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敬宇
讀書貴有疑。提出問題是促進學習,啟迪智慧的重要手段。但在長期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提問能力仍有待提高,提問時總會出現(xiàn)對問題表達不清、問題偏離文章主旨等問題。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教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提問的能力,就要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提出問題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掌控破解知識大門的密碼。因此,我致力于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設計和安排有趣的小游戲,激發(fā)學生的提問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對于敢于質(zhì)疑的學生及時給予高度評價;舉辦“問題小達人”“智慧大明星”等評選活動,對在課堂中勤于發(fā)問、善于發(fā)問的學生進行表彰等。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措施為學生提問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
課堂中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勇敢表達自己的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以發(fā)散思維為主,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往往角度多維,紛繁龐雜。但是為了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大的收獲,帶領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體會文章的主旨思想等才是值得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實踐的問題。所以,我們在讓學生進行提問時,應當引導學生注意提問的角度,學習提問的技巧。
對作者相關資料進行提問 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是我們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及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文學作品折射出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了解作者是我們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石。在學習《落花生》一課時,有學生提出:“作者許地山筆名‘落花生與本課《落花生》有著怎樣的關系?”通過查閱資料,我們了解了作者的一生和成就。通過聯(lián)系作者資料與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父親借落花生身上默默無聞、不計名利的品質(zhì)來教育作者,帶給作者深刻的教育意義。由此,學生對落花生所具備的精神品質(zhì)體會也更加深刻。
對文章寫作背景進行提問 了解文章寫作背景更容易跨越時空,走近作者,深刻感悟文章內(nèi)容,與作者表達的情感形成共鳴。在學習《示兒》一課時,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是詩人八十五歲臨終前寫給兒子的絕筆詩。但是由于時代背景等原因,學生無法體會詩中深刻的內(nèi)涵,也無法與詩中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問:為什么“祖國沒有統(tǒng)一”“陸游生活在怎樣的年代”等有關作者寫作背景的問題。再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北宋滅亡,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醉生夢死的歷史,從而使學生結合這樣的背景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
對文章主要內(nèi)容進行提問 文章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關鍵詞語或句子,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可以幫助他們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及表達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關鍵詞句,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一是對文章題目進行提問。文章的題目有時即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所在,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高度凝練。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題目進行提問:“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將相”二人有什么矛盾?又是怎樣和好的?通過這樣的提問,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二是對文章中心句進行提問。文章的中心句往往能夠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揭示文章主旨或表達情感。針對文章中心句進行提問,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理順課文的主要脈絡,從而掌握課文精髓。
三是對文章留白進行提問。文章的留白處往往帶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蘊含著作者深厚的情感。對文章留白進行提問,教師可指導學生就可以對此處留白進行提問:此時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最后用了省略號?
對文章表達情感及表達方式進行提問 體會文章的表達情感對于小學生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提高寫作能力和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重要作用。例如,《古詩三首》的前兩首分別是《示兒》《題臨安邸》,兩首古詩時代背景相同,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古詩大意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對兩首古詩的表達情感以及表達方式進行提問,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兩首詩表達情感雖然相同,但是表達方式卻有所不同,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嘗試運用不同的抒情方式。
學生提問經(jīng)常是想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語言表述上經(jīng)常模棱兩可。這時就需要教師示范引導,讓學生知道提出的問題不僅要自己明白還要讓別人明白。例如,在學習《迎接綠色》一課時,學生提出的“為什么要把絲瓜叫綠色”的問題表述就不是很準確。對此,教師可以引導:“你這樣問容易讓人理解為作者為什么把絲瓜的名字改了,你的意思是不是作者為什么不以‘迎接絲瓜為題而以迎接‘綠色為題呢?”這樣一改就是一個非常友好的問題了。
“疑”為“思之始,學之端”。作為教師,我們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習慣,這樣才能夠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要注重訓練學生的質(zhì)疑技能,從而帶領他們破解知識大門密碼;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質(zhì)疑意識,從而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
(作者單位: 北京市密云區(qū)古北口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