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琪 莫葉兵
[摘要]初中勞動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容。由于學校對新時代背景下對勞動教育內核的把握不夠準確,對勞動教育定位不夠明確,導致初中勞動教育不能充分地挖掘出教育價值,教育作用效益并不明顯。本文首先闡述了新時代中學生勞動教育目的和教育價值,然后從勞動教育的內涵認知、保障體系和教育地位三方面分析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踐困境,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優(yōu)化路徑。
[關鍵詞]中學生;勞動教育;困境;策略
我國的初中教育一直以來都提倡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要求學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和組織勞動實踐。可以說,勞動教育是初中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國家的發(fā)展給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條件,但是由于教師和學生教育觀念落后,也給初中勞動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新的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的面臨著一些實踐困境,如要突破目前的牢籠需要尋找到合適的可執(zhí)行的路徑,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有利于勞動教育發(fā)展,同時也是實現(xiàn)初中教育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一、新時代中學生勞動教育的目的
由于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環(huán)境背景的不同,新中國成立后的不同時期里的勞動教育目的也不盡相同。1949-1976年為新中國教育初期階段,此時社會上普遍存在著輕視體力勞動的行為,勞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糾正初中生中存在的這種錯誤的思想,關注學生自身的體力勞動,使他們在“德智體”三方面獲得到發(fā)展。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6-2012年,此時的勞動教育課程開設了更多更新的內容,對初中生勞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涵蓋了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知識和勞動思維等多個方面 ,目的是想讓學生樹立良好思想品德,增長智慧和強健體魄,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三個階段2012年至今,勞動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實干創(chuàng)新精神,此時勞動教育的價值日益凸顯。2015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文件中提出新時代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積極端正勞動態(tài)度,勤奮學習,勇于創(chuàng)造 。2018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新時代下需要進一步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中學生教育中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體系 。新時代下的初中勞動教育被賦予新的內容,納入初中教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體系當中。
二、新時代中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
首先,勞動教育是促進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是實現(xiàn)教育中倡導的立德、增智、強體、育美的重要途徑。綜合實踐活動是勞動教育一個重要內容,主要涵蓋了信息技術教育、社會實踐和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通過實踐活動,可以發(fā)展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健其體魄,陶冶其身心。
其次,勞動教育有助于實現(xiàn)中學生立德樹人。當代初中生的價值觀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響,以及我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類似傳統(tǒng)觀念的誤導,沒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增強勞動教育,其實是塑造他們獨立的人格,提升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最后,勞動教育是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的必要條件。新時代的勞動者不僅擁有堅強的體魄和足夠的力量,同時還要有善于勞動的智慧和技術。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明確的指出,深刻學習和踐行工匠精神,打造一支技能型、知識型的勞動隊伍 。初中勞動教育是傳承大國工匠精神,是我國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三、新時代中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困境
(一)對勞動教育內涵認知異化
初中不少教師對勞動教育的內涵理解存在片面性和簡單性。首先,新時代下初中生的勞動教育不僅是一門課程,它包括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三個環(huán)境之間的整個實踐網(wǎng)絡。多數(shù)教師把勞動教育僅僅理解為勞動手工課程,進而忽視了勞動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其次,大部分教師并未認識到勞動在促進中學生全面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意義,沒有正確認識到勞動教育是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基礎性教育之一。第三,勞動教育的獨特使命沒有被教師深刻認知,未深刻地理解到勞動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重要載體,從而導致了勞動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缺失。
(二)勞動教育的保障體系淡化
