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摘要:20世紀30年代受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影響,救亡圖存、民族革命成為時代主題,學潮運動接連不斷。但胡適先生對學潮持不支持的態(tài)度,他認為學生應以求學為第一要務,排隊游街,高喊著“打倒英、日強盜”,算不得救國事業(yè),希望國家政治改革,減少學生干政,并提倡教育獨立。其反對學潮時的深層次動因是:(一)大學教育對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頻繁的學潮讓大學教育處于破產的狀態(tài);(二)國民政府在教育建設取得的初步成果來之不易;(三)過多的學生運動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學生愛國的第一步是要先把自己造成一塊有用的材料。其在政治上對待學潮運動的態(tài)度遭到人們的不理解,甚至謾罵,但從國家教育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方面思考,他的愛國情懷與行為值得肯定。
關鍵詞:學潮運動;胡適;愛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K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20-0143-03
一、學潮風起云涌的時代
(一)對日妥協(xié)、對學運鎮(zhèn)壓,激發(fā)學潮
五四運動后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學生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北大所創(chuàng)始之學潮風靡全國,歷年不絕。從民國8年至17年(1919—1928)全國共發(fā)生249次學生運動及學校風潮[1],其爆發(fā)具體原因包括學校人事任命、反對政府與教育局、經(jīng)費問題、反對列強和學生教員沖突等多個方面。
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高等教育較北洋軍閥政府以來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受困于世界經(jīng)濟危機、國家財政撥款、學雜費及學校人事任命等問題,學潮運動此起彼伏。學生們在特有的經(jīng)濟危機中煩躁不安,他們還被指責為過分熱衷于政治爭端,他們常以鬧風潮和罷課發(fā)泄不滿,校園里的行政危機此伏彼起。自1930年起,僅就高等學校而言,共計13所大學發(fā)生學潮,包括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勞動大學、國立四川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青島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暨南大學、省立安徽大學、私立南洋醫(yī)學院、私立中國公學等。蔣介石政府從1927年執(zhí)掌政權以后,對日本奉行的始終是一種和解妥協(xié)的政策,對學生運動采取的是鎮(zhèn)壓態(tài)度,并出臺不準示威游行的禁令。
1935年,日本關東軍的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提出在華北采取大膽的行動,提出華北自治計劃:“即消除國民黨在這一地區(qū)的影響,并建立一個保證中立但受日軍嚴密控制的臨時政權。日本不僅從行政上把他們同中國的其他地方分割開,它還將發(fā)展企業(yè),使該地區(qū)與滿洲緊密地結合?!盵2]512之后,何梅協(xié)定、秦土協(xié)定①、冀東自治政府、冀察臨時政府相繼出臺。1935年12月,學生組織公開反抗政府禁令,數(shù)千學生在北平手持反日標語進行示威游行。他們要求領導人停止內戰(zhàn),團結全國反對日本的侵略,在短短幾天內席卷全國。
(二)學潮中的“無意識的生活”
數(shù)年以來的學潮借愛國斗爭之風而起,為風潮而風潮,上課學習時間較開會斗爭時間為少,使“愛國”之事侵占青年讀書的光陰,終年擾攘?!洞蠊珗蟆酚涊d當時北平學潮:“學生大起風潮,甚至由舊都吵至新都,由大學辦公處打到教育部,無論學生諸君受有多大委屈,皆社會所不必贊許者也。數(shù)年以還,因學潮之屢起,世人對教育界之同情銳減,以為學生之奔走呼號,都不過風頭主義?!睂W潮引發(fā)少數(shù)學生的斗爭欲,大多數(shù)學生為風潮而風潮,終年擾攘而無解決辦法,再加上政府各部的馳怠不負責、貪污之風未能弊絕,學生這個階層成為一種被利用的工具。
國民政府對學潮態(tài)度冷漠,也進一步導致了高校教育環(huán)境的惡化。試觀北平各校,乃教育大師、黨國名士之發(fā)祥地,此兩年中竟成無政府狀態(tài),教育糟糕到如此地步,皆系政府太不負責任之故:“教育當局直待學生吵到教育部,而始從容通電,僅冀以‘暴動之名加諸其所統(tǒng)轄、其所教育之學生,而并無如何解決之下文。日復一日,風潮如故,誰之咎哉?”[3]509教育當局以名流掌邦教,圓滑如政客,他們無抱負和勇氣,只知敷衍應付了事,久保高位,腐化學款,流毒所及乃至斷送青年命運與國家命脈。
一些學生寫給胡適的信中記述了當時學潮的經(jīng)過:學潮悶了二十多天,在這期間,有一部分人樂得睡覺閑談拉唱斗牌,另有少數(shù)整天埋首圖書館中,還有少數(shù)忙于“救亡圖存”“民族革命”“民族斗爭”的標語傳單宣言,大家過著這種無意識的生活。另外,在北大復課問題學生代表決議會上,一些青年學生的“無理解”行為頻出,學校教授先生的講演途中,偶爾會聽到同學中“斯”“通”聲浪,噓聲四起;學校的談話決議由少數(shù)學生把持,不給大多數(shù)同學表決的機會,決議也代表不了全體學生的意見。
胡適在苦勸學生罷課的風潮中,受到很多青年的辱罵攻擊,甚至死亡威脅。1935年底,在其日記中收錄有一則“將來殺你的人”所寫的一段話:“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凡屬熱血的青年學生,誰心中不比喪失了父母還難過!激于愛國的熱情,放出一聲慘痛的呼喊,以求鼓起同學們的猛醒,這你能說是不正當嗎?這你能說是軌外行動嗎?倘若你以為這是不正當,那你真是喪心病狂了!該殺的教育界的蠢賊?。。‖F(xiàn)在警告你:向后你若在撕毀關于愛國的通告,準打斷你的腿?!盵3]544
二、胡適對待學潮的態(tài)度
風靡全國的學潮歷年不絕,雖有一部分也應愛國斗爭而起,但終究非正常的現(xiàn)象,也反映著當時國家的不安與動蕩。胡適不支持學潮,他更希望看到的是理性愛國,而不是學生去盲目的喊口號、貼標語,讓人牽著鼻子走。
(一)胡適認為學生應以求學為第一要務
早在1921年的六三大學潮②中,軍警圍據(jù)北大法科,拘禁幾千名學生,在北洋軍閥政府摧殘教育,停給經(jīng)費的情況下,胡適在深知軍閥與教育不相容的情況下,仍奔走呼號,向政府力爭,苦勸學生安于學業(yè)。在學校風潮的聯(lián)席會議上他提議:希望各校停止以罷課為手段,因為犧牲太大而束手無期,學生宜有決心,以后不可再罷課。今年事變無窮,失望之事即在目前,我們應該決心求學;天塌下來,我們還是要求學。如果實在忍不住,盡可個人行動;手槍,炸彈,秘密組織,公開運動,都可以。但不可以再罷課。學生不應忘了求學是學生的第一件事,要注重自身學習的嚴格管理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