的?這當中肯定是有人向她有意提供這一信息,而提供這一信息的人極有可能是與她接觸最多的宦官張茂則、梁惟簡等人;再次,高氏遣內(nèi)侍梁惟簡“勞光”,只是“問所當先者”,并沒有馬上啟用司馬光。這一切都表明,高氏選擇司馬光并非早就有想法,僅僅只是聽聞上述輿論后的反應(yīng)。
以上討論雖為推測,但也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證可尋。據(jù)元符初,蔡京、安惇云:
臣等伏睹元豐八年,大臣輔立陛下,內(nèi)則選建親近,…司馬光、劉摯、呂大防等忘先帝厚恩,棄君臣之義,乘時伺便,冒利無恥,交通中人張茂則、梁惟簡、陳衍之徒,躐取高位,快其忿心,盡變先帝已成之法。[21]11773
蔡京等人明確指出,司馬光、劉摯、呂大防等舊臣是交通宦官張茂則、梁惟簡、陳衍等而攫取高位的。也就是說,如果蔡京、安惇所言不虛,上述推測即可成立。
那么張茂則等宦官是否真的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可以引另外一段材料作為旁證:
元符元年三月二十五日,權(quán)吏部尚書葉祖洽言:“伏見太常寺定到韓縝謚議,申吏部覆議。按縝在垂簾之初,內(nèi)則交結(jié)張茂則、梁惟簡以取宰相,外則附司馬光輩逐蔡確,為自安之計?!盵21] 2016
同為支持新法的葉祖洽,在與韓縝無任何恩怨的情況下,應(yīng)該沒有詆毀韓縝的必要,況且這時韓縝已經(jīng)去世。因此,韓縝交結(jié)張茂則、梁惟簡以取宰相之位應(yīng)當確有其事⑤。可見,高氏垂簾之際,張茂則、梁惟簡對朝政的影響力之大。那么上述推測是否有操作的可能性呢?曹家齊指出,宋神宗元豐以后,入內(nèi)內(nèi)侍省便變成了皇帝掌控機要詔奏傳遞,并進而繞開外廷臣僚獨斷朝政的重要工具。既不經(jīng)進奏院承傳金字牌文書,又直接收納外地臣僚傳來的機要奏章,形成了一條被稱為“入內(nèi)內(nèi)侍省遞”的信息渠道[23]。而張茂則于垂簾之初擔任入內(nèi)內(nèi)侍省都知一職,掌握著入內(nèi)內(nèi)侍省,也即控制著可以繞開進奏院直接溝通內(nèi)廷與外朝的信息渠道,因而自然成為各方勢力的重要拉攏對象⑥。
如此看來,高太后選擇司馬光及其代表的舊黨執(zhí)政,并非只是單純的利益相關(guān)或是歷史淵源,很可能是張茂則等宦官與舊黨官員之間一次有組織的謀劃。隨著反對變法的元祐宦官及舊黨臣僚的陸續(xù)上臺,原本參與新法的熙豐宦官自然被判定為新法一黨,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黨爭漩渦。
元祐更化后,北宋晚期圍繞新法是非的政見之爭,逐漸演變成了意氣之爭。正如羅昌繁所說的那樣:“波及北宋數(shù)十年的政治運動不可能只牽涉士人與帝后,凡與其有直接或間接接觸機會的人都有可能卷入黨爭?!盵24]而宦官自然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都不可避免地主動或者被動地卷入黨爭的漩渦之中。那么,在黨爭的環(huán)境下,宦官是如何被貼上新、舊政治標簽的,是主動的選擇抑或是被動的牽入?
