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 徐宏偉 何聰
隨著現代內鏡技術不斷發(fā)展,結腸鏡檢查已廣泛應用于結腸病變早期診斷治療及腫瘤篩查、隨訪。伴隨結腸鏡檢查數量的逐年增加,醫(yī)源性結腸鏡穿孔(ICP)并發(fā)癥隨之顯現,嚴重者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受到臨床醫(yī)師高度重視。本文回顧性分析15 例醫(yī)源性結腸鏡穿孔患者的臨床和CT 影像表現,結合文獻探討結腸鏡診療前、后CT 檢查的價值,旨在提高結腸鏡診療的安全性。
1.1 臨床資料 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累計接受結腸鏡檢查患者24187 例,共發(fā)生結腸穿孔15 例,男11 例,女4 例;年齡30~74 歲,平均年齡(58.93±9.01)歲。除3 例為診斷性穿孔外,余12 例為治療性穿孔,其中6 例為1 周內第2 次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息肉,4 例為1 周內第2 次內鏡下平坦隆起病灶黏膜剝離術(ESD),2 例為息肉套切。5 例有結腸、直腸腫瘤根治手術病史;1 例有結腸炎病史。
1.2 方法(1)腸鏡檢查方法:腸道清潔為口服藥物導泄法,末次腸鏡均為丙泊酚、枸櫞酸芬太尼靜脈麻醉下無痛性操作;使用Olympus 電子鏡。(2)CT 檢查方法:使用SOMATOM Definition AS 64 排128 層螺旋 CT,掃描參數為層厚5 mm,層間距5 mm,螺距0.6,管電壓120 kV,自動管電流。增強掃描使用碘帕醇80~100 mL,注射速率為2.5~3.0 mL/s,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Ⅲ期掃描。8 例結腸鏡檢查前1 周-6 個月內CT 平掃,不做腸道清潔,保持腸道原始狀態(tài),其中4 例平掃+增強;9 例結腸鏡檢查后平掃,不做腸道清潔,防止加重穿孔并發(fā)癥,另6 例結腸鏡檢查后平掃+增強。
2.1 臨床表現及診斷 因穿孔發(fā)生時間不同,ICP 分為術中穿孔和術后遲發(fā)穿孔。本組1 例為術中穿孔,余14 例穿孔均發(fā)生在術后,最短術后30 min,最長術后7天確診。因穿孔部位不同,可分為腹腔內穿孔和腹膜后穿孔。腹腔內位器官如橫結腸、乙狀結腸穿孔,游離氣體位于腹腔內;腹膜后穿孔,表現為壁腹膜與腹橫筋膜之間游離氣體,為間位于器官升、降結腸以及直腸臟腹膜未覆蓋處穿孔所致。臨床表現為腸鏡檢查結束后出現不同程度腹痛、腹脹、局部壓痛反跳痛及發(fā)熱、白細胞增高等感染性征象,部分伴有惡心、嘔吐等表現,1 例雙側鎖骨下出現皮下捻發(fā)音。除術中穿孔者外,余14例均經CT 檢查確診。6 例同時接受DR 檢查,4 例可見膈下游離氣體,2 例陰性。穿孔部位:升結腸4 例、橫結腸2 例、降結腸2 例、降結腸乙狀結腸交界部1 例、乙狀結腸3 例、直腸3 例。
2.2 CT 影像表現 結腸鏡術前CT 檢查8 例:5 例有結腸癌手術病史;1 例CT 提示吻合口腫瘤復發(fā)并發(fā)梗阻,近段結腸明顯擴張;1 例提示結腸收縮力較弱,并發(fā)結腸動力性不全梗阻;2 例提示乙狀結腸迂曲冗長;1 例提示乙狀結腸多發(fā)憩室;1 例CT 顯示橫、降結腸、乙狀結腸腸壁廣泛輕度水腫提示結腸炎癥。結腸鏡術后15 例CT 檢查:(1)腹腔內穿孔7 例。3 例穿孔腸壁可見裂隙狀或蜂窩狀腸壁缺損(見圖1),最寬約5 mm,2例穿孔處鄰近腸壁明顯水腫。5 例見局部腸腔外及膈下多量游離氣體(見圖2),其中2 例游離氣體蔓延至縱膈及胸壁皮下,另2 例僅見穿孔腸壁附近局限性少量游離氣體(見圖3),未見膈下游離氣體。小腸系膜及大網膜不同程度致密渾濁改變伴腹腔少量積液3 例。(2)腹膜后穿孔6 例,其中2 例局部腸腔外、腹膜后血管間隙及腎周間隙顯示大量游離氣體(見圖4);1 例腹膜后局限性少量游離氣體伴膿腫形成,并雙側結腸旁溝及右側胸腔少量積液;余3 例僅鄰近腸壁腹膜后少量游離氣體。(3)累及腹腔內外穿孔2 例,其中1 例顯示腹膜后、腸系膜間、膈下大量游離氣體,腸壁周圍亦可見大量游離氣體,腸壁水腫明顯;1 例腸壁周圍腹膜內少量游離氣體,腹膜后血管間隙少量積氣,腸壁輕度水腫,鄰腸壁局限性脂肪間隙密度輕度增高。
圖1 橫結腸近端穿孔,腸壁蜂窩狀缺損伴廣泛水腫,膈下大量游離氣體
圖2 雙側膈下大量游離氣體
圖3 降結腸內側穿孔腸壁附近局限性少量游離氣體,局部腸壁水腫,內后側脂肪間隙密度略增高
圖4 直腸穿孔,腹膜后血管間隙及腎周間隙、膈下顯示大量游離氣體
