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清
數學教學若一味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對數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那么培養(yǎng)的就只是解題的機器。為什么中學數學教學很少涉及數學中的哲學內涵及人文思想?如何在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的同時進行人文教育?這些都是數學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數學不僅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它還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價值。數學教育工作者應關注數學的人文價值,用數學的內在美、過程美、思辨美吸引學生。
一、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筆者發(fā)現學生想了解數學家的故事,也想了解數學的發(fā)展史,特別對推進數學發(fā)展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相當有興趣,這無疑說明數學文化能吸引學生,可以引領學生去探索數學的世界,塑造學生的求知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鉆研精神。如果能夠將數學文化的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就會增加數學教學的完整性與系統(tǒng)性。
二、中學數學教學理念的革新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多半來自教師。優(yōu)秀數學教師的課堂一定處處散發(fā)思想的光芒,能夠引領學生自覺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數學教師的價值觀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數學教師應熟悉數學史,同時涉獵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良好個人素養(yǎng)的數學教師遇到數學典故時,總能將歷史娓娓道來,將其中的緣由分析透徹,把數學家的心路歷程及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的過程生動地呈現給學生,從而把數學的火花播種在學生的心靈中。
三、中學數學教學方式的重新建構
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應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科的美,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一)數學學習的“積木效應”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發(fā)現數學,獲取成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基本不等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具體圖形,引導學生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即圓的直徑不小于圓的弦長,從而讓學生體會形與數的完美結合。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同時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如同回到小時候搭積木時全身心投入的狀態(tài),對數學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二)培養(yǎng)“歸納(類比)—猜想—論證”的數學思維
在數學發(fā)展的歷程中,“歸納(類比)—猜想—論證”的數學思維是推動數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許多數學家就是利用這種方法發(fā)現了數學原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這種數學思維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數學”的意識與品質,就必須提升學生的觀察與歸納、猜想、論證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模式。
(三)在教學中滲透數學史
數學史是人類對自然界中各種數學現象的認識史,它主要研究數學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讓學生了解數學史,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同時促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數學探究精神。
從古希臘的《幾何原本》到中國的《九章算術》,從畢達哥拉斯學派到概率論的形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窺見在人類文明的不同階段有關數學的歷史和名人。數形結合是高中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解析幾何部分的知識點正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當笛卡兒用解析幾何取代了歐幾里得幾何,就徹底改變了數學的研究方法:有關不等式的問題,可以轉化為線形規(guī)劃問題來解決;函數問題也可以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我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將數形結合思想與初等幾何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機器證明的先河。讓學生了解數學史,可以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感性的認識,深刻體會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性,自覺注意知識點的整合。
總之,只有將人文教育真正融入數學教學中,才能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數學,產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個人的數學審美意識,全面提升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簦ㄗ髡邌挝唬荷虾J行靺R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