目前,勞動教育的實施缺乏多個方面的力量支撐。首先,政策保障方面,雖然我國一直提倡初中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教育,但勞動教育仍未被作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體系之一,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關于發(fā)展中學生教育的闡述的提法依然“培養(yǎng)德、智、體、美”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其次,中學勞動教育師資薄弱,在職教師沒有接受專業(yè)系統(tǒng)的培訓。此外,教學設備落后、勞動教育活動資金得不到保障等,都影響了勞動教育課程研討交流活動的展開。最后,初中勞動教育評價缺失,大多數(shù)學校對教師的評估指標中沒有勞動教育成果指標一項,對于學生勞動教育的考核中也只是針對文化課程的層面。
(三)勞動教育地位薄弱
在學校實施層面,由于學校對升學考試相關的文化課分數(shù)過度重視,勞動教育作為冷門課程,被學校排除在具體規(guī)劃課程體系之外。即便部分學校開設勞動教育相關的課程,但是課程體系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完整性,滿足不了新時代對學生勞動教育的需求。其次,在家庭教育層面,部分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忽視對其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和教育,導致許多學生缺乏基本的勞動意識和能力。而且受到應試教育升學壓力的影響,家庭也普遍存在孩子對勞動教育的忽略。
四、新時代勞動教育實踐困境突破策略
(一)端正對勞動教育的內涵認知
首先,學校要轉變教育視角,充分挖掘勞動教育內容。過去的學校勞動教育內容單一,而且以課堂文化知識傳授為主,而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特征。家務勞動、校內勞動、校外勞動都是教師考慮的學生勞動實踐范圍。學校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把組織、策劃讓位于學生,改變學生過去那種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讓學生以多重身份領悟到勞動教育的真諦。
最后,要把握時代導向,理解勞動教育意蘊。學校教師要理解勞動教育的時代意蘊,認同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地位,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育并舉,并不是過去提倡的“德、智、體、美”教育而已。相關教育部門重視勞動教育的落實,為教師的勞動教育實踐提供引領和支撐。
(二)完善勞動教育的保障體系
首先,拓展勞動教育資源,加強支撐力量。相關部門盡快將勞動教育納入相關法律章程,出臺相關配套制度,才能為勞動教育發(fā)展進一步實施明晰方向。此外,學校強化師資團隊和勞動學科建設,通過培訓、舉辦各種經(jīng)驗交流會等方式來提升勞動課程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定期組織開展勞動學科相關教研活動,以推動學科體系建設。
其次,在教學評價體系中增加勞動評價的占比。在教師評價層面,學校完善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將勞模精神納入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范疇,打造一支勇于奮斗,甘于奉獻的教師隊伍。在學生評價層面上,學校調整學生的學業(yè)評價體系,摒棄過去片面追求升學率應試教育模式,將勞動實踐作為常態(tài)化衡量學生綜合素質重要標準之一。
(三)強化勞動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首先,優(yōu)化課程體系,增補勞動教育課程。第一,學校要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摒棄應試教育的思想,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增補勞動教育課程及實踐活動。第二,加強勞動教育在其他學科中的滲透,創(chuàng)設勞動教育的豐富載體。比如在語文、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中滲透勞動精神和勞動價值;在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理工科中滲透一些勞動技能和方法等。
其次,拓展勞動途徑,組織勞動實踐活動。學校應積極在初中生中拓展多重勞動途徑,如調動學生興趣小組、社團等,組織如野外訓練、種田養(yǎng)殖,或者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內活動等,在活動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勞動熱情,提高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
總而言之,新時代中學生的勞動教育需要跟隨時代發(fā)展進行調整,需要認清現(xiàn)代社會對勞動的需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新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這個過程不是僅依靠學校就能完成,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高度重視,相互配合。其中,學校及相關部門擔任著時代的風向標的角色,深入理解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和內涵,深度聚焦于勞動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措施,以突破勞動教育的實踐困境,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深化和鞏固勞動教育基礎性地位。
參考文獻
[1]卓晴君.勞動教育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奠基工程[J].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2017(1):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15-07-24)[2019-07-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3]李珂,曲霞.1949年以來勞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的歷史演變與省思[J].教育學報,201814(5):63-72.
[4]鐘啟泉,崔允淳,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1.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6]劉向兵,李珂,彭維峰.深刻理解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與現(xiàn)實針對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8,5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