有學(xué)者認為,宦官相對而言沒有什么政治立場,為皇權(quán)之下的依附者[25]。宦官寄居于皇權(quán)之下這一點毫無疑問,但這并不意味著宦官沒有政見和立場。上文已有提及,張茂則、梁惟簡、陳衍等人與舊黨合作,在政治上傾向于反變法派,從而導(dǎo)致了宦官群體的分野,即以李憲、王中正、宋用臣、石得一等人為代表的“熙豐宦官”和以張茂則、梁惟簡、陳衍等人為代表的“元祐宦官”。這種分野一部分原因是宦官主觀上的自覺意識的選擇,而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士大夫黨爭所造成的被動牽連?!笆且曰实圹`祚,圣母臨朝,奉承遺旨,罷導(dǎo)洛、廢市易、損青苗、止助役、寬保甲、免保馬、放修城池之役、復(fù)茶鹽鐵之舊”[26]796,“自是先帝舊臣無一人在朝,法度悉廢改矣。蓋內(nèi)則陳衍、梁惟簡、張士良主之”[21]10329。陳衍、梁惟簡、張士良等內(nèi)臣主動地向“舊黨”傾斜。舊黨秉政之初,以君子與小人不可同處為由,亟欲根除新黨在朝勢力,而李憲、王中正、宋用臣、石得一等積極響應(yīng)宋神宗新法且與“新黨”有著千絲萬縷關(guān)系的熙豐宦官,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舊黨”的傾軋。
對于李憲、王中正、宋用臣、石得一等熙豐宦官,元祐黨人的打擊力度絲毫不亞于對其他變法文臣。僅僅在宋神宗駕崩三個月后,宰相呂公著即率先上奏言:“內(nèi)臣之生事斂怨如李憲、宋用臣等,皆從罷去。”[21]8550有了呂公著的定調(diào),其他元祐黨人則更加肆無忌憚,對熙豐宦官的撻伐,便隨即紛至沓來。韓維最先響應(yīng),向高太后極陳保甲、保馬之弊[27],主要點名批評的人就是宋用臣。元豐八年(1085)七月,殿中侍御史黃降奏:宋用臣“狹持恣橫,風諭沿汴官司拘攔牛馬果子行,……人戶至今未得自便”[22]8568;并于同年八月,揭發(fā)宋用臣營繕私第偷盜官園蓮藕,乞求根究[22]8588。黃降的報復(fù)性行為似乎有政治投機的成分在其中,恰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風向[28]。為了反對朝廷拓邊西北的軍事行動,元祐黨人在永樂之役一事上大作文章,御史中丞劉摯上奏彈劾李憲稱:
興靈之役,(李)憲首違戒約,避會師之期,乃頓兵以城蘭州,遺患今日。及永樂之圍,憲又逗留,不急赴援,使十數(shù)萬眾在肝腦涂地。[21]9106-9107
蘇轍也于元祐初兩次上奏論永樂城兵敗事,其中對李憲點名批評:“先帝始議取靈武,內(nèi)臣李憲畏懦不敢前去,遂以兵取蘭州?!盵26]863“昔先帝分遣諸將入界,李憲當取靈武,畏怯不敢深入,遂以此州塞責?!盵26]947兩次上言都提到同一件事,即李憲當取靈武而畏懦不前。文彥博也有類似言論,而且文字更詳:“兼會州又未知在甚處,蓋是李憲當時怯懦,不曾領(lǐng)兵赴靈州城下,只領(lǐng)兵過蘭州廢壘之下,遂欺罔張大,云收復(fù)蘭、會,以圖茍免不至靈州城下軍令之誅,遂誤朝廷以至于此。”[29]顯然文彥博等人對于這件事的認識是一致的,都認為是李憲畏懦不救永樂之圍,遂至城陷。而事實上,時人張舜民對永樂之役記載甚詳,據(jù)其描述:
前此,朝廷詔熙河蘭會路制置使、入內(nèi)副都知李憲將兵十余萬救之,未至而城陷。被圍諸路不奉朝旨,無肯救者。唯河?xùn)|經(jīng)略王漸,命大將張世矩以便宜發(fā)二萬騎救應(yīng),亦不及矣。[30]
張舜民時在西北軍中任文職,素以“剛直敢言”著稱[2]11005-11006,且在當時黨爭中被歸為舊黨分子,按理說應(yīng)該沒有為李憲辯解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李憲當時領(lǐng)兵前往靈州,“未至而城陷”,并非畏懦不前。最后一句“亦不及矣”表明,前面李憲是救而不及,才會有后面的“亦”之說。方震華指出:李憲未能成功救援永樂城是時間不允許,與他是否拖延并無關(guān)聯(lián)[31]。
