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t在句法、語用和篇章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句法里,作為贅代詞,it起著虛主語作用;盡管意義虛無,但它是保證句子合法不可或缺的成分。在語用中,it的指代作用可分為話語指示和指稱;作為指稱的it,或內(nèi)指,或外指;內(nèi)指時,可進一步細分為前指和后指。在語篇里,it起著銜接作用,用于指代當前焦點中的話題實體,并隨著篇章的發(fā)展而繼續(xù)進行下去;恰當?shù)厥褂盟苁拐Z篇結(jié)構(gòu)緊湊,行文自然。
【關鍵詞】虛主語;指示語;當前焦點;話題實體
【Abstract】“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ch aspects of language as syntax, pragmatics and text linguistics. In the field of syntax, “it”, as a pleonastic pronoun, functions as expletive. Although “it” is semantically meaningless, it is not syntactically unnecessary, without which some sentences will be ungrammatical. In pragmatics, as a pronoun, “it” functions as deixis. This deixis acts as text deixis or reference. As reference, “it” can be either endophoric or exophoric. Endophor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anaphpor and cataphor. In text linguistics, “it” is utilized to make a text cohesive. “It” refers to the topical entity of current focus, and makes the text move on smoothly. When it is used appropriately, the whole text flows on cohesively and naturally.
【Key words】expletive; deixis; current focus; topical entity
【作者簡介】吳迪(1995-),女,漢族,江蘇淮安人,江蘇科技大學,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用學和二語習得。
一、引言
It 是英語中最活躍、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其使用頻率在英國英語中排名第十,美國英語中排名十一。因此,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絡版)里有數(shù)百篇文章對it的用法進行討論。這些論文大多集中在討論代詞it具有指代事物、人的作用,以及它在句子中充當形式主語、賓語。但大多數(shù)作者也只是指出it在句子中是形式主語、賓語,很少有人論述其作形式主語或形式賓語的原因。本文將運用句法理論來闡釋為什么it是虛主語,而不是實主語;虛主語it的作用,以及使用的限制條件。本文還將討論it在語用學中的指示作用,分析指代事物、人的代詞it可以是話語指示,還可以起指稱作用,并詳細討論it的各種指稱。最后,我們還將對it在篇章中所起的銜接作用進行探討。
二、句法結(jié)構(gòu)中的虛主語it
所謂的虛主語it,是指it出現(xiàn)在句子主語位置,卻不是真正主語,且沒有任何詞匯意義。請看下面的例句:
(1)It is very clear to everyone that he's round and tall like a tree.
(2)It is a waste of time trying to reason with such a stick-in-the-mud.
(3)It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to get a lot of exercise.
(1)、(2)、(3)中的it都是虛主語,句子的主語應該是that-分句,-ing 短語和不定式短語。為什么it在這些句中是虛主語,而非主語?述謂結(jié)構(gòu)由謂詞和主目語組成,謂詞對主目語的數(shù)量和類型都有要求,一位謂詞需要一個主目語,二位、三位謂詞需要兩個、三個主目語,在句中表示施事、述題等,符合了這些要求的句子才符合句法。主目語在句中承擔的施事、述題等角色稱為題元角色。題元準則規(guī)定:每個主目語只分派一個題元角色,每個題元角色也只能有一個主目語承擔;換言之,題元角色和主目語必須數(shù)量相等。(1)、(2)、(3)沒有違反題元準則,但形容詞clear,good和名詞短語a waste of time只能有一個主目語,只能有一個題元角色可供分派,句中卻有兩個可以接受題元角色的成分:it和that-分句、動名詞短語和不定式短語。
根據(jù)“一致化”的方法論原則,即兩個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現(xiàn)象視為相同的現(xiàn)象,可以說3個例句中的主目語也是that-分句、動名詞短語和不定式短語。由此得出結(jié)論:it是虛主語,是在that-分句、動名詞短語和不定式短語移到句尾,補在空閑的主語位置的。實際上,虛主語之所以不能擔任題元角色是因為它不是一個指示語,不能用來指稱世界上的任何實體,證據(jù)是不能對it進行提問。
既然虛主語it不是主目語,在句中得不到題元角色,為什么又必須使用呢?從句法學的角度來說,使用it只是為了填補因外置而空出的主語位置,滿足句法的需要,否則句子不合法:
(4)*__ is likely that Tom will win.
