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炎 張燕芳 林昭敏
摘要:自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1}以來,“整本書閱讀”逐漸成為語文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和語文教學改革的新亮點。近年來,關于“整本書閱讀”的研究著述不斷,成果頗豐。本文選取2018-2021年間部分樣本進行綜述,以期窺一斑而知全豹,展示“整本書閱讀”研究的新進展。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研究;思考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
關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2018年之前,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一線教師,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到整本書閱讀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上的重要價值。胡根林、鄧華的《“整本書閱讀”:應然與實然》指出,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離不開大量廣泛的閱讀,而閱讀量的積累又不能沒有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教學上,教師應從語文學科特點出發(fā),對整本書進行解構、重構、加工和改造,生成出清晰、明白有效的教學內(nèi)容,然后有目的、有組織的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可以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奠定厚實的基礎。{2}同年,吳欣歆的《整本書閱讀,整體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陳曉華的《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整本書閱讀——〈紅樓夢〉的教學實踐與探索》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整本書閱讀與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密切關系。
2019年以來,不少學者看到了整本書閱讀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上的獨特優(yōu)勢,對整本書閱讀教學價值的研究逐漸走向縱深。余耀清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與策略》中提出整本書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閱讀空間和閱讀范圍,有利于拓展閱讀思維的寬度與廣度。{3}王芳《基于整本書閱讀的高階思維培養(yǎng)策略探究——以〈朝花夕拾〉為例》指出,整本書閱讀注重整合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多元的價值取向,注重閱讀的實踐遷移,這些特征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作者還以《朝花夕拾》為例,就導讀課、探究課、總結(jié)展示課三種課型,探討了自己對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的實踐和思考。{4}李娜、申宣成《指向思維訓練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余黨緒〈魯賓孫漂流記〉課例鑒賞》則是以余黨緒老師的課例為例,展示了如何選擇和使用恰當?shù)拈喿x教學策略訓練學生的思維。{5}
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
(一)確定閱讀內(nèi)容
對整本書閱讀內(nèi)容的選擇,李衛(wèi)東認為“整本書閱讀”既包括經(jīng)典著作的閱讀,也包括非經(jīng)典著作的閱讀,既包括文學名著的閱讀,也包括非文學的學術著作閱讀。中學階段的整本書閱讀,以文學名著閱讀為主,但不能缺席學術著作、人物傳記等非文學作品。{6}故此,教師在整本書教學中不可屏蔽非文學名著的學術著作;不可忽略“整本書閱讀”與“篇章閱讀”在閱讀方式上的差異;不可無視不同類型書籍的不同特性。{7}
曹勇軍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的“大樹下讀書課程”為例,介紹了該校的特色書單。他認為理想的中學生書單應該遵循以下原則:一、多選精神文化含量大的小書,多選“大家小書”“名家小書”;二、既要有經(jīng)典的正氣,又要有流行的活氣;三、應該涉及文史哲、科學類的經(jīng)典;四、追求古今中外,文理交叉的讀書境界。{8}
(二)深化過程指導
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化指導上,胡根林、鄧華提到,不少教師把大量摘抄、讀后感、手抄報當作檢驗整本書閱讀的標尺,導致不少學生被嚇得膽戰(zhàn)心驚。{9}連中國認為,教師要在學生自我閱讀的基礎上,開展一些關鍵性的師生對話,加強對學生閱讀的前后勾連與必要指導。教師還應該特別注意六個問題:1.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觸發(fā)學生的讀書興味;2.幫助學生誕生契合自身特點的讀書方法;3.引導學生調(diào)動自身內(nèi)在積累,讓整本書反復與自身關聯(lián);4.引導學生“逼近”作品,讀出作家的生命特質(zhì)和生命起伏;5.結(jié)合宏觀的主題叩問與微觀的感受體驗;6.適度整合整本書閱讀與課內(nèi)外學習資源,構成彼此促進和關聯(lián)。{10}
曹勇軍則將讀書指導課分為導讀式指導,研讀式指導和評讀式指導。前者重在“導”,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研讀和評讀則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讀書。此后,更多學者則將整本書閱讀的過程性指導分為讀前、讀中、讀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胡根林在《整本書閱讀:過程性指導及其課型》一文將整本書閱讀指導課型分為引讀課、助讀課、研讀課、評讀課四種課型,并指出每一種課型的設計重點,“引讀課重在開展激趣性活動,助讀課重在明確學生的閱讀難點,研讀課要提供新的文本解讀視角,評讀課要幫助學生提煉閱讀成果”。{11}每一種課型對應該閱讀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指導貫穿閱讀全過程。
(三)精設閱讀任務
關于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劉春芳提出要關注“活動”和“閱讀”的關系:首先,要設計好整本書閱讀的整體進程,其中分成四個閱讀階段:1.初讀:地毯覆蓋式閱讀;2.深讀:問題驅(qū)動式閱讀;3.精讀:整合探究式閱讀;4.研讀:實踐輸出式閱讀。其次,閱讀活動的設計要指向閱讀。雖然導讀課的課型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以閱讀為核心。此外,我們還要關注“讀”與“寫”、“輸入”與“輸出”的關系;關注教師“導”和學生“讀”的關系。{12}
2018年倪崗主編的《中學整本書閱讀課程實施策略》一書,結(jié)合深圳市寶安區(qū)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案例,介紹了30多項整本書閱讀實施策略,覆蓋課程流程、自讀共讀、文類閱讀、活動組織、其他策略等各個方面。其中流程策略包括導讀、促讀、展示、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jié)性評價);自讀和共讀策略包括個體自讀、分組閱讀、全班共讀、性別閱讀和親子閱讀等五方面;而文類閱讀則囊括小說、散文、傳記、詩歌、戲劇、科普、藝術、哲學等不同文體的不同閱讀策略。在活動策略上,此處總結(jié)了一系列豐富的活動形式,如:曬書會、研究性小論文寫作、戲劇表演、影視資源、演講等。該書關注到2018年之前整本書閱讀策略研究東拼西湊、凌亂散漫的研究現(xiàn)狀,使得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開始走向系統(tǒng)化和整體化。
2018年后,整本書閱讀實施策略更注重可操作性,更契合文本的獨特性。整本書閱讀實施策略研究走向個性化與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