在參與對熙豐宦官的打擊活動中,屬劉摯用力最勤,元祐元年(1086)閏二月,劉摯乞罷水磨茶場,其中就對宋用臣極盡詆毀,言水磨茶場之勞財害民[32]110。并將其與李憲、王中正、石得一三人比作“四兇”,極論四人之惡云:“國之失政,莫大于使奸惡幸而免。今論其大者,則前日之四五宦官是也。”[32]507此處的四五宦官即指宋用臣、李憲等人。
迫于舊黨官員的壓力,高太后于元祐元年(1086)四月下詔將李憲等人貶官:“李憲特降節(jié)度觀察留后一官,提舉明道宮,王中正特降遙郡團練刺史兩官,提舉太極觀,并本處居住。石得一降為左藏庫使,管勾崇福宮,宋用臣降為皇城使,差遣如故。”[21]9105然而,這才僅僅只是開始,對于熙豐宦官的攻訐并沒有因為此次降官詔而終止,隨之而來的是新一輪的彈劾。
元祐元年(1086)五月,御史中丞劉摯言:“臣伏見內(nèi)臣李憲陳乞于西京或鄭州居住。臣昨者彈劾憲及中正、用臣、得一等四人之罪,皆天下切齒以為元惡大奸者?!恍∪酥?,窺測上指,見陛下至仁,曲為貸免,便以為已無大罪,因可以僥幸,故輒陳請?!盵32]512其后,殿中侍御史林旦于同月緊隨劉摯的步伐對李憲等人展開攻訐:
近彈奏王中正及李憲、宋用臣、石得一,欲再列聞,已行薄責。竊謂元惡大憝,實天下之所共棄。今縱未加顯戮,自當編置。李憲、宋用臣已賜園宅,亦宜追還。[21]9156
除了林旦以外,王巖叟于元祐元年(1086)八月分別上書對宋用臣進行彈劾,揭發(fā)宋用臣操持權(quán)柄、侵奪民財、欺罔朝廷,并請求深究對其進行嚴懲[21]9377-9379。這種打擊一直持續(xù)到高太后去世也沒有終止,如元祐八年(1093)十月,蜀黨骨干呂陶對熙豐宦官不依不饒,向親政后的宋哲宗進言:“宋用臣掊斂過當,李憲、王中正邀功生邊事,皆是積惡已盈,罪不容誅?!盵33]367元祐黨人對熙豐宦官的打擊不僅僅局限于他們本人,甚至累及子孫。元祐八年(1093年)十一月,范祖禹上《論召內(nèi)臣劄子》,極力反對李憲及王中正之子進入內(nèi)廷[33]369。由此可見,元祐年間對熙豐宦官的打擊與黨錮程度之深。
元祐士大夫之所以費如此大的力氣打擊熙豐宦官們,并非完全出于政見或意氣之爭。呂中云:
安石變法之罪小,而興利之罪大,興利之情猶可恕,而開邊之罪為可誅矣。何者?元豐小人不過固祿位也,及其患失則兵困于靈武。[34]
這段話道出了元祐士大夫的心聲。在變法這件事上或許還可以商量,畢竟,法之初行,“始終以為不可行者,司馬光也,余人則一出焉一入焉爾”[35],但在對西北用兵一事上,反變法派的意見卻是高度一致的。因而,像李憲、王中正等開邊之臣,宋用臣、石得一、程昉等興事之宦官,成為元祐黨人的重點打擊對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總之,熙豐宦官在高氏垂簾之際,遭到了元祐黨人的群起而攻,或棄之不用,或貶官奪職,甚至累及子孫、故舊。宋哲宗紹述以后,隨著新黨對元祐黨人的反撲,熙豐宦官隨之復(fù)出。此時,石得一早已不在,李憲也病卒于宋哲宗親政之前,王中正得到了一定的升遷,宋用臣被重新啟用,主掌了一些宮廷營繕之瑣事。但王中正與宋用臣都已垂垂老矣,再也無法恢復(fù)昔日的榮寵。
熙豐宦官如李憲、王中正、宋用臣、石得一等人在元祐年間遭到了元祐黨人的打擊、降黜,其功績也幾乎都被抹殺,甚至形象也被元祐士大夫進行了各種有意或無意的塑造,使得本來就不太正派的形象變得更加丑惡了。那么,在元祐士大夫的筆下,熙豐宦官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面目呢?茲引幾段材料加以說明。
1. 驕橫跋扈
蘇軾記彭孫諂李憲事云:
方李憲用事時,士大夫或奴事之,穆衍、孫路至為執(zhí)袍帶?!粐L為李憲濯足,曰:“太尉足何其香也!”憲以足踏其頭,曰:“奴諂我不太甚乎?”[36]
司馬光載李舜舉嘲諷宰相王珪事:
會內(nèi)侍押班李舜舉自涇原來,…禹玉迎見,以好言悅之,曰:“朝廷以邊事屬押班及李留侯,無西顧之憂矣?!彼磁e曰:“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相公當國,而以邊事屬二內(nèi)臣可乎?內(nèi)臣正宜供禁庭灑掃之職耳,豈可當將帥之任邪?”聞?wù)叽碛癜l(fā)慚。[21]282-283
程頤記王中正凌慢縣官事:
內(nèi)侍都知王中正巡閱保甲,權(quán)寵至盛,所至凌慢縣官,諸邑供帳,競務(wù)華鮮,以悅奉之。[37]
上引三則史料極具代表性,所記述的對象李憲、李舜舉、王中正三人都是宋神宗的親信內(nèi)臣,且都積極參與西北開邊之事。蘇軾、司馬光、程頤形象地描述出熙豐宦官的驕橫跋扈之態(tài)。
2. 貪墨不法
蘇轍言李憲、王中正二人貪墨驕橫、罪積如山:
近日李憲以宣州觀察使提舉明道宮,王中正以嘉州團練使提舉太極觀,二人貪墨驕橫,敗軍失律,罪惡山積,雖死有余責。[21]9382
劉摯言宋用臣驕橫不法:
方宋用臣驕橫不法,惇在政府,與之厚善,納其所遣酒醪。雖更恩宥,臣以為大臣不廉,犯大義之責,不當如小臣論赦令前后也。[32] 147-148
黃降言宋用臣偷盜官園蓮藕:
伏見昭宣使宋用臣營繕私第及別治園池亭館而臣領(lǐng)點檢水磨所,見用臣偷盜官園蓮藕等并虧償買物,累贓不少。又聞取洛口金泉法酒嬴賣入己。[21]8588
元祐士大夫為我們描繪出熙豐宦官的第二種形象,即貪污受賄、盜用官物,甚至連偷盜官園蓮藕這種小事也不放過。
3. 生事害民
王覿言宋用臣侵奪民財:
宋用臣操持利柄,侵奪民財,欺罔朝廷,冒辱恩賞,求之近世,少見其比。…用臣與琰等專為奸利,曾無忌畏,擅用官錢,有如己物。[21]9378
范祖禹劾宋用臣生事害民:
宋用臣凡所建置,莫非害民,大興土木,無時休息?!四藝筚\,民之大蠹,所宜流竄遐荒,以謝萬姓。[21] 11114
以上兩段同為痛斥宋用臣的陳詞,將宋用臣稱為“國之大賊,民之大蠹”,在王、范二人的筆下,宋用臣被描繪成過街老鼠,以致用臣被罷,“京城之民無不鼓舞”。
何冠環(huán)認為彭孫諂李憲一事極有可能是蘇軾的個人偏見,且對李憲身后評價迥異緣由進行了細致的考述[8]355-356。而李舜舉對宰相王珪的逢迎絲毫不理會,甚至當眾對其進行言語譏諷,絲毫沒給王珪面子。這段文字似乎更有夸張的成分在其中,李舜舉時為內(nèi)侍押班,在內(nèi)省官階之中僅僅算是中高層,很難想象其當眾羞辱當朝宰相。至于對王中正的評價,則更是毀譽參半。
單從王中正的軍事才能來看,新舊兩黨對其評價截然相反。司馬光《涑水記聞》載:
初,上令王中正、種諤皆赴靈州、興州。中正不習軍事,自入奴境,望空而行,無鄉(xiāng)導(dǎo)斥候、性畏怯,所至逗留。[20]279
與之相反,《神宗舊錄》載:
(王中正)資忠義,有大略,讀經(jīng)史,通古今,尤知兵,天文歷數(shù)無不通,如是則為天下之才矣。[21]12090
對王中正的兩段評價分別來自新舊黨爭的雙方,隨著新舊黨人的交替主政,《神宗實錄》幾經(jīng)修改,而對熙豐宦官的歷史敘述也隨之變更。司馬光言“中正不習軍事”,而紹圣本《舊錄》云中正“尤知兵”;司馬光稱中正“性畏怯”,而紹圣本《舊錄》載“其無忌憚”[21]12090。南宋史家李燾政治上雖偏向于元祐,但卻能保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被后世稱為“良史”,在《長編》中多保存了《舊錄》中的說法,《宋史》中也對其軍事才能多有著墨⑦。但如程頤等人所說的王中正傲慢狂悖也并非全是詆毀與偏見,驕橫跋扈是反映在大多數(shù)宦官身上的通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士大夫?qū)鹿俚脑鲪撼潭?,再加之政治上的畛域之見,元祐士大夫?qū)ξ踟S宦官的詆毀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元祐士大夫越是詆毀王中正,新黨上臺后就越是抬高王中正的形象,才有了紹圣本《舊錄》中記載的那段近乎完美的描述,實屬新舊兩黨意氣之爭下的產(chǎn)物。
