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減負”是教育界的頑疾,多年來,我們雖為之付出諸多努力,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以H高中同年級兩個自然班為研究對象,采用情景實驗法,實驗組教學中采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對照組教學中采用傳統(tǒng)作業(yè)模式,開展為期一學期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無關變量控制下,實驗組學生學習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組學生學習成績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見,“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具有良好效果,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減負”真正成為可能。
關鍵詞 “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高中生;實驗研究;減負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08-0016-04
一、問題提出與假設
[JP+1]“減負”是教育界的頑疾,多年來,我們雖為之付出諸多努力,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學生課業(yè)負擔依然較重,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據調查,西安市近50%中學生每晚平均學習3小時以上,71.7%的學生上課感到困倦,北京市中學生每天平均學習9.7小時,51.9%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1]課業(yè)負擔繁重嚴重影響著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其中,64.8%的中學生普遍反映睡眠不足,休息不好是其主要原因。為此,各級政府、部門相繼出臺各種政策文件,尤其是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三十條),明確提出“嚴格控制學生書面作業(yè),家庭作業(yè)時間不得超1小時”[2]。這些政策對減輕中學生課業(yè)負擔無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面臨激烈的升學壓力,中學生課業(yè)負擔依然繁重,“減負”頑疾始終難以克服,這使得教育界更感無奈、學校深陷惆悵、教師倍受委屈。[3]于是,這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減負”突破點究竟在哪里?有沒有成為可能?……一系列問題拷問著教育界,使其顯得束手無策。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實驗方法,對H高中同年級兩個自然班進行對照研究,其中,實驗班采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根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及認知水平,在不同作業(yè)目標導向下,由學生自主選擇完成有梯度性的作業(yè),并對其過程和結果進行多元化評價,[4]進而與對照班傳統(tǒng)作業(yè)模式相比較,以觀察學生學習成績的最終變化趨向。
本研究的基本假設是:高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比傳統(tǒng)作業(yè)模式具有更好的效果,能夠實現(xiàn)對學生因材施教,減少傳統(tǒng)機械性的作業(yè)量,讓學生把有限的時間、精力與現(xiàn)有的思維水平、練習方式有機結合,并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高水平的練習當中,進而達到“減負”的重要目的。[5]其具體假設如下(假設中實驗組是指準實驗的全體,包括準實驗的男生、女生,準實驗A組、B組中的某一個;對照組是指對照組全體,包括對照組男生、女生,對照組A組、B組中相應的一個):
假設1:實驗組學生前測、后測的學習成績分布及對照組學生前測、后測的學習成績分布均為正態(tài)分布。
假設2:前測中,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對照組學生的學習成績無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后測中,采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的實驗組學生學習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個組學生學習成績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H高中同年級兩個自然班12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這兩個自然班由筆者任教。筆者暫以前測學習成績?yōu)闃藴?,同時兼顧班級、性別等狀況,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實驗組學生62人,對照組學生61人,開展為期一學期實驗研究,以觀察其最終的學習狀況。
(二)研究工具
1.研究變量
本研究在實驗過程中主要涉及三個變量,即實驗變量、無關變量和結果變量。實驗變量為作業(yè)布置模式,其原有水平為傳統(tǒng)模式,即對所有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yè),新水平為“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結果變量為學生學習成績。本研究通過對無關變量的控制,即除了在作業(yè)布置模式方面不同外,排除師資水平、學生差異等其他干擾性因素,對被試學生實施“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待學期結束后進行統(tǒng)一測試,分析學生學習成績變化情況。
2.實驗類型
本研究是對作業(yè)布置新模式的實踐探究,通過與傳統(tǒng)模式比較,考察其效用為目的的實驗。因受到學校固定的班級、實驗室條件的缺乏等各種實際因素影響,筆者無法對學生進行隨機分配,只能控制無關變量,所以對無關變量的嚴格控制是本研究的關鍵所在。因此,從實驗目的看,本研究屬于探索性實驗,從研究場所來看,本研究屬于自然情景實驗。總之,本實驗是在自然情景下進行的單因素探索性準實驗。[6]
3.實驗模式
本研究對實驗組、對照組采用準實驗固定組進行前后測設計。實驗模式為:
G1:O1——X——O2
G2:O3——O4
G1、G2分別作為實驗組、對照組的代碼。筆者首先用同一套試題對G1、G2組同時進行前測,之后對G1組采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X),G2組仍采用傳統(tǒng)作業(yè)模式。實驗結束后,用另一套相同試題對G1、G2組同時進行后測。最后,對G1、G2兩個班學生的前、后測學習成績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三、研究過程
