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摘 要]對學生來說,幾何概念一般是比較抽象的,學生直接認識起來比較費力,因此對于幾何概念的建模,一直是許多教師想著力解決的問題。教師總結出幾何概念建模的幾個注意點:一是要重視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二是要重視對幾何概念本質的探究;三是要重視變式的運用。
[關鍵詞]幾何概念;建模;三角形的高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9-0076-02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有關幾何概念的教學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時,對于幾何概念往往把握不準。如何對幾何概念進行建模,筆者做了很多嘗試。就拿“認識三角形”這堂課來說,這是一節(jié)典型的幾何概念教學課,課程要求學生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并且認識三角形的高。對于“三角形的高”這一幾何概念,不同的施教者采用的教學設計也不同,每一個設計在今后進行幾何概念建模時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下面筆者就以“認識三角形的高”教學為例,談一談在進行幾何概念建模時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重視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概念一般都是比較抽象的,幾何概念也不例外,學生直接認識起來比較費力,因此對幾何概念的教學,教師需要通過具體事物引導學生去抽象、概括、認識。
例如,在“認識三角形”這一節(jié)課中對于“三角形的高”的認識,教學設計如下。
師:一些房屋的頂部是包含了三角形的“人字梁”結構,大家請看,從圖中(圖1)你能量出“人字梁”的高度嗎?你量的是哪條線?
(單位:米)
生:量最中間的那條。
師:如果我只留下外面的三角形(圖2),你還能量出它的高嗎?怎么量的?(教師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量法,演示完后,教師順勢講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并介紹三角形的高的畫法)
對于初學者來說,“三角形的高”這個知識點要想真正理解是比較費力的,教師先是讓學生找出能代表“人字梁”高度的那條高,緊接著將“人字梁”抽象為一個三角形,再讓學生去找三角形的高,將找具體事物的高轉變?yōu)檎胰切蔚母?。學生在“人字梁”的支撐下,通過腦海中建立的表象很順利地找出三角形的高。
二、重視對幾何概念本質的探究
對于“一個幾何概念,為什么這樣界定”的問題,學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對于幾何概念“三角形的高”,如果學生只是認識了高和會作高,那還僅僅是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高是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但是要想真正理解高,就需要知道三角形的高到底影響了三角形的什么特性,教師要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而建構 “三角形的高”這一幾何概念。
師: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圖3)?
生1:高度不同,左邊的三角形個子矮,右邊的三角形個子高。
(教師隱去左邊的三角形)
師:你會量三角形的高嗎?
(學生獨立操作,教師請學生上臺演示并總結量法)
師:其實測量三角形的高就跟測量人的身高類似,你能從下圖中(圖4)找到兩者的共同點嗎?
生2:都要站得直直的,而且要量最頂端。
教師先通過一高一矮兩個三角形,讓學生關注到兩個三角形的不同點在于它們的高度不一樣,這其實就是兩個三角形底邊上的高不同所引起的。接著教師讓學生自己嘗試測量三角形的高,由于學生腦海中已經初步有了對高的印象,自然會嘗試著測量它的高,這個時候教師再適時糾正、總結方法,最后比較測量身高的方法與測量三角形的高的方法,找出兩種測量方法的共同點,學生就能很自然地把握住三角形的高的本質特征:三角形的高其實就是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
三、變式的運用可以內化幾何概念的建模
學生如何將學到的幾何概念進行再加工,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這需要教師采用多變的手段將幾何概念進行深度加工。前面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但這是不夠的,在認識三角形的高時,需要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讓學生體會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對應關系,并且通過探索知道三角形高的條數(shù),下面的三種設計通過不同的方法恰如其分地做到了這一點。
【設計一】
師:請同學們將下面這三個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畫出來(圖5)。
師:大家都能很快地將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畫出來,這三個三角形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一臉茫然,教師將三個三角形重疊得到圖7后學生恍然大悟)
師:其實這三個三角形是同一個三角形。大家觀察一下,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這個三角形一共有3條高,它的每一條邊都可以作為底,并且每條底都有與它對應的高。
學生往往會形成思維定式:三角形的底只能是最下面的一條邊,三角形的高一定是從上至下的。那怎樣打破這種思維定式呢?只要通過旋轉,讓三個三角形合為一體,學生就會豁然開朗:原來剛剛畫的高其實是同一個三角形不同邊所對應的高啊!學生對三角形的高的認識得到完善。
【設計二】
師:請同學們分別將三個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畫出來(圖8)。
學生給出以下答案(圖9)。
師:從這些答案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這三個三角形都是一樣的,但不同的底對應不同的高。
直接出示圖8,底標在了同一個三角形中不同的邊上,學生自然體會到三角形的每條邊都可以作為底,在畫出每條邊對應的高后,將三個圖形重合,讓學生明白一個三角形有3條高。
【設計三】
師:請同學們畫出以下三角形的高(圖10)。
(學生給出如圖11所示答案)
(教師將圖11在視屏展示臺上進行手動旋轉,讓學生觀察)
師:通過觀察,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底和高是對應的,底在動,高也在動。
這一設計,原先只標注了三角形最下面的一條邊為底,讓學生畫高,在學生畫完高后,通過旋轉圖形,讓底轉到不同的位置,學生體會到底不一定都是在最下面,進而理解三角形的三條邊都可以作為底,對底和高的對應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
三種設計都是通過三角形的高的變式,讓學生在變化中體會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對應關系,并知曉一個三角形有3條高。由上可見,變式的運用對幾何概念建模的重要性。
借鑒以上對“認識三角形的高”的不同設計和分析,在今后對于幾何概念的建模中,筆者相信大家一定能有所收獲。
(責編 黃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