南宋以后的政治風向偏向舊黨。紹興四年(1134)八月,宋高宗公開表示:“朕最愛元祐”[38]。曹家齊指出,宋高宗“愛元祐”實際上是想回歸“嘉祐之政”[39]。方誠峰則認為,宋高宗之所以“最愛元祐”,其實是“最愛元祐太后”,是為了加強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基礎(chǔ)[40]。以上兩位先生之說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關(guān)鍵。因為,此時宋高宗最大的愿望乃是罷戰(zhàn)息兵⑧,而宋高宗所謂的“最愛元祐”,其實是最愛元祐時期的對外政策。當時宋高宗說這句話的場合,恰好是在與范沖奏對的時候。因此,范沖在重修《神宗實錄》(紹興本)的過程中,全面貫徹宋高宗“最愛元祐”的精神,對王中正等人的形象再次進行修改,稱“中正元豐中將兵敗事,其罪至大,劉摯嘗同章論中正及李憲、宋用臣、石得一,比之四兇,以中正為稱首”[21]12090。紹興以降,士大夫?qū)ξ踟S宦官的評價大多援引范沖所修《神宗實錄》(紹興本)。如林駉的《古今源流至論》、呂中的《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元代官修《宋史》等,皆是如此。
此外,南宋中期以后,對人物的評價,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朱熹“二分法”的影響。
品藻人物,須先看他大規(guī)模,然后看他好處與不好處,好處多與少,不好處多與少。…如此互將來品藻,方定得他分數(shù)優(yōu)劣。[41]243
在朱熹看來,評價一個人物得一分為二地來看待,分清楚他的優(yōu)點與缺點,并且分清主次,即什么是第一位的問題。正如朱熹本人評價王安石道:“介甫之見,畢竟高于世俗之儒?!盵41]3082“如王介甫為相,亦是不世出之資,”[41]3046朱熹在高度贊揚王安石的同時,也指出了王安石性格上的弱點:“然其為人,質(zhì)雖清介而器本偏狹,志雖高遠而學(xué)實凡近。”[42]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齊家,王安石“一身尚不能治”[41]3097,更何談治國。對于熙豐宦官的評價也多是如此?!端问贰吩诳隙ɡ顟椀能娛鹿冎畷r評論道:“憲以中人為將,雖能拓地降敵,而罔上害民,終貽患中國云?!盵2]13640其余如宋用臣、石得一皆受黨爭及南宋“風氣”的影響,被認為是禍國害民的大奸臣,始終被冠以“四兇”之惡名,被后世史家所錄。
宋哲宗親政后,元祐士大夫盡數(shù)貶黜,元祐宦官自然也不例外。張茂則由于年齡偏老,于元祐間去世,因此生前并未遭到新黨的政治清算,但身后依然逃脫不了與其他元祐宦官一樣的命運,終入元祐黨籍。新黨對元祐臣僚的報復(fù)大多數(shù)體現(xiàn)在新黨對元祐宦官的彈奏文章中,大都帶有極其濃厚的政治色彩。
元祐宦官里邊,新黨最為痛恨的要屬陳衍,群臣于宋哲宗親政后立即清算陳衍。張商英于紹圣初接連兩次上章論內(nèi)臣陳衍奸狀,紹圣元年(1094)六月:
按衍與宰臣呂大防交通,干預(yù)大政。…其奸狀明白,中外共知,欲乞奪衍官,配流海島。[22]3892
同年七月:
按內(nèi)臣陳衍先管勾儲祥宮,大防之子數(shù)往謁,因本宮道士武宗道而與衍結(jié)識。既而大防又遣三省行首張充公往御藥院,與衍關(guān)通?!蠓郎械淇?,衍尚玷祿仕,甚非所以駁奸邪,…削奪衍官,配流海島。庶朝廷官省內(nèi)外,人人畏肅,不敢懷邪飾非,以事吾君,天下之望也。[33]435
上引兩段文字所要表達的共同主旨,即內(nèi)臣陳衍交通朝廷大臣,干預(yù)朝政。在張商英第二次上章彈奏陳衍的當月,朝廷即下詔將陳衍除名勒停:
