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帥 周淑蕊
摘要:自《廊橋遺夢》發(fā)表以來,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作品進行了分析解讀。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看似不合時宜的愛情折射了作者對當代婚姻觀的不滿及對高度組織化工業(yè)社會的厭倦。本文將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入手,分析作品主人公弗朗西絲卡和羅伯特不同層次的需求,進而闡明了他們選擇的合理性,探討柏拉圖式精神戀愛的內(nèi)涵與實際意義。
關鍵詞:需求層次理論;烏托邦;柏拉圖式愛情
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廊橋遺夢》講述了一段上個世紀兩個中年人——羅伯特·金凱和弗朗西絲卡在麥迪遜小鎮(zhèn)萍水相逢、經(jīng)由四天從靈魂到肉體的交流至此忠貞不渝、以柏拉圖式愛情相伴終生的婚外情。沃勒雖受到達爾文主義的影響,但他并不完全相信達爾文主義,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上帝虔誠。在這部小說中,沃勒同時采用達爾文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來描述金凱德和弗朗西斯卡之間看似“不倫”的愛情。本文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指導,兼用弗洛伊德主義與達爾文主義相關理論,結(jié)合文學文本,透過弗朗西斯卡的人物形象具體分析其真實需求,并探析《廊橋遺夢》悲劇性結(jié)尾的必然性。
一、需求層次理論視閾下弗朗西斯卡人物形象分析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的基本框架,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后來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介于后兩者之間的求知需要及審美需要。其中,前三者屬于低一級的需要,可通過外部環(huán)境直接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是無止境且通過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環(huán)境決定的高級需要。人類先是學會用雙手操持生計,繼而學著解放雙手思考哲學,人的需要取決于他已得到的和未得到的,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才可影響行為,已得到滿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勵作用。在某種情況下,不同層次的需求會同時出現(xiàn),但只有一種占優(yōu)勢的主導需求支配人的行為。正如愛林頓如枝葉,愛希克利如磐石的凱瑟琳選擇歸屬而注定纏綿悱惻;追求情感需要的瑪麗安留下一把哈莫尼吉他后向羅伯特不辭而別;以及追求“本我”的弗朗西絲卡選擇家庭而注定重拾“自我”。
1、生理需要——攝人魂魄的心跳
與其說弗朗西絲卡渴求的是性,不如說她渴求性親密,渴望比生理需求更細膩更能撫慰人心的軀體互動和精神慰籍。理查德對性不感興趣,他思想老套,行為古板,不懂得欣賞流行與搖滾,反對女性抽煙,甚至對一切散發(fā)女性荷爾蒙的事物均報以冷淡回絕的態(tài)度。他固然愛著弗朗西絲卡,但兩者的關系更像是動亂年代的相濡以沫,和平歲月的相敬如賓。而整個溫特賽特似乎亦是如此墨守成規(guī),長頭發(fā)的男人引人注目,以及缺乏詩人與詩。理查德和麥迪遜小鎮(zhèn)無法給予弗朗西絲卡與其浪漫主義思想相匹配的精神世界的滿足,但羅伯特可以,從他如薩滿人的幻象般朝她走來時便已觸發(fā)了這段攝人魂魄的心跳。
2、安全需要——從一而終的寡淡
經(jīng)濟來源與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是安全需要的前提,同時安全需要也為個人發(fā)展與自我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弗蘭西絲卡的安全甚至生理需要是理查德和家庭給予的,理查德將她從嚴酷的現(xiàn)實中帶出,將她帶去充滿美妙希望的美國。她不用工作,只需本份的當好一位全職母親,終日與瑣碎的事物廝混,被人生的流程推著向前,平靜的等待人老珠黃,子孫繞膝。短短四天,羅伯特的到來使原本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產(chǎn)生隱患??山K究羅伯特許給弗蘭西絲卡的清風明月敗給了她對家庭安全傾注的責任感。她用敦敏善良形容理查德,丈夫去世八年后,依舊思念著他給予她的平穩(wěn)生活。弗朗西絲卡不缺乏安全,她偉大而堅不可摧的責任感使得她無力親手摧毀家庭的安全需要。
