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龍
摘? ?要:寫作是學生高階思維的體現(xiàn),是學生語言輸出的具體表現(xiàn)。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就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寫作教學中的自主性,讓學生在“主動出擊”的思考與學習體驗中,深化讀寫實踐,并形成基本的寫作策略。“支架式教學”就是從扶到放、由讀到寫、變教為學的有效教學途徑。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將從“支架式教學”出發(fā),就如何將英語寫作教學落到實處,扎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發(fā)揮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主體價值,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高中英語? 寫作教學? “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根基,提出教師要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與潛在能力之間尋找“通點”,據(jù)此幫助學生搭建理解框架,編織探索網(wǎng)絡,使得學生在特定的情境及素材的基礎上學會自主求知,并在支架的引導下厘清知識的邏輯思路,又能在恰當?shù)臅r機“拆掉支架”,發(fā)揮想象,寫下滿意的英語作文。筆者結合個人教學經(jīng)驗及教學理論,從“課堂翻轉,支架導引預習思路”“多維關聯(lián),情境強化寫作想象”“問題探索,協(xié)作達成思維建構”三個方面入手,分析如何以“支架式教學”激發(fā)學生英語寫作的自主性,以期拋磚引玉,讓更多教師加入該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研究中來。
一、課堂翻轉,支架導引預習思路
由于課時的限制,高中英語寫作課程很難在一節(jié)課就完成“教學—操練—反饋”的完整過程。然而對于寫作而言,這三個步驟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盡可能地打造寫作教學閉環(huán)?對此,教師的課前設計及準備工作極其關鍵。教學大綱是教師的備課支架,而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學生的預習支架。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翻轉課堂的模式,讓學生以教師提出的引導性問題為基礎,為寫作訓練積攢素材資源,鋪墊寫作思路。同時,教師還可以提供有關寫作方法及步驟的建議,讓學生在課前就完成預習任務。在課前預習的輔助之下,學生基本可以完成獨立寫作。當回歸課堂時,教師要做好點撥與引導工作,解答學生的疑問,解決存在的問題。學生也將在課堂學習中,找到教師搭建的“寫作支架”,并在深入學習、對比檢驗時,有效進行查漏補缺和優(yōu)化工作。
例如,在Module I Teenage experiences Unit 2 Growing pains的寫作課之前,筆者在班級微信群里公布了本課的學習目標,為學生搭建了目標支架:“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letter/know the points about writing a letter of advice/write a letter of advice on problems to be solved.”為了讓學生的預習更加具體、深入,筆者還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展開層層導引,以幫助學生在課前就可以獨立完成寫作前的閱讀理解。
1. Whats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first paragraph?
2. How does his son treat his grandparents?
3. How does the son act?
4. Whats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5. How does he waste his time?
6. What does the father want the son to spend time on?
二、多維關聯(lián),情境強化寫作想象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與語言發(fā)生的情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是在口語、聽力,還是在閱讀、寫作模塊,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都將在很大程度上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聯(lián)想與文化意識。在“支架式教學法”中,設定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是關鍵,這樣不僅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探索熱情,還可以幫助學生“順藤摸瓜”式地結合知識框架,將學過的英語知識運用起來。在高中階段,教學情境的形式可以更加多元,以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在自己已有的認知領域中擦出新的火花,為寫作夯實素材、拓展寬度。這正是建構主義理論所提到的,學生應當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以實現(xiàn)知識的同化與最終的遷移。
以Module II Making discoveries 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寫作課為例。
Step1: Lead-in(創(chuàng)設與數(shù)據(jù)分析相關的主題情境)
Introduce a piece of news to students and ask them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bring 100,000,000 grains of rice to school.
Step 2: Input (提供“支架”,使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進行輸出)
1. Talk about the meaning of statistic. Ask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on analyzing statistics by using adjectives. Practice reading numbers. Learn expressions on analyzing statistics.
2. Focus on two basic charts. Teach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charts by using two question lists.
3. Based on the analysis, students are guided to draw conclusions and make suggestions.
Step 3: Output(引用真實圖表,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Introduce a chart about how many times the students had conducted earthquake drills during high school and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report.
三、問題探索,協(xié)作達成思維建構
在“支架式教學法”中,課堂協(xié)作是重要的一環(huán)。通過支架的搭建、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對于寫作素材的掌握及主題精神的體會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高中生已基本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沒有“走出去”,很容易讓他們在原有的支架中束手束腳。此時,教師的指點、同學的討論將幫助學生形成更全面、完整的思維體系,讓學生在溝通中吸收新的思路、產(chǎn)生新的觀點,共同拆解支架,打造個人寫作特色。
以模塊四 Module IV Modern life Unit 1 Advertising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并總結,什么樣的建議才是好的建議?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領取合作小組的任務,并給出小組合作任務安排單;接著,教師可以挑選小組展示作品,并邀請其他小組根據(jù)評價表進行打分和點評;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自評。通過互動交流、小組合作,學生能夠有機會遷移和創(chuàng)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來,并通過互評、自評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總之,“支架式教學”的提出,是對教師與學生課堂角色的清晰定位。它明確了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者的重要作用,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要實現(xiàn)“支架式教學法”的優(yōu)勢最大化,教師要剖析教學重點,厘清知識脈絡,認真研究學情,了解學生的整體水平,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恰當?shù)摹敖虒W支架”。除此之外,教師對于自身課堂引導者角色的把握,要有一定的敏銳度,從而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廣闊空間,讓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彰顯。◆(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五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