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 胥陽
創(chuàng)作背景 幼兒園究竟是什么地方?幼兒園里究竟有什么?對于不諳世事的幼兒來說,幼兒園是他們適應集體生活的第一關,而他們對于幼兒園的印象,僅僅是從家長的只言片語中拼湊出的模糊概念。
創(chuàng)作主題 以幼兒入園適應為主題,通過情景、對話和幼兒心理活動的展現(xiàn)幫助幼兒做好獨立入園、順利入園、高興入園的準備。
創(chuàng)作意圖 以主人公“小不點”的視角展開一次獨立的“大冒險”,展示其自我應對、思維轉換和入園適應的全過程,幫助幼兒產生情感共鳴以緩解入園焦慮。
創(chuàng)作思路 總體上,以主人公完整的心理過程為依據(jù),通過引導過渡、情節(jié)對沖、色彩對比等方式一一呈現(xiàn),幫助讀者身臨其境地閱讀、體會、思考等。內容上,一是以主人公的一日生活為主線,心理活動為線索,展現(xiàn)幼兒來園前的焦慮不安、來園過程中的質疑與緩解、入園后焦慮的緩解與愉悅體驗;二是以主人公“小不點”所接觸到的玩具、物品為暗線,引發(fā)讀者的遷移聯(lián)想。結構上,繪本的封面、前環(huán)襯頁、標題頁、情境頁、思考舒緩頁、后環(huán)襯頁、封底,完整的結構設計能夠幫助幼兒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情境上,家景—路景—園景—家景的整體循環(huán),展示幼兒入園適應的全過程。構圖上,包括單頁圖、雙頁大圖、左右組圖、上下組圖。色彩上,主色調清新、淡雅、明快,從視覺和情緒上感覺舒服;褐色和黑色部分表示恐懼、害怕和焦慮。
擬創(chuàng)新點 一是繪本制作以電子繪畫工具為載體;二是原創(chuàng)作品的素材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三是原創(chuàng)作品的成果能夠應用于幼兒的實際生活,促進幼兒的主動發(fā)展。
首先,以矩形圖展示整體構思,形成原創(chuàng)作品的文字表達雛形,幫助教師梳理表達要素的具體定位(以封面制作為例,如表1)。
其次,明確繪制初稿的基本要點,幫助教師用藝術語言表達創(chuàng)作意圖、創(chuàng)作思路(如表2)。
為了幫助教師、家長能夠站在幼兒的內心視角去體會他們邁出人生第一步的“艱難”,特繪制《小不點的大問號》以表達新任教師對幼兒最大的尊重和對幼兒教育最真摯的熱愛。
致教師 《小不點的大問號》是一本以改善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為目的的繪本,主要以主人公的內心活動為基點,通過親子間的對話引發(fā)幼兒獨立入園、順利入園、高興入園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自然過渡。整篇故事內容從“幼兒心里產生的困惑—親自參與嘗試體驗—獲得跨越成長”展現(xiàn)幼兒自我成長的認知、體驗、信息加工、理解、轉化、表現(xiàn)的全過程,幫助教師更好地體會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致幼兒 你一定聽說過幼兒園的事吧!可是你知道幼兒園里有什么嗎?知道幼兒園里是什么樣子嗎?我們要去幼兒園干什么呢?好奇的點點決定親自去看一看。在出發(fā)之前媽媽交代的任務你是否能完成呢?如果你已經準備好進行這次冒險,那就帶上這本書,來幼兒園里看看吧!
致家長 繪本旨在讓家長充分利用寶貴的親子時光,讓幼兒對來幼兒園產生積極的情緒,以更好地享受在園的時光。
創(chuàng)作繪本《小不點的大問號》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幼兒來園分離焦慮的問題。構思情節(jié)時我的腦中突然蹦出了一個睡眼惺忪的男孩形象,我和“小不點”的故事就此展開。
打磨,意為在器物表面摩擦,使光滑精致。創(chuàng)作繪本何嘗不是一種打磨呢?這個過程不僅是對作品的打磨,更是對心的打磨。一個想法從萌生到成為作品需要經過多少日夜的不懈奮斗,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或許不明白這其中的艱辛。
最初的草稿是畫在紙上的,但是為了呈現(xiàn)更好的視覺效果,繪本創(chuàng)作我選用電腦繪畫。對于這個陌生的領域,我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摸索,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習和提升。
開始制作后,各種問題接踵而來:第一稿的成型比想象的迅速很多,但由于作品中平開雙頁的構圖居多,初次定稿時出現(xiàn)了串頁現(xiàn)象,只能通過補充情節(jié)填補空白。定稿后,我馬不停蹄地開始上色,但由于從未嘗試過電腦繪畫,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才掌握了技能,這一階段才平穩(wěn)順利地度過。繪本基本成型后,就進入了情節(jié)的最后敲定階段。為了保證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和邏輯的嚴謹性,同時兼顧畫面的視覺效果,我將基本成型的作品拿給不同的人群閱讀,在得到反饋后再次進行修改。之后的撰寫文字的環(huán)節(jié),我盡量將文字精簡,強調畫面邏輯,以鍛煉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
就這樣,經過反復的研究和修改,繪本基本成型。最后敲定的是作品的名字。對于取名為“小不點的小問號”還是“小不點的大問號”,包括我本人在內的整個研究小組進行了激烈探討:“小”代表可以克服的困難,但在斟酌過后,改為了“大”,意為不容忽略的問題。這樣的研究使研討室的氣氛活躍了起來,樂于“推敲”,敢于“推敲”,這樣作品才經得起“推敲”。
定稿后又一次大危機的出現(xiàn),使得這本作品差一點無緣面世。由于對電子繪畫的不了解和缺乏前期的相關研究,導致我未能關注圖片的各項參數(shù)。在制定樣書時,才得知作品的參數(shù)和清晰度達不到出版標準。好在工作人員用其他繪圖軟件修改了作品參數(shù),否則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將付諸東流。待作品完成后,將其投放到班級圖書區(qū),在觀察幼兒閱讀后的反應后,我再次進行調整,才最終完成了原創(chuàng)繪本的整體過程。
回顧繪本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最為突出的感受有兩點:一是由“不可能”到“可能”的過程是欣喜、糾結,乃至痛苦的,是需要細細品味、精致打磨的;二是成長需要不斷突破,融入新元素,讓成人的想法、做法和作品的用法及幼兒的玩法、讀法重合到一個共振區(qū)是教師專業(yè)成長追求的方向??傊?,繪本創(chuàng)作就是把所有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過程。幼兒的世界里沒有不可能,我希望這一本小小的繪本可以守護他們心中的那一份純真。
【指導教師:單金雪】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qū)革新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