陳衍傲很不恭,威行宮省,…莫敢指目。…可追毀出身以來文字,除名勒停,送白州編管,仍仰所在官司差得力人轉(zhuǎn)押前去。[44]
這一詔令算是官方對陳衍的初步處置。其后,在紹圣至元符年間興起的同文館獄事件中,章惇、郝隨等人欲廢高太后未遂,于是極力詆誣陳衍以否定元祐之政,陳衍最終被杖殺于白州。與陳衍一樣,梁惟簡、張士良等元祐宦官都遭到政治上以及名譽上的打擊。不僅如此,元祐宦官的子弟、親舊都遭到了屏逐,終北宋之末也沒能重新回朝。
新黨所修《哲宗舊錄》記載了新黨對陳衍、梁惟簡等人的評價:
三省言:“按梁惟簡、陳衍在元祐時,內(nèi)挾黨類,外交權(quán)臣,邪謀詭計,無所不至?!宦勎┖?、衍尚有親戚供職禁中,此曹私心,各懷危懼,何可更充內(nèi)侍?伏乞圣斷,索惟簡、衍親戚并素所厚善者,屏逐出外?!盵21]11574-11575
新黨官員將陳衍等人描繪成結(jié)黨亂政、陰謀廢立的奸邪之臣。而其后重修的紹興本《哲宗實錄》則辯誣曰:“此一段雖推尊東朝,歸罪閹尹,原其誣謗之意,尤為深切?!崩顮c在記載此事的時候注解道:“舊錄誣謗孰不知?今悉依舊錄?!盵21]11575也就是說在南宋初李燾所生活的年代,紹圣本《哲宗實錄》中的說法多為時人所不取。
那么元祐宦官如陳衍等人在南宋士人的眼中到底有著怎樣的形象或印象呢?楊萬里在給宋孝宗的奏章中對北宋晚期的宦官與政治進行了一番評價:
在哲宗時,范祖禹為諫官,其東鄰宦官陳衍園亭在焉。衍至園中,不敢髙聲,謂同列曰:“范諫議一言到上前,吾輩不知死所矣。”此近習之臣與臺諫之臣兩不相通,所以致元祐之治。在徽宗時,王黼為宰相,與宦官梁師成鄰居,一日帝幸黼私第,徘徊觀覽,適見其后戸與師成后戶相通,帝大不樂。此近習之臣與宰執(zhí)之臣合而為一,所以致靖康之變。[44]
楊萬里將陳衍與梁師成進行正反對比,將北宋的滅亡原因歸結(jié)為“近習之臣與宰執(zhí)之臣”的勾結(jié),并將陳衍視作是成就“元祐之治”的正面典型。也就是說,在楊萬里的眼里,陳衍并非如新黨官員所說的那樣奸邪無狀,甚至評價還不低。陳衍作為元祐宦官中唯一的代表人物入選《宋史》宦官列傳。雖然《新錄》對元祐宦官有所辯解,但并沒有留下具體的文字對其事跡做出重新敘述,以至于《宋史》中的記事基本照搬《哲宗舊錄》之中的說法。
如上所述,元祐黨人在南宋初被平反,如建炎元年(1131)五月,宋高宗即皇帝位,六月,即“還元祐黨籍及上書人恩數(shù)”[2]446。建炎三年(1133)四月,“元祐石刻黨人官職,恩數(shù)追復(fù)未盡者,令其家自陳”[2]464。次年七月,再次下令:“元祐黨人子孫于州郡自陳,盡還當?shù)枚鲾?shù)?!盵2]480何以南宋以降之史籍絲毫沒有對元祐宦官的事跡進行重新敘述呢?僅僅是在損及太皇太后高氏的形象時做出一定的辯解?首先,前揭紹圣年間,元祐宦官及其子弟都遭到貶黜或杖殺,到南宋高宗紹興年間,時隔30多年,元祐宦官的子弟多為養(yǎng)子,且大多已經(jīng)去世,無法為其先人陳情;其次,南宋朝廷重建,亟需士大夫的支持,宦官這一特殊的身份于南宋政府而言無足輕重,可能并不在征召之列;再次,兩宋時期,整個社會對宦官的評價都不是很高,且南宋將北宋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蔡京與宦官童貫等勾結(jié)亂政所致,因而,容易談虎色變。綜合以上三點,就不難理解元祐宦官的尷尬處境了。
概而言之,受元祐黨爭及黨爭余波的影響,熙豐、元祐時期的宦官幾乎很難得到士大夫客觀公正的評價,史料展現(xiàn)給后世的形象也是多種多樣,甚至出現(xiàn)了截然相反的描述。一方面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士大夫?qū)鹿俣喑止逃衅?;而另一方面,由于畛域之別,更使原本就難以保持客觀態(tài)度的士大夫喪失了應(yīng)有的理性,從而為我們展現(xiàn)出宦官陰冷的一面。與負面形象的描繪相比,正面評價則顯得微不足道了。
