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夢
從古至今,無數的先民及先哲思量這個世界,他們是如何做的呢?美國社會生物學學者愛德華·威爾森曾提煉說,在過去,人們總是假設,世界具有“確定性”“統(tǒng)一性”,即使表象是一個花花世界,但在表象之后,存在可提煉、可描述的明確規(guī)則。這被他總結為“愛奧尼亞式迷情”。
具體來說,它指的是,不再將我們身處的世界看作是雜亂的、難以理解的,而是試圖去尋找可以涵蓋并解釋這個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貫穿了整個世界,使這個世界有了一種“統(tǒng)一性”。
這種“迷情”仿佛先定一般,存在于“思考者”的頭腦中。從古希臘時期開始的世界本原論,到文藝復興時,伽利略統(tǒng)一“地界運動學”與“天體運動學”。再到20世紀,愛因斯坦以相對論重新概括了力學大廈,它們都是這一“迷情”的成果。
直到20世紀下半葉,復雜理論的出現,終于帶來“確定性的終結”。在今年,物理學獎頒給了復雜理論的模型和成果應用,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理解一個嶄新的“新物理的世界觀”。
幾百年來,物理學家都遵從著同樣的哲學和品味:“簡單即是美”。
曾經,這一思想下的研究趨勢所向披靡。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物理學家都在盡可能地簡化,分解物質。通過更精密的儀器,我們能看到物質是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能進一步分解成更加微觀的粒子。
同時,經過數學的不斷發(fā)展,我們掌握了支配原子、電子運動的公式,可以精確計算它們的狀態(tài)。而為了描述更大、稍微復雜一些的系統(tǒng),物理學家會嘗試剝離許多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通過近似,來捕捉物質的本質。
雖然物理學家把研究對象簡化成了“真空中的球型雞”,但這恰恰是物理學古典美感的來源:我們想找到一個規(guī)律,能解釋整個宇宙。
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這一趨勢放緩了。物理學家?guī)е麄兪种杏脕砻枋鰡蝹€粒子的公式,野心勃勃地向更加復雜的體系進軍??蛇@時復雜系統(tǒng)開始產生混沌效應,大家發(fā)現,即使這些公式完全是確定性的,并沒有任何隨機元素,理論上我們可以預測它,但實際上就算利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也需要花費比宇宙生命還長的計算時間。
另一方面,一個系統(tǒng)的演化方向,和初始狀態(tài)息息相關—
如果一個螞蟻一開始面向南方,另外一個螞蟻一開始面向北方,我們會推測它們倆最終會南轅北轍。同時,如果這兩只螞蟻都面向南方,物理學家通過抓住“主要矛盾”和“優(yōu)雅的近似”,會更傾向于預測它們往相近的方向前進。但當這個系統(tǒng)中存在許多粒子,蝴蝶效應出現了。
簡單來說,即使兩個體系的初始狀態(tài)只有微小的差別,在很短一段時間后,兩個系統(tǒng)的演化方向就能呈現出巨大的差別,這就是混沌理論。
在混沌系統(tǒng)中,演化方向對于初始狀態(tài)特別敏感,以至于出現了一些完全不切實際的要求:為了能成功預測一場颶風,我們必須要知道在巴西的蝴蝶有沒有扇動翅膀!
但這顯然不是當下的算力能做到的。
不過,對于算力失效問題,還能寄希望于未來的量子計算機能突破經典的算力限制,幫助人們擺脫困境。但是初值敏感問題,就使得物理學家的描述完全失效。
雖然物理學家把研究對象簡化成了“真空中的球型雞”,但這恰恰是物理學古典美感的來源:我們想找到一個規(guī)律,能解釋整個宇宙。
這是因為,我們完全理解了復雜系統(tǒng),因為我們知道支配每一個粒子的運動規(guī)律,但我們又完全無法理解復雜系統(tǒng),因為這些運動規(guī)律無法給出任何關于未來的預測。物理學家第一次發(fā)現,在小尺度上找到的運動規(guī)律,并不能幫助我們描述大尺度上發(fā)生的自然現象。
但我們并非毫無辦法。
永遠難以預測的天氣和無法追蹤的大氣粒子,最終卻在幾百萬年的氣候周期中展現出了規(guī)律??此粕⒙]有指揮的鳥群,卻能在天空中變換出各種形狀。物理學到底需要知道多少細節(jié)才能描述這些神奇的現象?為了研究大海,我們需要知道每一滴水的狀態(tài)嗎?今年兩位諾獎得主,或許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頒發(fā)給了日裔美籍科學家真鍋淑郎和德國科學家Klaus Hasselmann以表彰他們建立的氣候模型準確地預測了全球氣候變暖,另外一半頒發(fā)給了意大利科學家Giorgio Parisi以表彰他發(fā)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tǒng)中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復雜系統(tǒng)的研究,從最初的令人毫無頭緒,到最近物理學家發(fā)展出了有效的描述模型并獲得諾獎,這段歷程的背后,也代表了物理學世界觀的轉變。
地球的天氣和氣候,就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tǒng)。
短期內的天氣預測是一個混沌系統(tǒng),手機里關于未來一周的天氣預報好像從來沒準過。但是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真鍋淑郎和Klaus Hasselmann,開創(chuàng)性地站在更宏觀的時間尺度上來思考地球氣候,他們的模型,準確預測出了未來十年地球溫度的上升。我們逐漸意識到,古典的、還原論的物理學范式,確實能展現簡單的美,但是解釋物理現象,并不一定需要拆分到更小的系統(tǒng),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規(guī)律。
這種小尺度和大尺度的關系,還出現在微觀和宏觀的對比上。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外一半,頒發(fā)給了意大利物理學家Parisi,以表彰他為自旋玻璃理論作出的貢獻。
自旋玻璃是一種由微觀原子自旋組成的宏觀的材料,比如非磁性金屬與少量磁性原子混合的合金,同時它也是典型的無序材料。