學生分組是以前測學習成績?yōu)橹饕獦藴?,同時兼顧班級、學生性別等狀況予以確定的。由于學生成績是連續(xù)型數據,因此本研究采用的是參數檢驗統(tǒng)計方法。
(一)實驗的前測分析
前測在教育實驗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實驗前結果變量的水平,進而對被試的差異進行教育干預,對無關變量加以控制,最終觀察結果變量的變化過程。在實驗中,本研究選用陜西省某示范高中期末測試試卷對固定組G1、G2進行前測,以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學習成績是否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通過對前測學習成績進行單樣本Kolmogorov-Smirnov計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漸進顯著性水平(雙側)分別為0.285、0.606,平均值分別為48.42、47.86,標準差分別為17.71、17.40,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前測學習成績均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與此同時,對前測學習成績差異顯著性進行進一步檢驗,數據顯示,方差齊性檢驗顯著性指標為0.365,T檢驗顯著性水平(雙尾檢驗)為0.871,均大于0.05。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學習成績不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在前測情景實驗分析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學習成績均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學習成績不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且性別、師資水平和學生情況分布適中。
(二)實驗的后測分析
運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經過一學期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學習成績有無明顯變化呢?下一步我們需對學生學習成績作后測分析,具體如下:
1.后測學習成績正態(tài)分布的檢驗
為了與前測數據進行比較,筆者同樣使用SPSS20.0軟件對后測數據進行單樣本Kolmogorov-Smirnov檢驗,以此來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學習成績分布是否呈正態(tài)分布(如表1)。
結果顯示:實驗組漸進顯著性水平(雙側)為0.743,平均值為33.98,標準差為12.14,表明實驗組后測學習成績分布仍為正態(tài)分布,假設予以保留;對照組漸進顯著性水平(雙側)為0.330,平均值為29.43,標準差為13.07,后測學習成績分布亦為正態(tài)分布,假設仍予以保留。
2.后測學習成績的顯著性差異檢驗
上述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的學習成績均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可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的學習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結果顯示:由于方差齊性檢驗的顯著性指標為0.484,方差相等,故原假設保留。T檢驗顯著性水平(雙尾檢驗)為0.048,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的學習成績已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此外,實驗組后測的學習成績平均分比對照組后測的學習成績平均分高14.553分。
一般實驗要求的顯著性水平小于0.05,本實驗未達到該指標,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的學習成績差異不顯著,但已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這說明在高中課堂教學中采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比采用傳統(tǒng)作業(yè)模式效果更好。至于該模式具體對哪部分學生效果不太明顯,以下繼續(xù)從學生性別角度予以探討。
1.女生前、后測學習成績的差異顯著性檢驗
因學習成績后測實驗存在差異不顯著情況,所以筆者需要從學生性別角度做進一步探究。首先,筆者對女生學習成績前、后測情況做出統(tǒng)計(如表2);然后,筆者對研究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比較。
結果顯示,在前測中,由于方差齊性檢驗顯著性指標為0.875,方差相等,故假設保留。T檢驗顯著性水平(雙尾檢驗)為0.855,實驗組女生和對照組女生前測學習成績無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在后測中,由于方差齊性檢驗的顯著性指標為0.736,方差相等,故假設保留。T檢驗顯著性水平(雙尾檢驗)為0.064,實驗組女生和對照組女生后測的學習成績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另外,數據還顯示,實驗組女生后測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女生后測的學習成績平均分高7.225分。
總之,在女生分組情況測試中,結果與總體結果類似,顯著性水平仍未低于0.05,實驗組女生和對照組女生后測的學習成績差異不顯著,但已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這說明對女生而言,在高中課堂教學中采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比采用傳統(tǒng)作業(yè)模式效果更好,學生課業(yè)負擔更輕,更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男生前、后測學習成績的差異顯著性檢驗
同樣,因后測實驗中存在差異不顯著情況,接下來筆者對男生學習成績進行前、后測情況統(tǒng)計(見表3)與獨立樣本T檢驗,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比較。
結果顯示,在前測中,由于方差齊性檢驗的顯著性指標為0.300,方差相等,故假設保留。T檢驗顯著性水平(雙尾檢驗)為0.722,實驗組男生和對照組男生前測的學習成績無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在后測中,由于方差齊性檢驗的顯著性指標為0.730,方差相等,故假設保留。T檢驗顯著性水平(雙尾檢驗)為0.382,實驗組男生和對照組男生后測的學習成績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此外,實驗組男生后測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男生后測的學習成績平均分高2.825分。