北宋元祐年間既是黨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同樣也是宦官的“用事之秋”。在高太后垂簾之初,張茂則、梁惟簡、陳衍等元祐宦官通過與反變法派合作,將變法派官員盡數(shù)罷黜,而李憲、王中正等熙豐宦官,也因奉行新法和積極倡導(dǎo)開邊被元祐士大夫視作與新黨同樣的“生事派”而遭到打擊;宋哲宗紹述后,新黨重返朝堂又給予了元祐宦官致命一擊,并將他們列入元祐黨籍。無論是新黨還是舊黨,對宦官的評價始終無法摒棄政治上的畛域之見?;鹿俚墓兌啾荒?,污點則被無限夸大。南宋以降,雖然元祐黨人得以平反,其后人紛紛返回朝堂,但由于元祐宦官的子孫基本不存,且士大夫?qū)鹿俚墓逃衅姡沟眠@一群體的事跡被人為遺忘,新黨士人對他們形象的污化也被永遠定格。
從地理位置來看,宦官遠比文臣、武將更靠近權(quán)力的中央,處于權(quán)力的核心地帶;然而在士大夫掌握話語權(quán)的中國帝制時代,宦官始終是歷史敘事中的弱勢群體。羅新指出:“今天的歷史學(xué)家應(yīng)該為所有那些被遺忘的、失去聲音的人發(fā)聲。”[45]筆者并非想要為宦官發(fā)聲喊冤,而是通過對宦官的考察,厘清元祐黨爭視域下對宦官的歷史書寫,盡可能客觀地展現(xiàn)北宋宦官的真實面貌。
①《泊宅編》卷十記載:“元豐初,文武見任官二萬四千五百四十九員,文一萬一百九十三,武一萬二千八百二十六,宗室九百四十四,內(nèi)臣五百八十六?!眳⒁姺缴鬃?,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567頁。
②此處所謂的“熙豐宦官”指宋神宗熙豐時期比較活躍的宦官,本文中主要指代李憲、王中正、宋用臣、石得一、李舜舉等人;“元祐宦官”指活躍于高太后垂簾之際元祐時期的宦官,本文主要涉及張茂則、陳衍、梁惟簡、張士良等人。
③ 參見張杲:《醫(yī)說》卷七,明萬歷刻本,第126頁。
④ 參見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第239頁。
⑤ 參見杜大珪編:《名臣碑傳琬琰集》卷五十二《曾太師公亮行狀》,中華再造善本,宋刻元明遞修本,第6頁。
⑥ 參見司馬光:《司馬光奏議》卷三十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1頁。
⑦ 據(jù)《宋史》卷四百六十七《王中正傳》載:慶歷衛(wèi)士之變,中正援弓矢即殿西督捕射,賊悉就擒,……破西人有功帶御器械??梢娡踔姓H知軍事。
⑧ 參見寺地遵著,劉靜貞等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144頁;還可參閱劉子健先生:《中國轉(zhuǎn)向內(nèi)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nèi)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 蕭慶偉.論北宋新舊黨爭的特征[M].//陳明.原道:第三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230.
[2] 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 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1:56.
[4] 程民生.論宋代宦官的文化水平[J].史學(xué)集刊,2019,41(5): 45-51.
[5] 秦克宏.二十世紀以來海內(nèi)外宋代宦官研究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2,212(2):9-16.
[6] 丁義玨.北宋前期的宦官:立足于制度史的考察[D].北京:北京大學(xué),2013:1-152.
