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財經(jīng)作家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里,對民企是這樣描述的:“當市場的大閘被小心翼翼地打開,自由的水流開始滲透進來,一切都變得無法逆轉,那些自由的水流是那么的弱小,卻又是那么的肆意?!?/p>
這幾年,大家普遍感嘆,民企的迅猛發(fā)展如同水流一般勢不可擋。
相較于國企、外企,民企天生靈活、嗅覺靈敏、反應敏捷,同時擁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韌性,往往能夠快速地捕獲和把握機遇,搶占先機,建立優(yōu)勢。另一方面,外企船大難掉頭,發(fā)展的瓶頸愈發(fā)顯著,在中國的輝煌時代似乎已經(jīng)成為過去。
正是這個原因,近十年中,大批外企高管前仆后繼向本土民企“遷徙”。
外企高管與民企老板的碰撞就此拉開,彼此需要卻又互相怨懟,痛苦且磨合著。
這邊民企老板抱怨,自己花了幾百萬元的年薪,招聘的高管背景也看著華麗麗,為什么交代的任務好像沒聽懂,做出來的東西也與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遠,最后引進的高管一個個都離開了,公司的業(yè)務也停滯不前,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那邊外企高管也十分委屈,自己滿腔熱血來到民企,希望用自身豐富的經(jīng)驗在民企大干一番。雖然做好了脫胎換骨的準備,但是去到民企發(fā)現(xiàn)還是低估了生存環(huán)境的艱難,變革推動過程有心無力,老板只關注結果,資源很難調動,最后只能草草離場。外企高管暗自納悶:自己到底哪里出了問題,怎么就融入不了民企呢?
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外企高管究竟該如何融入民企?本期焦點,《中歐商業(yè)評論》新組織觀察工作室為此訪談了進入民企的外企高管、民企老板,探究背后沖突與矛盾的真相,并尋找外企高管融入民企的解決之道。
(文/ 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