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麗
(北京教育學院數(shù)學系 100044)
數(shù)學概念在數(shù)學學習中占有重要位置.“數(shù)學根本上是玩概念的, 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1]然而在目前的數(shù)學教學中,依然大量存在著過度注重解題訓練、淡化概念教學的現(xiàn)象.“線段中點”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但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卻是初中階段用于形式化推理訓練的第一個幾何概念.本文將以“線段中點”為例,剖析幾何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給出教學策略.
對于“線段中點”,一種常見的教學過程是:首先花20分鐘左右的時間講比較線段的長短及線段的和與差,然后花3分鐘左右的時間講線段中點定義的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接著花20分鐘解題,最后花2分鐘小結.
上述“線段中點”教學,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沒有揭示為什么要學習“線段中點”;(2)忽視對“線段中點”定義內(nèi)涵的剖析;(3)關注解題,且例習題對演繹推理的要求過高,超出了大部分學生現(xiàn)階段的幾何思維水平;(4)忽視概念的組織和方法的學習,沒有構建知識結構網(wǎng)絡.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鑒于概念教學的重要性,對教材建議的課時安排進行相應調(diào)整,將線段中點作為獨立的一課時進行設計與實施.
階段一:概念引入
問題1:前面我們學習了線段的定義、表示和性質(zhì).如果我們進一步研究線段,你認為還可以研究什么?怎樣研究?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結構化整理.如果有學生回答研究線段上的點,教師則追問:你是怎樣想到研究線段上的點的?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則追問:線段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fā)式提問,讓學生認識到,對于一個幾何圖形,除了研究其形狀、大小(長度),還可以進一步對其組成元素進行研究.對于線段這樣一個基本平面圖形,還可以進一步研究其組成元素——點,從而明確研究對象.
問題2:請你在線段AB上畫一個點C.點C的位置有哪幾種情況?
師生活動:學生畫圖,教師巡視,將學生不同的畫法呈現(xiàn)在黑板相應位置.點C的三種位置情況如圖1,2,3所示.
圖1
追問1:對于圖1-3,我們可以研究什么?分別能得到哪些結論?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概括:可以研究線段AB,AC,BC三條線段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三個圖中均有AB=AC+BC,此外,圖1中AC
圖2
圖3
追問2:上述三種情況哪一種值得進一步研究?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2讓學生經(jīng)歷逐步聚焦研究對象的過程.線段上任意一點C將線段分為兩部分,構成了三條線段.這時候可以研究這三條線段之間的大小關系.無論點C的位置在哪,都恒有AB=AC+BC成立,但隨著點C的移動,線段AC與BC的大小關系在發(fā)生改變,其中有一個位置最特殊,那就是線段中點,因此值得進一步研究.
階段二:明確定義
問題3:圖2中點C的位置最特殊,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我們把這個點叫做線段AB的中點.你能給線段中點下個定義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3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階段三:定義剖析
問題4:你是如何理解線段中點定義的?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整理概括:線段中點的定義有兩方面的內(nèi)涵.一方面,如果知道了“點C是線段AB的中點”,就能得到“AC=BC”,另一方面,如果知道了“AC=BC(如圖2,點C在線段AB上)”,就可以判斷“點C是線段AB的中點”.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4對線段中點定義進行解析,讓學生知道可以從正、反兩個角度來理解線段中點的定義,為學生認識“定義是推理的前提”奠定基礎.在理解線段中點定義內(nèi)涵的基礎上,給出線段中點的符號語言.
問題5:由線段中點定義我們知道了線段AC,BC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那線段AC與線段AB,線段BC與線段AB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是什么?
追問1:你是怎么得到的?
追問2:為什么?
階段四:概念強化
問題7:判斷下列語句是否正確?為什么?
(1)如果AC=BC,那么點C是線段AB的中點.
(2)如果AB=2AC,那么點C是線段AB的中點.
(3)如果AC+BC=AB,那么點C是線段AB的中點.
師生活動:學生回答判斷結果,教師追問理由,學生舉反例.
設計意圖:由于線段中點定義比較簡單,正例的變式很少,所以本節(jié)課中只采用了反例,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在沒有提供圖的情況下,要判斷一個點是否是線段中點,除了要滿足一定的數(shù)量關系,“點C在線段AB上”這一位置關系的條件必不可少,以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初步體會判斷一個數(shù)學命題真假的思維范式:判斷一個命題“為真”需要證明,而判斷一個數(shù)學命題“為假”,只需要舉一個反例就可以了.
階段五:概念應用
問題8:如圖4所示,點C是線段AB的中點.
圖4
(1)若線段AC=5,求線段BC的長.
(2)若線段AB=10,求線段AC的長.
(3)若線段BC=5,求線段AB的長.
師生活動:學生先解決問題,師生交流,初步規(guī)范表達和書寫.