[7] 何冠環(huán).宮闈內(nèi)外:宋代內(nèi)臣研究[M].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18:1-398.
[8] 何冠環(huán).拓地降敵:北宋中葉內(nèi)臣名將李憲事跡考述[M].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19.
[9]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76.
[10]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xu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2001:1-350.
[11] 羅家祥.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1-312.
[12] 何冠環(huán).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修訂本)[M].上海:中西書局,2018:1-415.
[13] Ari Daniel Levine, Divided by a Common Language: Factional Conflict in Late Northern SongChina[M].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1-408.
[14] 劉學(xué)斌.北宋新舊黨爭與士大夫政治心態(tài)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9:1-198.
[15] 祁琛云.北宋科甲同年關(guān)系與士大夫朋黨政治[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5:1-448.
[16] 方誠峰.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8-10.
[17] 何冠環(huán).北宋武將研究[M].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2003:1-320.
[18] 許玲.宦官與宋神宗哲宗兩朝政治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xué),2016:1-101.
[19] 漆俠.王安石變法[M]//漆俠.漆俠全集:第二冊,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8:198-199.
[20] 司馬光.涑水記聞[M].鄧廣銘,張希清,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21]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2] 徐松.宋會要輯稿[M].劉琳,刁忠民,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3] 曹家齊.宋朝皇帝與朝臣的信息博弈——圍繞入內(nèi)內(nèi)侍省與進奏院傳遞詔奏之考察[J].歷史研究,2017,57(1): 54-67.
[24] 羅昌繁.大歷史與小人物:北宋黨爭視域下的官私石工考察[J].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9,49(3):48- 63.
[25] 王化雨.宋朝君主的信息渠道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xué), 2008:129.
[26] 蘇轍.欒城集[M].曾棗莊,馬德富,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7] 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M].北京大學(xué)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365.
[28] 張曉宇.從黃隱事件再論元祐初期政局與黨爭[J].中國文化研究所學(xué)報,2018,66(1):1-22.
[29] 文彥博.文彥博集校注[M].申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16:743-744.
[30] 佚名.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M]//宋集珍本叢刊·宋慶元刻本影印本,2006:7-8.
[31] 方震華.戰(zhàn)爭與政爭的糾葛——北宋永樂城之役的紀事[J].漢學(xué)研究,2019,29(3):125-154.
[32] 劉摯.忠肅集[M].裴汝誠,陳曉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2.
[33] 黃以周,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M].顧吉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
[34] 呂中.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M].張其凡,白曉霞,整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5.
[35] 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校補[M].王瑞來,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626.
[36] 蘇軾.蘇軾文集[M].茅維,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6:2284.
[37] 呂祖謙.宋文鑒[M].齊治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1938-1946.
[38]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胡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1289.
[39] 曹家齊.“愛元祐”與“遵嘉祐”——對南宋政治指歸的一點考察[J].學(xué)術(shù)研究,2005,36(11):103-107.
[40] 方誠峰.補釋宋高宗“最愛元祐”[J].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4,29(2):69-76.
[41] 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42] 朱熹.朱文公文集[M]//四部叢刊·上海涵芬樓影印明嘉靖本,2006:144.
[43] 彭百川.太平治跡統(tǒng)類[M]//叢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12.
[44] 楊萬里.楊萬里集[M].辛更儒,箋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7:2940.
[45] 羅新.一切史料都是史學(xué)[N].文匯報,2018-04-13(2).
Core and Edge: An Investigation of Eunuch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uanyou Party Struggle
DAI Wen-jia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During the Yuanyou period neither the old party of Yuanyou nor the new party officials were able to be objective and fair affected by party disputes, so tha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ame eunuch appeared to be two completely opposite evaluations. From the beginning of Yuanyou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 Shaoxing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Authentic Records of Shenzong” and “Zhezong's Records” were revised several times. The images of eunuchs who participated in party disputes were also distorted. In general,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roughout the Song Dynasty, the eunuchs were infinitely close to the core area of power by relying on the convenience of attending upon the institutions in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the opportunity to be close to the emperor and central officials. However, when the scholar-officials had the right to speak, the eunuchs were awkwardly at the edge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Yuanyou Party Struggle; eunuch
K244.05
A
1009-9115(2021)05-0067-09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5.013
2020-05-14
2020-11-28
戴文嘉(1995-),男,湖北黃岡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宋史。
(責任編輯、校對:劉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