另外一個解釋是句末重心說原則。Leech 和Svartvik是這樣解釋這個原則的:句中較“重”的部分應該置于接近句末的地方,不然句子聽上去就不自然和不平衡。It代替放在句首的比較長的主語從句,而把真實主語外置于句尾以保持句子平衡,避免頭重腳輕。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主目語由分句、不定式或動名詞短語充當,并且外置時才能使用虛主語。如果主目語是名詞短語,則不能外置,不能使用虛主語it填補因外置而空出的主語位置。此外,如果句中有兩個主目語,即使它們不是名詞短語,而都是不定式短語或動名詞短語,這種情況下也不能用虛主語it。虛主語it除了用于填補分句、不定式或動名詞短語因外置而空出的主語位置外,還常用于表示天氣、溫度、時間、距離,或表示籠統(tǒng)的情況。
三、語用中的指示語it
在人們口頭和書面交際中,所指行為的成功實施可以通過一個人說一句話,但更多的是通過一個人說一段話來表達目的。無論采用哪種形式,說話人在第一次提到某人或某事之后,在后面的話語中總會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代替前面提到過的人或事,采用語言的人稱系統(tǒng)指稱事物最為常見(胡壯麟, 1994: 53)。It就是在交際中經(jīng)常使用的這種語言形式之一。如:
(5) A:That's a rhinoceros.
B:Spell it for me.
(6)The introduction is lengthy: It covers as many as 40 pages.
和虛主語不指稱世界上的任何實體相反,指示語it被用來指稱現(xiàn)實世界里或想象世界里的實體。在(5)的對話里,it代指前文rhinoceros的單詞拼寫,(6)中it代指前句中的introduction。
從語用的角度來看,第三人稱代詞it有兩種用法:話語指示(text deixis)(何自然, 1997: 30)和指稱(reference)(Halliday, 1976: 30-31)。指稱是指it與句中的先行詞互指,不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如(6)中的it。請再看下面的例子:
(7)Their room was on the second floor facing the sea. It also faced the public garden and the war monument.
這些例句里的it也是起指稱作用,和their room互指。由于it都是回指前句中的名詞,所以通常稱為前照應(anaphora)。It除了上述這一前照應模式外,還有一種與此截然相反的模式,即逆向照應或稱為后照應(cataphora)(何兆熊, 2000: 54),如:
(8)I turned the corner and almost stepped on it. There was a large snake in the middle of the path.
例(8)中指示語it先出現(xiàn),它的所指必須在下文的名詞短語a large snake出現(xiàn)后才能確立。另外,分裂句中的it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照應模式,表示指后關系(何自然, 1988: 54):
(9)It was Kate that I met in the stree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10)It was in the street that I met Kat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11)It was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that I met Kate in the street.
這些分裂句里的it 分別后指人,地點和時間。章振邦(同上:907)認為分裂句里的it是虛主語,但筆者認為何自然的解釋似乎更合理。胡壯麟(1994: 48)認為在運用照應時,很少有先出現(xiàn)指稱詞,然后再出現(xiàn)所指的情況,但在故事或小說里,很多作家常常使用這種后照應來制造懸念。
無論前照應,還是后照應,我們都能在上下文內(nèi)找到it所指代的先行詞,所以它們往往被合稱為內(nèi)照應。共指理論認為,指示語如代詞it等不僅可以前指或后指文中的一個名詞(短語),而且可以指現(xiàn)實世界中的實體,這與內(nèi)照應相對,被稱為外照應(Halliday & Hasan, 1976: 33-37)。換句話說,所謂外照應,就是在語篇內(nèi)找不到所指對象,所指對象不在上、下文之內(nèi),所指項的意義解釋依存于語篇外客觀環(huán)境中的某個事物。這時要確認it的所指對象必須與說話者或作者具有共同的世界知識。例如一個接受別人的禮物的人,在接受禮物后說:
(12)—— Oh, how kind of you! May I open it now?
在這個例句中,it所指代的在語篇中沒有出現(xiàn),我們只有結(jié)合語段發(fā)生時的情景,才能知道it指代現(xiàn)實世界中的實體:禮物,這就是外照應。
指示語it不僅有內(nèi)照應、外照應用法,而且還有話語指示用法:所指的對象不是前面出現(xiàn)的名詞,往往要在生產(chǎn)話語的語境中才能確定。
四、篇章中的銜接語it
It不僅在句法、語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語篇銜接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螺絲釘,因為盡管篇章是由句子和段落組成的,但篇章語言學家則把篇章看作片斷的組合,片斷是創(chuàng)造篇章結(jié)構(gòu)的功能單位,它們的邊界往往會被銜接語標記顯性地表示出來。Halliday和Hasan(1976)、McCarthy(1993)、黃國文(1988)及胡壯麟(1994)等語言學家都認為指代是銜接的一種主要形式。指代銜接是指用代詞等語法關系表示語義關系一種銜接篇章的手段。通過代詞指代語篇中的名詞或名詞短語,使得語篇流暢、自然。如果我們不用代詞銜接,如例(13),語篇讀起來就會佶屈聱牙,這是指稱同一個所指的詞語出現(xiàn)太多的緣故。
(13)A fly kept buzzing around, occasionally trying to settle on me. I brushed the fly off. The fly came back. Keep calm! Wait until the fly feels safe. There! Got the fly. On my hand was a disgusting flattened fly, oozing blood. I wiped my hand on the grass. Now I can relax.