2.3 治療及預后 保守治療9 例,其中8 例CT 檢查均未發(fā)現腸壁破口,周圍滲出輕,腸道準備佳,經過禁食、補液、抗感染、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后順利出院;1 例腫瘤晚期患者,因發(fā)現較晚,延誤治療時間,腹腔感染嚴重,出現膿毒敗血癥并發(fā)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5 d 后死亡。5 例因CT 檢查均提示腹腔感染程度較重,而給予手術治療,其中2 例行結腸修補手術,3 例行腸段切除、修補并造瘺,術后恢復順利。1 例術中穿孔即刻行鈦夾夾閉治療,后續(xù)予以禁食、抗感染等保守治療,痊愈出院。
結腸鏡診療是一種侵入性有創(chuàng)操作,在嚴格把握禁忌證的情況下,ICP 總體發(fā)生率不高,其中診斷性結腸鏡的穿孔發(fā)生率約為0.03%~0.8%[1],治療性結腸鏡的穿孔率約為0.15%~3%[1],本院ICP 發(fā)生率約0.062%,與文獻報道相近。ICP 好發(fā)于乙狀結腸、橫結腸,主要與乙狀結腸、橫結腸屬于腹膜內位器官、系膜游離性大、腸管迂曲冗長有關,容易造成進鏡困難,易引發(fā)ICP[2]。本組僅5 例在該部位發(fā)生穿孔,可能與內鏡操作醫(yī)師技能日漸嫻熟有關,而更多傾向于腸鏡治療部位處穿孔。此外,炎癥性腸病、受累于腹腔手術的結腸并發(fā)癥、結腸腫瘤放化療引起的治療性腸炎、因繼發(fā)于梗阻而過度擴張的腸腔、以及結腸變異如結腸憩室等,均是導致ICP 發(fā)生的高危因素[3-5],本組術前6 例CT 檢查顯示以上相關高危因素,但因操作醫(yī)師術前未重視CT 閱片,對相關風險警惕性不夠,最終導致穿孔發(fā)生。作者認為,有選擇的在結腸鏡診療術前完善腹部CT 檢查,可以事先為腸鏡操者提供被檢者有關結腸形態(tài)、走向、變異及病變情況等客觀信息,有助于術中審慎對待,避免或減少對腸壁造成損傷和穿孔[6]。提高腸鏡診治的安全性。
盡早發(fā)現ICP 是成功治療的前提。腸鏡操作過程中,視野內突然出現黃色類脂肪組織或者腹膜等結構,即可確診ICP[7]。術后1 周內出現程度不同的腹痛、腹脹、局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及后續(xù)出現發(fā)熱、白細胞增高等臨床表現,即應考慮遲發(fā)ICP 可能。腹部立位X 線平片或CT 檢查發(fā)現膈下游離氣體,診斷即可成立。當穿孔早期或穿孔較小、腹腔游離氣體較少數時,或穿孔距離膈面較遠、游離氣體不能達到膈下時,以及穿孔發(fā)生在腹膜后時,普通X 線攝片常陰性,腸穿孔易漏診,這時需要及早進一步CT 檢查確診[8]。CT 檢查不僅可以發(fā)現腹腔內、腹膜后少量游離氣體,盡早確診隱匿性結腸穿孔,同時還可以全面觀察穿孔部位、大小,周圍腹腔及腹膜后感染滲出程度,為后續(xù)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此外,CT 檢查還可以幫助臨床鑒別“息肉電凝切除術后綜合征”,后者亦稱“透壁熱損傷綜合征”[9],是息肉電凝切除術后較少見的術后并發(fā)癥,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電凝造成的腸壁透壁損傷,引發(fā)漿膜層的炎性反應,出現局限性腹膜炎癥狀,故其臨床表現類似ICP,但CT 檢查除發(fā)現局部腸管壁水腫增厚外,找不到腸壁破口和腸腔外游離氣體征象。
ICP 發(fā)生后給予及時、有效的處理可將其不良后果減少至最小程度,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內科保守治療和結腸鏡下鈦夾夾閉治療[10-11]。采用何種治療方法,主要根據穿孔大小、穿孔部位、穿孔時間、腸道清潔程度、腹腔內或腹膜后感染嚴重程度,還有患者整體狀況等諸多因素綜合分析考慮。對于穿孔小、腸道清潔度佳、感染癥狀輕、身體狀況良好的患者通常選擇保守治療,本組符合上述條件的8 例患者(其中3 例有腹腔內大量游離氣體),經保守治療后均成功治愈。而對于穿孔大、腸道清潔度差、腹腔感染嚴重的患者應該選擇手術治療;本組5 例患者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均預后良好。對于術中穿孔患者,應首先嘗試內鏡下鈦夾夾閉處理破口,但鏡下判斷是否完全夾閉存在一定困難,同時無法觀察腸腔外情況[12],應該及時腹部CT 檢查并加強術后患者病情觀察,本組有1 例術中穿孔患者即刻行鈦夾夾閉,24h 內觀察臨床癥狀逐漸好轉,CT 復查游離氣體減少,亦治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