3、社會需要——殊途同歸的堅守
除卻愛情,更讓弗朗西絲卡割舍不下的是親情,以及家庭帶來的歸屬感。離開了麥迪遜小鎮(zhèn)的弗朗西絲卡并不會永遠幸福,短暫的滿足過后她將沉浸在無數(shù)對愈來愈遠的溫特賽特的假想之中。丈夫和孩子將因她的逃離而受到恥笑,她不愿理查德在閑言碎語中度過此生。需要有輕重層次之分,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建立于低一級需要的基礎上。弗洛伊德曾說,我們會被欲望所驅(qū)動,同時會被良心所牽制。于弗蘭西絲卡而言,她的情感對麥迪遜小鎮(zhèn)是有責任的,對理查德和她的家庭都是有責任的。單是她的身體離開了這里便會使理查德受不了,單是這一件事就會毀了他,孩子們將聽到整個溫特賽特在背后嘰嘰喳喳。倘若離開,弗蘭西斯卡將畢生為此事纏繞,思想的負擔和內(nèi)心的斗爭將使她怯懦,無心思考哲學經(jīng)營浪漫,亦不會成為羅伯特最愛的女人。各種形式的離開均預示著弗蘭西絲卡的需求金字塔將會坍塌,彼時,凌駕于空虛安全需要之上的自我實現(xiàn)也愈發(fā)顯得蒼白無力,她得到了最真的本我,但也永恒失去了基于安全需要之上強烈的歸屬感。
4、尊重與自我實現(xiàn)——波瀾不驚下的浪跡浮蹤
羅伯特那蒼老的靈魂也曾時??释袀€女人做伴,他的神秘,他軀體里藏匿著的難耐渴望與悲劇意識深沉的吸引著弗蘭西絲卡。她忙里偷閑的沉浸在一生忠誠于妻,而一生為愛人寫詩的葉芝所營造的浪漫世界里,可她無法向溫特賽特的學生闡釋葉芝,亦無法在一個將詩歌看做是英雄氣短的產(chǎn)物的環(huán)境里闡釋富有魔力的“太陽的金蘋果”。故而和羅伯特目光交錯的那一瞬,自來到麥迪遜小鎮(zhèn)起便壓抑著的思緒和所有來自于靈魂深處重新燃起的欲望匯做一句"白色的飛蛾撲扇起翅膀時,你若想吃晚飯,事畢后隨時可來",托信使葉芝的文字悠然傳遞到清晨的羅斯曼橋,也徹底喚醒了塵封在時光里的與大學藝術系教授尼克的那場熱戀和炙熱依舊的少女的夢。
人必須去適應外部的世界,因為缺失需要的滿足來自外部世界而非內(nèi)部世界。社會或文化一方面可能促進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而另一方面也可能阻礙或抑制成長。麥迪遜小鎮(zhèn)帶來的不適和理查德的諸多規(guī)矩致使弗蘭西絲卡內(nèi)心當中的“本我”無法釋放,在窘迫的思想困境里茍且維持著“自我”。羅伯特是將弗蘭西絲卡拉出困境的繩索,他們的一見傾心仿佛讓彼此明白了存在的意義。在麥迪遜鎮(zhèn),第一次有人用渾厚而磁性的男中音朗誦《流浪者安古斯之歌》,第一次有人用精準到心里的五個詞同她談起葉芝。正如羅伯特所言:“在一個充滿混沌不清的宇宙中,這樣明確的事只能出現(xiàn)一次,不論你活幾生幾世,以后永不會再現(xiàn)?!庇谒麄兌耍喟榧词亲罡叩淖晕覍崿F(xiàn)。
二、從達爾文主義看社會不倫行為的文本化
作為一種具有進化風格的文學批評理論,文學達爾文主義以人類的基本需求為中心,即生存、結(jié)合,并重視進化心理學中的生物需求范疇,將其應用于文本中人物行為的分析。文學達爾文主義者將文本置于特定的文化語境中,比較文化語境和文本的因素,包括主題、類型和寫作技巧,進而總結(jié)出人物是如何根據(jù)文化語境進行改變及適應的結(jié)論。同時,文學達爾文主義也注重作者與作品讀者之間的相互調(diào)適,旨在揭示文本所傳達的社會文化關系。文學達爾文主義運用基本的進化論原理來研究文學,它將文學作品的研究應用到實際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文化語境中,把人類大部分精力集中到繁衍后代上。正如達爾文對動物的研究是為了尋找動物進化的模式一樣,文學達爾文主義對文學的闡釋也是為了探討人類行為的內(nèi)在模式,若如果不考慮人類共同的行為模式,則不能全面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文學與藝術是人性的寫照,馬佐尼把文學的起源歸因于模仿的游戲,盡管文明具有天壤之別,但人性與批判意識總是趨同的。非主流或禁忌文學與藝術是基于達爾文主義的人性負面真情流露,因而它可以是丑惡的。壓迫,不忠,逃避,怯懦……種種于人世間而言殘缺的品行被名正言順的付諸于藝術與文學,繼而教“復仇者,叛逃者與壓迫者”變得“偉大而飽滿”,所謂這樣,才有資格被稱之為“真正的人”。但非主流或禁忌文學與藝術的本意也總是純良的,陰溝里不見光的晦暗升上天空,成為晴天里一朵微不足道的烏云,直到那朵積攢著人類劣根性的云漂浮著,尋覓著,遇見了另一朵同病相憐的云……久而久之,天空如蒙蔽了灰塵一般不再湛藍,繼而種種罪惡在天上興風作浪,引得第一道閃電劈向人世間腐朽的干柴,于是有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抑或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于是《洛麗塔》與其他所謂“禁忌文學”在坊間經(jīng)久不衰,被奉為“藝術對世俗的反抗”及“真正意義上有血有肉的文學”。然而不倫行為的愚昧終究無法戰(zhàn)勝被奉為圭臬的道德主流,文學作品是寫給人看的,自然也需回歸人的生活。沃勒書寫越界與出軌、背叛或不忠的意圖也如弗朗西絲卡與羅伯特的感情一般意味深長,初見的新鮮還未了卻便戛然而止,新鮮過后的磨合順理成章地只字不提,矛盾隨著羅伯特的離開自然稀釋,直至消逝,徒留無盡思念。這道也印證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如此說來,《廊橋遺夢》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悲劇性結(jié)尾。
