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婕妤,楊文杰,趙學群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感染科,天津 300000)
鮑曼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屬于專性需氧、不發(fā)酵糖類的格蘭染色陰性不動桿菌,分布較為廣泛,可發(fā)現(xiàn)于各個環(huán)境,如皮膚表面、眼結膜、口腔黏膜等[1]。AB的存活能力極強,尤其是在干燥環(huán)境中,最長的存活時間可達到20 d[2]。AB 可能導致機體發(fā)生各個系統(tǒng)的感染,其中呼吸系統(tǒng)是最常見的發(fā)病部位[3]。雖然AB的存活能力強,但在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較低,由于醫(yī)院中有著大量的醫(yī)療設備,大大增加了AB的定植及存活能力,因此隨著患者住院時間的延長,AB 感染率也隨之上升[4]。為了避免濫用抗生素的發(fā)生,及時鑒別AB 感染或定植至關重要[5]。本研究主要分析T 淋巴細胞亞群對AB 感染與定植中的鑒別診斷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1 年2 月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經(jīng)痰培養(yǎng)分離出AB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定植組45例,感染組35例。定植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16~72 歲,平均年齡(65.45±6.65)歲;感染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15~75 歲,平均年齡(64.72±6.82)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診斷標準 感染組診斷標準:①有肺炎相關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②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有肺部病理改變;③痰培養(yǎng)2 次以上顯示AB 生長或優(yōu)勢生長;④有AB 感染危險因素或抗菌藥物治療后加劇。定植組診斷標準:痰培養(yǎng)2 次以上發(fā)現(xiàn)AB,但未發(fā)生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或其他感染。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AB 感染及定植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顯示有其他病原菌或其他部位感染;②合并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等;③研究前1 個月內服用過激素類藥物或免疫抑制類藥物;④病程<14 d。
1.4 方法
1.4.1 標本采集 采集痰標本時,叮囑患者先漱口,將深部痰液咳出后,置于無菌廣口瓶中,部分情況可在氣管鏡輔助下利用防污染毛刷取樣,采集標本后在2 h 內送檢。標本接種前應先進行革蘭染色鏡檢,保證痰標本的有效性。
1.4.2 痰培養(yǎng) 將痰加入15~20 ml 滅菌生理鹽水的試管中,震蕩5~10 s,再利用接種環(huán)將試管底部的膿痰小片去除,置于另一試管中。循環(huán)2 次后,將取得的剩余膿痰接種于培養(yǎng)基。
1.5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CD3+、CD4+、CD4+/CD8+、IL-2、IL-4、IL-17、TNF-α、IFN-γ);②分析AB 感染與T 淋巴細胞亞群的相關性;③分析影響AB 感染的相關因素。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Spearman 相關性分析AB 感染與T 淋巴細胞亞群的關系;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AB 感染的危險因素。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對比 兩組CD3+、CD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CD4+/CD8+、IL-2、IL-4、IL-17、TNF-α、IFN-γ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表1 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2.2 AB 感染與T 淋巴細胞亞群的相關性 Spearman 相關分析顯示,AB 感染與TNF-α、IFN-γ、IL-2、IL-4 及IL-17 呈正相關(r=0.302、0.243、0.305、0.259、0.495,P=0.011、0.018、0.009、0.008、0.000),與CD4+/CD8+呈負相關(r=-0.295,P=0.000)。
2.3 AB 感染的影響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CD4+/CD8+、IL-17 及IFN-γ 是AB 感染的高危因素,見表2。
表2 AB 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醫(yī)院中含有大量的醫(yī)療設備,患者在住院期間需要接受一系列治療,如侵入性操作、機械通氣、抗菌藥物等,因此AB 感染風險較高[6]。有研究發(fā)現(xiàn)[7],因AB 導致的院內獲得性肺炎發(fā)病率為14%~25%,致死率為10%~43%,對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時,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多重耐藥AB 感染的發(fā)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8]。當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對AB 定植的抵抗力就會受到影響,導致定植菌大量繁殖,在機體中產(chǎn)生毒素,并向周圍擴散,最終引發(fā)機體感染[9]。臨床若能及時發(fā)現(xiàn)AB 定植,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能有效預防感染的爆發(fā),改善患者預后[10]。但AB 定植患者早期無特異性臨床癥狀,細菌培養(yǎng)雖然能檢出AB,但對于定植與感染的鑒別診斷能力較差,難以為臨床提供有效的依據(jù)[11]。有研究發(fā)現(xiàn)[12],AB 感染會引發(fā)患者局部與全身的免疫應答,使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水平發(fā)生變化,因此對T 淋巴細胞亞群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CD3+、CD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CD4+/CD8+、IL-2、IL-4、IL-17、TNF-α、IFN-γ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pearman 相關分析顯示,AB 感染與TNF-α、IFN-γ、IL-2、IL-4 及IL-17 呈正相關(r=0.302、0.243、0.305、0.259、0.495,P=0.011、0.018、0.009、0.008、0.000),與CD4+/CD8+呈負相關(r=-0.295,P=0.000)。CD4+/CD8+是評價機體免疫平衡的重要指標,當該指標下降時,表明機體免疫功能已經(jīng)有所降低[13]。AB 感染后,機體會激活樹突狀細胞,對CD4+T 淋巴細胞造成刺激,使其分裂成Th1細胞和Th2細胞,導致Th1/Th2失調,Th1 中可分泌出TNF-α、IFN-γ,Th2 中則可分泌出IL-2、IL-4、IL-17 等,因此AB 感染患者體內IL-2、IL-4 以及IL-17 等水平均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上升[14,15]。由此可以看出,臨床中可以通過對以上幾種指標的監(jiān)測判斷AB 定植與感染,是臨床鑒別診斷的重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感染與定植患者在臨床癥狀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臨床醫(yī)師在診斷時可以結合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進行綜合判斷,有利于提高AB 感染與定植的鑒別診斷率[16,17]。此外,本研究經(jīng)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CD4+/CD8+、IL-17以及IFN-γ 是AB 感染的高危因素。當患者發(fā)生AB感染后,IL-17 會對趨化因子產(chǎn)生誘導,分泌大量的中性粒細胞,進一步清除細菌,因此機體需要較高的IL-17 水平才能清除細菌,這也提示臨床中可以通過重點監(jiān)測CD4+/CD8+、IL-17、IFN-γ 水平對AB的定植與感染進行鑒別,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T 淋巴細胞亞群在AB 感染與定植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作為臨床鑒別診斷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