設計意圖:問題8從計算的角度看非常簡單,幾乎所有學生都能正確求出所求線段的長.然而學生的難點不在于計算,而在于如何有條理地表達推理過程.問題8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如何根據(jù)所求恰當?shù)剡x擇推理的依據(jù),二是初步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的數(shù)學表達能力,為今后更復雜的推理奠定扎實的基礎.
問題9:請大家在紙上畫一條線段DE,找到它的中點F并畫出來.
追問:你是怎么找到點F的?怎樣說明你找的點F就是線段DE的中點?
師生活動:學生畫圖,師生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很容易找到線段DE的中點F,但是很少有學生會去思考:為什么點F是線段DE的中點.問題9最直接的目的是體會定義的判定作用;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意識、體會數(shù)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
階段六:概念組織
問題10:今天我們進一步對線段進行了研究,重點研究了線段中點.那為什么要研究線段中點呢?我們是如何研究線段中點的?通過研究線段中點,得到了哪些結論?
師生活動:學生回顧反思,教師提煉概括.
設計意圖:問題10的目的是提煉線段的研究路徑,形成知識結構,幫助學生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以順利遷移至后續(xù)角平分線等內(nèi)容的學習和研究中.
“幾何學的本質(zhì)是研究空間的圖形,研究圖形的性質(zhì)以及圖形之間的關系.[2]”在這樣一個大觀念的引領下,對于線段的研究,有兩個內(nèi)容:一是對線段自身進行研究,即對線段的大小(長度)、形狀以及線段的組成元素進行研究;二是對圖形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即研究線段與線段之間的關系,如數(shù)量、位置關系等.而對線段中點的研究是對線段自身的進一步研究.基于此,可以將線段的知識結構重構如圖5所示.
圖5 線段知識結構
因此,線段的研究路徑為:(1)從現(xiàn)實生活中抽象出線段→(2)給線段描述性定義→(3)用符號語言表示線段→(4)研究線段的性質(zhì)→(5)研究線段的組成元素:點,其特例為線段中點→(6)研究線段與線段之間的關系.
在前述改進的教學設計中,概念引入部分通過問題1和問題2,初步感知了線段的研究路徑、明晰了為什么要研究線段中點,對后續(xù)學習中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的提出起到了示范作用.
其次從課堂教學觀察到,學生只能從一個角度理解線段中點定義的內(nèi)涵.具體來說,學生只知道“如果點C是線段AB的中點”,就能夠得到“AC=BC”.而進一步追問:還能怎么理解線段中點的定義,學生不知如何回答,也就是說,他們還不能理解線段中點定義的判定作用.這需要授課教師予以揭示,以讓學生明確線段中點定義具有性質(zhì)和判定的雙重作用、是推理的邏輯起點,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在實際教學中,在“線段中點”的應用部分,教師不僅要求學生使用簡化的三段論的表達形式:“小前提,結論(大前提)”,而且還會涉及難度較大的推理.有研究[3]表明:7年級有25%的學生幾何思維達到了水平3,也就是說有能力進行非形式化的證明;僅有1%的學生幾何思維水平達到了水平4,即可以從已知條件出發(fā),采用邏輯推理的方式證明命題.上述研究結果說明,教師對推理的要求大大超出了學生現(xiàn)有的幾何思維水平.而“學生推理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如果脫離學生的實際,任意拔高命題證明的難度,將使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喪失學會數(shù)學的信心”[4].因此,作為初中幾何推理的起始課,需注意對概念的應用要循序漸進、對推理的要求由易到難.
在前述改進的教學設計中,通過問題5和問題6對“線段中點”的定義進行應用;通過問題8和問題9對“線段中點”的定義、性質(zhì)、判定進行簡單的應用,凸顯了概念應用的基礎性,初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推理的邏輯性,為今后更復雜的推理奠定扎實的基礎,從而逐步落實邏輯推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概念教學中,關鍵是要使學生建立概念的網(wǎng)絡結構”,“通過‘組織’獲得對相關概念之間聯(lián)系性的認識,形成層次化的概念結構”.[5]而最后5分鐘左右的課堂小結是進行“概念組織”的黃金時間.
在線段中點的小結部分,教師可在圖5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回答進一步結構化,繪制圖6.
圖6
圖6包含了以下內(nèi)容:首先總結了圖形與幾何的研究對象是幾何圖形,幾何圖形又包括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其次,提煉了線段的研究路徑.最后,厘清了線段中點定義、性質(zhì)和判定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樣的結構圖不僅包含了具體的知識點,還清晰地呈現(xiàn)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線段中點的概念、厘清不同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將其遷移至后續(xù)角等內(nèi)容的學習中.如角平分線是對角自身的進一步研究、研究過程可以完全類比線段中點的研究過程;余角補角研究的是角和角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對頂角和鄰補角研究的是具有特殊位置關系的兩個角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這樣就能將看似碎片化的知識點進行整體設計,有助于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tǒng)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