真愛往往在一瞬間爆發(fā),卻需要一生的時間升華。弗朗西絲卡若隨羅伯特離去誠然不會成就一場偉大的愛情;凱瑟琳若棄門第與金錢不管不顧只身追隨希斯克利夫亦不能釀造一段絕美的情殤。情殤因遺憾而凄美,而在遺憾中廝守終生的愛情更顯得彌足珍貴。羅伯特與這段感情值得被尊重,他給予了弗朗西絲卡一個女人應有卻罕有的體驗,帶給她精神層次的慰籍,末了選擇不予打擾,借現(xiàn)實之筆譜寫虛無,將半生壓抑寄托于文字寫進抒情的散文詩。弗朗西絲卡亦不忍讓這強烈的美隨那空間里的隔閡而消逝,兩人用死去活來的相互渴望維持了理查德的尊嚴與一雙兒女的成長,并守住了心里共同的理想國。
“舊夢是好夢,沒有實現(xiàn),但是我很高興我有過這些夢?!绷_伯特在信中說,“從我們兩個人身上創(chuàng)造出了第三人,現(xiàn)在那個實體處處尾隨著我?!蹦莻€人即是他們留給彼此的烏托邦,是彼此所期望的最完美也最虛無的前景,是非歐幾里得式的存在。平行線在幻覺中的無影點會聚,那臺叫哈里的車轉(zhuǎn)過彎來,馱著羅伯特緩緩向西駛?cè)?,烏托邦里的一切自此擱淺在那短短的四天里,像一塊透亮的,當中凝結(jié)著淚的琥珀,但它迷人的柏拉圖式愛情的光澤足以在兩人心底延續(xù)四年,四十年,甚至更久遠。那并非只是幻覺,而是一種現(xiàn)實溢入另一種現(xiàn)實。
三、空虛的現(xiàn)實與豐滿的夢
這個時代的根本疾患是價值淪喪。在追求物質(zhì)滿足的道路上,空虛的精神世界愈來愈不能被填滿,人的張揚與個性被環(huán)境磨平。人逐漸失去棱角,在世俗給予的標簽下堅守著各自的堅守,習慣著各自的習慣。意識里逐漸成型的習慣像一種與生俱來的惰性,將自己和精神世界的欲望剖離,與無奈和妥協(xié)一同閉合成命運的莫比烏斯環(huán),人窮其一生在上面奔跑,卻只是日復一日踏著自己的足跡。表象的莫比烏斯鏈是最易鍛造卻最不堪一擊的,當令人心蕩神移的相遇來臨,哪怕只有短短四天甚至一個眼神的交錯,先前的一切便宛若湍流中的堤壩一般被泄洪沖破,沉寂已久的欲望沿著破裂的縫隙簌簌流淌,歇斯底里地宣泄,聲嘶力竭地吶喊,妄圖驅(qū)使你拋開一切追求禁錮于心底的“本我”??傆行┦挛锾撎搶崒嵉挠坞x在生活之外,讓人莫名歡喜,同時也令人神魂顛倒,例如那段每每在天擦黑時嗚咽的被命名為弗朗西絲卡的旋律。在空虛的現(xiàn)實與豐滿的夢境間徘徊的弗朗西絲卡不過是理性而權(quán)衡的做了最優(yōu)選擇。
人一旦長大,便不再做游戲。正如弗洛伊德在《詩人與白日夢》中所說:“當人長大成人不再做游戲時,他們不過是創(chuàng)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來代替原來的游戲,人類中絕大多數(shù)都在締造著自己的白日夢?!比绱丝磥?,人人都將成為裝在套子里的別里科夫,人人何嘗不都在等待一個風塵仆仆趕來而又歸去的羅伯特·金凱。
參考文獻
[1]阿德里安·戴斯蒙德等.達爾文[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2
[2] 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橋遺夢·夢系廊橋.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2
[3]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廣州:新世界出版社,2007
[4] ?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
[5] 張富生.嗚咽的老號[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3
作者簡介:楊帥帥,(1987-),女,漢族,河南南樂人,碩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助教,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周淑蕊(1999-),女,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2017級在校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