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莉莉
讓學生學會學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擁有終身學習的基本意識、習慣、方法與能力,是目前教育改革普遍關注的課題。初中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一線教學中,初中生現(xiàn)代文的學習存在著兩大困惑:一是不能自主,二是不會自主。而初中語文現(xiàn)代文作品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整合的學生自我調節(jié)學習,對于整個語文學習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能啟發(f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善于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學習內容,開闊學習視野,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內容,達到高效學習的效果。
自主調節(jié)學習是西方教育心理學界自80年代以來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是指學習者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的效果、達到學習的目標,主動運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的自我監(jiān)督、自主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的過程。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既不是主要由其內部的本能、需要、驅力等決定的,也不是由外界環(huán)境因素來決定的,而是受這兩者的交互作用——主體的社會認知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自我調節(jié)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不僅是主體的內部因素,還需要從影響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外部因素和主體的社會認知因素方面著手,提供有利于學生自主調節(jié)學習能力獲得的支持性策略。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對現(xiàn)代文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為學生創(chuàng)設可自主選擇調節(jié)的空間和機會
(一)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證每個學生活動空間與時間,使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促進每個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比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一文中,可以設置問題:寫十多年前的紫藤蘿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的難度不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把答案寫在班級論壇上,教師一看便知;有疑問的學生,由教師給予他們點撥,從方法上指導,幫這部分學生梳理插敘的作用,使之獲得啟發(fā);一點兒不會的同學同時戴上耳機,聽教師講授,還不明白的,由教師進行一對一地輔導,其他的同學則可以自己進行其它的題目,絲毫不受影響。
(二)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使之在群體的合作和交流中,激活其內部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需求,從而身心得到全面、均衡發(fā)展。在學習《老王》一文中,有一個主觀開放題是:思考“我對老王愧怍的原因”,把你的認識寫成一段文字,與同學交流。這是大多同學都愿意說,而且有話說的題目,但由于時間關系,很難有機會一一站起來說,而在常規(guī)課堂中,思考問題慢的同學幾乎沒有發(fā)言的機會,但在網絡課堂中,則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發(fā)表在QQ聊天室中,還可以自由討論,展開辯論,每個學生都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也都能知曉他人的想法。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與課堂收獲,通過合作交流,能從不同角度歸納多點原因,例如:作者對老王的關愛還不夠;作者對老王情誼不純粹,摻雜了同情;作者和老王交往時帶有知識分子的清高;作者強烈的自省精神……這樣超出教參既有分析的的理解,正來源于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可自主選擇調節(jié)的空間和機會,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積極性。
二、為學生提供指導性、發(fā)展性的多元評價機制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也就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活動時的勝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對于初中生而言,學好現(xiàn)代文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大多數(shù)學生在學習現(xiàn)代文時有一種畏懼感,特別被動,缺乏對學習本身的成就感、價值感。
(一)舉辦高參與度、強吸引力的語文活動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現(xiàn)代文的興趣,增強其學習現(xiàn)代文的信心,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靈活設置多種形式的活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朗誦比賽。
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擔任評委,在比賽中選出前三名,授予他們“朗誦之星”的稱號。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朗誦課文的“壯麗事業(yè)”中。比如筆者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時,觀察到在舉辦朗誦比賽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由于練讀的遍數(shù)多,一個晚上竟然一字不差地背會了全文。以至于之后每到學習優(yōu)美的現(xiàn)代文時,便有家長很高興地找到筆者分享,孩子這幾天可用功了,每天打開手機,再也不瀏覽網頁了,而是對著手機進行朗誦錄音,聽著QQ群里別人錄好的朗誦,取長補短,一遍又一遍地注意重音、停連,去個廁所,還在琢磨怎么樣讀得更好,并且發(fā)出豪言:明天一定要拿到“朗誦之星”……因此,朗誦文章,從來都不是讓學生難為情的事情,而是最令他們引以為豪的,因為他們有興趣、有信心、有成就感。
(二)實行開放性、彈性化的語文作業(yè)
教師可以根據每節(jié)課的特點,布置分層的主題性作業(yè)。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文時,對于一些基礎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探討文章的主旨;中等的學生分析皇帝、大臣、騙子、百姓、小孩的人物形象;針對后進生,可以引導他們進行分角色朗讀,或者以話劇的形式表演。程度好的學生,便通過網絡查找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安徒生的生平經歷,以此探究文章的寫作目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學生,可以回家后通過QQ聊天的形式,實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比如三個學生分析皇帝的人物形象,三個學生分析騙子的人物形象等;要表演話劇的學生則自己分組,通過參照網上的劇本等資料,再進行自編自導。
學生以班班通的形式,把作業(yè)呈交了上來,批改之后,教師可以把最佳答案設置成對所有人公開,這樣一來,作業(yè)的答案都從學生中來,不僅提高了學生寫作業(yè)的積極性,還使一部分學生有極大的自豪感。
(三)引導學生多形式、多角度的自我評價
在課后,可以指導學生自主參與作業(yè)、試卷的設計:作業(yè)可以自己留、互相留;試卷可以自主出題、交換做、互相批閱等。
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教師可以在前期先提供多種作業(yè)形式,供學生選擇,進而逐步引導學生自己參與作業(yè)內容的設置,比如在學習《鄧稼先》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針對課文中的生字、重點詞語等進行積累,會有學生提出可以根據老師之前的講授方法,并在網上查找本課的作業(yè)布置情況,把一些??嫉摹⒅攸c、易錯點總結出來,采取互相提問的方法,將這些知識爛熟于心。在班級論壇上,教師能夠觀察到學生的知識點總結情況,在此基礎上發(fā)揮引導作用,為學生查缺補漏。此外,還有學生會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yè),如:細讀選文,用精練的語言概括鄧稼先的品質特征;讀了《鄧稼先》這篇文章,會有哪些感想……這是學生已經有自主調節(jié)學習的意識并且能根據課文和自身的特點,自己調整學習策略的體現(xiàn)。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目標完全是外控的,而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自主調節(jié)學習,提供給了學生學習現(xiàn)代文更多選擇的權利,使他們在不斷完成階段性目標并體驗學習成就感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飛躍。學習現(xiàn)代文的厭煩感、恐懼感隨之淡化,“人人能提高,個個會發(fā)展”的觀念隨之強化,學生群體均衡發(fā)展的基礎也被夯實了。他們可以更合理地選擇學習內容,更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更科學的運用學習方法,從而更多地享受學習中的樂趣,自我效能感也得到了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