與女生實驗結果相比,這一結果顯著性不明顯,可能是由于男、女生性格差異所致。與高中女生相比,高中男生在自覺性方面可能較差,借著自主選擇作業(yè)機會在學習上放松自我,導致男生實驗效果沒有女生顯著,但他們無一例外地表示,“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使他們學業(yè)負擔更輕,學習效率更高。
四、結論與思考
(一)實施高中生“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的效果
在基礎教育領域,課業(yè)負擔過重一直是討論的熱點話題,盡管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各種文件,并在學校層面得到積極貫徹落實,但解決效果始終不明顯?;诖耍狙芯堪殃P注點放在學生層面,深入到學生課堂學習實際,運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并將之與傳統(tǒng)作業(yè)模式進行實驗對比研究,結果表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背景下的新基礎教育改革中,“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在H高中同年級實驗組中取得了積極的“減負”效果,為未來推廣高中生“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提供了實證依據。
總之,在為期半年的實驗中,在前、后測學生學習成績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情況下,筆者對學生學習成績差異顯著性進行了反復驗證,最終得出的實驗結果是:(1)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學習成績均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2)前測中,實驗組和對照組所有學生學習成績差異均不顯著;(3)后測中,學生學習成績顯著性指標(雙尾檢驗)為0.029,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學習成績差異非常顯著,與對照組學生相比,實驗組學生學習負擔明顯減輕,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同時,實驗組女生和對照組女生學習成績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實驗組女生比對照組女生學習成績明顯提高,男生情況依然如此,存在明顯差異。(4)總體而言,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的學習成績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總體上實驗組后測學習成績比對照組后測學習成績明顯偏高,學習負擔明顯減輕。
(二)優(yōu)化高中生“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的思考
關于課業(yè)負擔過重問題源起于20世紀90年代,雖經努力解決,但其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本研究認為,實現(xiàn)“減負”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于減輕課業(yè)負擔?!白灾鞣謱印弊鳂I(yè)模式是減輕課業(yè)負擔比較有效的方式,已得到本實驗的反復證實并推廣至全校范圍運用,但我們在實施“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時仍需要注意如下問題:
一是在高中教學中采用“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時,教師需要給予男生更多的關注。研究表明,男、女生在“生理狀況”“心理特質”“考試科目”等維度上均存在明顯的差異性(p<0.05),女生的自律性明顯高于男生(考試科目維度除外)。[7]可見,在“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實施過程中,一些男生借著自主選擇作業(yè)機會對學習多有放松,導致效果不明顯。因此,教師應給予男生更多關照,督促他們按照自己的認知發(fā)展水平選擇作業(yè),并及時完成作業(yè)。
二是在作業(yè)設計中,教師應設置難易適當的題目,便于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表明,原有文化資本、學業(yè)水平對學習成績均產生顯著影響。其中,文化資本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學生對新作業(yè)模式(考試次數、考試時間、等級賦分等)的了解度高、目標更明確,知道如何選題和安排自己的時間,因此負擔較輕;而文化資本處于劣勢的薄弱學生在熟悉這一復雜規(guī)則中存在更多困難。[8]基于此,在進行“自主分層”作業(yè)新模式中,教師應設置難易適當的同類題目,供學生自主選擇。同時,針對不同學生,教師也應進行學法指導,避免讓基礎薄弱學生產生心理落差。
總之,為期半年的“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實驗研究在筆者的主導下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凸顯出該模式針對性強、效率高等諸多特點,較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繁重的課業(yè)負擔。同時,該模式在全校范圍內推廣亦取得顯著效果,得到全體教職員工的高度認可。由此可見,該模式是在教學實施中得到反復證實的有效模式,使學生“減負”工作真正成為可能。
(高磊,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石家莊 050024)
參考文獻:
[1] 張曉玲,杜學元.中學生學習壓力源的社會學分析及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6):58-60.
[2] 教育部,發(fā)展改革委,公安部,等.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12):37-40.
[3] 鄭勇.誰偷走了學生的幸?!P于“減負”的逆思考[J].教育評論,2015(6):3-4.
[4] 吳大挺,許麗施.自主分層作業(yè)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0(5):88-91.
[5] 王嘉毅,程嶺.“減負”之路的重要選擇:問題型作業(yè)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4(12):73-77.
[6] 南紀穩(wěn).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0-100.
[7][8] 張雨強,陸卓濤,賈騰嬌.新高考下高中生減負了嗎——浙江新高考首屆高中畢業(yè)生考試負擔調查[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9(12):43-52.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