而它又與指示指代和比較指代不同,當人稱指代詞it用來指代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在語篇中發(fā)展時,這一人稱指代詞會一直指代前面引入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直到轉(zhuǎn)換到一個新的語篇片段,這時名詞或名詞短語便再次進入篇章表層,例如:
(14)①Fog everywhere. ②Fog up the river, where it flows among green aits and meadows; ③fog down the river, where it rolls defiled among the tiers of shipping, and the waterside pollutions of a great (and dirty) city. (Dickens, 1983: 1)
該語篇中的三個片斷就是靠名詞fog和代詞it來銜接的。每個片斷的開頭都再現(xiàn)名詞fog,然后在片斷內(nèi)提及它時用it來指代當前焦點的話題實體,it的功能只是使我們正在談論或注意的事物在篇章中繼續(xù)下去。
It作為一個銜接語,用于當前實體或注意焦點內(nèi)的無標記指稱關系,這與指示代詞that的指示用法明顯不同:that往往越過當前焦點指稱非當前、游離主題的實體,下面的兩個容易理解錯誤的句子可以說明這點:
(15) First square 6 and then cube it..
(16)First square 6 and then cube that.
(15)因為使用了it,它所指代的6仍然是當前的焦點,全句的意思是先求6的平方,然后再求6的立方;(16)因為使用了that,越過了當前焦點或游離于當前焦點6,去指代非當前焦點,即6的平方,而不是6,全句的意思是先求6的平方,然后再求6平方的立方,即36的立方。
語篇中的it只能用于指稱已被明顯標示進入注意焦點的實體,它沒有使實體進入注意點的功能:
(17)*Mary was so deeply impressed by her historyi teacher that she chose iti as her major.
該句的錯誤在于前面分句的注意焦點的實體是her history teacher,而it在后面的分句里所指代的history,是沒有進入注意焦點的實體;沒有進入注意焦點的實體就不能用it指代。首先得用指示代詞this,使一個實體進入注意焦點,從而在語篇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新焦點;在一個實體進入注意焦點后才能用it:
(18)A: What is this?
B: It is a pen.
McCarthy(1994)舉過食品包裝袋上的一個錯例:
(19)Store it cool and dry.
熟練的英語使用者認為這句話不自然,這里的it用得不恰當,因為it沒有使實體進入注意焦點的功能,如果改成下面的句子,就自然了:
(20)Store this product in a cool and dry place.
最后需要強調(diào)的是,it在語篇中盡管起銜接作用,但它不是連接詞,不能連接兩個分句:
(21)*John bought a pen yesterday, it writes well.
有人認為是標點符號用錯而產(chǎn)生的錯誤,把逗號改為句號或用分號來連接兩個分句,這些句子就正確了。
(22)John bought a pen yesterday; it writes well. Or John bought a pen yesterday. It writes well.
但深層原因是學習者誤以為銜接了兩個分句的it同時也起著連詞作用,把兩個分句連接起來。It沒有連詞功能,兩個分句間需添加and,but或or等并列連詞,或把it改為關系代詞which,這時句子又合法了。
五、結(jié)語
It是個高頻詞,在語言學的不同領域里起著不同作用。在句法學里,作為贅代詞,it在主語位置上作虛主語,而非實主語;虛主語雖無實在意義,卻是使句子符合句法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時對保持句子平衡也起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語外置時it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條件。在語用學里,it作為代詞,其指示作用可以分為話語指示和指稱。用作前者時,it所指對象不固定,往往要在生產(chǎn)話語的語境中才能找到,并隨著上下文的變化而變化。用作后者時,it所指對象或存在于上下文中——內(nèi)指,或存在于語篇外的客觀環(huán)境中——外指,但它們都不隨上下文的變化而變化;當用作內(nèi)指時,根據(jù)it及其指代的先行詞的位置關系可進一步分為前照應和后照應。在篇章語言學里,如果語篇中沒有像代詞it這樣的一些銜接詞,文章會變得枯澀難懂,聽(讀)起來很不自然;當代詞it在篇章中起銜接作用時,它指的是當前焦點中的話題實體,使正在談論或注意的事物隨篇章的發(fā)展作為注意焦點繼續(xù)保持下去,但它不能越過當前焦點指稱非當前、游離主題的實體,或使新實體進入注意點的功能。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2]Leech G, Svartvik, J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5.
[3]McCarthy M. It, this and that. In Coulthard M. (ed.). 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C]. London: Routledge, 1994.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 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出版社, 1994.
[7]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溫賓利.當代句法學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